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4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1
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专家命题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5.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秉承着劳动致富的信念,社会也给勤奋守法的人创造了致富机会。今天,财富积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致富”向“财富致富”、“资本致富”转变。其中,住房已经成为拉大财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学新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10多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住房已成为五成以上家庭最重要的财产组成。一些拥有较大住房或者多套住房的家庭,财富得到巨大增值,而住房较少或尚未购买自有住房的家庭,财富差距被持续拉大。这种差距根本无法通过工资收入增长得到弥补,由此在一些人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失衡感、“被拉下”感。
更加令人警惕的是,由于转型期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尚不健全,财富分配向政府、垄断行业、发达地区倾斜的趋势未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在拉大。
有分析测算,如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1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基尼系数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目前临近0.5的红线。
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短短10余年,人们的财富差距就由万元级、几十万元级转向千万元级。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没有“背景”,缺少资本,生“错”地方,干“错”行业,抓不到机会……即使通过自我不断的努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心态怎么会平和?
6.正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时期。这种不断深化的改革意味着以往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和大幅度的调整,要重构新的利益格局,换言之,社会的许多群体和大量社会成员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要重新洗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间,一方面迅速崛起了一个暴富的高收入群体和一个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舒适的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个生活贫困的低收入群体。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利益位置的急速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双重示范效应,进而对许多社会成员形成了大面积的压力。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明显缺位。不少社会成员在失去了以往习以为常的单位福利和单位保障之后,却没有被纳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这些人由于缺少基本生存底线的“兜底”,因而对未来可能的不利处境更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担忧甚至是恐慌。
现代化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制造了无数的社会风险。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能量的空前积累以及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全球化进程和信息化过程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共同体,其构成因素和变数之复杂,恐怕也是全世界之最。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还会遇到哪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因素,现在很难判定。显然,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加,势必会给中国的发展和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带来空前的变数,进而加重了社会焦虑。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丢失了信仰。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成员的心灵或心宅往往缺少一种坚守和定力。进一步看,由于心灵或心宅缺少坚守和定力,因而不少社会成员在面对大量诱惑尤其是经济利益诱惑时,其行为往往缺少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目标取向和执著的精神,难免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心里很不踏实,进而容易陷入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重要的是,由于心灵缺少坚守和定力,所以,人们的行为一旦受挫,其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必定十分有限,这就会不断加重人们的失落心理,进而深陷社会焦虑现象的困扰当中而难以自拔。
社会焦虑现象其实还反映了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对于未来美好并且是否合意生活所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催生了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 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成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摈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过于理想化如乌托邦式的行为取向。 但是,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而且,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由于过于追求GDP、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凡此种种,致使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7.社会焦虑现象尽管从某个角度看会激发社会成员的某种动力,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社会焦虑现象会促成或加重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问题。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社会焦虑现象会直接催生社会成员程度不同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当社会焦虑现象盛行时,人们对于长期行为往往是不感兴趣的,相反却会热衷于短期行为,容易形成从众行为和越轨行为等等。进一步看,这样一些非理性行为会引致一些社会矛盾问题的出现。其二,社会焦虑现象会程度不同地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客观看,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大多数社会成员目前的“绝对”生活水准已经高出一个大量级。但是,由于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一部分社会成员往往无暇作出理性的判断,而热衷于同左邻右舍当中更高水准者相比,甚至同全社会当中那些公认的生活水准很高者相比,因而对自己的生活水准不够满意,并且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其三,社会焦虑现象会加重人们对于社会矛盾问题的不满情绪。有些社会矛盾问题存在着,但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同时再夹杂着一些不公正的心理感受,就容易把本来不是很严重的矛盾问题看得十分严重,容易迁怒于他人他事,进而会加重某些社会矛盾问题。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家命题预测试卷》,欲了解更多内容,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