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通用版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公共知识):中学部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8.00 商品编号:20150924165523734688899
      • 折 扣 价:¥29.00已优惠¥29.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教师入编考试,代转公考试,教育局、人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查看通用版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 商品详情

      • 商品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由多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一线专业教师组成,对各地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和真题有多年深入研究,对教师招聘考试内容和重难点有较高程度的把握,其编写的理论教材既能覆盖考点,又重难点突出,是考生进行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的首选。

      目录
          第一篇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2
                  考点聚焦 ………………………………… 2
                  考点导视 ………………………………… 2
                  移动讲堂 ………………………………… 3
                  名师课堂 ………………………………… 3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3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8
                      章后强化训练…………………………… 14
                      移动练堂………………………………… 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16
                  考点聚焦………………………………… 16
                  考点导视………………………………… 16
                  移动讲堂………………………………… 17
                  名师课堂………………………………… 17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7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22
                  移动讲堂………………………………… 29
                  名师课堂………………………………… 29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29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1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32
                  第四节  当代素质教育…………………… 34
                      章后强化训练…………………………… 36
                      移动练堂………………………………… 37
              第四章  教育制度…………………………… 38
                  考点聚焦………………………………… 38
                  考点导视………………………………… 38
                  移动讲堂………………………………… 39
                  名师课堂………………………………… 39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39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41
                  第三节  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43
                      章后强化训练…………………………… 45
                      移动练堂………………………………… 46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47
                  考点聚焦………………………………… 47
                  考点导视………………………………… 47
                  移动讲堂………………………………… 48
                  名师课堂………………………………… 48
                  第一节  学生……………………………… 48
                  第二节  教师……………………………… 52
                  第三节  师生关系………………………… 60
                      章后强化训练…………………………… 62
                      移动练堂………………………………… 63
              第六章  中学课程…………………………… 64
                  考点聚焦………………………………… 64
                  考点导视………………………………… 65
                  移动讲堂………………………………… 65
                  名师课堂………………………………… 66
                  第一节  课程概述………………………… 66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71
                  第三节  课程设计………………………… 73
                  第四节  课程实施………………………… 74
                  第五节  课程评价………………………… 76
                  第六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77
                      章后强化训练…………………………… 79
                      移动练堂………………………………… 80
              第七章  中学教学…………………………… 81
                  考点聚焦………………………………… 81
                  考点导视………………………………… 82
                  移动讲堂………………………………… 82
                  名师课堂………………………………… 83
                  第一节  教学概述………………………… 83
                  第二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86
                  第三节  教学过程………………………… 89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92
                  第五节  教学模式………………………… 95
                  第六节  教学评价………………………… 97
                  第七节  教学智慧 ……………………… 102
                  第八节  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 104
                      章后强化训练 ………………………… 120
                      移动练堂 ……………………………… 122
              第八章  中学德育 ………………………… 123
                  考点聚焦 ……………………………… 123
                  考点导视 ……………………………… 123
                  移动讲堂 ……………………………… 124
                  名师课堂 ……………………………… 124
                  第一节  中学德育概述 ………………… 124
                  第二节  中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 125
                  第三节  中学德育的过程 ……………… 127
                  第四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 128
                      章后强化训练 ………………………… 131
                      移动练堂 ……………………………… 133
              第九章  班主任及班级管理 ……………… 134
                  考点聚焦 ……………………………… 134
                  考点导视 ……………………………… 135
                  移动讲堂 ……………………………… 135
                  名师课堂 ……………………………… 136
                  第一节  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 136
                  第二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 140
                      章后强化训练 ………………………… 144
                      移动练堂 ……………………………… 145
              第十章  中学课外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 … 146
                  考点聚焦 ……………………………… 146
                  考点导视 ……………………………… 146
                  移动讲堂 ……………………………… 147
                  名师课堂 ……………………………… 147
                  第一节  中学课外教育 ………………… 147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 ………………… 151
                      章后强化训练 ………………………… 153
                      移动练堂 ……………………………… 154
          第二篇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 156
                  考点聚焦 ……………………………… 156
                  考点导视 ……………………………… 156
                  移动讲堂 ……………………………… 157
                  名师课堂 ……………………………… 157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 157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 158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160
                      章后强化训练 ………………………… 161
                      移动练堂 ……………………………… 162
              第二章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 163
                  考点聚焦 ……………………………… 163
                  考点导视 ……………………………… 164
                  移动讲堂 ……………………………… 164
                  名师课堂 ……………………………… 165
                  第一节  感知觉 ………………………… 165
                  第二节  注意 …………………………… 168
                  第三节  记忆 …………………………… 172
                  第四节  想象 …………………………… 174
                  第五节  思维 …………………………… 176
                  第六节  言语 …………………………… 180
                  第七节  社会认知 ……………………… 181
                      章后强化训练 ………………………… 184
                      移动练堂 ……………………………… 186
              第三章  中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 187
                  考点聚焦 ……………………………… 187
                  考点导视 ……………………………… 187
                  移动讲堂 ……………………………… 188
                  名师课堂 ……………………………… 188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 …………………… 188
