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2013年河南选调生考试申论专家命题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城市内涝隐患
3.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专访时称,城市普遍内涝,关键在于城市原有的排水设计没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面对这种突发性暴雨,任何城市都可能受涝。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较差,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存在着一个长期的历史原因。
事实上,不论是北京还是国内的其他城市,除极少数城市的排水管网建于解放以前,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均为1949年以后修建的。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政府都面临技术低下、资金短缺等困难,加之当时城市规模仍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等现实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对包括下水道在内的许多基础市政工程,原本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所所长谢映霞表示,以北京为例,老北京城1949年的排水设计标准往往只能应付一年一遇的强降水标准,在某些地段甚至只有0.3年一遇。“也就是说,一年淹两三次也是正常的。”
尽管此后北京市也曾多次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但随着城市扩张,北京的排水设施仍然比较落后。
“这里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周玉文对此表示无奈。“最直观的就是城市化进程太快,但老城区还用老管网,原有的设施已无法承担起现在的责任。”
“作为首都,有着众多外来人口的北京也许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特例。但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轨迹都极其类似: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周玉文表示,城市化过程,不仅对原来地表径流的条件施以改变,也使得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财富越多,抗灾能力反而越弱。
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车一扛就过去了,但现在汽车泡水就会损失很大。遗憾的是,许多城市当时在设计排水系统时,根本未考虑若干年后的今天,马路上会有这么多汽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城市内涝其实就是我们国家城市的‘富贵病’。”
4.然而,在众多城市规划设计师的眼中,城市内涝则更加凸显了中国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不足的问题。
2010年7月4日,一场暴雨让成都也陷入瘫痪状态。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表示,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无法渗水,是内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懿更公开表示:“强降雨带来的严重内涝,不仅显示城市排水应急系统的脆弱,还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上、轻地下’的弊病。”
对于这一点,城市规划师、《城市中国》杂志总监杨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国内很多城市建设都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现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设施。杨偲认为,地上设施越多,地下设施的建设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财政越紧张,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城市排涝规划建设问题,浙江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姚昭晖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是掣肘城市排涝功能的主因。“与近年来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
而江西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李日龙则认为:城市排涝规划建设存在限量,应当允许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时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很多城市历史欠账严重。
5.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城市调研,了解各地是否存在内涝的现象。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
在一些发达国家,防止城市内涝的问题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譬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其中,佛罗里达州就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在日本,甚至还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于城市排水管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已逐渐暴露出来,并且日趋严重。以前不少大学都曾在本科设有给排水专业,但由于近年环保事业蒸蒸日上,许多原来读给排水专业的人都转行去做污水处理,还有大批人才流失国外。许多高校甚至还取消了给排水的本科专业设置,以致目前全国真正能培养排水管网专业人才的学校已寥寥无几。一到出了问题,才发现能解决问题的人太少了。排水管网专业领域曾被人形象地喻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似乎真的像城市脚下的下水道,很有些寂寞清冷的味道。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河南选调生考试用书《历年真题及专家命题预测试卷》,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