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7
-
商城价:¥7
-
商城价:¥7
-
商城价:¥7
-
商城价:¥7
-
商城价:¥7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7年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范文宝典》(第11版)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钟君,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曾挂任重庆市丰都县副县长一职。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多次命中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对申论考试的实质和核心有深刻的把握,首创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独创申论分析问题的“万能五点”和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授课内容操作性强,易于掌握:授课风格幽默风趣,挥洒自如。授课中注重思维训练和教学互动,深受全国各地学员欢迎。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申论范文宝典》为什么值得你学?1
第二节 你要跟《申论范文宝典》学什么?7
第三节 范文应该怎么学?8
第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思路和战略布局
专题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1
范文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23
专题二:全面深化改革25
范文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29
专题三:全面依法治国30
范文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32
专题四:全面从严治党33
范文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37
第二章 “五大发展理念”
专题一:创新发展49
范文坚持创新发展53
专题二:协调发展56
范文坚持协调发展58
专题三:绿色发展60
范文坚持绿色发展62
专题四:开放发展65
范文坚持开放发展68
专题五:共享发展69
范文坚持共享发展72
第三章 经济维度
核心考查角度一:经济发展新常态80
命题切入点:正确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82
范文遵循逻辑 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82
核心考查角度二:推进新型城镇化83
范文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86
命题切入点一: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87
命题切入点二:“三个1亿人”89
命题切入点三:户籍制度改革90
范文户籍制度改革,把公平正义照进现实91
命题切入点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92
范文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92
命题切入点五:城市病93
范文“大城市病”攻坚要打开新思路94
核心考查角度三:转方式调结构95
命题切入点一:化解产能过剩95
范文化解产能过剩刻不容缓96
命题切入点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7
范文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8
命题切入点三:分享经济99
范文“分享经济”,分享什么100
命题切入点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00
核心考查角度四:拉动内需与刺激消费101
命题切入点一: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内在关系102
范文把富民拉作为扩大内需着力点102
命题切入点二:“三公”消费104
范文不能靠浪费拉动内需104
核心考查角度五:“三农”问题与城乡发展一体化105
范文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107
命题切入点一:推进农业现代化108
范文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109
命题切入点二:粮食安全112
范文我国粮食安全相关问题分析112
命题切入点三:农民增收(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民财产性权利)115
范文让农耕更有味,农民更光荣115
命题切入点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117
范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118
命题切入点五:农村电子商务119
范文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119
核心考查角度六:地方政府性债务120
第四章 政治维度
核心考查角度一:转变政府职能123
范文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124
命题切入点一:简政放权127
范文“壮士断腕”打造发展新动能128
命题切入点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31
范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32
命题切入点三: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135
命题切入点四:权力清单137
命题切入点五:信息公开138
范文执法信息公开及时“僵尸肉”之争就少139
命题切入点六:政府公信力139
范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140
核心考查角度二:政绩观141
命题切入点:政绩(形象)工程143
核心考查角度三:为官不为144
范文让“为官不为”者“不能为官”145
核心考查角度四:作风建设145
范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146
命题切入点一:中央“八项规定”与艰苦奋斗147
范文八项规定是作风建设“新长征”148
命题切入点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48
范文闻过则喜难在哪儿149
命题切入点三:科学决策民主决策150
第五章 法治维度
核心考查角度一:依法治国153
范文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153
命题切入点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154
范文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156
命题切入点二: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57
核心考查角度二:依法行政(法治政府)158
命题切入点一:依法行政158
范文坚持依法行政实现更大作为160
命题切入点二:权力制约和监督162
范文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163
命题切入点三:反对潜规则166
范文让潜规则失去生存的土壤167
核心考查角度三:政务公开168
范文让政务公开成为常态170
核心考查角度四:综合执法171
范文城管执法改革是要把市民真正变成城市的主人172
命题切入点:城管执法175
第六章 文化维度
核心考查角度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7
范文细处着眼,润物无声179
范文小处着手,人人可为180
范文实处着力,知行合一181
命题切入点一:“中国梦”及中国精神181
范文构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坐标182
命题切入点二:理想信念183
范文有信念,才有担当183
命题切入点三:社会心态185
范文“慢”步幸福路186
范文直面缺陷,享受幸福187
命题切入点四:国民素质188
范文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法治两手都要硬189
命题切入点五:官员道德190
范文“官德”建设需要“三驾马车”拉190
核心考查角度二:文化遗产保护192
核心考查角度三:文化事业193
命题切入点一:公共文化服务194
范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5
命题切入点二:农村文化(基层文化)197
范文切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198
核心考查角度四:文化产业200
范文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200
核心考查角度五:文化交流202
范文文化:“走出去”与“修内功”202
核心考查角度六:网络文化管理203
范文维护网络秩序消除风险隐患树立与增强网络文化自觉204
命题切入点一:创意文化会展(以世博为例)205
范文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206
命题切入点二:网络谣言207
范文面对网络谣言要敢于直言208
第七章 社会维度
核心考查角度一:社会事业(民生问题)210
范文民生改善,提升公众“幸福感”212
命题切入点一:教育213
范文在良性互动中促进教育公平215
范文奏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强音217
范文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219
命题切入点二:就业创业220
范文促进就业创业220
范文鼓励大学生创业要在深度上下功夫224
范文如何破解“民工荒”“就业难”双重尴尬225
命题切入点三:收入分配227
范文对底层民众收入多“上点心”227
命题切入点四:社会保障228
范文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社会保障228
范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30
范文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探索多种模式232
命题切入点五:脱贫233
范文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实效235
范文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235
命题切入点六:健康中国236
范文健康中国风雨兼程237
范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凸显便民、利民239
核心考查角度二:社会治理242
范文警惕社会之“霾”243
范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244
命题切入点一:公共安全248
范文公共安全呼唤社会共治249
范文打赢食品安全这一仗需“狠、准、灵”251
范文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253
范文知行合一应对灾难254
范文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56
命题切入点二:社会矛盾化解257
范文社会矛盾需要法治化解257
命题切入点三:交通问题258
命题切入点四:流动人口管理259
第八章 生态维度
核心考查角度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261
范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264
核心考查角度二:“两型”社会265
范文以“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66
命题切入点一:节能减排267
范文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268
命题切入点二:雾霾治理271
命题切入点三:垃圾治理273
范文垃圾围城困境如何破解?274
核心考查角度三:可持续发展275
范文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276
命题切入点一:绿色发展(环境友好)277
命题切入点二:资源自循环利用277
命题切入点三:低碳发展(资源节约)278
文摘
导论
第一节 《申论范文宝典》为什么值得你学?
