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中小学通用)》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6.00 商品编号:10045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江西省教师入编考试、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代转公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由多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和专家组成,在对《2015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做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系列教材。

         目录
            2015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1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26
                    考点聚焦…………………………………… 26
                    考点导视…………………………………… 26
                    移动讲堂…………………………………… 27
                    名师课堂…………………………………… 27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7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3
                    第三节  教师与教育学………………… 39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42
                    考点聚焦…………………………………… 42
                    考点导视…………………………………… 42
                    移动讲堂…………………………………… 42
                    名师课堂…………………………………… 43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经济……………… 43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45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 46
                    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人口……………… 48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9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52
                    考点聚焦…………………………………… 52
                    考点导视…………………………………… 52
                    移动讲堂…………………………………… 53
                    名师课堂…………………………………… 53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53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5
                    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58
                第四章  教育目的…………………………… 61
                    考点聚焦…………………………………… 61
                    考点导视…………………………………… 61
                    移动讲堂…………………………………… 62
                    名师课堂…………………………………… 6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62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64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65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67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72
                    考点聚焦…………………………………… 72
                    考点导视…………………………………… 72
                    移动讲堂…………………………………… 73
                    名师课堂…………………………………… 73
                    第一节  学 生………………………… 73
                    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76
                    第三节  师生关系……………………… 82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87
                    考点聚焦…………………………………… 87
                    考点导视…………………………………… 87
                    移动讲堂…………………………………… 87
                    名师课堂…………………………………… 88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88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91
                    第三节  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93
                第七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97
                    考点聚焦…………………………………… 97
                    考点导视…………………………………… 97
                    移动讲堂…………………………………… 98
                    名师课堂…………………………………… 98
                    第一节  教育途径概述………………… 98
                    第二节  学校课外活动………………… 99
                    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 ……………… 102
                第八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 107
                    考点聚焦 ………………………………… 107
                    考点导视 ………………………………… 107
                    移动讲堂 ………………………………… 108
                    名师课堂 ………………………………… 108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 108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09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 112
                    考点聚焦…………………………………… 112
                    考点导视…………………………………… 112
                    移动讲堂…………………………………… 113
                    名师课堂…………………………………… 113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 113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 ……………… 115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120
                    考点聚焦…………………………………… 120
                    考点导视…………………………………… 120
                    移动讲堂…………………………………… 121
                    名师课堂…………………………………… 121
                    第一节  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 121
                    第二节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 136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 142
                    考点聚焦…………………………………… 142
                    考点导视…………………………………… 142
                    移动讲堂…………………………………… 143
                    名师课堂…………………………………… 143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差异 ……………… 143
                    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 ……………… 146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 149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 152
                    考点聚焦…………………………………… 152
                    考点导视…………………………………… 152
                    移动讲堂…………………………………… 153
                    名师课堂…………………………………… 153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 153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 156
                    第三节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 159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162
                    第五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 165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 …………………… 171
                    考点聚焦…………………………………… 171
                    考点导视…………………………………… 171
                    移动讲堂…………………………………… 172
                    名师课堂…………………………………… 172
                    第一节  知识的概述 …………………… 172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 174
                    第三节  智慧技能的学习 ……………… 176
                    第四节  认知策略的学习 ……………… 178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 183
                    考点聚焦…………………………………… 183
                    考点导视…………………………………… 183
                    移动讲堂…………………………………… 184
                    名师课堂…………………………………… 184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 184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 186
                    第三节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 189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 194
                    考点聚焦…………………………………… 194
                    考点导视…………………………………… 194
                    移动讲堂…………………………………… 195
                    名师课堂…………………………………… 195
                    第一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195
                    第二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 199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 …………………… 203
                    考点聚焦…………………………………… 203
                    考点导视…………………………………… 203
                    移动讲堂…………………………………… 204
                    名师课堂…………………………………… 204
                    第一节  问题解决 ……………………… 204
                    第二节  为迁移而教 …………………… 210
                第九章  学习动机 …………………………… 216
                    考点聚焦…………………………………… 216
                    考点导视…………………………………… 216
                    移动讲堂…………………………………… 217
                    名师课堂…………………………………… 217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 21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 219
                    第三节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 222
                第十章  学习测评 …………………………… 228
                    考点聚焦…………………………………… 228
                    考点导视…………………………………… 228
                    移动讲堂…………………………………… 229
                    名师课堂…………………………………… 229
                    第一节  学习测评概述 ………………… 229
                    第二节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 231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 234
                    考点聚焦…………………………………… 234
                    考点导视…………………………………… 234
                    移动讲堂…………………………………… 235
                    名师课堂…………………………………… 235
                    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 235
                    第二节  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 237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理论 …………………… 242
                    考点聚焦…………………………………… 242
                    考点导视…………………………………… 242
                    移动讲堂…………………………………… 243
