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导购指南>公务员考试用书导购>在线试读

2013年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巅峰冲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构建社会诚信

http://www.newdu.com 2012年11月13日 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 参加讨论

    资料4
    诚信是打造著名品牌的重要途径。但在我国,商业诚信缺失已经不是新问题。
    ——商品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消费者的各种欺诈和欺骗行为,假冒伪劣泛滥。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利润,采用质次价廉的原材料大肆制假贩假,以各种非法手段抢占市场,坑害消费者利益。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总量惊人,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年均产值在1300亿元左右;二是范围惊人,假冒伪劣涉及一、二、三产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从物质产品到消费产品和知识产品都有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三是损失惊人,据一项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仅国家税收一项每年损失250亿元。
    ——商业信用缺失。一是企业间“三角债”普遍,困扰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拖欠势头正向逃避银行贷款和国家税收方向发展。债务人大量逃避债务,成了“烂账经济”。有专家将此现象称为“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合同违约和欺诈。有关资料显示,在经济生活中,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在全国商品交易会上,有相当多的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用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危机已严重阻碍正常的经济往来。
    ——社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等方面。近年来,企业偷税、骗税、逃税现象相当严重,违纪大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金额越来越大。

    资料5
    新闻不讲诚信,媒体的公信力就降低了。社会缺少诚信,社会的成本就增加了。媒体要在愈演愈烈的传媒大战中保持新闻诚信,提高新闻媒体的诚信度和公信力,是当前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当前,传媒像其他行业一样正遭遇严重的“诚信危机”。媒体诚信缺失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虚假报道屡禁不止。制假、造假现在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病,假烟、假酒、假名牌、假证件……如今这股虚假之风又在向文化市场蔓延,从商品制假到新闻制假,有些报社记者专靠编造假新闻赚钱,编造、杜撰大量假新闻。二是不良广告时有所见。在媒体发布的各种类型的广告中,常有一些不良广告混杂其中,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特别是性病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假征婚、情色声讯类广告;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一些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这些广告中都掺入了虚假的内容和欺诈的信息。有些新闻媒体为了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竟然不顾广告法规,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松了对各类广告的审查和核实,客观上为违法和虚假广告的出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资料6
    随着近年来医疗事故的频频发生,医疗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患纠纷为啥那么多?
    患者遭医生开高价药。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公布了2007年度的“广州医疗行业服务状况公众评价调查”。调查发现,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家人遇到过“医生开贵药”“医生多开检查项目”“要求病人使用进口药品”等不正当行为。
    去医院看病给医生送“红包”已经成为惯例。调查发现,91.6%的受访居民、95.0%的受访患者认为红包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索贿不成、蓄意报复。前段时间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的深圳“缝肛门”也属于诚信范畴,医院和助产士缺乏诚信,矢口否认为报复产妇而把产妇肛门缝起来。
    医疗美容诚信问题。眼花缭乱的美容广告,频频增多的医疗美容事故,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美容行业也因此面临着诚信危机。许多美容企业都存在过度夸大功效的现象,对美容效果大加吹捧,而对美容存在的隐患和术后产生的副作用尽量隐讳。虚假广告的泛滥造成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很多真实的广告也得不到人们的信任,严重影响了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上当的顾客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资料7
    目前,上海市政协一课题组对上海社会诚信问题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4.2%的人认为,相比5年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状况,现在的诚信水平下降了。诚信作为社会行为中最重要的准则,在具体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并未得到肯定。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甚至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
    市民普遍认为:“说谎话反倒有好处,不讲诚信反倒占便宜,这样的恶性循环助长了社会的不诚信氛围。”
    统计结果表明,唯利是图、道德水平下降和对不诚信行为惩处不力是导致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的原因。
    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键也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和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由于缺少权威的、对社会诚信有效的培植与监督机制,导致失去“诚信”的风险成本很低。
    一些践踏诚信之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而逍遥自在,政府机构对不诚信行为惩处不力,助长了社会的不诚信氛围。久而久之,给还在坚守“诚信比黄金还要贵重”信念的“老实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不由自主地笃信“诚信无用论”。当人们对正常释放的善意举动也打上问号,出于自我保护而被动地在心理上筑起一道防范陷阱的堤坝,其结果就是导致社会诚信水平的降低。
    “上当次数多了,老百姓对诚信越来越不信任,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提防心理自然产生了。”游闽键说,“这就导致在危难时刻,大家都不肯伸出手来。”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看来,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制还不健全,诚信体系建设中道德、行政和经济手段运用得还不够是一大原因。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河北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巅峰冲刺最后15套试卷》,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

共6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469个字符
点击数:
  • 客户服务热线
  • 010-57257875
  • 手机:15801621660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