一、基于命题规律、系统清晰的申论热点导引
申论命题的基本规律是主题先行,即命题专家首先确定申论要考查的抽象主题,再根据特定事实具体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设计材料,完成命题。命题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过程,即先确定主题再来找材料,并把主题镶嵌到材料中的过程。因此,准备申论考试、突破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对申论命题主题(命题点)进行系统而清晰的梳理。
申论命题点的特征和命题规律
(一)申论命题点往往以点带面,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呈现,猜题押题害死人。
申论命题专家都是公共管理专家,思考能力过人,尤其擅长辩证思维,因此,正规申论考试命题必定是以点带面,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呈现的。命题专家绝不会像我们很多考生那样,只是一根筋的线性教条式思维。命题往往会给人“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觉。意料之中的是宏观维度和个别微观素材,但意料之外的是中观立意。例如,2015年国考副省级考查的经济维度的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问题,落脚于创新驱动战略的中观立意,从新技术、技术创新等微观素材切入,从不同层次上考查考生对国家大事的理解和把握。2015年国考地市级试题视角稍有不同,但同样也从新技术、物联网及信息化切入,考查考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2008年、2010年、2011年国考分别考查了怒江水电开发、海洋的开发和保护、黄河精神及其治理。这三个命题点从宏观上说,都是对生态文明的考查,但中观切入的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答案就迥异了。再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2012年国考地市级、2013年国考副省级、2013年国考地市级、2014年国考副省级和地市级、2012年的4月联考和9月联考分别考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文化发展和保护问题、社会心态问题、动物伦理问题和文化交流问题,这八套题的宏观主题都是文化问题,这是意料之中的,但切入的中观维度和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各不相同的,这是意料之外的。另外,同一个社会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命题角度。例如,垃圾治理问题可以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国民素质、信息公开、社会矛盾等角度命题。因此,准备申论考试,最忌讳的就是猜题押题,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永远高不过专门从事命题的专家们。
可以说,宏观立意、中观考查、微观切入是申论命题的基本思路。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人才,申论测试只是考查和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由于国家行政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参与其中,因此,公务员招录必然要吸纳方方面面的社会精英。由于应试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文史哲到数理化,没有一定之规。因此申论考试的命题者必须考虑应试者相差较大的专业素养,不能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拉开档次,不易找到切入点,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优秀者,其他专业的精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样将使得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实现广纳贤才的初衷。因此,申论题目必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与紧迫性的热点问题,将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跳出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或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的牢笼,以期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尽管是中观考查,但不能脱离宏观理论。脱离了国家的宏观理论和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容易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其结果必定是“败走麦城”;另一方面容易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也难获命题人的青睐。应试者不能脱离微观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应试者必须用宏观政策,分析中观问题,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事件,将三者有机结合。
申论试题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问题或者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包括进去,它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同时也能够反映较为广阔社会背景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命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考查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也能够满足考试条件的限制。易考的热点问题,倾向于能够体现宏观性、突出现实性、体现可操作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对普遍社会焦点问题的把握。比如,2010年全国十一个省市录用公务员考试中所共同使用的试题紧跟中央国家机关命题的思路,选取经济领域中的微观案例——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从这个微观案例出发,涉及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参与和监督(政治层面),煤矿周边环境的修复(生态层面),矿难事故(社会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样涉及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科学发展观,材料中提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全方位考查。在2010年,北京市通过“环境污染”和“全民健身”两个主题考查环境与健康问题,追问其背后隐含的科学发展问题;上海市通过“信息公开”“网络泄密”等考查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浙江省则通过“低碳经济”这一最热门话题进行了“后天的拷问”,涉及“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节能减排问责等热点事件。在2009年,北京市通过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提升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和杭州“红领巾瞭望哨”的做法,考查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查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等等。
(二)申论命题点往往是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但一定不会涉及政治敏感问题,政治敏感问题可不必看。
申论考试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要得出某个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试图通过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应试者的答案,了解应试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应试者是否能够尽职尽责依法行政。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而绝不可能是涉及意识形态或政治体制的,如宪政、三权分立、议会制、普世价值等政治敏感问题,这类问题可不必看。
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争议问题考查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以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为例,试题围绕怒江开发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其背景资料是怒江于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2003年9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的怒江项目听证会上,来自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30多位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关心怒江命运的民众也加入到了对怒江大坝的争议中来。2004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做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2005年,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予以澄清。这一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双方观点已经定型,国家也有了明确的政策,而且延伸出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故而能在2008年成为命题点。再如2012年4月联考考查的活熊取胆的争论,也属此类。
(三)申论命题点并不一定是即时热点,多是现实普遍问题。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日常积累才是王道。
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问题为依托,综合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选取的命题点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类问题,而非一时的热点。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这根源于命题的反押题、反培训。近年来,命题的反押题、反培训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反押题,道理也很简单。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之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这就要求考生关注普遍性的社会焦点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所谓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2014年国考申论考查社会心态就是典型的例子。
综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认真研读本书就是注重积累,提高应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申论命题点多有“轮回”,尊重命题的历史,赢得命题的未来。
纵观近十年来的申论考试,真题有几百套,但经过认真梳理,我们发现,申论命题在主题的选择方面有轮回现象。相关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维度申论命题主题
生态生态文明两型社会低碳经济能源资源价格
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统筹城乡经济自主创新能力非公有制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政治服务型政府政府公信力反腐倡廉干部选拔与任用行政问责制
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遗产保护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伦理读书
社会民生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建设小康社会危机管理城市建设公共安全户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养老问题医疗卫生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食品安全物价问题交通问题安全生产
【真题轮回的现象举例】
社会心态问题:2012年北京、2012年上海B卷、2014年国家副省级和地市级。
