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摘要
3.世界的存在状态
世界本原问题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地、发展地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与方法。它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古代的自发辩证法。如古希腊辩证法思想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近代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它渗透在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生命之泉,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科学地回答了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指引无产阶级不断前进,推动文明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繁荣富强的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1.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坚持用物质原因来解释物质世界。这种物质观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物质形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因而它不能概括所有物质的共同本质,也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所以,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只能是朴素的、直观的、缺乏科学论证的猜测。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不再是一种自发的猜测,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这种物质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能够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表示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2)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
对客观事物来说,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相互联系是构成运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了运动来考察联系,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也就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静止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这种静止和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状态,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最终要发生质变。所以,在事物保持自己性质的条件下,静止也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就是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在物质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3)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上一篇:2012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09-11 ]
下一篇:2012年河北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