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华图2013年村官考试用书《综合知识》专用教材节选
二、发展与繁荣——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
(一)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已经建立现代农业的国家,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现代化工业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是重工轻农,农业农村通过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城市和农村征税起点不公平和征税强度不同、农民非税负担过重、财政支农水平不高、农村资金过多转移、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收益转移、农民承担较多无偿劳动等多种方式、不同渠道支持工业、城市发展,造成农业和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城乡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品供给和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差距过大。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也面临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推进现代化农业,既要发展农业生产力,还要改革生产关系。
(二)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作用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以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经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在这种小规模经济下,经营实体之间分工程度低,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对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障碍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探索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
(三)丰富农业生产要素
1.确保耕地面积。农业以土地为本,在土地的基础上进行生产,那么土地也就成了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可用作农耕土地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出,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发展。
2.保护水资源。水乃生命之源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犹如土地一样都是农业生产必备的要素,丰富的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增加农业投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主要投向了非农产业。应当丰富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4.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指导与参与,所以应当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坚持将科学技术用于推动农业发展。
5.消除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这种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不能套用一个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因此,要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化模式,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6.保护生态环境。因人口的压力,对资源的开发盲目无度,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一旦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知识加倍创新,现代农业也难以发展。由于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地区标准化农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制约。
7.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都十分落后,尤其是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民素质低将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造成不可低估的阻滞作用。
考点3:深化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一)要素的齐备性
现代农业是打破传统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封闭状态,加大农产品生产的外调力度,增加生态系统以外的能量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能值,使生产工具得以改进,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推动农业系统内物质、能量、价值、信息加速流动,提高单产和生产效率,使生产经营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农业系统。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必须是齐备的,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资金的积累以及劳动力资源等要素都要做到齐备,缺一不可。
现代农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为满足其高产出的要求,在投入方面,也有着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的标准和要求。即无论是在农业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种类、质量上都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阶段。此外,在投入的方式上与传统农业也有着本质区别。
现代农业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要素投入机制和体系,做到全方位、多元化和高效性。现代农业诸要素之间更强调彼此的关联性,即合理配置性。
(二)生态的强控性
在人们大量的、强制性的干预下,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自然属性,人们重新构建起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自然属性较强的生态结构和物质能量循环转化的过程、途径与效率。通过大量投入石油、化工物质来强化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保证农业生产更符合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要。人们对生物、环境及其二者的运动规律认识不断加深,所采取的农业技术措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改变和控制生物生长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赋予农业的是越来越多的要求农业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良性发展、保持生态平衡的职能,而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的职能。
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并重,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现代农业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农业的主要任务,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对环境的协调功能,使其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技术的现代性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它的发展水平决定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否。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运用,不仅促进生产手段的革命和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及其效能的提高,而且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完善,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现代农业由仅凭传统经验变为更多地依靠科学,是科学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使农业发展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农业技术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的动力是以石油和电力机械为主,而不再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前者一般占总动力的比重达80%以上;劳动工具已是每个劳动力的机器装备程度很高的机械体系,不再是铁犁或单机;劳动对象是经过不断改良的土地和经过人工培育出的品种,而不仅是自然的土地和普通的植物品种;劳动的组织管理是靠科学,而不再是凭经验;劳动者本身是经过培养过程、拥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而不是普通农民。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村官考试用书《综合知识》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