诚信问题:2006年下半年广州市公务员申论考试考了“专家信用(诚信)危机”,2013年浙江省和天津市也考了诚信问题。
生态文明:2008年、2010年、2011年国考分别考查了怒江水电开发、海洋的开发和保护、黄河精神及其治理。这三个命题点从宏观上说,都是对生态文明的考查。
公共安全:2006年国考考突发公共事件,2009年北京社招考的是交通安全,2012年国考地市级考城市安全。
社会保障话题:2007年江苏、2008年湖南、2008年吉林、2011年浙江。
道德问题:2012年国家副省级、2011年上海B卷、2012年河北、2008年山东等。
申论命题的轮回现象,提醒我们在申论备考中要高度重视真题,联系真题不但要联系解题技巧,同时也是对热点的把握。
《申论范文宝典》对命题点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清晰梳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申论范文宝典》的精华就在于根据申论命题的规律和命题点的特征,对近年来的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和系统梳理,供大家参考,以期给大家提供帮助。
在本书中,我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申论命题点进行了系统归纳。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宏观维度。在这五个宏观维度下面,分出了中观的核心考查角度,在核心考查角度下面又分出了微观的命题切入点。对当前的社会热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且在书中用图表或文字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命题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基于公务实践、简单实用的申论实务梳理
当前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都是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政府机关工作经验,甚至没有工作经验,根本不了解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措施。对于政府机关工作,尤其是政府解决问题的措施的无知成为很多考生的先天病。同时,我在前面也强调了,申论考试还非常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很多考生不关注现实,不了解现实,脑子里完全没有现实的概念,自然就会感觉在写作时无从下手。
申论考试要顶天立地,理论要“顶天”,实践要“立地”。申论考试非常重视对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不管是对综合类考生,还是对执法类考生,都强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综合类考生“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做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对执法类考生不但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更强调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申论是一种模拟机关工作的实际场景的考试。因此,申论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并且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解决问题,对公共管理的无知必然导致考试的失败。
正因为如此,本书从政府公共管理的实务出发,对每一个命题点涉及的现实问题的内涵、现状、原因、对策都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整理和归纳。
以农村文化为例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
大部分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所以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些年来,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
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才有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基于高分突破、和而不同的申论范文示例
和而不同是申论范文的最高境界。何谓“和而不同”?孔子曾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强调君子的境界当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文品如人品,这又何尝不是申论写作的境界呢?低调深刻而不哗众取宠,视野开阔而不故步自封,辩证全面而不教条僵化,泰然沉稳而不浮躁冒进。
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处理好“和”与“不同”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和”。鲁迅曾经说过,写文章就是要嬉笑怒骂,但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申论只能嬉笑,不能怒骂。申论毕竟是对行政管理能力的考查,不能偏激。在阐发思想时,要求“和”,可以批评官员的不作为,但不要过于尖锐;可以提意见,但不要提破坏性意见,绝不能触碰政治红线(如反党反社会主义),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要求“不同”。在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可以追求“不同”,要灵活运用辩证法,在视角和立意上有新意,在表达上多说些申论的时尚词汇,如“美丽中国”“中国梦”,说些既俏皮犀利,又有逻辑深度的话,如针对某知名歌唱家之子的犯罪事件可以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再如“要先学会实务,然后学会务实”,“实务”与“务实”这两个词就很有意思。再如“安全用药的意识”和“用药安全的知识”,也很有意思。再如在评论矿难事故,有些官员不作为导致矿工遇难时,可以说“有些官员只上不下,而有些矿工是只下不上”。
在实际考试中,很多考生的实际表现是,只讲“和”而没有“不同”。我们很多考生上来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的都是国家领导人说的话。现在申论阅卷最讨厌的就是考生不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总说些不着边际、不接地气、不动脑筋的大话、空话、套话。谁要这么写,阅卷老师一竿子就把你敲到三类或四类卷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个考生有八个这么写,你跟别人比,创新在哪里?自己的话在哪里?自己的思考在哪里?这种写法,太过于“和”,而没有不同,当然得不了高分。
本书严格根据申论文章“和而不同”的特点选编范文。选编的范文有笔者自己写的,也有来自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所选范文基本都能做到“霸气侧漏”,外展个性,内守底线,外圆内方。
申论议论文可以分为策论文(重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论文(重在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和对策的必要性)、评论文(重在辩证评价某个社会现象)。本书收录的范文包括了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不同类型。大家可以仔细体会。
第二节 你要跟《申论范文宝典》学什么?
一、学思维
在第9版《申论万能宝典》中,我阐发了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由实务、时间、空间、价值四大维度构成,申论万能思维体系提供的四维角度,构成了一张球形的三百六十度的思维之网,可以网罗申论万象,既可以帮助你多角度分析问题,又可以帮助你找到各种对策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你在思维层面思考问题,又可以根据其中的关键词或高频词快速地捕捉信息点。如果说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在《申论万能宝典》中以理论的形式存在,那么在《申论范文宝典》中,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就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
在本书中,我收集了大量申论命题点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阐述,这些内容都是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的具体运用,希望有心人能理论联系实际,认真阅读理解相关内容,仔细体会其中思维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让申论命题点的学习更有智慧含量,让其中的思想充分涌动,让思维不断创新。本书还收集了大量范文,要通过理解性学习,深入挖掘范文在立意和构思方面的精巧之处,深入分析范文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力量。
二、学理论
为什么要学理论?因为学了理论就会独立思考了,学了理论就能独立预测申论命题方向了。本书对命题点的相关理论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如果大家能吃透弄懂,申论考什么都不怕。
举例说明吧。文化是比较安全的命题选择,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因此成为最近几年经常考的主题。当我们能从理论上理解了文化的内涵,准确预测命题方向就是小菜一碟。文化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核心,即价值观、精神、道德等问题;第二个层面是载体层,物质文化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载体;第三个层面是体制机制,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体制机制。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根据近几年申论命题的思路,就能推测未来考什么。从2011年起就反复考文化,2012年国考副省级、2012年国考地市级、2013年国考副省级、2013年国考地市级、2012年的4月联考和9月联考分别考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文化发展和保护问题、动物伦理问题和文化交流问题。把文化理论和考试实践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内容考了,哪些内容没有考,没考的自然就是准备的重点。那么什么还没考呢?我们发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没考,因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我们备考的重点。
三、学表达
《申论范文宝典》给大家提供了一整套最时尚、最主流,同时也是最规范的申论热词,这些申论热词定能引爆阅卷老师的眼球。一座大楼,如果只有结实的框架,缺少了内容的填充和外立面的装修,也会非常难看。思维和理论给我们搭建了框架,但内容和装修还得靠表达。经常有考生会问我,钟老师,我的思维已经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和结构都很清晰,但就是写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表达出了问题,日常缺少积累,话到用时方恨少。表达不出来,也成为制约大家考试成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有思想,难表达”,是指有的考生已经意识到了思维活学活用的重要性,也能够联系实际、联系题目,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由于缺乏日常的理论积累和语言积累,茶壶里煮饺子,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白话。比如说铁道部改革了,分成了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这是按照什么原则进行的改革呢?有人说,这叫“官商分离”,他说的对不对?他的意思是对的,但是你怎么听怎么别扭,为什么?有句话叫官商勾结,是很贬义的,讲官商分离,听起来就很别扭,让人不舒服。这自然也得不了高分。
本书中的申论范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符合“和而不同”的标准,很多表达都很精到,也非常有说服力。如《后世博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强盛之路》说:“世博如镜,折射中国发展;世博如窗,透视世界经验;世博如钟,警示发展问题。”“如镜”“如窗”“如钟”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准确地说出了世博的作用和意义。并且,这三个比喻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在其他地方应用。再例如,本书还整理了大量与命题点相关的名言,这些名言作为论据,对于写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书从政府管理的实务出发,对每一个命题点涉及问题的内涵、现状、原因、对策都进行了详略得当的分析。这对于没有或有少量基层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说都是学习实务表达的好机会。
第三节 范文应该怎么学?
