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笔试)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公务员考试用书《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10版)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5.00 商品编号:8952
      • 折 扣 价:¥22.00已优惠¥23.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付连奎、伍景玉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付连奎,大学教授,逻辑学专家,曾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信息智能与逻辑大会、世界泛逻辑大会,并作专题报告。本人擅长针对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内容提供简单实用的快读、快解技巧和方法。
            伍景玉,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公务员考试图书出版领航人,公务员考试资深培训专家。自华图创业以来,其先后出版公务员考试教材百余种,所编著的公务员考试教材成为本行业的指路标,主导着公务员考试图书的发展趋势。其以教学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公务员命题与阅卷工作经历而编著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公务员面试》及《模块宝典》等成为全国畅销的教材,是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专家之一。
         

        目录
            上篇  考点知识必会
                第一章  逻辑判断3
                    第一节  逻辑判断概述3
                    第二节  概念分析与推理7
                    第三节  命题及推理26
                    第四节  直言命题、模态命题及推理50
                    第五节  逻辑矛盾解析62
                    第六节  论证与反驳73
                    第七节  智能推理107
                    第八节  巩固强化训练121
                第二章  类比推理138
                    第一节  类比推理概述138
                    第二节  类比关系考点140
                    第三节  巩固强化训练153
                第三章  图形推理159
                    第一节  图形推理概述159
                    第二节  数量类图形162
                    第三节  位置类图形168
                    第四节  样式类图形171
                    第五节  属性类图形175
                    第六节  折叠及重组拆分类图形177
                    第七节  立体视图与平面拼合类图形180
                    第八节  新考点专练182
                    第九节  巩固强化训练184
                第四章  定义判断193
                    第一节  定义判断概述193
                    第二节  肯定型定义判断194
                    第三节  否定型定义判断195
                    第四节  相关型定义判断197
                    第五节  巩固强化训练198
            下篇  冲刺提高必练
                第一部分  经典真题精选209
                    第一章  图形推理209
                        2015年经典真题精选209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一)212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二)215
                        2013年经典真题精选217
                    第二章  定义判断221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一)221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二)224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三)227
                        2013年经典真题精选230
                    第三章  类比推理233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一)233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二)235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三)237
                        2013年经典真题精选239
                    第四章  逻辑判断241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一)241
                        2014年经典真题精选(二)245
                        2013年经典真题精选(一)248
                        2013年经典真题精选(二)252
                第二部分  华图实战模拟题库257
                    实战模拟一257
                    实战模拟二264
                    实战模拟三271
                    实战模拟一答案速览278
                    实战模拟二答案速览278
                    实战模拟三答案速览278
         

        文摘
         

        上篇  考点知识必会
        第一章  逻辑判断


            视频精讲
            ●学
            ●习
            ●导
            ●读
            本部分视频为逻辑判断这一常考题型的学习导读,希望能帮助考生对逻辑判断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第二节  概念分析与推理


            视频精讲
            本部分视频为本节知识点的串讲以及对部分例题的讲解,主要介绍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在推理中的应用。(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概念是明确定义语义的基本元素,概念由语词表达。因此,叙述、论述都离不开语词,因为语词能够表达概念。
            公务员考试中的判断推理,对概念的考查比重大、形式多。其中,定义判断考查的是如何辨析概念的属性特征;类比推理考查的是如何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关联关系;逻辑推理则考查的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何进行逻辑推导。
            在既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词表达的确切语义,反映的是概念含义。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中的逻辑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试题的语言内容,在概念之间类比、推理、求证及概念运用的变化上是非常灵活的。在题干论述或选项语词中,往往把相同概念用不同语词来表述,同时,故意把不同概念偷换成看似“相同”的概念,使表达变得模棱两可。同一概念互换,表达意义不发生变化;不同概念的“偷换”,叙述或者论述在意义上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甚至导致错误。只有识别这些变化,才能正确解题,因此掌握一些概念的基本常识非常必要。
            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和误区
            (一)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反映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具有定义性,是概念本质属性的定义域。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供人们使用和消费,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事物。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核心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
            形式产品: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包括产品的品质、特征、造型、商标和包装等。
            延伸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包括运送、安装、维修、保证等在消费领域给予消费者的好处。
            上述的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虽然都有“产品”这个概念出现,但是由于用不同的限制语词的前置限定,也就是附加了定语,而使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差异。“人”是一个概念,若仅仅立足于文化人类学,人的内涵被定义为有思维、能使用语言、能创造或使用复杂的劳动工具且具有相对应的社会组织的动物。其实,这也只是对普通人的一般性概括。倘若在人这个概念上再加些定语,情况就会不同。例如:航天人、高尚的人、智人、智障人、坏人、欧洲人等,内涵都是不同的。
            概念要用语词表达。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涵当然不同。分析如下语句:
            中国的河流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
            长江是中国的河流。
            所以:长江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
            这个推理,应该不会有人接受。看上去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问题出在哪里?
