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笔试)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7年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万能宝典》(第11版)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8.00 商品编号:10552
      • 折 扣 价:¥23.00已优惠¥25.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钟君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
        版  次:2017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钟君,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曾挂任重庆市丰都县副县长一职。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多次命中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对申论考试的实质和核心有深刻的把握,首创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独创申论分析问题的“万能五点”和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授课内容操作性强,易于掌握:授课风格幽默风趣,挥洒自如。授课中注重思维训练和教学互动,深受全国各地学员欢迎。
         

        目录
            第一篇  申论全景——概论篇
                第一章  申论之道1
                    第一节  申论观——攻克申论的终极秘密1
                        一、申论唯物论:“述材料”是申论解题的根本技巧2
                        二、申论辩证法:“活思维”是申论解题的根本法宝4
                        三、申论想象力:“和而不同”是申论高分突破的根本原则6
                    第二节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7
                        一、万能思维体系的思维导图7
                        二、申论万能思维体系详解7
                        三、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活学活用14
                        四、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真题举例20
                    第三节  申论考试的焦点问题22
                        焦点一:申论VS行测22
                        焦点二:写作VS申论23
                        焦点三:背诵猜题VS申论25
                        焦点四:个性化考试VS申论考试25
                        焦点五:杂文VS申论26
                        焦点六:学术论文VS申论27
                    第四节  申论考试的本质与特征28
                        一、申论考试的本质:两个关键及其根本逻辑28
                        二、申论考试的特征29
                    第五节  申论阅卷规则及其启示33
                        一、阅卷流程33
                        二、阅卷心态34
                        三、申论评分标准35
                        四、阅卷启示38
                    第六节  申论备考攻略39
                        一、大纲引领方向39
                        二、思维决定成败41
                        三、心态影响成绩42
                        四、细节成就高分43
                        五、备考战术部署44
            第二篇  申论细节——技巧篇
                第二章  审题与破题47
                    第一节  审题的五要素47
                        一、作答任务47
                        二、答案来源48
                        三、作答角色49
                        四、作答体例50
                        五、细节限制(字数、题目)51
                    第二节  真题演练——教你找准题眼,读懂潜台词51
                第三章  概括问题的基本技巧56
                    第一节  问题意识——阅读材料的指挥棒56
                        一、抽象的问题意识57
                        二、具体的问题意识57
                    第二节  阅读材料的基本技巧:三遍四步法58
                    第三节  概括问题的真题举例77
                第四章  分析问题的实用技巧85
                    第一节  阐释题85
                        一、阐释题的解题技巧85
                        二、真题举例86
                    第二节  原因分析90
                        一、过往性原因分析的解题技巧及真题举例(多角度分析)91
                        二、未来性原因分析的解题技巧及真题示例(必要性)95
                    第三节  评价题97
                        一、矛盾问题的评价分析技巧及真题示例97
                        二、社会现象的评价分析技巧及真题举例100
                    第四节  比较分析102
                        一、焦点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及真题举例102
                        二、关系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及真题举例103
                    第五节  启示类问题105
                        一、启示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05
                        二、真题举例105
                    第六节  设喻类问题109
                        一、设喻类问题的解题技巧109
                        二、真题举例109
                第五章  解决问题的独特技巧112
                    第一节  根据问题找原因112
                    第二节  针对原因提对策113
                        一、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哪里来?113
                        二、“万能八条”的思维表达113
                        三、“万能八条”详解114
                        四、“万能八条”的活学活用121
                    第三节  根据原则验对策123
                        一、对策要有针对性124
                        二、对策要有可行性124
                        三、对策要有常识性126
                        四、真题举例127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真题示例132
                    第五节  贯彻执行的基本内容135
                        一、贯彻执行的命题思路135
                        二、贯彻执行类题目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136
                        三、贯彻执行类的基本题型和解题技巧138
                第六章  写作表达的高分突破142
                    第一节  申论写作的“四度空间”142
                        一、高度142
                        二、深度144
                        三、广度145
                        四、力度(效度)145
                    第二节  申论文章要有种、有料、有理146
                        一、有思想的论点,让文章有种147
                        二、丰富的论据,让文章有料154
                        三、充分的论证,让文章有理156
                    第三节  申论写作的三种结构形式及其论证逻辑159
                        一、策论文的结构布局、论证逻辑及范文详解159
                        二、政论文的结构布局、论证逻辑及范文详解161
                        三、评论文的结构布局、论证逻辑及范文详解165
                    第四节  申论写作的得分突破点167
                        一、提纲167
                        二、标题168
                        三、开头170
                        四、结尾173
                        五、过渡173
                        六、语言表达175
                        七、排比177
                        八、步骤180
                    第五节  申论写作解题技巧和实战点评182
                        一、2014年国考市地以下作文解题技巧和范文点评182
                        二、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作文解题技巧和范文点评189
                        三、2007年北京社招申论真题样本点评194
            第三篇  申论实战——真题篇
                第七章  公务员考试典型申论真题详解198
                    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省级以上)真题详解198
                    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市地以下)真题详解214
                    201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省级以上)真题详解229
                    201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市地以下)真题详解246
                    2015年9月多省(区、市)政法干警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详解262
                    2015年4月多省(区、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详解275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省级以上)真题详解287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市地以下)真题详解302

         

        文摘