《申论范文宝典》出版十年来,经常有人会问,要怎样学书中的范文才有效?要怎么学习才能最大化地吸收范文中的精髓?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解剖范文。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解剖而不是原封不动地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因为文章里的艺术和技巧不是背出来的,而是解剖出来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节我将通过一篇文章《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手把手地教你怎么通过解剖将范文的精华吸干榨尽。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者是任仲平,任仲平不是一个人,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它是以社长为主要领导,由《人民日报》最精干的最能写的写手组成的一个评论小组。所以,任仲平写的文章,尤其是评论,是中国写作的最高水平。有的同学说像十八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是不是最高水平呢?那个也是最高水平,但那不是我们申论写作的最高水平,不适合我们申论考试直接用,但是任仲平的有些文章我们是可以直接用的。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水平非同一般,行文大气,句句精彩,值得每一个考生学习。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大环境,通过与35年前的对比,说明虽然我们改革开放成绩卓著,但是当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打铁需要自身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也就成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应有之义。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文章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回顾,找到了原因,即群众路线。并通过长征、斯诺陕北寻答案、邓小平言行等人们熟知的历史事实,极为形象地展现了群众路线在党的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进一步指出了在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出现了“四风”现象,并总结了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突出了开展群众路线、反对“四风”的意义。文章接下来又分析了“四风”现象的思想根源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同时,文章又赋予了发展以全新的含义,即广义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群众工作的创新、执政能力的提升。文章最后总结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上而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开展至今,已经催生一些变化、取得明显成效,昭示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文章以一位诗人在党的八大的感触结尾,可谓意味深长。全文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文字雄浑大气,是申论写作的好样板。
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学习此文亦可收听我的YY讲座《如何通过解剖文章积累写作素材,快速提高申论写作能力》。(收听地址:新浪微博@钟君),2013年10月16日发布。
——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任仲平
(一)路线问题,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抉择。
2013年的这个10月,APEC峰会时隔19年重回印尼,“活力亚洲”如何当得起“全球引擎”的期待,21个成员的选择,决定成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对医改的分歧仍然难以弥合,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债务上限危机阴云压顶。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专家小组到达叙利亚,反对派与政府军的僵持还在延续……世界的前途,笼罩在“不确定性”的云层下。正在太阳系边缘飞行的“旅行者2号”的留言意味深长:“再见,人类。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在中国,国庆长假刚刚结束,遏止公款消费是它引人注目的亮点。国庆前夜,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紧张进行,而中央政治局常委全程参加活动联系点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领导干部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令人耳目一新。
瞻望前景,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备受瞩目。在劈波斩浪35年之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巨轮,发展如何升级,改革如何深化,开放怎样扩大?【批注1】13亿人翘首以待。仿佛是一个隐喻,10月1日上午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风雨中升起,机遇和挑战一起在前方等着这个国家。
批注1:
大家要学会这里面的几个词语和开头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备受瞩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键核心就是改革,那么这句话就是把改革引出来。大家注意看,改革的形象化的称呼,怎么讲?我们的同学现在就只会“改革开放35年以来”,这个就太俗了,你看人家用的一个形象的表述是什么?“劈波斩浪35年之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巨轮”,你看这个话多生动,多形象,比起直白的话,肯定要好多了。这里用了三个设问句,来扩大它的气势“发展如何升级,改革如何深化,开放怎样扩大”这种语言和语言之间的搭配,大家也要学习,“发展的升级,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反过来也是可以的。要懂得举一反三,要学会用“升级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样的话。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党的十八大再次给出了坚定的回答。然而把“五位一体”的布局分解成具体的任务,将“两个百年”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迈向巅峰的每一步背后,都潜伏着风险乃至危机。面对这么大的一盘棋、这么大的一份责任、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我们需要找到得力的抓手,才能完成这艰险的攀爬。【批注2】
批注2:
特别强调一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党的十八大再次给出了坚定的回答”,这样的话在我们申论里一般是用不到的,但是后面的这些词,一定会用到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特别“hot”、特别时髦、特别摩登时尚的申论热词,可以替代你脑子里总是有的什么“四有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你要学会。
这里首先有两个,大家把它记一下:第一个是“五位一体”,什么叫“五位一体”?哪五位?“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最新的工作布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所以我在讲申论热点的时候,也是从五位一体出发。第二个是“两个百年”,哪两个百年?这是我们习总书记的一个新的提法,“两个百年”的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分别有不同战略,实现“中国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我们则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两个百年”的战略蓝图,是现在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大家要学会在申论里面去用,这个非常重要。
再看后面这句话,“面对这么大的一盘棋、这么大的一份责任、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大家看这个语言的排比是多么得有力量,像这种话要去学习。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替换一下,这种话要学好、要学会,那么就可以让你的语言充满气势,就可以跟别人不一样。
后面这句“我们需要找到得力的抓手,才能完成这艰险的攀爬”大家要注意,这个“抓手”是什么意思?“抓手”就是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现在的同学们就不会说这种词,就只是会说对策是什么、建议是什么,有什么对策,有什么建议。大家要学会一些生动的词,就像“抓手”这样的,用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十八大报告道出了走向复兴的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的就职宣示,将党的建设、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置于复兴大业悠悠万事的中心。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这样在全党范围开展起来。
(二)改革开放,将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尺竿头的更上层楼,举步艰难。
如果说35年前的破冰,是向人性、向常识、向利益的回归,思想解放的刀锋所向,处处都能打开一片新天地,那么今天的纵深推进,则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似乎比之前更尖锐也更复杂。【批注3】
批注3:
这里面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大家看这句话,“如果说35年前的破冰,是向人性、向常识、向利益的回归,思想解放的刀锋所向,处处都能打开一片新天地,那么今天的纵深推进,则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实际上是讲了改革前和改革后面临的问题,那么改革开放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言外之意,潜台词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前是不讲人性的、是违背了一些常识的、是不尊重人的基本利益的,而改革开放是向人性、向常识、向利益的回归。那么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由不讲人性、不讲常识、不讲利益到了另一个极端,太讲利益了,讲利益讲到什么程度呢?讲到已经固化了,已经形成了一些利益集团,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了。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区别。像“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样的话,大家要背下来,它是可以放在很多地方用的。我们看这里面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是利益。同学们经常会说,“要防止利益的驱动,要打破利益的阻碍”,这种表达就太普通了,大家要学会文中的表达。再往后看,“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似乎比之前更尖锐也更复杂”。会读文章的同学,一下子就要读出来,这个后面是要讲什么的,是要讲矛盾和问题的。这里我认为,这篇文章非常非常精彩的部分出现了,这也是对于大家来说可以很好借鉴的一个部分。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就是我说的万能的语句。