            语句中前后两个“中国的河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是集合概念,“遍布于国内各个流域”是集合概念的整体属性,是对整体的概括和断定。这个整体属性不被其中的某个个体所具有。再看如下推理:
            中国的河流都由水流组成。
            长江是中国的河流。
            所以:长江由水流组成。
            这个推理前后的两个“中国的河流”都是非集合概念,前者内涵是中国的每条河流都由水流组成。
            可见,这两个例子中的“中国的河流”概念的内涵截然不同。偷换概念就是偷换内涵。
            (二)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的事物范围。一个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可以看作是一个“类”。本质属性相同的所有对象构成的类,是该概念的外延,可看作是概念取值的范围——值域。如“汽车”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任一具有“汽车”本质属性的不同个体,构成“汽车”这个对象类。“轿车”“吉普”等是汽车的子类,“京B1234桑塔纳汽车”是“汽车”这个类概念中的分子,称作个体分子。个体分子是概念外延的最小分子,它的外延相对最小,只包括自身。
            一般来说,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臆造的空概念除外)。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够确定一个概念的内涵,并且该概念的外延也随之确定。比如:“汽车是四轮及以上,可在公路上高速行驶的交通运输工具”。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汽车”的内涵具有四轮及以上、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属性,外延的范围也确定了。如果有人说“观看汽车大赛真过瘾”,则其中的“汽车”另具内涵和外延,两个“汽车”概念不同。
            (三)概念的周延性
            在既定语言环境中,若概念的语义所指包括了概念的全部外延,该概念的外延就是周延的。如:
            (1)“羊”是动物。(2)“牛”不是“羊”。
            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两个“羊”和一个“牛”的外延都是周延的,即断定了概念所指的全部。
            一般地,表达判断的全称概念是周延的。如:
            “所有公民”都享有人权。
            张爱玲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其中的“公民”和“著作”都是全称的,外延周延。
            此外,表达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如:
            中国人不是奴隶。
            其中,作为谓项的“奴隶”因断定了“奴隶”的所有外延而周延。而“中国人”虽然没有出现量词,但根据语义可以断定是省略了“所有”这个全称量词,所以“中国人”的外延也是周延的。
            若语义所指仅断定了概念的一部分外延,那么该概念的外延就是不周延的。如:
            有些鹤会跳舞。
            仙人骑鹤。
            其中的“鹤”和“会跳舞”都是不周延的,即仅仅断定了概念所指的一部分。
            在具体语境中,一般地,表达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如“所有的山羊是羊”“有些牧民养羊”,两个判断的谓项是“羊”,都只断定了“所有羊”中的一部分,在这里“羊”的外延是不周延的。
            (四)运用概念的逻辑错误(误区)
            严格地说,一个概念一旦用语词表达,也就是将概念置于具体语境中,那么,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被唯一地确定了。但是,在自然语言中,往往不恰当地简明、省略、约定俗成或语法错误等多种原因,致使概念的表达产生歧义,甚至出现谬误,这是普通逻辑从科学角度关注的要点之一。
            在运用概念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三种:
            (1)歧义概念。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因概念所反映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而产生歧义。如:
            1898年,中国清政府和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中明文约定德国可以获得“山东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开采权……”
            其中“铁路沿线30里内”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出现歧义。清政府的解释是“铁路沿线的两侧总共30里”,被德方解释为“铁路沿线的每一侧各30里,总共60里”。此外,30里是“英里”还是“华里”也有不同的理解。(1英里=3.2187华里)
            (2)混淆概念。是由于“不知”导致对概念的错误理解和不恰当的运用。如:
            有人把“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理解为“抨击”甚至“打倒”,歪曲了“理性判断思维”的本意。再如:
            聪明人:哥德巴赫猜想究竟研究啥啊?
