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华图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务员考试热点分析与时政》(新大纲)选摘
二、建立城市排水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国内众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不一、结构复杂,特别是很多城市存在老城区和城中村现象,这些区域排水管网错综复杂,其数据甚至连水务局都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当发生内涝灾害时无法找到症结根源。建立详细的排水管网数据库并实时监控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外很多城市构建了基于GIS系统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这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GIS系统与分布在管网内部的传感系统结合,当暴雨发生时,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水压异常并报警,为排水管网抢修提供宝贵的时间,从而避免水涝灾害的进一步扩大。
三、保护城市天然水体
城市建设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破坏城市天然水体。例如,南昌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填湖造地条件,市内水网密布,赣江、抚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9.8%。为保护城市天然水体,南昌市人大立法明令禁止填湖造地,对违法者给予严厉惩罚。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立法,从地方法规层面杜绝了填湖造地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考虑的行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台了保护城市天然湖泊的地方性法规,但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得到遵守。
四、降低地面硬化率
目前,沥青和水泥地面成为城市建成区的标志,大量不渗水地面的出现,人为地阻绝了大自然的水循环。相反,森林里面,雨水降落到地面,首先是被土壤吸收,等到土壤饱和后才会出现地面水流汇集,流淌到山涧溪流,这不仅大幅度削减了洪峰流量,而且涵养了宝贵的淡水资源。从自然界角度来说,要想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就应该解决城市地面硬化带来水难以渗透的问题。因此更现实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用透水材料来铺设城市的地面,让城市地面能够像人呼吸空气一样呼吸水分,这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办法。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对各类地面采取非硬化铺设,这样既能避免城市在降大暴雨时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又能帮助城市利用雨水来补充地下水资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人工补偿方法。例如,深圳市在新建城区用中空砖铺设人行道,在砖中间种植草皮,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雨水下渗问题。
五、建立应急抢险机制
城市排水标准高,加大雨水管道管径及密度固然可以减少水浸,但标准越高,随之带来的建设成本也就越高;还要考虑用地问题,很多老城区狭窄的内街根本放不进太粗的排水管。因此,在适当提高排水标准的前提下,还应采取临时抢险、应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才能应对特大暴雨及洪水。
权威声音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史培军:内涝责任在城市建设者
入夏以来,从北京到广州,一场又一场的暴雨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不堪一击”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令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和考验。
谈到为什么入夏以来城市因下雨而导致的灾害越来越多,以及积水较严重地段的形成原因,史培军表示,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没能遵循原来的自然地理格局。北京暴雨中,积水严重的地方都是把原来的水系网格局改了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的城市规划是追求几何美,规划理念是美观的协调,不是景观的协调,其实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反之,西方的城市规划多是按照城市所在地自然景观格局依山傍水而建。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
北京的总体地势是北高南低,此次暴雨正好也集中在西南部地势偏低的地区。比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地势相对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城市处于一个网络化的连通关系中,没有从平均设防水平提高到特殊地段的设防能力加强,就会导致由于一个地方出的问题,通过其网络和枢纽地段的问题而殃及全身。一场大雨好比对一个城市的不同设防水平做了一个统一测验,高的设防水平必然也受到低的设防水平的殃及。比如旧的大院、旧的社区的排水能力弱,大雨来的时候也是专挑薄弱环节打。当然,现在城市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在提高,设防水平也在提高。
当问到目前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城市应急预案发展水平如何时,史培军表示,总体来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由市长郭金龙牵头,将主要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3小类、51种,可以说重视程度是高的。但是为什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水灾时,市民的感觉还是没有明显改善,或是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他认为,应急预案中过多理论性、程序性、普遍性的操作方式难以应对每次灾难个性化的问题,做不到随机应变。换句话说,我们的预案都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战术性的,可以想到大暴雨来了怎么办,但是没想到在晚高峰的时候来一场大暴雨且降落在城市相对低洼的地方该怎么办,每一次的灾难都不一样,无法预测,缺乏灵活和细致的考虑。所以说,总体在改进,局部在恶化,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市民在面对城市自然灾害时应做出怎样的应对?史培军认为,关系到个人,我们在防御极端事件中的风险防范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对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反应和认识程度还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老百姓的防灾意识比日本老百姓差了很远。不懂最基本的概念,在大灾面前,对事情的严峻性估计不够,没有防御风险的基本逻辑:是保命还是保财产?缺乏最基本的风险防御意识,缺乏在灾难面前逃生的观念造成了惨剧的发生。
史培军还表示,城市的规模是要有限制的,不应该无穷地增长。对任何一个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大都市来说,它的自然负荷能力都是有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应该是更麻烦,现在已经到了大力度限制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阶段。人口增长负担过重和过快的城镇化都使得人地、人水和人与自然负荷的资源矛盾日益紧张。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务员考试热点分析与时政》(新大纲),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 书籍 指定的模型还没有相关信息!
上一篇:2011年下半年四川省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10-09 ]
下一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15天冲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