宏观层面,体制转轨遭遇既有格局的强大惯性,发展转型面临创新能力和人才培育的刚性瓶颈,政府职能转变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不能没有临渊履冰的精细和严谨。民主的发育,要有法治护航;法治的尊严,离开民主又极易专断。忽视公平共享的“GDP主义”,显然已难以为继;过高的期待过急的操作,又可能制造出牵绊发展的“福利主义”温床……太多的两难,让人顾虑重重、举棋不定。【批注4】
批注4:
宏观层面,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要讲矛盾和问题,也就是说从这段开始,要写矛盾了,要写问题了。我们看,这里总括句一句话点出,这是什么方面的问题?是宏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宏观方面人家是怎么写问题的。“体制转轨遭遇既有格局的强大惯性,发展转型面临创新能力和人才培育的刚性瓶颈”,这里的体制是什么体制?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什么体制转向什么体制?发展转型,什么发展转型?社会发展转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每个背后的潜台词大家都要知道,有的同学说学不来,其实只要大家坚持耐心地看下去,是可以学得来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大家说?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育的刚性瓶颈。所以像这些话,大家要去学,瓶颈,刚性瓶颈。不要只会说“困难”和“问题”,要把困难和问题转换一下,说成“刚性”“瓶颈”,这样多好,这不就是困难的同义词嘛。
我们再往后看,“政府职能转变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不能没有临渊履冰的精细和严谨”,大家注意看这两句话,讲的都是辩证的问题。这一句话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了不能优柔寡断、犹犹豫豫,要坚决果断、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同时,也不能过于豪放、不顾一切、不顾后患。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临渊履冰的精细和严谨。所以大家看,这两句话是不是非常的辩证,也就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需要果断的勇气,另一方面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还要谨慎。
另外,我们再看后面这句话:“民主的发育,要有法治护航;法治的尊严,离开民主又极易专断。”这讲的是什么关系?民主和法治的关系,民主和法治是互相离不开的。然而同学们现在一讲民主法治,就“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样讲多俗!我们看人家讲的,有的同学说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可以背啊。
再接着往后看,“忽视公平共享的‘GDP主义’,显然已难以为继;过高的期待过急的操作,又可能制造出牵绊发展的‘福利主义’温床……太多的两难,让人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这里又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忽视公平共享的GDP主义”里的“GDP主义”是什么?唯GDP经济主义,对GDP的膜拜、崇拜,GDP主义显然也难以为继。那么需要什么呢?需要公平共享的高社会福利,要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公平就业,强调公平正义的分配,要做好社会管理体制的问题。但是,“过高的期待过急的操作,又可能制造出牵绊发展的‘福利主义’温床”,这里辩证不辩证啊?非常辩证。所以这些话大家要去学,对文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学会解剖文章,从文章里面找到这样的句子,找到这样的表述,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看人家的总结:“太多的两难,让人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大家看上面讲了的几对关系,是不是两难,这就是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困难。一方面要民主,另外一方面要法治,那么法治和民主,我们经常是走向极端,既要经济增长,又要人民幸福,还要福利。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怎么去平衡,也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说,老师对文笔要求太高,其实不然。大家就是要向高目标迈进,要不然怎么在申论考试中脱颖而出呢?
微观层面,地方债居高不下,房价起伏不定,“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老龄化浪潮迅速吞噬人口红利,催生“未富先老”的困境。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城镇建设热火朝天,一边是城门高耸楼宇空置;一边是素质教育高歌猛进,一边是校外开小灶填鸭式补课;一边是医生加班加点叹收入太低,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还要送红包……太多的纠结,累积不高兴不和谐不稳定的情绪。【批注5】
批注5:
我们再看微观的,虽然是用辩证的关系表达出来,但是这里面涉及的都是问题,“微观层面,地方债居高不下,房价起伏不定”,大家注意看这里面的规范的、标准的表述,地方债怎么样啊?没有具体数据,所以叫居高不下。房价起伏不定,比起有的同学说房屋天价,我们看人家用了起伏不定,就温柔一些。
另外,大家注意看后面这句话,“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所以,我们要知道,“看得见的手”指的是什么?是政府,“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什么?是市场。所以这里面,我们看人家没有这样说,“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调控,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调节作用”,而是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表述。大家一定要学会这种在语言之间的形象转换,文章才会出彩。
“地方债居高不下,房价起伏不定,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老龄化浪潮迅速吞噬人口红利,催生未富先老的困境。”大家看,这里又一个热点问题出来了,短短几句话,很多社会问题都出来了,“政府调控、市场调节,老龄化”。
那么再往下看,“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城镇建设热火朝天,一边是城门高耸楼宇空置;一边是素质教育高歌猛进,一边是校外开小灶填鸭式补课;一边是医生加班加点叹收入太低,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还要送红包……太多的纠结,累积不高兴不和谐不稳定的情绪”。又是一对一对的矛盾,暴露了什么?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暴露了当前我们摩擦性的失业。有工作岗位,也有人去求职,但是这些人有可能不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也有可能这些人找不到这些岗位,所以怎么办?这就是就业的问题。
“一边是城镇建设热火朝天,一边是城门高耸楼宇空置”,这里讲的是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推进得很快,2013年我们城镇化率达到了54%。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三空”现象,除了这里讲到的“空置”,还有“空心”“空泛”。“空心”指的是我们产业的空心化,就是新建了城镇没有产业;“空泛”指的是公共服务的缺失,就是老百姓进了这个城,但是城里公共服务不到位。“三空”的问题,可以从申论范文宝典的理论中看。
“一边是素质教育高歌猛进,一边是校外开小灶填鸭式补课”,这里又是一对矛盾。“一边是医生加班加点叹收入太低,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还要送红包……太多的纠结,累积不高兴不和谐不稳定的情绪”。大家看,不高兴就不和谐了,不和谐就不稳定了。所以这个话大家要学,我们只会说累积了坏情绪,坏情绪怎么坏呀?就是“三不”,即不高兴、不和谐、不稳定的情绪。大家看,这是排比性很强、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词语之间都是递进的关系。
大家再对比一下这段和上一段有什么不同,结尾有什么不同?结尾的句式是不是都非常的整齐,上面是太多的两难,下面是太多的纠结。所以,写文章一定要注意逻辑的清晰。
继价格并轨、国企改革、政企分开之后,中国的改革发展,再次进入阵痛期。毫无疑问,近几十年来,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亿万人民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有国外媒体由此判断,“中国共产党是迄今最成功的人民政党”。但也毋庸讳言,多元格局的形成,令“万众一心”的改革已成奢求,而腐败之风所及,公众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损耗,过去质朴无邪的老百姓有些成了杯弓蛇影的“老不信”。【批注6】
批注6:
“继价格并轨、国企改革、政企分开之后,中国的改革发展,再次进入阵痛期”,这是中国面临“四大阵痛”, 大家要记得。改革发展的阵痛是“四大阵痛”之一。
再看最后一句话,大家看写得好不好?文章将老百姓称作“老不信”,这就是语言的技巧,语言的幽默,语言的对比,这种方法叫作谐音法。所以,大家要去练习这种写法,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如“心病”和“新病”,“遇见”和“预见”等。
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执政者,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多样的利益需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重任,要在这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继续取得胜利,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力前行,只有以对自身的高要求不断刷新形象,通过真挚诚恳平等的互动,抚慰群众的情绪,满足群众的诉求,巩固群众的信任,争取群众的支持,凝聚群众的智慧,来闯过眼前的深水险滩。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批注7】
批注7:
注意这里的“互动”,大家写作时只会讲交流、沟通,而文章中用“真挚诚恳平等的互动”。再看后面,“抚慰群众的情绪,满足群众的诉求,巩固群众的信任,争取群众的支持,凝聚群众的智慧”这五个排比句,写得好,又万能。“情绪、诉求、信任、支持、智慧”,大家不但要记住这些名词,还要记住动词跟这些名词之间是怎么搭配的。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词,那就把这样的话背下来,什么情绪呢?抚慰情绪;什么诉求?满足诉求;什么信任?巩固信任;什么支持?争取支持;什么智慧?凝聚智慧。这些搭配很重要,对阅读理解非常有帮助,所以大家要用心去记。
这便是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
(三)遍观当今世界数以千计的政党,若论凝聚力和战斗力,无出中国共产党其右者。
长征路上,衣衫褴褛,缺枪少弹,九死一生,一声“救亡图存”,应者绵延两万五千里,最终涓滴汇海而成大潮流,众志成城而为新中国。为缓解粮食压力、减少工资支出,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精简职工近2000万,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吃商品粮人数2800万,没有补偿,甚至不用动员,当事者竟几无怨言。毛泽东由衷赞叹:我们的中国人民、我们的广大干部,好呀!两千万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不是共产党当权,哪个党能办到?