            数学系学生:哥德巴赫猜想的核心是怎么证明“1+1”。
            聪明人:1+1等于2啊,有啥证明的。
            遐想者:1+1未必等于2的,否则数学家不会研究。
            由于聪明人和遐想者对“1+1”概念的“不知”,而误解为简单算术中的“1+1”,导致概念混淆。
            (3)偷换概念。是把本质属性不同的概念故意当作“同一”概念来理解和运用的逻辑错误。如:
            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可战胜。
            “中国人”这个概念在这里被偷换了,第一个“中国人”,是指中国人的整体所具有的属性,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中国人”则指某一个个体,是非集合概念,不具备整体属性,两者不可以互换。
            在论述中,偷换概念的现象经常发生,直至导致论题转移。如:
            “人都有隐私权,所以我隐瞒罪行。”
            这里把“隐私权”这个概念直接替换为“隐瞒罪行”,试图证明“隐瞒罪行”是合法的。这个论证的错误是通过偷换概念把“人都有隐私权”这个论题转移到“隐瞒罪行”上来了。
            一般地说,出现上述混淆、偷换概念的现象,使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在不计较感情色彩的情况下,可统称为偷换概念。
            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概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识别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分析、论证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
            公务员考试中,各类型试题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要做到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就要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运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可以直接解决许多复杂的论证分析、演绎推理、定义判断等试题,更具基础性的考查是对“类比推理”试题的解决和应用。
            约定:在相关场合,分别用英文字母S、P……表示被分析的概念。
            (一)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称为全同关系或等价关系。
            如“马铃薯”与“土豆”、“鲁迅”与“《狂人日记》的作者”等都是同一关系。
            为方便理解记忆,国际上很多教科书对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下列欧拉图来直观表示。同一关系如图1—1:
            图1—1
            同一律是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在具体论述中,保持同一关系概念之间的同一性(一致性),称作“同一律”。否则会发生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提示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词可表达同一概念,也可以表达不同概念;不同语词可表达不同概念,也可表达同一概念。两个概念(也扩充到语句)是否同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断定。公务员试题中有这样的语句。
            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选项:作为公务员最重要的是工作实绩,但也不可忽视其他方面表现。
            选项和题干是同一关系,选项是题干的逻辑结论。
            (二)包含关系(真包含)
            包含关系也称属种关系,可粗略分为:全称包含、特称包含。
            1. 全称包含
            全称包含断定:所有S都是P。
            例如:所有玫瑰都是植物。如图1—2或简图:
            图1—2
            植物
            玫瑰
            (简图)
            上图直观显示,所有玫瑰都包含在植物中。其中小圈范围内的“玫瑰”是种概念(相对于植物),定义了“所有玫瑰”都是“植物”中的一种。大圈范围内的“植物”是属概念,定义了“植物”是一个类,这个类包含了玫瑰这种植物,可用“玫瑰是植物”来表述两者之间的逻辑包含关系。简图中位于下方的“玫瑰”包含于上方的“植物”中,读作:(所有)玫瑰是植物。