        第一篇  申论全景——概论篇
        第一章  申论之道
        第一节  申论观——攻克申论的终极秘密

            视频精讲●学●习●导●读
            亲爱的读者,本部分视频为申论观——攻克申论的终极秘密的学习导读,希望您能通过视频的讲解和对教材的学习,全面地理解本节内容,从而领会申论作答的真谛。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通常意义上人的“三观”,“三观”是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支撑和精神家园。要想成就一个人,首先要树“三观”;要想毁掉一个人,首先要毁“三观”。对于要立志成功和励志成“公”的朋友们来说,除了要树“三观”,还需要树立人生第四观,即申论观。要说清楚树立申论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要从一个问题说起。
            相当多关心和参加公考的朋友都会对一个问题感到困惑——申论分数怎么这么低?近年来,申论考试分数普遍比较低,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申论成绩普遍不高,国考申论的平均分保持在40分左右,各地省考的平均分保持在50分左右。很多考生尽管进行了很充分的准备,买了很多书,做了很多题,写了很多字,但成绩却越来越低,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申论真的是不需要准备吗?申论辅导真的是无效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申论分数为什么会这么低呢?主要原因是“有材料,没套路;有套路,没思想;有思想,难表达”。所谓“有材料,没套路”指有的考生回答申论问题时只会照抄照搬原材料,脑子里没有思维套路的支撑,更不懂运用申论思维套路对原材料进行选取、归纳和分析。结果抄出来的材料要么是一星半点的各种信息碎片,要么是毫无逻辑的大段原文,后果就是把握不住采分点,得分很低。所谓“有套路,没思想”指有的考生作答申论,尤其是分析题、对策题和文章写作题,不会活学活用思维套路,不会联系题目,不会联系实际,不会灵活变化,只会僵化地使用模版作答,答案教条,千篇一律,思想苍白。这样的答案自然会被阅卷老师无情地踩过。所谓“有思想,难表达”指有的考生已经意识到了活学活用的重要性,也能够联系实际、联系题目并形成自己的想法,但由于缺乏日常的理论积累和语言积累,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白话。比如说铁道部改革了,分成了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这是按照什么原则进行的改革呢?有人说,这叫“官商分离”,他说的对不对?他的意思是对的,但是你怎么听怎么别扭,为什么?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贬义的“官商勾结”。还有人在参加2014年国考时,给作文起的题目是“你的幸福刺伤了我”,这种语言真的“刺瞎”阅卷老师的眼,他哪是在写申论,分明是在写小说。还有人写的题目是“了解缺陷,科学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这种表达堆砌科学发展、精神文明等热词,殊不知驴唇不对马嘴。这几种表达自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既然如此,那么攻克申论的秘密在哪里呢?攻克申论要靠树立正确的申论观。所谓申论观不是某个具体的技巧,某个具体的思维,更不是某个具体的表达,而是由申论唯物观、申论辩证法和申论想象力构成的整体观念,是对申论的整体把握。当前的申论考试,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模拟公务员的工作实务考查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即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正确的、整体的、系统的申论观的支撑。
            当前,申论辅导书不可谓不多,申论理论五花八门,申论技巧眼花缭乱,评价这些东西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只有一个,即有效性,通俗地说,就是这些方法能不能帮助你在申论考试中拿到高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申论答案秉承的不是真理标准,而是阅卷权威标准。所以,备考的重点不是把申论当作学术研究,而是根据阅卷时的权威答案,反推解题思维和思路。下面要讲的申论观就是在认真研究几十套申论真题阅卷规则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基层政府挂任副县长等职务的经验,提炼出来的最根本的申论方法论。
            一申论唯物论:“述材料”是申论解题的根本技巧
            申论唯物论揭示了申论答案的本源。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是哲学的元问题,也就是哲学的本质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历来是哲学上的最大争论。我们必须清楚,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申论考试中,我们要坚决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申论考试中的唯物论,就是唯材料论。申论考试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论或唯材料论呢?这是由申论的命题逻辑和答题逻辑决定的(见图1—1)。
            图1—1申论命题与答题的思维逻辑图
            申论命题和申论答题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申论命题是演绎式思维,即命题专家确定申论所需考查的抽象主题之后,根据特定事实具体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设计材料,完成命题。命题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过程,即先确定主题再来找材料,并把主题镶嵌到材料中的过程。申论试题的给定资料不是单纯零散的材料,更不是无目的、无逻辑的堆积,它一定是围绕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即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2016年国考副省级主要围绕树立大国意识的问题,地市级主要围绕公共政策评价的问题。2015年国考省级以上和市地以下申论考的都是科技人性化问题。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和市地以下考的都是社会心态问题,包括宏观的价值观和微观的心理疾患。2013年国考省级以上围绕的宏观主题是文化问题,中观主题是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特定事实主要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2013年国考市地以下围绕的宏观主题也是文化问题,中观主题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涉及的特定事实主要是民族特色文化、基层文化、汉语保护、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2012年国考省级以上所反映的宏观主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或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观主题或特定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微观内容就是道德建设领域正反两方面的案例。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考查的主题是黄河文化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说,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和文化维度的问题;从中观层面来说,考查的是民族精神和生态文明问题;而从微观层面,则落脚到了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问题。2011年国考市地以下考查的主题或特定事实为涉农教育,宏观立意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维度,中观主题为农村文化或乡村文化,微观案例为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即涉农教育问题。2010年国考在命题时加大了反押题的力度,有意回避了经济危机、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的热点素材,而是选择了抽象的生态文明作为主题,然后选择具体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作为考查素材。2009年国考考了两大问题,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另外一个是农业生产问题,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可以叫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也就是当前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当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为什么会考这个问题,背景很清楚: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蔓延,外向型的中国经济又受到了重大挑战。在这个大背景    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命题专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了考试的主题,形成了关于主题的、抽象的、理性的思路,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去应对。命题的思路很清楚,这种清晰的思路实际上就是命题的答案。有了抽象的命题思路,下一步就是要找具体的案例来对应。例如,2013年的考试为了说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就使用了传统婚礼、妈祖文化、鹤溪缸窑等特定事实作为案例,并由此形成了材料。找到材料后,再加上具体的设问,命题的过程就完成了。可以说,任何一次申论考试的命题逻辑都是如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材料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新闻报道,包含事实材料和数据材料;二是政府文件,包含理论材料和数据材料;三是学术报告,包含学术材料。
            而申论答题的逻辑则相反,是归纳性逻辑。应试者要完成的是对材料中所隐含的特定事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的归纳、概括和梳理。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应试者把命题专家镶嵌到材料中的抽象思路提炼出来,即把具体的素材里面所隐含的命题专家的抽象逻辑还原成考生的一种抽象的答案。还原度越高,分数就越高;还原度越低,成绩就越差。
            通过仔细分析申论的命题逻辑和答题逻辑,我们很容易发现,连接命题逻辑和答题逻辑的桥梁和纽带就是给定材料。命题专家把答案埋藏在材料里,考生需要读懂材料,通过概括和分析把命题专家埋在材料里的答案找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材料就是答案的来源、分数的宝藏。简言之,申论唯物论就是唯材料论。