为什么能办到?
斯诺去陕北寻找答案。“我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林彪请我吃的是‘面条宴’;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就是在那里,朱德写下真挚的悼文:“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973年,得知甘肃定西连续22个月没下过透雨,数十万人缺水,数百万人缺粮,病中的周恩来在报告上连续写下9个“不够”和3个感叹号:“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
1958年,在重庆綦江,轻车简从的邓小平临行前从车窗伸出头来,叮嘱年轻的区长:“小王,不要忘记农民,人民要吃饭,人民要吃饭,人民要吃饭。”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路线。面对群众,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应有任何特权,为人民谋幸福从来都是党的立身之本和力量源泉。正如学者所分析,其他政党之所以没有完成“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历史任务”,原因正在于“都与民众不生关系,都成了水上无根的浮萍”,而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因而才能穿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行程,走向复兴、走向辉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循着群众路线的脉络,我们党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西方人眼中磁石般的“东方魔力”,是暗夜中照亮征程的“兴国之光”,也是我们今天攻坚克难、接续梦想的动力之源。
(四)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条件变了,环境变了,党的群众路线必将面临严峻考验。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尤其如此。
战争环境下,党的生存直接取决于群众对党的态度。执政之后,政治地位的改变,对整个国家机器的掌握和支配,使党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群众生活能否改善、生产能否顺利发展,都反过来依赖于党的路线政策,依赖于党的各级机关的工作态度,依赖于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这种依存关系的转变,往往成为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当党政干部执掌了大量公共权力而又缺少相应的制约,“官僚主义”的坏风气便可能冒头甚至蔓延。党注意作风建设时,领导干部会自觉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而当党风不正时,“突出官权、泯灭民权,以官为主、以民为仆,以官为本,唯官是从,官民严重对立”的官本位思想就会像病菌一样四处流布,党的生活变得随意化、庸俗化,党内自由主义与好人主义盛行,一些党员甚至挡不住诱惑、守不住底线,掌握大权的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批注8】
批注8:
讲官僚主义的这句话很经典,“‘突出官权、泯灭民权,以官为主、以民为仆,以官为本,唯官是从,官民严重对立’的官本位思想”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论据?大家在批判官本位的时候,写上去就很好了。
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孪生兄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颠倒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对上唯唯诺诺,时时盯着领导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甚至不惜通过弄虚作假、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来换取所谓“政绩”;对基层群众的感受却不敏感、不关注乃至不在乎。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群众中“接地气”。要让他们为了群众利益去坚持原则得罪人、动自己的奶酪,更是连门都没有。【批注9】
批注9:
看“形式主义”的表现是什么?这段话我们要是背过了,也就记住形式主义的表现了。转变作风很可能成为我们考试的内容,那么转变作风里面的“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这跟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重点看。形式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是颠倒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对上唯唯诺诺,时时盯着领导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甚至不惜通过弄虚作假、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来换取所谓‘政绩’”,文章的逻辑性很强,且都是递进的关系。比如弄虚作假这是骗;寅吃卯粮,这是时间观念的。
再往后看,“不敏感、不关注、不在乎”,“三不”排比。“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群众中‘接地气’”。这里天气、霸气、灵气、地气的“四个气”,又是谐音幽默法,很贴切,很生动。大家要注意总结,总结有哪些气,大气、地气、勇气、锐气,总结积累多了,考试就会用了。
权力对于执政者的侵蚀是致命的。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公权”与“私利”的界限很容易变得模糊,“打江山”是人民的江山,“坐江山”却可能有“家天下”的错觉。面对从手中汩汩流过的财富和资源,主观的自觉与客观的监督只要有丝毫松动,要抵御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诱惑,就变得难上加难【批注10】。
批注10:
在这个段落里面我们要学的是什么呢?公权和私利的界限,我们要学“打江山”“坐江山”“家天下”这些词。再往后面看,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表述大家一定要记得,不要求大家全文背,但是有些精彩的句子一定要全文背,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一定要记在脑子里,非常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党的总书记说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严峻的危险和挑战。记住这些的好处在于我们的申论考试很可能会考,出成概括题,让你概括这四大考验和四大规律,所以大家要背下来。
不是没有前车之鉴。最令人震撼的蜕变,发生在曾令帝国主义闻风丧胆的社会主义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粮食危机时期,有权调拨千百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却因吃不饱饭,昏倒在会场。列宁不得不倡议设立“疗养食堂”,强迫党的高级干部在那里“为人民吃饭”。到赫鲁晓夫时期,这些疗养食堂已变身为遍布各加盟共和国的“小白桦”商店,为近百万特权阶层专供各种稀缺和进口产品。“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叶利钦回忆,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他配有3个厨师、3个服务员、1名清洁女工,还有1名花匠,“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
到今天,有着74年历史的苏联,已经解体22年。20多年来,对于苏共亡党亡国的反思,在社会主义中国从未停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住了经得起,我们就能涉险过关,实现长治久安。防不住经不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所带来的不仅是“载舟覆舟”的千古警思,更有亡党亡国的灭顶之灾。【批注11】
批注11:
我们看尾句“防不住经不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所带来的不仅是‘载舟覆舟’的千古警思,更有亡党亡国的灭顶之灾。”“‘载舟覆舟’的千古警思”这句话很好。再有,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别姬”。
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别姬”。
(五)理想信念的动摇,是脱离群众的根源。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障碍,比任何经典著作的描述更为复杂。
“打江山”、“闹革命”的老一辈,许多来自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还有不少则是大户人家的“叛逆”。他们对百姓的感情十分真挚,对群众的疾苦了如指掌,与平民大众“天生就是一家人”。
周恩来到河北农村做调研,一屁股就坐在农民家的门槛上。这一坐,坐来的是农民张二廷掏心窝的话。那之后,愿听真话的周恩来信守承诺,年年都派人到伯延村,代他看望那位敢说真话的农民朋友。彭德怀回乡搞调查,晚上座谈,干部说粮食产量多高多高,他拎起手电就往稻田里跑,掐穗搓粒,要的就是个眼见为实。
如今,老一代的风范已成记忆。不少在相对优越的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干部,对党与群众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缺乏切身感受,一些人片面强调“精英治国”、“专家治国”,忘记了群众这个根本。更有众多“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基层情况不甚了了。一些领导干部,或者把百姓视为管理学上的对象,对群众感情不深、关切不够;或者缺少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想下基层去”的畏惧与“想下基层下不去”的尴尬并存;更有甚者,将“密切联系群众”变成了密切联系钱权,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把“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干群之间的距离被愈拉愈远。【批注12】
批注12:
大家看这句话写得多好,字都是一样的字,但是组合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把“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本来是鱼水相戏,但是现在变成了“油水”,甚至“水火关系”,那么更可怕的是什么?“水火关系”,水火相克、水能灭火,干群之间的距离被愈拉愈远。这些话概括得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学。这些句子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当前干群之间的关系。
“脱离群众”,有主观努力的不足,也有环境变化带来的实际困难。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竞争、流动、分化的趋势。打破单位、地域、城乡、所有制的界限,“流动中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增添了社会活力,也让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更加广泛。【批注13】
批注13:
文章这里提出了一个深刻又生动的命题,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一个利弊双刃剑的问题。“流动中国”没听过吧,阅卷老师就喜欢听这种,这样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在流动起来,人与人之间关系出现竞争流动化趋势,单位,地域,城乡所有化的界限,这些并列的关系大家要自己去理解,然后记住。那么“流动中国”也是当前非常大的一个背景。