                    名师课堂…………………………………… 243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 243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 245
                    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 ………………… 247
                第二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251
                    考点聚焦…………………………………… 251
                    考点导视…………………………………… 251
                    移动讲堂…………………………………… 252
                    名师课堂…………………………………… 252
                    第一节  教育法的制定 ………………… 252
                    第二节  教育法的实施 ………………… 253
                    第三节  教育法的监督 ………………… 255
                第三章  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 259
                    考点聚焦…………………………………… 259
                    考点导视…………………………………… 259
                    移动讲堂…………………………………… 260
                    名师课堂…………………………………… 260
                    第一节  教育法律责任 ………………… 260
                    第二节  教育法律救济 ………………… 263
                第四章  学校、教师和学生 ………………… 271
                    考点聚焦…………………………………… 271
                    考点导视…………………………………… 271
                    移动讲堂…………………………………… 272
                    名师课堂…………………………………… 272
                    第一节  学 校 ………………………… 272
                    第二节  教 师 ………………………… 274
                    第三节  学 生 ………………………… 278
                    第四节  学校安全教育 ………………… 280
                第五章  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 282
                    考点聚焦…………………………………… 282
                    考点导视…………………………………… 282
                    移动讲堂…………………………………… 283
                    名师课堂…………………………………… 283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 283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 285
                第六章  我国教育政策与法规建设 ………… 289
                    考点聚焦…………………………………… 289
                    考点导视…………………………………… 289
                    移动讲堂…………………………………… 289
                    名师课堂…………………………………… 290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一章  德育概述 …………………………… 298
                    考点聚焦…………………………………… 298
                    考点导视…………………………………… 298
                    移动讲堂…………………………………… 299
                    名师课堂…………………………………… 299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 299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 301
                第二章  德育过程 …………………………… 307
                    考点聚焦…………………………………… 307
                    考点导视…………………………………… 307
                    移动讲堂…………………………………… 308
                    名师课堂…………………………………… 308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308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 310
                第三章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314
                    考点聚焦…………………………………… 314
                    考点导视…………………………………… 314
                    移动讲堂…………………………………… 314
                    名师课堂…………………………………… 315
                    第一节  德育原则 ……………………… 315
                    第二节  德育途径 ……………………… 317
                    第三节  德育方法 ……………………… 318
                第四章  师德与师德规范 …………………… 325
                    考点聚焦…………………………………… 325
                    考点导视…………………………………… 325
                    移动讲堂…………………………………… 326
                    名师课堂…………………………………… 326
                    第一节  师德的内涵 …………………… 326
                    第二节  师德规范 ……………………… 328
                第五章  师德教育 …………………………… 332
                    考点聚焦…………………………………… 332
                    考点导视…………………………………… 332
                    移动讲堂…………………………………… 332
                    名师课堂…………………………………… 333
                    第一节  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 333
                    第二节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 334
            第五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课程论基础 ………………………… 338
                    考点聚焦…………………………………… 338
                    考点导视…………………………………… 338
                    移动讲堂…………………………………… 339
                    名师课堂…………………………………… 339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339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345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 348
                    第四节 课程设计 ……………………… 352
                    第五节 课程实施 ……………………… 356
                第二章  教学论基础 ………………………… 361
                    考点聚焦…………………………………… 361
                    考点导视…………………………………… 361
                    移动讲堂…………………………………… 361
                    名师课堂…………………………………… 362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362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365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369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373
                    第五节  教学评价 ……………………… 376
                    第六节  教学模式 ……………………… 380
                第三章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 387
                    考点聚焦…………………………………… 387
                    考点导视…………………………………… 387
                    移动讲堂…………………………………… 388
                    名师课堂…………………………………… 388
                    第一节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 388
                    第二节  说 课 ………………………… 394
                    第三节  教学智慧 ……………………… 397
                第四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400
                    考点聚焦…………………………………… 400
                    考点导视…………………………………… 400
                    移动讲堂…………………………………… 401
                    名师课堂…………………………………… 401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401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 403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405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概述 …………………… 412
                    考点聚焦…………………………………… 412
                    考点导视…………………………………… 412
                    移动讲堂…………………………………… 413
                    名师课堂…………………………………… 413
                第二章  班主任的角色与角色冲突 ………… 416
                    考点聚焦…………………………………… 416
                    考点导视…………………………………… 416
                    移动讲堂…………………………………… 417
                    名师课堂…………………………………… 417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 419
                    考点聚焦…………………………………… 419
                    考点导视…………………………………… 419
                    移动讲堂…………………………………… 420
                    名师课堂…………………………………… 420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 423
                    考点聚焦…………………………………… 423
                    考点导视…………………………………… 423
                    移动讲堂…………………………………… 424
                    名师课堂…………………………………… 424
                第五章  班级组织的管理和建设 …………… 426
                    考点聚焦…………………………………… 426
                    考点导视…………………………………… 426
                    名师课堂…………………………………… 427
                第六章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433
                    考点聚焦…………………………………… 433
                    考点导视…………………………………… 433
                    移动讲堂…………………………………… 434
                    名师课堂…………………………………… 434
                第七章  课外活动价值的开发 ……………… 437
                    考点聚焦…………………………………… 437
                    考点导视…………………………………… 437
                    移动讲堂…………………………………… 437
                    名师课堂…………………………………… 438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 444
                    考点聚焦…………………………………… 444
                    考点导视…………………………………… 444
                    移动讲堂…………………………………… 444
                    名师课堂…………………………………… 445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 ……………… 448
                    考点聚焦…………………………………… 448
                    考点导视…………………………………… 448
                    移动讲堂…………………………………… 448
                    名师课堂…………………………………… 449
                第三章  教学资源 …………………………… 453
                    考点聚焦…………………………………… 453
                    考点导视…………………………………… 453
                    移动讲堂…………………………………… 453
                    名师课堂…………………………………… 454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456
                    考点聚焦…………………………………… 456
                    考点导视…………………………………… 456
                    移动讲堂…………………………………… 457
                    名师课堂…………………………………… 457
            第八部分  时事政治
            第八部分  时事政治 ……………………… 464
            附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精选)……………… 4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精选)……………… 46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选)………… 470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 472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精选)………… 47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要)……… 478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精选)………………… 480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精选)……………… 484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488