            忽视材料,其后果非常严重,也是很多考生申论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考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非常自信,根本不重视材料,只对材料做简单了解,不做深入分析,在申论考试过程中,根本不关注命题专家的命题抽象,越过材料,从自己备考的理论抽象到自己考试的答题抽象(见图1—1),其结果就是根本掌握不了命题专家的意图,答题答不到点子上,得分极低。从图1—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命题专家的抽象和应试者的答案抽象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试题中具体的材料。但是偏偏有很多人,自作聪明地撇开材料,在考试之前就去揣摩和猜测命题的抽象,从而一味背诵热点,在考试中看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洋洋自得,从而生搬硬套,从抽象到抽象。实际上,看一个问题的角度是千千万万的,命题专家在设计题目的时候他的角度也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很难有那么凑巧的事情: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刚好和专家的角度一模一样。因此,很多应试者不是从专家的抽象到答案的抽象,而是从自己的抽象到了答案的抽象,忽略了暗含着命题专家抽象的具体环节——材料。事实上,应试者的抽象并非命题专家的抽象,只是貌合而已。例如,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谓的专家)认为2009年国考申论考的就是粮食问题。殊不知,只要认真研读材料,就会发现,它考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两大问题。这启发我们,申论考试要抓住材料,深刻挖掘和分析材料。
            其实,在申论考试中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有的可以直接找到,有的可以间接找到。申论不是考知识,不是考记忆,而是考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因此,命题专家都会在材料中把需要考生回答的问题交代清楚,给出答案。最经典的例子就是2007年国考的第4题的第(1)题,要求考生就“给定资料2”提到的“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这道题当时难倒了大批的考生,很多人得了0分,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农民许某的两句话,即“他希望中央政府真正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他期望征地制度改革能让农民拿自己的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尽管他说的内容并不十分准确,但揭示了答案的基本内容。还有考生在答题时很困惑,源自于对我国土地市场的基本机制不了解。实际上,材料中用专家的话对相关背景知识已经做了交代,即“这位专家还指出,目前存在两级市场,政府对一级市场具有垄断权,土地交易先由国家或集体收回,再进入二级市场交易转让,这导致转让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再比如,2013年国考省级以上试题,要求考生写妈祖文化的解说词和鹤溪缸窑的网络短文。答案在哪里呢?就在材料里。这两道题不过是对给定材料按照题目要求的逻辑进行改编而已。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申论考试最根本的技巧就是巧妙地“抄材料”。有句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一语道破了申论答题的根本技巧。其实“抄材料”是一门艺术,绝不是照搬照抄,绝不是教条僵化地死抄,更不是毫无目的地乱抄。一定要学会梳理、归纳、提炼和加工。否则,考生只能是在四五十分上转悠,考不了高分。这启发我们,申论考试要从宏观上把握材料的内在逻辑,善于从具体的材料中归纳出抽象的观点。答案要力求高度概括和精练,防止琐碎和零散。
            因此,为了防止有些教条的考生有可能把“抄材料”曲解为照抄原材料,我把它称为“述材料”。何谓“述材料”?“述材料”就是通过分析加工概括和阐述材料。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他的意思是说,对古代经典要准确阐述,而不作自己的创新和引申。这与申论对概括题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准确反映和概括材料,不作过多的引申和富有感情的评价。简言之,“述材料”有两个关键,一是要立足材料找答案,二是加工材料写答案。这其中的更多奥秘,我会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申论辩证法:“活思维”是申论解题的根本法宝
            申论唯物观解决的是答案从哪里来的问题。尽管材料是中间环节,是获得高分的纽带和桥梁,非常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从具体到具体,从事实到事实,对材料进行照搬照抄,而一定要学会梳理、归纳、提炼和加工。因此,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析材料,即找什么样的材料、找到了材料如何加工材料、形成答案的问题。这个任务就要靠申论辩证法来解决了。辩证法是申论解题的根本法宝,也是公务员从事机关工作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其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理论上说,辩证法很复杂。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法的基本环节有相对与绝对、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等。不过,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就把这种复杂的东西概括出来:辩证法就是A和B(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A 决定 B,B 对 A 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就是辩证法。然而,这种提法还不够实用。为此,根据辩证法的理论特性,我总结概括出了申论辩证法。申论辩证法由三个关键词组成:
            一是“两分法”,即多角度看问题。什么叫两分法?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两”不是实指,是虚指,是指“多”,就是不要片面,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个角度看问题的结果就是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面都有它的优缺点,都不是完美的。多角度也是申论考试新大纲中的明确要求(新大纲要求要“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总是打不开,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总是教条的,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多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从时间、空间、价值、实务等不同角度看问题,我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如图1—2:
            图1—2
            你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白色的容器,这说明你把图中的黑色部分当作了背景。如果你看到的是两个人的侧脸,这说明你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当作了背景。这说明了什么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因角度相异而不同。
            再比如,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对情侣,他们高中相识,彼此相爱,大学去了美国,那个城市有一个杀人狂,专杀恋人,他们成了杀人狂的牺牲品,他们被装在机器上,一分钟以后,横在腰部的刀会撕裂腹部,生还的办法是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胜方生存,他们决定共同出石头一起死,可是女孩死了,因为男孩出了剪刀,女孩出了布。”如何解释这个故事的结局呢?答案不是唯一的。最浪漫的解释:女孩想“反正要死一个。如果他爱我不够深,舍得让我和他一起死,就让他去死。如果他爱我够深,不舍得我死,我就去死”。最现实的解释:女孩自私,不想死,所以出布;男孩了解女孩,所以出剪刀。最有教育意义的解释:男孩时刻为女孩着想,以利他为价值原则,看似吃亏,实际占便宜;女孩只为自己着想,以利己为原则,总想算计别人,结果自己吃亏。结论是利他的算计利己,利己的算计利他。最有爱的解释:男孩深爱女孩,决定出剪刀,救女孩;女孩深信男孩爱她,男孩一定会出剪刀让她活着的,所以就选择了出布让男孩赢!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都在为对方着想!最哲学的解释:历史无真相,所有对真相的解释与爱、人性、立场、利益等相关,可能大不相同。由此可见,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打开了无数扇窗户。在下一节中,我将详细阐发申论万能思维体系,这种思维体系实际上就是帮你梳理各种看待问题的角度,给你提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
            二是“结合”。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结合?因为结合就是创新,唯有结合才能创新,结合也是当前我们国家各项工作创新的根本方法论。事物的每个方面都不完美,就需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方法论当中就是要结合,把不同角度相结合,把不同要素相结合,在当前原始创新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结合就是创新。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受到了网络社交工具的变化趋势:论坛火过之后,博客火;博客火过之后,微博火;现在微博也不够火了,微信开始火,呈现出取代微博的势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微信把信息传递必需的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要素都整合了,而且既能同享,又能点对点直接传播。这种整合的优势,是其他任何社交工具所不具备的。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时,用的表达方式就是结合。他认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重要的经验是十个结合。其中,最根本的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用了结合的思维方式。第一个是把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把依靠第一产业转变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这体现的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也就是结合的意思。因此,可以说,结合就是申论答题和写作创新的根本方法。
            善于运用结合思维,思维观点会有比较大的创新。中新社曾就老漂族(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老人)问题采访我,我指出,老漂族的烦恼主要是心灵失根导致的精神孤独与后顾有忧导致的精神焦虑。原因是老龄化与城镇化的叠加、现代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人口流动与户籍壁垒的交错。这三个原因都是结合思考的结果,这个观点就有新意,有创新。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刚才说到了“结合”。其实,结合绝不是两根橡皮筋或者两条绳子打个结那么简单。我们遇到的社会问题都是具体的,怎么办?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结合是需要条件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打个结,而是在某些条件下的结合,这点考生一定要注意。