            图1—3都由下至上地依次表达了全称被包含关系(摘自类比推理真题):
            (1) 汽车(2)公务员(3)结论
            轿车警官错误结论
            560型宝马车刑警谬论
            图1—3
            根据上图中的包含关系,可做如下推理:
            (1)所有560型宝马车都是轿车,所有轿车都是汽车,所以:560型宝马车都是汽车。
            (2)刑警都是警官,警官都是公务员。所以:刑警都是公务员。
            (3)所有谬论都是错误结论,所有错误结论都是结论。所以:所有谬论都是结论。
            也可以由上至下地否定推出(重要考点):
            (1)不是汽车就不是轿车,不是轿车就不是560型宝马车,所以:不是汽车就不是560型宝马车。
            (2)不是公务员就不是警官,不是警官就不是刑警,所以:不是公务员就不是刑警。
            (3)不是结论就不是错误结论,不是错误结论就不是谬论,所以:不是结论就不是谬论。
            还可以由上至下地“特称”推出(重要考点):
            (1)有些汽车是轿车,有些轿车是560型宝马车,所以:有些汽车是560型宝马车。
            (2)有些公务员是警官,有些警官是刑警,所以:有些公务员是刑警。
            (3)有些结论是错误结论,有些错误结论是谬论,所以:有些结论是谬论。
            错误警示
            根据“刑警是警官”,即错误地推出“警官就是刑警”。这个推理谁听起来都会觉得很离谱。因为“常识”决定人们不这样推理,但一旦离开常识,在面对试题时就容易出现类似的失误。
            根据“刑警是警官”得出的正确推理是:有些警官是刑警。
            如下推理是错误的:
            高智能动物大脑灰质含量高,所以大脑灰质含量越高智能越高。(国考真题摘录)
            图1—4或简图可以直观显示这个错误推理:灰质含量高未必都是高智能。
            图1—4
            灰质含量高
            高智能
            (简图)
            以上推理中,如“警官、高智能”等都断定了种概念的全部外延(周延的),具有“所有警官、所有高智能动物”的全称含义。而“灰质含量高”等属概念仅仅被断定了其中的一部分(不周延的),剩余未断定的部分是否是高智能是不清楚的,所以,根据“灰质含量高”就断定是“高智能”显然推理错误。
            2. 特称包含
            在判断推理中,有时需要断定特称包含关系。
            特称包含断定:有些S是P。
            如图1—5或简图:有些博士是公务员。
            图1—5
            公务员
            博士
            (简图)
            约定:上图中完整的“圈”表示全部公务员,“矩形”则表示“有些”博士(不周延的概念),即仅仅断定了博士中的一部分,而没有断定所有的博士。
            错误警示
            (1)仅根据“有些博士是公务员”,在逻辑上不能断定“有些博士不是公务员”。如果仅根据“有些是”就错误地推出“有些不是”,那就是“特称互推”,是错误的。
            因为,在仅仅断定“A属于B”的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断定究竟是“B大于A”还是“B等于A”。如: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根据这个判断,能断定:有些中国公民是有中国国籍的人。但不能断定:有些中国公民是没有中国国籍的人。
            (2)根据“有些博士是公务员”,在逻辑上也不能断定“不是博士的就不是公务员”。不是博士的公务员是可能存在的(逻辑判断不是对常识的描述),仅仅根据给出的前提尚不能作出断定。
            日常思维中,人们习惯性地根据“有些是”就推出“有些不是”。如此错误推理,正是公务员判断推理试题中必考的重要考点。
            3. 行为、属性包含
            特别指出:为分析简便,在分析试题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某种“行为”或“属性”关系也可用如下包含关系的图示来表述。如图1—6和图1—7:
            图1—6(简图)图1—7(简图)
            图1—6语义为: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可据此推断:为人民服务的就是公务员。
            图1—7语义为:马吃草。不可据此推断:吃草的就是马。
            提示
            包含关系是概念之间重要的逻辑关系,在公务员考试中,不仅直接考查包含关系的推理,在类比推理试题中也是必考的考点。(见本篇第二章“类比推理”中的相关介绍)
            (三)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交集称交叉关系。“歌唱家”与“男人”是交叉关系,如图1—8:
