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笔试)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公务员考试用书《常识判断模块宝典》(第10版)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6.00 商品编号:8950
      • 折 扣 价:¥23.00已优惠¥23.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伍景玉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伍景玉,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专家,有多年的公务员教学管理经验,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华图公务员考前培训辅导教材与预测试卷主编,主持编写京华版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新坐标系列:《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地方考试使用教材、试卷等。是公务员考试模块宝典系列、名家讲义系列丛书的主要创编人之一,对全国乃至各省市的考情、发展趋势等有深刻了解,对考试有精准的把握,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备受广大学员推崇。
         

        目录
            绪论
                一、大纲解读及最新命题特点详析1
                二、常识判断模块备考策略3
            第一部分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4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15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1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和三大法宝20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23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6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26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33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38
            第二部分  经济常识
                第一章  经济学一般原理40
                    第一节  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4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4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概述47
                第二章  我国重要经济问题49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49
                    第二节  市场经济5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53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57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59
                第三章  国际经济64
                    第一节  国际经济组织64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66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68
            第三部分  法律常识
                第一章  法制史70
                第二章  法理学74
                    第一节  法的概述74
                    第二节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78
                第三章  宪法与行政法86
                    第一节  宪法86
                    第二节  行政法95
                第四章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06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106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106
                    第三节  民事权利107
                    第四节  物权法108
                    第五节  婚姻法110
                    第六节  民事诉讼法112
                第五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117
                    第一节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117
                    第二节  犯罪118
                    第三节  刑罚119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120
                第六章  公务员法124
                    第一节  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124
                    第二节  公务员的录用、考核与职务任免、升降124
                    第三节  公务员的辞职、辞退与奖惩125
                    第四节  公务员的回避127
                第七章  其他法律法规129
                    第一节  公司法129
                    第二节  合伙企业法132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134
                    第四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7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139
            第四部分  科技常识
                第一章  高新技术及其应用142
                    第一节  新能源142
                    第二节  新材料145
                    第三节  信息技术147
                    第四节  现代交通技术148
                    第五节  空间科学技术149
                第二章  我国科技成就及未来发展规划152
                    第一节  我国古代主要科技成就152
                    第二节  我国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157
                第三章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162
                    第一节  物理常识162
                    第二节  化学、生物常识164
                    第三节  中医基本常识165
                    第四节  急救常识166
                    第五节  灾害逃生避险常识168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173
            第五部分  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  历史常识176
                    第一节  中国历史176
                    第二节  世界历史193
                第二章  文化常识200
                    第一节  人文常识200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203
                    第三节  中国文学常识208
                    第四节  外国文学常识212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214
            第六部分  自然、环境常识
                第一章  自然常识215
                    第一节  天文常识215
                    第二节  地理常识218
                第二章  环境常识227
                    第一节  环境气候常识227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228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231
            第七部分  管理常识
                第一章  政府职能234
                    第一节  政府职能概述234
                    第二节  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236
                    第三节  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236
                    第四节  公共事业管理237
                第二章  行政管理23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概述239
                    第二节  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240
                    第三节  人事行政管理242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245
            第八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常识
                第一章  公文概述247
                第二章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249
                    第一节  公文的书面格式249
                    第二节  公文的特定格式253
                第三章  公文写作255
                    第一节  决议255
                    第二节  决定256
                    第三节  命令(令)257
                    第四节  公告259
                    第五节  通告260
                    第六节  通知261
                    第七节  通报263
                    第八节  报告265
                    第九节  请示265
                    第十节  批复267
                    第十一节  议案269
                    第十二节  函270
                    第十三节  纪要271
                第四章  常用事务文书写作273
                    第一节  计划273
                    第二节  记录274
                    第三节  总结274
                    第四节  调查报告275
                    第五节  简报276
                第五章  公文处理277
                    第一节  公文拟制277
                    第二节  公文办理278
                    第三节  公文管理279
                最新真题解析实例280
            第九部分  国内外时政热点
                第一章  国内国际时事281
                第二章  热点解读283
                    第一节  点击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热词283
                    第二节  十八大报告284
                    第三节  十八届四中全会解读286
                    第四节  2015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289
                    第五节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90
         