同样是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农村孩子希望进城分享名师名校优质教育,城里家长担心稀释教育资源加剧升学竞争。同样是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有人认为便利了生活,有人认为搅扰了秩序,有人觉得有碍市容应该惩处,有人觉得弱势群体需要保护。同样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骑车者为自行车争路权,开车者为车位鼓与呼,家境宽裕者反对限行摇号,低收入者认为征收拥堵费是以钱画线歧视穷人……【批注14】
批注14:
这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叫落地,现在我们的同学都是落不了地,写的都是在天上飘着的东西,老是在天上飘,怎么可能拿高分呢?必须得落地接地气,大家得把自己的思维跟社会的问题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一段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逻辑的思维,大家要注意看这句话的表达是多么生动,深刻。现在很多同学都不会辩证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比较单一,而我讲的申论万能思维体系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多角度思维的标杆,这在我的申论万能宝典里面都有,也就是说从万能思维体系出发,看问题要全面,不仅仅是站在一个角度上看问题,提问题。
大家看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农村孩子希望进城分享名师名校优质教育”,站在农村孩子的角度上,农村孩子的希望是什么?进城优质的教育;那么站在另外一个立场上,站在对立的角度上,城里的家长不希望这样,不希望你们进来分享;那么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呢?站在小商小贩的立场上,他是弱势群体,他要生存;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上,他便利了生活;站在高级小区居民的角度上,他认为这扰乱了秩序。大家看这里面的这些内容,在申论考试里面都考过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是一套申论题,所以大家要注意学习。
这些态度截然不同、意见南辕北辙的人,都是群众的一分子,都是党和政府的服务对象。面对如此多样、多元、多变的利益格局,群众工作的困难与日俱增,挑战前所未有。近年来,规模可观的上访人群,时有耳闻的群体事件,一方面说明,群众对自身权利的焦虑和利益敏感不断上升,我们党统筹协调群众工作的难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失语”,在群众方法上“失效”,在群众路线中“失位”,联系群众的能力在下降。二者相互叠加,使得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空前严峻的时代考验。【批注15】
批注15:
这句话重点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三个失”,在群众工作中“失语”,在群众方法上“失效”,在群众路线中“失位”,联系群众的能力在下降。“失语、失效、失位”,这里写得非常好,像这句话就是万能的句子,不仅可以用在群众工作中,还可以用到其他方面,大家要懂得举一反三。
(六)我们常说,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个发展,是广义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群众工作的创新、执政能力的提升。【批注16】
批注16:
“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句话说得好。当你只会说“关键、核心、前提”时,看这句里面它用的是“总钥匙”,大家把它替换一下,“关键”换成“钥匙”,多形象,多生动。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在党员数量上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2年底,党员总数突破8500万,年增幅超过3%。按照这一增长速度,中共党员数量几年后就将突破1亿,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
与过去相比,我们的党员队伍力量大大提升了,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但全党同志务必谨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不代表人民利益,不秉持群众观点,再雄厚的实力、再庞大的队伍,也只能是无基之台、无本之木、无源之流。全党同志务必谨记,在执政64年之后,我们所拥有的更多财富、更多资源、更多渠道,只能说明我们在把握群众所思上,在解决群众所忧上,在满足群众所盼上,应有更大决心、更多智慧、更多方法。
史可为鉴。1990年,苏联《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代表谁”为题,在部分群众中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等的却占85%。一个被人民群众认为并不代表他们利益的党,不管它的历史多么辉煌,其最终垮台也势在必然。
有外国观察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概念中,“群众路线”是最复杂和最带普遍性的概念,“包含着中共全部的秘密”,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确实,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紧密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我们这个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巩固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如何呵护好这一党的生命线,保证党的干部不愿、不能、不敢脱离人民群众,以维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需要继续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这张我们党交出的时代答卷上,这一代共产党人都应严肃自问:我们该有怎样的书写?【批注17】
批注17:
大家要记住这里的“三无”,“无基之台,无本之木,无源之流”,我们有的同学只会讲“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里大家记住,还有一个“无基之台”,这“三无”强调的就是没有基础,没有前提,没有保障。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这样写:“如果发展新农村建设,不发展农村文化,那么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基之台、无本之木、无源之流。”这比起那些只写一个的就有文采多了。还有后面的“三个更多”,“我们所拥有的更多财富、更多资源、更多渠道”,“更大决心、更多智慧、更多方法”,都体现出了申论的语言之美。这种美不是通过 “愤青”式的谩骂得到的,而是通过递进式的逻辑、整齐的表达、强大的排比得到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申论千万不要骂人,千万不要偏激。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群众路线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这句话让我们记住什么呢?就记住一个表达,大家都知道软实力吧,软实力是什么?软实力是文化。大家看这里面又新造了一个词,“群众路线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这个句子好不好?“最为重要的软实力”,所以这个比喻大家要学习,很生动形象。
如何呵护好党的生命线,保证党的干部紧密联系群众,文章提到了“三个不”:“不愿、不能、不敢”,脱离人民群众,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这六个字,这六个字是三个逻辑,非常重要。第一个是“不愿”脱离群众,是主观的愿望、观点。第二个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就是不能够,一旦脱离了会死,会受到惩罚。第三个是“不敢”,就是没有这种勇气去脱离人民群众。“不愿,不能,不敢”,大家想想这“三个不”还能用在什么方面?是不是刺激消费问题也适用啊?老百姓要消费,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要解决文化观念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节约,不愿消费。第二个要解决不能消费的问题,不能消费是能力的问题,就是老百姓没有钱,不能消费。第三个要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的问题,什么意思呢?因为社会保障不健全,有后顾之忧,所以老百姓不敢消费。因此“不愿消费、不能消费、不敢消费”是我们的三大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是我讲过的内容,大家要懂得举一反三,要去想一想,在其他什么地方还能用。
(七)“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上而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开展至今,已经催生一些变化、取得明显成效。
但从活动开展以来所反映出的问题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依然认为“四风”问题与己无关,对待群众正如邓小平当年批评过的,“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因而学习教育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把学习当成额外的负担;听取意见怕丢面子怕损权威,缺少闻过则喜、闻过即改的胸怀和魄力;查摆问题“怕”字当头,“批评上级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引火烧身,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自毁形象”;整改落实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唯恐限权控权的措施一旦制度化,会让自己受制约不自在。【批注18】
批注18:
“批评上级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引火烧身,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自毁形象”,这里面,上级、同级、下级和自己都提到了,并且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总结得非常精辟,大家要记。记是第一步,理解是最关键的,理解了还不是我们的境界,理解了以后要学会这种逻辑性的思考,这就是我们申论万能思维体系里讲的空间的概念。上级,同级,下级,还有自己,这是主体空间。不同的空间你要去形成自己发散的思维,形不成这种发散思维,就没有用。
这些表现再次提醒我们,群众路线所体现的党群关系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规范化。正因此,中央强调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解决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而且“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实际上,改进作风、清扫“四风”,不仅仅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更是一次“制度上的探索”。“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的小切口,打开的是一个大的工作面。【批注19】
批注19: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的是细节,强调的是作风,强调的是从小处着眼。作风建设的小切口,打开的是一个大的工作面。
一方面,作风问题切实关系人心向背,从突出问题改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才能积累起更多政治信任;另一方面,无论是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还是提出“开门办活动”“开好民主生活会”,都是我们党的民主建设的原则体现。正如政治学者的观察,群众路线是“一种逆向公众参与模式”,强调的是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人民大众,传递的是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决心。