            有些男人是歌唱家,有些男人不是歌唱家,有些歌唱家不是男人。
            图1—8
            在特定思维场合,也可用交叉关系表示“雷电和山火”的逻辑关系,如图1—9:
            图1—9
            提示
            交叉关系是概念之间的重要逻辑关系,在公务员考试类比推理试题中是必考的考点。(见本篇第二章“类比推理”中的相关介绍)
            (四)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诸多并列事物中,其中某两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汽车”和“轮船”是反对关系,它们有共同的属概念“交通运输工具”,且交通工具还有许多种类,而其中的任何两类之间的关系都是反对关系。反对关系不能穷尽属概念。再如:“警察”和“检察官”、“计算机”和“钢琴”等都是反对关系。
            如图1—10,交通运输工具中,汽车和轮船是反对关系。
            图1—10(简图)
            提示
            两个“全称”的反对关系概念,在图中分别在隔离线“||”的左右两侧,那么左右两侧,概念被断定的外延是“不相容”的,也称互不兼容。可理解为“左边”所断定的就不是“右边”的,“右边”所断定的也不是“左边”的。即:所有汽车不是轮船,所有轮船也不是汽车。
            根据以上提示,可拓展到如下推理:
            推理一:所有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都从事公务员工作。
            有些体能优秀的毕业生做了职业运动员。
            运动员都是职业俱乐部成员。
            所以:有些体能优秀的毕业生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
            图1—11可证明上述推理是正确有效的:
            公务员
            通过公务员考试毕业生
            职业俱乐部成员
            职业运动员
            体能优秀的毕业生
            图1—11
            根据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反对关系可形成如上简图。图中“公务员”与“职业俱乐部成员”是反对关系,分布于“||”线两侧,那么分别被它们包含的“所有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与“有些体能优秀的毕业生”也分布于“||”线两侧。所以,“有些体能优秀的毕业生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推理直观有效。
            错误警示
            根据“有些体能优秀的毕业生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错误推出“有些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体能不优秀”。因为前提条件中,只断定了“有些体能优秀的毕业生”做了运动员,而不是“所有体能优秀的毕业生”都做了运动员(看图理解)。所以,不能断定有些乃至所有“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或“公务员”的体能是否优秀。
            推理二:植物分为落叶植物、半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马尾松、雪松、红松等不仅是一些上好的木材,而且在生长过程中叶片不完全脱落。有些松柏门植物是落叶植物,如:落羽杉、水杉和水松等。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相对,在一年中有一段时间叶片将完全脱落。所以,有些松柏门植物不是常绿植物,并且有些上好的木材不是落叶植物。
            图1—12
            根据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反对关系可形成如上简图。图1—12中“有些上好木材”与“落叶植物”分布在“||”两侧,即可断定“有些上好的木材不是落叶植物”推理正确有效。同理断定:有些松柏门植物不是常绿植物。
            错误警示
            根据图示,错误断定:(1)有些完全脱落叶的植物不是上好木材;(2)有些落叶植物不是上好木材;(3)有些松柏门植物不是上好木材;(4)有些落羽杉、水杉、水松不是上好木材,等等。原因如前述,或见如下“考点”提示。
            【考点一】 根据“有些A不是B”,不能推出“有些B不是A”。
            例如:根据“有些人不是商贩”,不可推出“有些商贩不是人”。
            【考点二】 根据“A都不是B”,有效推出“B都不是A”。
            例如:根据“所有马都不是牛”有效推出“所有牛都不是马”。
            【考点三】 根据“所有A都不是B”不能推出“不是B就是A”。