        文摘
         

        第一部分  政治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哲学和世界观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哲学就是世界观,但不是所有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人皆有之
            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各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发形成的。这种自发的世界观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且有些观点不合理,甚至自相矛盾。
            3.哲学是专门的学问
            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哲学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们自觉地创造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心主义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并有人相信它,这不是偶然的。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人的生理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从而产生了唯心主义的萌芽;以后生产力虽有发展,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和欺骗人民,而使唯心主义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所掌握;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是一致的
            它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为群众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知识拓展——西方重要哲学流派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唯意志论
            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3.新实在论
            新实在论产生于20世纪初,是一种主张具体事物和脱离具体事物的共相都具有实在性的折中主义哲学流派。主要流行于奥地利、英国和美国,在美国影响最大。主要代表人物有迈农、摩尔、罗素、霍尔特等人。新实在论只反对唯心主义,特别是反对新黑格尔主义,它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的客观实在性,但都往往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从而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知识拓展——西方重要哲学家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神按照一定目的创造的,反对研究自然界,因为会亵渎神。人应该研究自己的心灵,心灵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曾提出“美德就是知识”,试图把真与善统一起来。晚年被当局以散布邪说罪名处死。
            2.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认为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不真实的;但具体的、个别的事物都有其一般的概念即理念,理念是永恒的,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善”是最高级的理念,据此提出理想国的概念。
            3.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古希腊哲学家、古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对柏拉图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派生的。他认为存在事物的第一推动力,这被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引用证明上帝的存在。就整体来说,比较倾向于唯心主义。
            4.布鲁诺(1548—1600年)
            意大利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没有中心,太阳只是普通的行星,太阳系只是一个天体系统,物质是宇宙间万物普通的共同的本质。主要著作有《论原因、本质和一》等。
            5.培根(1561—1626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始祖。主张用世界本来面目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发展》《新工具论》等。
            6.康德(1724—1804年)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主张在人的意识之外有“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本体”,人所认识的只是现象。人的认识有三个阶段:感性、知性、理性。提出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即“绝对命令”。主要著作有《实践理性批判》等。
            7.黑格尔(1770—1831年)
            德国最伟大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创立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世界充满着矛盾,永远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主要著作有《哲学全书》等。
            8.海德格尔(1889—1976年)
            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9.维特根斯坦(1889—1951年)
            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哲学物质观的演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试图以物质的原因说明世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本质上是正确的,它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但这种物质观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坚持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以当时的自然科学为依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原子的属性当作物质的属性,不懂得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并且割裂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在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唯一科学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能通过感觉感知,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一方面,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就物质世界的整体而言,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而言,它又有静止的一面,即事物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暂时的稳定和平衡或者维持质的稳定性,这种静止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如果割裂两者,或者否认运动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或者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不存在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不存在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
            2.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即指其客观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物质运动一样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空客观性必然走向唯心主义。
            3.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时间空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存在的时间过程和空间位置都是有限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无限包含着有限,由有限所构成;另一方面,有限也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之中。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从人的活动出发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元论与二元论:承认世界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观点是一元论。其中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相反,否认世界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本原的观点则是二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表现为具有多种多样具体形态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各种物质形态又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物质形态的同源性及同构性表明,世界的统一性是具有多样性的统一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现代自然科学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既在本质上区别于自然,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作为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其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们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说明社会形态更迭的规律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
            (六)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首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能来源于客观外界;其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各种意识形式都属于人所特有的主观世界并受人的主观状态的影响,并且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抹杀意识的主观性特征。
            3.意识的作用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在此前提下,辩证唯物主义又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意识能动性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以及意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调控性。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抹杀或低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意识与人工智能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人工智能大大延伸了人类智能。但思维模拟与人类意识具有本质区别,思维模拟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完全取代或超过人脑的思维。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视频精讲
            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想要获得更多【联系】精讲,扫描右侧二维码,名师早已恭候多时。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客观事物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无处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联系的多样性
            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事物总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灭。
            2.新生事物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它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不合理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形成了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新生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承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1.在联系问题上的对立
            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在发展问题上的对立
            辩证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在矛盾观方面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客观事物存在矛盾,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外力的推动结果。
            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从而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或方向。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不同于个性,一般不等于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视频精讲
            量变和量变规律到底是什么?请扫描右侧二维码看视频,获得更多【质量互变规律】深度讲解。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质和事物直接同一。质和属性不可分割,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确认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事物的存在规模、发展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同质事物有量的区别。
            度是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和量互相结合、互相规定,共处于统一的状态。把握事物的度,对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掌握“适度”原则,才能防止“过”和“不及”,反对“左”和右的错误。
            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数量增减或场所的变动,它表现为事物的统一、平衡、稳定、相对静止等状态。量变的基本形式有数量的增减、构成成分在空间位置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的打破等。质变的基本形式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在质变中也渗透着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这就是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演进过程。
            知识拓展——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名句
            1.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4.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孔子·中庸》)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产生;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展开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从发展的总的方向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上升的,辩证的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周期性与往复性联结在一起。总体来看,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是上升和往复的统一。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