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华图2013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城市建设管理考点、真题、预测三合一》专用教材节选
(二)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化与多元化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对民族传统的开放,不断扩大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民族生活方式由此而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改变。这种转变的轨迹大致是:
1.从社会中心话语来看,中国社会发生了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生活为中心”话语的转变。
2.从生活方式的主体来看,发生了从普遍化向特殊化的转变,即从全国化向地方化的转变、大群体向小群体的转变、集体化向个人化的转变、群体向个体的转变。
3.从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来看,经历了从单一式的标准化向选择式的多样化的转变过程。
城市生活方式的进化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写照,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城市生活方式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由于城市社会本身的开放性,使城市生活方式也呈开放状态。城市人较少保守,求新求异意识强,他们更易于放弃旧的生活方式,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2.城市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一个变迁的城市中,城市社会涵容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以及落后与先进的多元社会要素,是一个多元结构共生态,传统型生活方式、现代型生活方式、宗教型生活方式、西方化生活方式、民族型生活方式共存共容。
3.城市生活方式在时间上的延伸和休闲文化的不断发育。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了“城市时间边疆”的深度开发。城市生活方式在时间上的延伸,既来自于城市人特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来自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后有闲阶级的增长。
(三)城市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成员“异质性”加深
20世纪20年代起,帕克和沃思等人开始了对城市异质性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沃思提出城市有“异质性群体”的观点。城市越大,城市人口越多,城市社会分层及存在系统就越复杂。城市分工的程度越深,城市社会的差异化就越强,人口异质性也就越明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得到长足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市场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城市人自由度的增强,使得城市的异质性程度不断加深。具体而言,现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异质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缘关系反映了城市社会的异质化。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到处可以看到各种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群体和区域性就业群体,如温州帮、潮州帮等,他们的生活互动频率高,有明显的团结力,其中的情愫主要来自于地缘关系。他们往往形成某种社会组织结构,在经济生活中有着明显的依赖关系。
2.职业结构的异质化。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城市社会分工日渐深化,人们可以在城市这个复杂而又专业的社会分工体系中进行各种选择,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由此造成城市人口在职业上的异质化。除此之外,由于职业构成有着明显的地位差,更加深了职业结构的异质化。
3.经济收入的异质化。经济收入往往决定着生活方式的水平、形式与内容。某些生活内容、形式区域,没有经济实力是难以涉足的,这就造成了生活方式、形式和范围的“空间隔离”机制。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收入的异质化现象明显加深。现在对于一般的城市社会居民来说,人人都能够看到身边的人收入层次的差异,住房就是最显性的标志。
4.社会地位的异质化。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使城市成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作用存在着差异,造成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异质化。
5.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文化结构的异质化。在现代城市社会,城市居民由于接受教育的年限和程度以及所接触的文化内容不同,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时,城市社会还在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结构群。另外,在城市社会中,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的社会亚群体在城市中得到较充分发展。
二、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出了问题,出了毛病,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进行改进。因此,所谓社会问题,不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或团体的问题,而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
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口问题。这个问题又直接衍生出或即将衍生出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老龄化问题、贫穷问题等,再加上其他的所谓知识分子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问题、城乡发展和建设问题、官僚主义问题等社会问题。
1.老龄化问题:按联合国的相关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老龄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关。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进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会向年轻化转化。
2.就业问题:从广义上看,就业就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从狭义来讲,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被认为是就业。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时,可能产生三种情况:
(1)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力的供给小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这时一部分生产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
(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互相适应,失业现象消失。经济的不发展是造成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但就业还要受到一些经济因素以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3.贫穷问题:贫穷,可以理解为人类物质上的所需,包括日常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不足,并且这些不足,没有改善、改变经济上不丰裕和钱财、资源不足够的状况。一些研究者企图制定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尺以衡量贫穷,这就是所谓的“贫穷线”。在这条线之下,就开始有了贫穷;在这条线之上,贫穷就到此为止。“贫穷线”经常包括关于人类基本物质需要的判断。所谓基本物质需要,由于看法有所不同,计量方法也有不同。
4.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破坏作用。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社会问题。
(多选题)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有()。(2008年真题第41题)
A. 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或团体的问题
B. 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
C. 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是人口问题
D. 人口问题直接地衍生出或将衍生出劳动就业问题、老龄问题等
E. 每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都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
【答案】 BCDE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城市建设管理考点、真题、预测三合一》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上一篇:2013上海公务员考试《财务管理考点、真题、预测三合一》[ 11-17 ]
下一篇:2013上海公务员考试经济管理考点、真题、预测三合一[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