            辩证法在申论考试当中,有许多直接的应用。2014年国考中,省级以上考的是“快”和“慢”的辩证法,市地以下考的是“缺陷”与“幸福”的辩证法。再例如2005年国考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2010年国考海洋的开发和保护,2010年4月联考水价的市场导向和宏观调控,2012年9月联考文化的“修内功”和“走出去”等题目的解题思维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举个例子,看看我们在申论考试当中怎么去运用辩证法。2006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考过这样一道题,在材料当中关于公平和效率,有两种不同的理念,请你概括出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并且谈谈你自己的看法。第一步,我们用两分法很容易就能概括出来这两种理念: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是在公平基础上兼顾效率。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但这种结合不能是抽象的,必须是具体的。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我们要讲效率优先,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我们要讲公平优先呢?很简单,在市场领域里,在经济发展领域当然要效率优先,市场如果都不讲效率,市场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领域里,首先要强调效率优先。在民生领域,即社会领域,公平是第一位的,在这个领域里面如果效率优先,过分强调市场化,就会出大问题,例如教育产业化和医疗产业化。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市场领域首先要强调效率优先,防止平均主义,在社会领域,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强调公平的价值,防止两极分化,这就是辩证法。这种思路与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也是吻合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都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再分配过程当中要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是工资分配、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国家依靠税收财政的杠杆去进行国民收入的调节,在再分配的过程当中要更加关注公平,也就是说在民生领域、在社会保障领域要更加关注公平,也就是公平优先。这就是我们强调的辩证法的实际应用。关于国考和其他省市考试的例子,在第三篇中会有更加详细的分析。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灵魂就是一个“活”字,要想发挥辩证法的威力,必须活学活用。申论考试绝没有现成的答案,也绝不能撇开材料自由发挥,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唯有活学活用才能突破申论教条,实现高分突破。活学活用的具体例子将在下一节中详细讲解。
            三申论想象力:“和而不同”是申论高分突破的根本原则
            申论唯物观告诉我们答案在哪里,使我们知道材料很重要。申论辩证法指导我们怎么去思考,怎么加工答案,使我们知道思维很重要,让我们会思考,有思想。但是,我们的思想应该如何表达呢?我们在把思想表达出来以后,如何既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又能很好地把握表达的度,不给阅卷老师哗众取宠、思想偏激的感觉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申论想象力,做到思想表达的“和而不同”。
            申论想象力不是脱离材料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而应基于命题主题和给定材料,它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申论万能思维体系,通过不同角度的灵活结合、不同要素的自由组合,对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和而不同”的答案。
            何谓“和而不同”?孔子曾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强调君子的境界当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人品如文品。这又何尝不是申论写作的境界呢:低调深刻而不哗众取宠,视野开阔而不故步自封,辩证全面而不教条僵化,泰然沉稳而不浮躁冒进。
            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处理好“和”与“不同”的关系。申论作文就是介于极富个性的散文或杂文与没有个性的政府公文之间的文体,一定要注意把握“度”,兼顾个性和规范。一方面,要求“和”。鲁迅曾经说过,写文章就是要嬉笑怒骂,但“和”的原则要求申论只能嬉笑,不能怒骂。申论毕竟是对政府管理的考查,不能偏激。在阐发思想时,可以批评政府,但不要过于尖锐;可以提意见,但不要提破坏性意见,绝不能触碰政治“红线”(如四项基本原则),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要求“不同”。在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可以追求“不同”,要灵活运用辩证法,在视角和立意上有新意,在表达上多说些申论的“时尚”词汇,如“美丽中国”“中国梦”;说些既俏皮犀利、又有逻辑深度的话,如针对李天一事件可以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再如“要先学会实务,然后学会务实”,“实务”与“务实”这两个词就很有意思;“安全用药的意识”和“用药安全的知识”,也很有意思。在评论矿难事故,有些官员不作为导致矿工遇难时,可以说“有些官员只上不下,而有些矿工是只下不上”。有人肯定要问,这些表达哪里去学?有两个关键,一是思想的支撑,也就是说,表达从根上说是思想的表现形式,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全面观察和深入思考,注意找到有戏剧冲突的角度;二是学习和积累,在看评论时,要特别留意。我自己平时就很注意这些表达,看到好的表达会把它们记到我的新浪实名微博上,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在实际考试中,很多考生的实际表现是,只讲“和”而没有“不同”。很多考生作答时,一动笔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的都是国家领导人说的话。而现在申论阅卷最讨厌的就是考生不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总说些不着边际、不接地气、不动脑筋的大话、空话、套话。谁要这么写,阅卷老师一竿子就把你敲到三类或四类卷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个考生里有八个都这么写,你跟别人比,创新在哪里?自己的话在哪里?自己的思考在哪里?这种写法,太过于“和”,而没有“不同”,当然得不了高分。
            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体会到了申论“和而不同”的意思了。更通俗、更时尚地说,申论写作只能霸气“侧”漏,既要外展个性,又要内守底线,要外圆内方。

        第二节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视频精讲●学●习●导●读
            亲爱的读者,本部分视频为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学习导读,希望您能通过视频的讲解和对教材的学习,全面地理解本节内容,从而领会申论作答的真谛。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万能思维体系的思维导图
            见本书彩色插图。
            二申论万能思维体系详解
            在十年的申论辅导培训实践、两年的基层政府和省级党委办公厅的工作实践和八年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我从申论思维的层面,系统概括总结了申论答题和文章写作的本质性思维,我把它叫作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应该说,申论万能思维体系是比“万能八条”和“万能五点”更深刻、更系统、更有穿透力的申论思维工具,必将启发你的申论思维,领你走出教条僵化的死胡同,带你走向“和而不同”的新境界,真正实现申论高分突破。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由实务、时间、空间、价值四大维度构成,申论万能思维体系提供的四维角度,构成了一张球形的三百六十度的思维之网,可以网罗申论万象,既可以帮助你多角度分析问题,又可以帮助你找到各种对策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你在思维层面思考问题,又可以根据其中的关键词或高频词快速地捕捉信息点。总之,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如同一把利剑,可以戳穿任何看似不可攻克的申论难关。申论万能思维体系详解如下:
            (一)实务维度
            所谓实务维度就是公务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实践维度。申论考试就是对公务员管理经济、社会实务的一种模拟考查,是一种高度的模拟,之前我对这个问题还没有这么深入的认识,后来,我挂职担任过副县长、市委办公厅的主任助理,从基层县政府到省直机关,接触了大量的党委政府的具体事务,接触了大量公务员的实务,我发现,我原来经常在申论辅导中讲的“万能五点”和“万能八条”等思维技巧和方法,完全可以把它用到实务当中来,并且用起来是得心应手。所以,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结合历年申论命题的规律和考试的实际情况,我更加系统地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和套路,我认为申论考试中经常涉及的政府实务主要体现在主体(主体的构成:政府、企业和民众;主体的方面:利益、思想、素质)、技术(硬技术——技术手段、技术路径、人、财、物;软技术——管理手段、方式、流程)、制度(正式制度主要包括规则、机制、体制;非正式制度主要指风俗、习惯)和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四个方面,可以说,这四个方面涵盖了政府工作的所有内容。(见图1-3)
            图1—3
            第一个方面:主体
            图1—4
            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主体?说白了,主体就是人,单个的人或集体的人或群体的人。那么在公务员工作的实务当中,抽象地说,主体都有哪些呢?从理论上说,政府执政和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国家、市场和社会,在这三个领域里,相应的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老百姓(民众),这就是在申论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三方主体。在考试过程中,分析主体的构成是前提,人是社会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找不到主体,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灵魂。主体不明确,谈制度、技术等其他方面就是一句空话。另外,还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提到的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主体是抽象的、概括的,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相关主体都是这三方主体的具体化、具象化。
            找到了主体,那么从哪些方面对主体进行分析呢?第一个就是主体的内在需要,即利益;第二个是主体的内在思想;第三个是主体的外在素质或行为。利益、思想和素质组合在一起,主体的立体概念就出来了。
            第一,利益。利益是什么?利益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需要就是利益。我们这个社会的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社会发展的矛盾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社会经常充满矛盾和冲突,其根源就是人们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所以马克思讲利益分析是最重要、首要的分析方法。从哪些方面考查人的利益的问题呢?