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也是各个领域改革的推动力。在经济领域,作风建设挤压公款消费的泡沫,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形成可持续、有效率的消费规则,为发展凝聚起更强大的正能量。在政治领域,改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权力的规范运行、机制的调整优化、制度的创新完善,堵住政治运行中的漏洞。在文化、社会领域,改作风无疑能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质朴、清新的社会风尚,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改进作风为目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确可谓“蝴蝶的翅膀”,掀动起一场影响深远的深刻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中心,关涉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权利与权力。【批注20】
批注20:
大家看这段话适合什么呢?这段话适用于写政论文,我们说写政论文的三个逻辑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和挑战,第二个可行性,第三个做这件事的重要意义。这里怎么谈转变作风的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几个方面谈了它的重要意义。谈重大意义这几个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维度。“在经济领域,作风建设挤压公款消费的泡沫,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形成可持续、有效率的消费规则,为发展凝聚起更强大的正能量。”这是经济的作用、意义。消费就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文章没说得那么直白,而是用了很生动的概念“正能量”。“在政治领域,改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权力的规范运行、机制的调整优化、制度的创新完善,堵住政治运行中的漏洞。”改作风有利于什么?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在文化、社会领域,改作风无疑能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质朴、清新的社会风尚,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这就讲了文化作风的作用,大家要把这句话记住。“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改进作风为目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确可谓‘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是什么?就是蝴蝶效应。我之前讲过我们申论的写作要有论据,我还讲过经典的原理,经典的理论、规律,这些都可以用的。比如塔西佗效应、破窗效应、马太效应、木桶效应、煮青蛙的效应等。像这些东西,大家多记住几个,然后在写作的时候用上去,自然就生动了。
还记得抗战胜利前后,美国军事考察组结束延安之行,曾经向宋美龄盛赞中共治下的延安新风。宋美龄听后不屑地说,那是中共还没有真正尝到权力的滋味儿。这不屑的质疑,如同一面镜子,警醒着走向全国执政的共产党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人民服务”的金色大字镌刻在新华门的影壁上,更镌刻在数千万党员的心里,西柏坡“两个务必”的告诫如大吕黄钟,余音不绝。【批注21】
批注21:
这个例子很好,大家看宋美龄的话,说的是权力的好处和权力的弊端。“西柏坡‘两个务必’的告诫如大吕黄钟,余音不绝”这句话非常好。
我们党做什么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人民嘱托,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努力践行90多年前的那个“最初的诺言”。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不断深入的教育实践活动,凝聚着执政为民的政治信念,熔铸了人民民主的政治伦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居安思危的历史自觉。
(八)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之际,一位诗人写下这样的感触:
“不要忘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他们的烦恼和困难要多多深思。这是我们的本色也是我们的来历,把它像石碑一样刻在心里!”
过去的90多年里,我们党在拥有50多名党员时,能将无数人吸引到共同的旗帜之下;在拥有120万名党员时,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拥有近450万党员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拥有3500万党员的时候,以改革开放催动追赶世界的脚步;在拥有8000万党员的时候,领导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8500多万党员,正带领13亿人民,向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浩荡前行。【批注22】
批注22:
这是把时间节点和人数结合在一起,大家要把它背下来。或许会有人说它空,其实一点都不空,它非常具有内容。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话,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例子来引用。这里讲的什么?讲人民的重要性。申论考试什么时候不讲人民啊,讲了人民就可以用上,现在的申论考试特别强调要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案例,那么只要讲人民就可以用这句话。
新中国50周年大庆时,天安门城楼上,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看着连绵不绝的国庆游行队伍,曾意味深长地说道:“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批注23】
批注23:
语言的回环,非常震撼。
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这样的承诺——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
第一章“四个全面”战略思路和战略布局
总体概述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8日有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来源:《总书记首谈“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新华网,2014年12月16日
范文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2月25日
专题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名言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来源:党的十八大报告
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从“建设”到“建成”,意义深远。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一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三十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是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些都需要触动深层次的利益格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是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
四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量化新目标
近几次党代会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设定的具体量化目标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小康的量化指标由“总量”改为“人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3.党的十八大报告则首次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两个翻番”既有总量目标要求,又有人均收入目标要求。尤其是将“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既彰显出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
(以上来源:根据新华网、人民网资料及报道综合整理)
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来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范文
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
——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人民的梦想是什么样子?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更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然而,全面小康怎样建成?难点如何破解?这不仅关系全面小康的实现,更关系中国梦的奠基,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甘肃、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福建、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区市,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大计。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精准聚焦全面小康难点,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延安座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从就任总书记之初到羊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着眼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民主权利如何保障?贫困洼地如何弭平?三农难点如何攻克?文化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瓶颈如何突破?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就是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新的征程正在展开。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已经触手可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将由我们亲手完成。“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我们就一定能“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2月26日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