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导购指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导购>在线试读

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摘要

http://www.newdu.com 2012年09月11日 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 参加讨论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直接摧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腐朽的部分,迫使统治者采取某些社会改良措施,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作局部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代表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这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才能把反动统治阶级赶下历史舞台,使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阶级斗争不仅推动阶级社会本身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而且最终必然造成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阶级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并将通过阶级斗争最终消灭一切阶级,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3.社会形态的划分及其更替
    (1)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结构类型,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同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结合而成的社会总体结构。其中,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作为划分标准的社会形态被称为“经济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作为标准的社会形态被称为“技术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它们是: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就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和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不是根本制度的变革,而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依靠的是社会制度自身的力量,自觉地去兴利除弊。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客观现实状况决定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只能是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矛盾,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是,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其具体体制甚至可能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只有自觉地、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才能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是一个新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对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的彻底否定。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它一开始不可能十分完善,要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因而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就显得十分艰巨。第三,社会主义改革是迎接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比优越性,比吸引力,以解决在历史的选择中谁能最后取胜的问题。可以说,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历史性竞争的重点,已从过去的军事领域转向经济、科技领域,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进行改革,就难以在同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三、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一)阶级
    1.阶级的起源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恩格斯说:“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分工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列宁给阶级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特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归根到底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这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等级是个政治范畴,是根据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政治地位划分的。阶层是根据人们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不同而划分的。
    2.阶级斗争及其根源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现象。有阶级存在,就一定会有阶级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共23页 您在第19页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914个字符
点击数:
  • 客户服务热线
  • 010-57257875
  • 手机:15801621660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