            (1)经济利益。当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那么多道德问题,那么多污染环境的问题,这背后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子推手,就是金钱,有钱能使鬼推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经济利益是很重要的驱动因素。通俗地说,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对钱的需要。
            (2)政治利益。公民除了需要钱,还需要权力和权利。有人想当公务员,是对权力的追逐。一般的老百姓想要过上更有尊严更有面子的生活,这就是对权利的追求。权力和权利加在一起,就是政治利益。公权力和私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的两个核心关键词。
            (3)文化利益。人们有看电影、阅读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就是文化利益。
            (4)民生利益,即社会利益。你想不想看病的时候很方便,又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你想不想你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你想不想有个很舒服、很温暖、很温馨的小房子呢?你想不想有个好工作呢?人们对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公共安全等的需要就是民生利益,也就是社会利益。
            (5)生态利益。你想不想呼吸新鲜的空气?你想不想喝最干净的水、看最蓝的天呢?人们总是有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这就是生态的利益。
            总之,利益就是需要,满足需要是人最根本的驱动力,因此也是分析主体行为的重要方面。
            第二,思想。思想是人的基于内在动力的内部思考。思想的维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理念、意识和知识(常识)。
            (1)理念。理念是宏观层面的思想,主要指理想、信仰和战略层面的认识,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共产主义理念、集体主义的理念、公平公正的理念、珍惜珍爱生命的理念。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很多考生一说理念,如果满脑子只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种表达,这就OUT了。现在申论阅卷中,特别烦考生动不动就空话套话一大堆。要多阅读、多积累,要善于做个有心人。
            (2)意识。意识就是中观层面的思想认识。理念和意识的区别就在于,理念往往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意识往往有一个稍微具体点的事承载。经常用到的意识有哪些呢?如交通安全的意识、食品安全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城市安全的意识、用药安全的意识,等等。
            (3)知识(常识)。知识就是微观层面的认识或常识。知识或常识往往是很具体的。举个例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新闻上经常报道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很糟糕,表明大家没有树立用药安全的意识,这就是中观层面的表述。那么知识层面怎么表述呢?那就是安全用药的知识。请注意,“用药安全的意识”和“安全用药的知识”两个表述是不同的。“用药安全的意识”的重点是强调安全,而“安全用药的知识”的重点是强调用药,即用什么药、怎么用药、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具体的层面。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说,“既要有用药安全的意识,又要有安全用药的知识”。再比如说,现在地沟油、泔水油成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缺少对地沟油危害的认识,也缺少鉴别地沟油和泔水油的知识或常识。从思想的中观层面来说,老百姓就是缺少食品安全的意识。
            第三,素质。素质就是人的外在的行为和表现。素质可以分为业务素质(即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的外在行为也包含在这个方面,例如有的政府监管部门不作为,就是行为方面的原因。素质方面很容易理解,就不详细展开了。
            第二个方面:技术
            图1—5
            技术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因此,我把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硬技术,主要指物质性的技术条件。硬技术包括技术路径(方法)、人、财、物。
            “技术路径”主要是指各式各样的科学技术和技术手段,如监控技术、天气或地震预报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
            “人”主要是指管理具体事务的人力投入。常用的表达和高频词有人才、队伍、团队、干部、编制等概念。特别提醒,大家看这些概念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呢?其实,这些提法,包括下面的一些概念和提法都是申论的高频词,大家要高度重视。
            “财”主要是指经费投入,经费投入的来源和渠道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政府财政投入,如财政预算决算;企业资金投入,当前比较流行的经费来源就是民间资本和民间融资,如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开放我们的能源金融领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再如铁道部改革,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董事长盛光祖明确说,将来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铁路的运营和管理中来;另外,BT(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的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等方式是当前政府常用的融资方式;借助金融手段如银行贷款等,现在地方政府有很多投融资平台,这些投融资平台就是要借用银行的力量来解决经费问题;还有一些公益慈善渠道的经费来源。
            “物”是指工作事务的物质投入,即设备、设施与机构。设备主要是指工作所需的机器、车辆等工具。设施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所谓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配套设施主要是指城镇道路、市场、供水、排水、供电、邮政、卫生、环保等设施,以及幼儿园、学校、医院等机构。
            例如:安全发展,投入是保障。十年间,我国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投入人力、物力,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监管机构,有些省还覆盖到乡镇这一级。针对安全事故多发的煤炭生产领域,“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投入国债资金30亿元,用于扶持原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技术改造。科技投入为安全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十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3个项目72个课题,重点推动了煤矿、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了100多项先进技术成果,一大批安全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实施“金安”工程,全国建成了覆盖各省市和部分市县的骨干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和远程培训系统,初步构建起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平台。煤矿信息化建设、小煤矿机械化改造、非煤矿山中深孔爆破、运输车辆GPS定位、尾矿库在线监测等一批关键技术被投入到生产经营中,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软技术就是指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管理的规划、执行、监督和评估。当然这个管理,也包括监管,即监督管理。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管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的管理,比如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情报管理,等等。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必须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1)管理主体——由谁管;(2)管理客体——管什么;(3)组织目的——为何而管;(4)组织环境或条件——在什么情况下管。
            第三个方面:制度
            图1—6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因此,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正式制度,二是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规则、机制和体制。
            (1)所谓规则就是较为单一的、静态的规定,例如教室管理规定、宿舍管理规定、村民自治规定,等等。
            (2)“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对机制的这一本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因此,机制就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因此,机制不同于规则,它是动态的、系统的,是不同规则组合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动态运用。在申论实务当中,我们经常用到哪些机制呢?①科学的决策机制,就是各种各样的决策制度的组合应用,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等。 ②预防应急机制,提前分析判断事件的性质、类型及影响,防止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组成应急小组,制订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③组织协调机制,即执行机制。④监督落实机制,我在基层工作最大的体会是一个工作布置下去但没有检查等于没有布置。因此,监督落实非常重要。⑤总结反思机制,任何工作在结束时,都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吸取教训,交流经验。