            例如:根据“所有黑色都不是白色”,不能推出“不是白色,就是黑色”。
            这个错误就是通常所说的“非黑即白”之错,是“反对关系”中典型的错误推理。
            【考点四】 根据“有些A是B”不能推出“有些A不是B”。(特称互推错)
            例如:根据询问得知“甲公司有人是中国人”不能推出“甲公司有人不是中国人”。
            特别指出,在无歧义的情况下,反对关系也可称作并列关系,但要区别于现代汉语中的并列。现代汉语中可以把“男、女”、“歌剧、喜剧”看作是并列。但是,在逻辑上还要进一步划分为“男、女”是矛盾关系,“歌剧、喜剧”是交叉关系,它们的逻辑关系不同,表达图示不同,推理结论也不同。
            (五)矛盾关系
            一个概念及其否定概念构成矛盾关系。如“马、非马”,“下雨、没下雨”,“羊、不是羊”是矛盾关系。本书用符号表达为:P|-P。其中“|”表示双方矛盾,读作:要么……要么……;“-”表示否定,读作:并非(简读:非)。也可表达为:P/-P或 P-P。
            矛盾关系语义的图示,如图1—13:要么是动物,要么不是动物。
            图1—13(简图)
            图1—13把物质作为共同属概念,即把物质划分为动物和非动物两部分,两者之和等于物质全部,动物和非动物则构成矛盾关系。
            一个概念及其否定必是矛盾关系,但在特定语境下,不是互为否定的概念,也能构成矛盾关系。如:“左手”和“右手”。若把“人手”设定为属概念,左、右手就是矛盾关系。如图1—14:
            图1—14(简图)
            试题分析中,矛盾概念往往是重要的分析依据。
            例题环球旅游团中,所有去三亚的游客都去过五指山,所有去丽江的游客都没去过五指山,所有自驾车游客都去了丽江。由此推出()。
            A. 有些自驾车游客去了三亚B. 有些自驾车游客没去三亚
            C. 有些去三亚的游客去了丽江D. 所有去丽江的都是自驾车游客
            上题给定条件中的 “去五指山”与“没去五指山”是矛盾关系(分别写在下图竖线两侧);“去三亚”和“去五指山”是包含关系;“自驾车的”“去丽江”和“没去五指山”也依次为包含关系。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图1—15(简图)
            【解析】 图中竖线左右两侧是不兼容的。根据上图,我们可断定:
            (1)选项B“有些自驾车游客没去三亚”是正确答案。因为:所有自驾车游客都没去三亚。
            (2)而选项A“有些自驾车游客去了三亚”、选项C“有些去三亚的游客去了丽江”中的概念都分别在“竖线”的两侧,不能相容(不兼容),所以都是错误的。而选项D“所有去丽江的都是自驾车游客”可通过欧拉图(或简图)直接判断排除。
            【点津】 对照上图可见,其实所有符合逻辑的相关答案都在“图”中。由上图可全部直观断定:
            (1)去五指山:都不去丽江、都不自驾车。
            (2)去三亚:都去五指山,但都不去丽江、都不自驾车。
            同理:
            (3)没去五指山的:都不去三亚。
            (4)去丽江:都不去五指山、都不去三亚。
            (5)自驾车的:都去丽江,但都不去五指山、都不去三亚。
            提示
            解题实战中,不需要把所有正确的答案都一一列出。只需用四个选项对照图示,就可快速断定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哪个选项是错误的。先用上题做练习,再应用到其他试题解析中。
            (六)合成与分解关系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有些概念之间具有合成与分解关系,简称分解关系。如:
            (1)“汽车”与“汽车轮胎”。
            (2)“国家”与“城市”。
            上述概念之间,“汽车轮胎”是“汽车”的结构部分,是从汽车中分解出来的部件,“汽车轮胎”相对于“汽车”是分解概念,而“汽车”相对于“汽车轮胎”或其他部件则是合成概念。
            注意:分解关系与包含关系不可混淆。如:
            (1)“汽车部件”与“汽车轮胎”——包含关系。
            (2)“汽车”与“汽车发动机”——分解关系。
            (3)“汽车”与“奥迪汽车”——包含关系。
            (4)“国家”与“城市”——分解关系。
            (5)“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包含关系。
            (6)“海”与“水”——分解关系。
            (7)“海”与“地中海”——包含关系。
            提示
            了解概念逻辑关系,在后续的“类比推理”中十分重要。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