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华图2013年村官考试用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专用教材节选
三、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要不断深化;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四、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6.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并指导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证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波澜壮阔的实践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思考和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并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村官考试用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