            (3)体制(政策)。体制是规则和制度的综合,是最宏观的概念。当前最大的体制性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问题,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比如,现在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就是政出多门,河流的环境保护也是政出多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一点,在申论考试中谈体制问题,不要去讨论政治体制,很多人受那些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一谈体制,就说中国的政治体制不行,得三权分立,得实行宪政。注意,在申论里面,一旦涉及这些敏感的政治体制问题,如回答不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完全可以给你零分,因为这是政治性问题,是雷区,你不能触碰。
            例如:2002年我国第一部《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之后,安全生产的立法工作明显加快,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出台实施14部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19部涉及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100多部涉及安全生产的部门规章,此外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出台了大量相关地方性的法规,逐渐建立了地方政府领导责任、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社会监督责任“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四级责任体系。为了落实责任,安全生产事故行政问责制、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大幅提高安全事故死亡人员赔偿标准、重大安全事故挂牌督办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非正式制度就是指风俗习惯,还可以包括潜规则。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对于“潜规则”,有四种合理的态度应对。其一,对“潜规则”而言,不排除其有合理的地方,那么,就让合理的地方“露出表面”,大家共同遵守,不要让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都“潜”下去。其二,对决策者而言,那些“不露在表面”的,就要让它总也露不出来,灭其于初始状态,等这些个“潜规则”大行其道,那就晚了。其三,对官员而言,要独善其身,不按“潜规则”做事。其四,对社会而言,要“大张旗鼓”地提倡遵守规则,坚决反对“潜规则”。
            第四个方面:环境
            图1—7
            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很多公共政策的区别。例如,近些年来经常讨论的供暖问题,这一问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再如,2010年国考市地以下第(一)题第1问:“《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采分点就是考虑渤海的自然地理条件——半封闭的内海。社会环境或社会氛围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社会环境或氛围对很多问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2010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曾经考过为什么现在的读书现状不令人满意,其中,材料中所强调的社会整体的浮躁氛围就是重要原因。我们读报纸经常会看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这样的表达,如“努力营造治理雾霾的全民动员的社会氛围”“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社会氛围”等,这里强调的都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时间维度
            图1—8
            时间维度是非常重要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之一。从时间维度看问题意味着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要动态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时间维度代表的是一种历史,代表的是一种过程。宏观的时间概念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规范的表述和高频词有:历史与现状、传统与现代等。时间的维度和视角是申论命题和答题中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角度和视角,时间的概念和线索是申论材料中一定会遇到的。如2008年浙江省申论考试的第(一)题要求概述资料2—3提供的主要信息。其中,资料2说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外出打工,90年代外出经商办厂,21世纪初走出国门去投资创业;资料3说浙江2005年GDP怎么样,2006年工业总产值怎么样,2005年文化发展怎么样,2006年城乡收入差异怎么样。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上两个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就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大家怎么才能一下子就概括出这句话呢?脑子里面必须装着思维,有了清晰的思维,概括题就是非常容易的。
            微观的时间概念就是某一件事和工作进行的不同过程,即事前、事中、事后。如截断矛盾链条,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管理。事前管理主要包括危机监测、预防和准备。危机事前管理的核心是借助舆情监测机制侦测危机讯号,未雨绸缪,做好预警、防范和准备工作,为政府主动公关奠定基础。事中管理主要指危机爆发后的应对管理。事后管理包括危机平息后的总结和恢复管理。再如“××国土资源所从土地信访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入手总结出一些规律性,找出对应的办法,做好土地信访工作。”
            (三)空间维度
            图1—9
            空间,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通常指四方上下。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学空间等等,都属空间的范畴。从申论的角度来说,空间即方位和区域。空间的维度可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的空间,就是事物的不同的地点、位置、方位,比如说经常用到的规范表达有:本地、外地;国内、国外;民族、世界等。做申论题目,你会发现几乎每套申论真题里面都会有不同地区的案例和经验,几乎每一套申论题目里面都会有一两个国外的案例。把握物理空间,可以拓宽思维的视野,看得广,看得远。
            二是思维的空间。申论考试经常用到的思维是内因和外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就是本,外因就是标。内外因结合强调的就是标本兼治。2005年国考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一是输血式思路(强调外因的作用),二是造血式思路(强调内因的作用),对这两种思路的概括就是对内外因思维运用的概述。
            (四)价值维度
            图1—10
            价值维度通俗地说就是好与坏。好与坏是个很口语化的表达,规范的表达有利与弊、成绩与问题、经验和教训、意义和危害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价值维度只是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一个维度而已,也只是申论辩证思维的维度之一。不能用好和坏代替辩证思维,不能把辩证思维简单化和庸俗化。
            三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活学活用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需要大家理解并记忆。这既是思维工具又是语言表达工具,一方面,它能帮助你形成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你解决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和提出对策题,可以使你的思维异常清晰。另一方面,只要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或是把不同的角度相结合,就能让你文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很多考生在考试时往往觉得写不出东西来,误认为是平常范文背得不够多。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脑子里没有装着思维的框架,不懂运用思维这个工具。如同盖大楼,既没有钢结构框架,又没有水泥和砖块,自然盖不起来。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给大家的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钢结构框架,不管你有没有积累水泥和砖头,只要框架搭起来,大楼就有基本模样了。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是捕鱼的网、杀敌的剑,但我们的目的是捕到鱼和打败敌人,那么,这张网怎么用呢?这把剑如何舞呢?答案就是活学活用。如果不懂活学活用,只会僵化教条地照搬照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活学活用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关键就是用好辩证法。为此,一是用好两分法,即多角度看问题。万能思维体系给我们的就是看待、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多维角度。二是用好结合式的交叉性思维,要善于找到不同角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不同角度之间的结合点,能够自如地把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加以组合,直至融为一体。三是能够吃透万能思维体系各个逻辑脉络的内涵和外延,熟记各个逻辑脉络的具体表达和适用范围,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思维语言转化为表达语言,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做出适当的引申,使用合适的表达。
            下面我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活学活用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方法和技巧。
            活学活用技巧一:万能思维体系的正向展开
            图1—11万能思维体系的正向展开示意图
            万能思维体系最常用的技巧就是对思维体系进行正向展开,把某个特定事实从实务、时间、空间和价值四个维度进行展开分析,即特定事实在实务的主体、技术、制度和环境方面有哪些表现,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哪些表现,在不同的区域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在价值维度有哪些成绩和问题。下面以分析食品安全(地沟油)存在问题的原因为例,说明一下万能思维体系如何正向展开(图1—11)。
            地沟油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这个问题如何分析?