         

        文摘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一  教育的概念(识记)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
            教育作用。它是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包括社
            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学研究的教
            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
            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
            质。
            (三)“教育”一词的出现
            在我国古代,“教”和“育”两个字起初都是分开来用
            的。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用的是孟子。孟子在
            《孟子·尽心上》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真题云搜索
            (2010年)[单选]将“教”“育”两个
            单字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使用最早见
            于(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说文解字》
            【答案】C

        考点二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识记)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
            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等。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
            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
            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主要包括各种教
            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报刊等信息载体。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
            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
            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设备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三个基本要素
            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
            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诸种矛盾,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线索,是反映教育本质的主要内容。

        考点三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识记)

            (一)教育的起源
            学说代表人物观点评价
            神话起源说
            宗教
            朱熹
            ·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
            使人皈依于神
            · 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 错误观点,主要是受当时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
            水平的局限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沛西·能
            ·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 教育活动存在于动物界
            · 错误地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否认了人和动物
            的区别
            ·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
            意识模仿
            · 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
            了前提条件
            · 教育的产生是劳动的客观需求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在未开化的社会中,经验的传递一般仅凭言传身教即可,但
            是,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并依靠文字的形式来记载和传递时,就有了对学校的社会需求。而学校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确立起来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有能够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学习的学习者和专
            门执掌教务的教师这种专门人才。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
            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
            根据文献,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或“序”,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确切的证明。商朝有
            学校则已从甲骨文得到证实。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校已普遍建立,制度也日趋完
            善:当时的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四种。
            在古希腊时期的不同城邦,学校也普遍建立起来,如斯巴达和雅典。
            学校教育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
            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在文化上,到了奴隶
            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
            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等。这些都是奴隶制社会促使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

        考点四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识记)

            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和现代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也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与
            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场所,更没有
            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3.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
            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
            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中国
            (1)奴隶社会的教育
            时期教育形式特征
            五帝“成均”“庠” 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庠”“序”“校” 出现最早的正式的学校(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
            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商“大学”“小学”“庠”“序” 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大学”特称“瞽宗” 奴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西周“国学”“乡学”
            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
            春秋
            战国
            ①百家争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②“稷下学宫”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2)封建社会的教育
            时期内容
            两汉汉武帝①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大学———最高教育机构
            隋唐
            采用科举制
            建立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二馆”
            宋代
            国学———程朱理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明代出现“八股文”———科学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