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速记》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24.00 商品编号:10142
      • 折 扣 价:¥12.00已优惠¥12.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陕西省教师入编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政治基础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高频考点提要2
                    高频考点速记2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5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8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12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18
                    高频考点提要18
                    高频考点速记1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1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7
                    第五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9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高频考点提要31
                    高频考点速记3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3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4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36
                第四章  时政专题39
                    高频考点提要39
                    高频考点速记39
                    第一节  十八大报告(要点)39
                    第二节  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要点)43
                    精选考题预测48
            第二部分  经济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2
                    高频考点提要52
                    高频考点速记52
                    第一节  商品与货币52
                    第二节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57
                    第三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58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1
                    高频考点提要61
                    高频考点速记61
                    第一节  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6
                第三章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69
                    高频考点提要69
                    高频考点速记69
                    第一节  微观经济69
                    第二节  宏观经济77
                    精选考题预测87
            第三部分  法律知识
                第一章  宪法92
                    高频考点提要92
                    高频考点速记92
                    第一节  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92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95
                    第三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97
                第二章  行政法104
                    高频考点提要104
                    高频考点速记104
                    第一节  总论104
                    第二节  行政处罚105
                    第三节  行政强制107
                    第四节  行政许可110
                    第五节  行政复议112
                    第六节  国家赔偿115
                第三章  刑法119
                    高频考点提要119
                    高频考点速记119
                    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119
                    第二节  犯罪和犯罪构成120
                    第三节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123
                    第四节  犯罪未完成形态124
                    第五节  共同犯罪125
                    第六节  刑罚126
                第四章  民法128
                    高频考点提要128
                    高频考点速记128
                    第一节  民法总论128
                    第二节  物权法131
                    第三节  合同法137
                    第四节  婚姻法145
                    第五节  继承法150
                    第六节  知识产权法155
                    精选考题预测162
            第四部分  文学历史知识
                第一章  中国文学基本常识168
                    高频考点提要168
                    高频考点速记168
                    第一节  中国文学基本概念168
                    第二节  先秦文学173
                    第三节  汉魏晋文学175
                    第四节  唐宋元明清文学177
                    第五节  现代及当代文学186
                第二章  外国文学基本常识193
                    高频考点提要193
                    高频考点速记193
                    第一节  外国文学基本知识193
                    第二节  启蒙运动时期及先前的外国文学作家概述196
                    第三节  启蒙运动后的外国文学作家概述200
                第三章  中国历史基本常识207
                    高频考点提要207
                    高频考点速记20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207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与当代史231
                第四章  世界历史基本常识255
                    高频考点提要255
                    高频考点速记255
                    第一节  世界古代史255
                    第二节  世界近代史259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266
                    精选考题预测274
            第五部分  公文与学术论文写作知识
                第一章  公文基础知识278
                    高频考点提要278
                    高频考点速记278
                    第一节  公文的概念和特点278
                    第二节  公文的格式281
                    第三节  公文的行文规定286
                第二章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89
                    高频考点提要289
                    高频考点速记289
                第三章  学术论文写作297
                    高频考点提要297
                    高频考点速记297
                    第一节  学术论文的概念297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299
                    精选考题预测302
            第六部分  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自然科技常识306
                    高频考点提要306
                    高频考点速记306
                第二章  环境保护323
                    高频考点提要323
                    高频考点速记323
                第三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329
                    高频考点提要329
                    高频考点速记329
                    精选考题预测337
            第七部分  事业单位概况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340
                    高频考点提要340
                    高频考点速记340
                第二章  事业单位改革345
                    高频考点提要345
                    高频考点速记345
                    精选考题预测356
            第八部分  国情与陕西省情
                第一章  国情概况360
                    高频考点提要360
                    高频考点速记360
                    第一节  地理状况360
                    第二节  人口和国力364
                第二章  陕西省情概况367
                    高频考点提要367
                    高频考点速记367
                    第一节  陕西地理、气候、资源概况367
                    第二节  陕西历史与文化372
                    第三节  陕西建设西部强省378
                    精选考题预测383
            陕西省教师招聘面授课程385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87
         

         

        文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2.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3.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某种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把产生于人自身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个人之外的某种精神,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根据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主体、客体
            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的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
            人类世界是“属人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三)如何理解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即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如果离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同样,如果只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论。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及其相互关系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两个关节点,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须找到它的关节点。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单选】《韩非子?喻老》篇中有一段话:“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段话反映的哲理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换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换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促进质变
            D.质变表现为突变,与量变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C。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
            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和实质。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5.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014 咸阳 单选】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B.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C.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
            【答案】A。解析:题目中所说的师傅,指的是个人成长中的外部因素,个人的修行则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具备后,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内因的发挥。所以,该俗语体现的哲学观点是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发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就是实践。实践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指导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五)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是辩证统一的。在认识运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二、真理
            (一)真理与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三)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2)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虽然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真理是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而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具有本质区别和确定的界限,不能混淆。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转化的。③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②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五)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