            (1)首先用实务思维来分析。首先是分析主体,要先找到地沟油大行其道当中的主体有哪些。有人马上想到了政府、企业还有老百姓。要注意,这三个方面没有错,但一定要注意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世界上最神秘的部门就是有关部门,抽象地说政府肯定是模板式表达,害处很多,要找到具体的政府部门,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质监局等。企业也不能泛泛地谈,虽然不需要点名道姓地说是哪几家企业,但要具体地说清楚,有哪些种类的企业。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脑子里面一定要有场景感和画面感,就像看电视新闻记录一样。第一步你要知道这个地沟油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凌晨三点钟,一个小破拖拉机,拉着一个大桶,往里倒饭店里的泔水。第二幕发生在凌晨四点,这个拖拉机开到了郊区的城乡接合部的一个小黑作坊。这之后,凌晨五点,开始分类提纯、加工,提炼成无色无味的“食物油”;凌晨六点,提纯出来的地沟油拉到了城乡接合部的农贸市场;早上八点钟有老百姓买了这样一桶油回家;中午十二点钟油倒入锅里炒菜;中午十二点半,吃进肚子里。这就是整个的过程,就是地沟油的收储、贩运、加工、销售一直到老百姓的餐桌的一个链条。你想在这里面的主体是谁呢?是这个链条上从收储到销售的利益相关者,还有老百姓。唯一缺位的就是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
            找到了主体,就要具体分析各个主体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第一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利益相关者。首先是利益,三十块钱收来的泔水,加工成“食用油”,三百块钱卖出去——10倍的利润,这就是暴利驱动。这种暴利驱动直接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在思想上黑心、行为上违法。“思想上黑心、行为上违法”可以想到,但表达上可以不写,因为辩证法不需要面面俱到,不是平均主义,是两点中的重点或是有重点的两点,所以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问题。在这里,思想上和素质上的问题都是由利益驱动决定的,所以我们只要抓住利益驱动就可以了。这就叫活学活用,有选择地来答题,抓主要矛盾。第二步,我们再来思考老百姓。老百姓在利益、思想、素质这三个方面哪个方面有问题呢?首先是思想方面,要注意把我们的思维体系一步一步地打开,要思考在理念、意识、常识哪个方面有问题。一是意识,即食品安全的意识。二是知识和常识,不懂得泔水油的危害,不懂得如何鉴别泔水油。那么需要分析老百姓的理念层面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老百姓很实在,理念太高端。再来看利益,贪便宜这个肯定是一个原因。最后看素质,我们能不能说老百姓买地沟油就是素质有问题?这显然很牵强。因此,只从思想和利益两个方面分析老百姓就可以了。第三步,分析第三个主体,也就是政府监管部门。政府监管部门有什么问题?有人说有利益问题,跟黑作坊勾结,收人家黑钱,故意不作为。也许在个别地区这是事实,但是申论考试里,只要材料没有,最好就不这么写,尽量不去丑化政府公务员。再来看思想层面的问题,一是理念方面,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树立老百姓以食为天的理念。二是意识层面,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意识不强。在常识方面,由于政府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宏观和中观的管理,可以不谈。最后是素质方面,这里可谈不作为等问题。主体分析完了,大家注意,我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面面俱到,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学活用。
            再来看技术,一个是制作的门槛比较低,另一个是缺乏快速有效的鉴别技术。在监管方面,缺少人、财、物的投入。在制度上肯定是规则(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联动机制不完善,体制上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在环境方面,主要是社会氛围问题,人们普遍对食品安全比较担忧,同时又很无奈,乃至麻木。然后也就无所谓,认为反正吃的东西都可能有问题,这也有毒那也有毒,就以毒攻毒了。因为篇幅问题,在这部分就不继续展开了,大家可以自己练习展开分析和具体表达。
            (2)再来看时间维度。一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思考,即食品安全问题,具体就是地沟油问题,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换言之,地沟油过去有没有呢?现在严重到什么程度?老百姓的愿景会怎么样?二是从微观方面进行思考。即事前,或日常政府和社会是不是做好了宣传教育,事中是不是做好了监管,事后是不是进行了整理整顿。
            (3)空间维度。不同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在治理地沟油问题上是不是有不同的措施呢?中国的地沟油问题严重,那么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有没有地沟油呢?这些都是思考的重要角度。可以通过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对比,借鉴经验,找出差距,改进提高。
            (4)价值维度。在分析评价食品安全问题时,要从正反两面对该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既要看到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也要看到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还有比较深刻的教训,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改进。
            以上就是万能思维体系的正向展开。你现在感受一下,思维是不是完全打开了?当你学会这个方法的时候,你会发现脑子里面有思维,有逻辑,并且还是系统的思维网络,如此,你就会产生“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活学活用技巧二:万能思维体系的逆向展开
            图1—12万能思维体系的逆向展开示意图
            万能思维体系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从实务、时间、空间和价值四个维度正向展开,也可以从这些维度当中的具体逻辑分支当中的某个具体的角度逆向展开,这也是一个重要技巧。如同拉网,我们可以拽着网的任何一个点,把网拽起来。所以大家要注意建立网状思维,杜绝点性思维和线性思维。如我们可抓住主体的某个具体方面、技术的某个具体方面、体制机制的某个具体方面进行逆向展开。这种逆向展开的可能性根源于万能思维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联系。
            例如我强调软技术的核心概念就是监管,我们可以尝试从监管这个点逆向展开。要想到监管在硬技术方面的要素,即技术路径、人、财、物等,要想到监管在主体方面的要素,即有哪些主体。要想到监管在制度方面的要素。要想到监管在环境方面的要求。还要想到监管的过程和监管的空间,即区域差距,还要想到监管的经验和教训。顺着这个思路,关于监管的思维体系就打开了。
            更具体地展开,如监管主体有哪些?第一个是官方监管,包括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监管,法宝是治理整顿加处罚。第二个是老百姓的社会监督,方式是举报。举报有很多形式,如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实名举报、匿名举报,还可以跑到政府机关里面去直接举报。第三个是媒体监督,媒体监督的法宝就是曝光。当前,微博、微信被称为自媒体,也是通过曝光的方式来进行监督,自媒体在网络问政和网络反腐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再来看监管技术,一是技术路径,比如信息监控技术、质量检测技术等。还需要监管队伍、监管投入、监管的设施设备等。再接下来就是制度了,要有管理的制度规定,有监管的工作机制、落实机制等,还要有完善的政策体制,解决多头监管、政出多门的问题。最后要形成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实务思维都有了,再看时间思维。用哪一种时间的思维呢?微观还是宏观?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当然是微观的时间和过程思维,就是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叫全过程监管。
            再来看空间思维。空间思维强调的是“全方位”。原料来源的领域、生产领域、销售领域都要考虑,这就是全方位。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无缝隙监管”这句话。别看这句话短,但它有逻辑、有思维支撑。“全方位、全过程的无缝隙监管”浓缩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最后展开到价值维度,监管的经验和监管的教训,监管现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会发生的危害。
            活学活用技巧三:万能思维体系的交叉结合式展开
            在前面讲辩证法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过,结合就是创新,结合就是产生申论想象力的根本方法,唯有结合才能创新。学会结合,意味着形成了一种几何式、爆炸式的发散性思维,头脑风暴也就真正产生了。因此,活学活用万能思维体系的第三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学会如何把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和结合,从而变化出神奇的申论想象力。
            所谓交叉结合式展开,就是指实现万能思维体系不同角度之间的结合,如图1—13。
            图1—13万能思维体系交叉结合式展开示意图
            举例来说,2013年春,浙江和天津的公务员考试申论考了社会诚信这一话题。社会诚信作为特定事实,该如何展开并引爆我们的思维写出富有想象力同时又和而不同的议论文《重建社会信任需要“正能量”》呢?
            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看第一层时间的概念,可以思考过去的诚信是什么情况,现在的诚信是什么情况,将来的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改变。
            其次,把第二层即空间维度结合进去,我们加上一个外地的因素,如美国,就会出现崭新的思考角度,即过去中国的诚信状况怎么样?过去美国的诚信怎么样?现在中国的诚信状况怎么样?现在美国的诚信情况怎么样?将来中国的情况会怎么样?将来美国的情况会怎么样?
