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导购指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导购>在线试读

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摘要

http://www.newdu.com 2012年09月11日 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 参加讨论

    (三)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根源、实质和作用
    社会革命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1)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任何革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它内在的根源和深层动因,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2)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
    (3)社会革命的作用
    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采取社会革命的手段,才能摧毁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为消灭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扫清道路。也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2.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关系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即在坚持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是一种量变。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这两种变革形式的相互交替中发展的。当社会处在量变阶段时,某些阶级或阶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局部调整或改良就是因为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革,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或阻碍;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大的社会动荡,使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受到破坏。当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有些改革是自觉推进的,有些改革是被迫进行的。但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改革,它都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由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因此,生产力不仅是社会革命的深层动因,而且也是社会改革的深层动因。
    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贬低或抹杀劳动群众的作用,把英雄人物或绝对理念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不过是一群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群氓”,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
    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如“天意”、“上帝”、“绝对精神”等,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代理人。
    唯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都只有一个,即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命运。
    2.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但是,无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凭空地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从事创造活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总是要受到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1)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力条件不具备,生产工具未发生质的变化,那么人民群众的活动是绝对不会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
    (2)政治条件。政治制度和体制,法律制度也制约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
    (3)精神条件。精神条件包括既存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这些精神条件中有先进的,有落后的,其中落后的就成为阻碍群众活动的精神条件。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共23页 您在第21页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346个字符
点击数:
  • 客户服务热线
  • 010-57257875
  • 手机:15801621660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