            再次,把第三层即实务思维切进去,比如我们选实务思维中主体方面的老百姓素质这个要素,更加多的思考角度就出现了,过去中国的老百姓的诚信素质怎么样?过去美国的老百姓的诚信的素质怎么样?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诚信素质怎么样?现在美国老百姓的诚信素质怎么样?未来中国老百姓的诚信素质会怎么样?未来美国老百姓的诚信素质会怎么样?很明显,思考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具体深刻。
            最后,把第四层即价值维度切进去,和前面的思维角度组合,更加丰富的思考就出现了。过去中国的老百姓的诚信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过去美国的老百姓的诚信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诚信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现在美国老百姓的诚信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未来中国老百姓的诚信培养的利好和隐患分别是什么?未来美国老百姓的诚信利好和隐患分别是什么?仅仅从实务思维主体方面的一个角度进行交叉式思维,就可以产生12种可能(如图1—14)。如果再把技术、制度和环境其他方面的更多角度结合进入,我们就会发现思维完全被引爆了,完全形成了一个爆炸性思维。大家可能都看过《盗梦空间》,《盗梦空间》就是用这种交叉结合式思维展开的。
            特定事实—主体(诚信素质)—过去的——本地的——成绩
            过去的——外地的——问题
            过去的——本地的——问题
            过去的——外地的——成绩
            现在的——本地的——成绩
            现在的——外地的——问题
            现在的——本地的——问题
            现在的——外地的——成绩
            未来的——本地的——成绩
            未来的——外地的——问题
            未来的——本地的——问题
            未来的——外地的——成绩
            图1—14
            上面分析的是思维的全过程,实际上,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没有那么复杂,一般就是只需要四个角度的交叉就会出现很神奇的效果。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在管理学中运用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如图1—15)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对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而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用哲学思维来分析SWOT方法,可以发现优势就是内因当中好的方面,劣势就是内因当中坏的方面;机会是外因当中好的方面,威胁是外因当中坏的方面。这种分析方式就是内外因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拓展分析。换句话说,这种分析方式实际上就是价值维度和空间维度(思维空间)的交叉结合。
            内部优势(S)
            1.……
            2.……
            3.……内部劣势(W)
            1.……
            2.……
            3.……
            外部机会(O)
            1.……
            2.……
            3.……SO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
            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劣势
            外部威胁(T)
            1.……
            2.……
            3.……ST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
            回避外部威胁WT战略
            减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威胁
            图1—15SWOT分析法
            价值维度与空间维度结合出来的东西就是SO战略、WO战略、WT战略、ST战略。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分析法的重点就在于用系统的、辩证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更加科学、全面。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也是跟各位密切相关的例子,比如你考上了公务员,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务员呢?换句稍粗俗的话来说,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务员才能算混得开,才能算如鱼得水呢?这就需要把做人空间维度和待人接物素质交叉来判断。人有内在想法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待人接物可以分为灵活圆融和原则呆板两种情况,交叉组合后,会出现四种情况(如表1—1):
            表1—1
            外在原则外在圆融
            内在圆融外方内圆外圆内圆
            内在原则外方内方外圆内方
            最混得开的就是外圆内方的人,这种人情商高,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周到,处事圆融,但是内心有底线,绝不违法乱纪,不搞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知道自己的价值就是为老百姓干事,这是做公务员的最高境界。第二种就是外方内圆,这种就叫伪君子,心里面想的全是乱七八糟的事,但是装出一副正义凛然、秉公执法的样子。第三种就是外圆内圆,这种人过于圆滑,不可交。第四种是外方内方,这种人有坚持、有信念,里外如一,但这种人在公务员里面很难混,容易得罪人。类似这样的思考在我写的《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里讲了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四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真题举例
            例1
            【2014年国考市地以下第一题】 “给定资料3”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5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资料见本书第三篇)
            【解题思路】
            本题是对策经验类的单一性概括题。根据题目“分类合理,内容全面”的要求,要把内容找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17项工作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如同把它们分别装到不同的文件夹里,看起来清清楚楚,有条有理。就这道题来说,解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真正把握申论的思维套路,从而找到分类的角度。事实上,掌握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就是要在申论考试中多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更具体地说,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技巧是以申论万能思维体系表达中的关键词为参照系,在材料中进行对照性挖掘(材料和详细批注见第七章真题详解)。首先,根据发现关键词的常见词(申论高频词)原则,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例如,脑子里要时刻装着主体、制度(规则、机制、体制)、技术(监管、人、财、物)这些高频词,就能练就火眼金睛,一下子把材料中相应的采分点找出来(详细内容见材料批注)。其次,找到关键词以后要根据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对关键词进行分门别类。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实务维度包括主体、制度、技术和环境四个角度,这如同四个文件夹,我们可以把找到的关键词装到这些不同的文件夹里去。当我们把所有的关键词都收纳进去的时候,题目也就做完了。在收纳关键词时,一定不能忘了概括题同类合并,异类罗列的原则,把相关的关键词合并同类项。如材料中出现了各种关于心理辅导设施的表述,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等,我们在概括时只需要用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辅导室概括即可。
            表1—2运用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解题思路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材料中的关键词
            实务维度
            主体政府(分管副市长、卫生局)
            群众组织(妇联、市总工会、残联)
            学校
            企业(某服饰公司)
            制度(规则、机制、体制)工作方案、实施方案、会议机制、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
            技术
            软技术硬技术
            监管(目标、执行、落实、考核)工作协调与落实、单位联络员会议、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每月一报制
            人国家心理咨询师三年培养计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医学心理专业大学生
            财20万、40万
            物(设施、设备、机构)机构(领导小组、心理卫生协会)
            设施(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等)
            技术心理干预服务模式、女性心情舒缓热线、热线咨询电话等
            环境社会氛围(宣传、教育)教育(学生心理课程建设、心理健康知识系列培训)
            宣传(主题日宣传、大型广场活动、报纸专版)
            【参考答案】
            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一、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副市长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工会、妇联、残联、学校、企业广泛参与。
            二、建立制度,协调落实。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会议部署、每月汇报等工作协调机制,打造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
            三、增加投入,完善保障。提供财政保障;建立各类心理咨询室;聘请、培养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成立心理卫生协会;打造心理干预服务模式,建立咨询热线。
            四、教育宣传,营造氛围。通过主题日、广场活动、报纸专版等加大宣传;通过开设课程和知识培训加强教育。
            例2
            【2011年浙江】给定资料1—6反映了诸多民生问题,谈谈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15分)
            要求:准确、简洁、有深度。字数不超过200字。
            (资料见华图网校砖题库)
            【解题思路】
            回答这个题的关键是理解“理性”的潜台词,即不能把民生问题的板子都打在政府身上,要多角度、全方位看待民生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对策。申论万能思维体系自然是基本的角度分析公式,实务维度、价值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都是重要的分析视角。如从价值角度要看到虽然存在问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时间维度,要看到民生问题的历史原因,看到未来的趋向。空间维度,要看到民生问题,中国有,外国也有,并且也很严重。具体答案和评分标准如下。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当前出现的诸多民生问题,已经对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要看到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分)
            要看到民生问题在国外也是大量存在,包括高福利的西欧国家。(2分)
            民生问题的出现:1.有历史原因,人口多,底子薄,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决定的;2.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结果;3.有政府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也因为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日趋多层次、多样化,民生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6分)
            这些民生问题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来解决(解决途径,2分)
            表达分:3分,理性看待,观点合理,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