                  第二节  意志 …………………………… 191
                      章后强化训练 ………………………… 194
                      移动练堂 ……………………………… 195
              第四章  中学生的人格心理 ……………… 196
                  考点聚焦 ……………………………… 196
                  考点导视 ……………………………… 197
                  移动讲堂 ……………………………… 197
                  名师课堂 ……………………………… 198
                  第一节  需要 …………………………… 198
                  第二节  动机 …………………………… 200
                  第三节  兴趣 …………………………… 202
                  第四节  人格 …………………………… 204
                  第五节  智力 …………………………… 212
                      章后强化训练 ………………………… 216
                      移动练堂 ……………………………… 218
              第五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 219
                  考点聚焦 ……………………………… 219
                  考点导视 ……………………………… 219
                  移动讲堂 ……………………………… 220
                  名师课堂 ……………………………… 220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 220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21
                  第三节  心理防御与心理调节 ………… 226
                      章后强化训练 ………………………… 229
                      移动练堂 ……………………………… 232
          第三篇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 234
                  考点聚焦 ……………………………… 234
                  考点导视 ……………………………… 234
                  移动讲堂 ……………………………… 234
                  名师课堂 ……………………………… 235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235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237
                      章后强化训练 ………………………… 240
                      移动练堂 ……………………………… 241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242
                  考点聚焦 ……………………………… 242
                  考点导视 ……………………………… 242
                  移动讲堂 ……………………………… 243
                  名师课堂 ……………………………… 243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 243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 247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 250
                  第四节  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育 …… 252
                  第五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 254
                      章后强化训练 ………………………… 255
                      移动练堂 ……………………………… 257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心理 ………………… 258
                  考点聚焦 ……………………………… 258
                  考点导视 ……………………………… 259
                  移动讲堂 ……………………………… 259
                  名师课堂 ……………………………… 260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 260
                  第二节  学习动机 ……………………… 270
                  第三节  学习策略 ……………………… 276
                  第四节  学习的迁移 …………………… 284
                  第五节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 290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301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307
                      章后强化训练 ………………………… 312
                      移动练堂 ……………………………… 314
              第四章  课堂管理 ………………………… 315
                  考点聚焦 ……………………………… 315
                  考点导视 ……………………………… 315
                  移动讲堂 ……………………………… 316
                  名师课堂 ……………………………… 316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 316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 317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 319
                      章后强化训练 ………………………… 320
                      移动练堂 ……………………………… 321
              第五章  教师心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 322
                  考点聚焦 ……………………………… 322
                  考点导视 ……………………………… 322
                  移动讲堂 ……………………………… 323
                  名师课堂 ……………………………… 323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 …………………… 323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 ……………… 325
                      章后强化训练 ………………………… 330
                      移动练堂 ……………………………… 332
          第四篇  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
              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解读 ………… 334
              考点聚焦 ……………………………… 334
              考点导视 ……………………………… 335
              移动讲堂 ……………………………… 335
              名师课堂 ……………………………… 336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 …………………………… 33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 …………………………… 34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 …………………………… 347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352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 358
                  第六节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解读 …………………………… 360
                  第七节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解读……………………… 363
                  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65
                  第九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 367
                  第十节  其他相关法条的解读 ………… 370
                      章后强化训练 ………………………… 373
                      移动练堂 ……………………………… 374
          第五篇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 376
                  考点聚焦 ……………………………… 376
                  考点导视 ……………………………… 376
                  移动讲堂 ……………………………… 377
                  名师课堂 ……………………………… 377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377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378
                  第三节  新课程结构与标准 …………… 380
                  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 381
                      章后强化训练 ………………………… 384
                      移动练堂 ……………………………… 385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变革 ………… 386
                  考点聚焦 ……………………………… 386
                  考点导视 ……………………………… 386
                  移动讲堂 ……………………………… 387
                  名师课堂 ……………………………… 387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387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 388
                  第三节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 390
                      章后强化训练 ………………………… 394
                      移动练堂 ……………………………… 396
          第六篇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398
                  考点聚焦 ……………………………… 398
                  考点导视 ……………………………… 398
                  移动讲堂 ……………………………… 399
                  名师课堂 ……………………………… 399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 399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 400
                      章后强化训练 ………………………… 402
                      移动练堂 ……………………………… 403
              第二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 404
                  考点聚焦 ……………………………… 404
                  考点导视 ……………………………… 404
                  移动讲堂 ……………………………… 405
                  名师课堂 ……………………………… 405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405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 ………………………… 408
                      章后强化训练 ………………………… 411
                      移动练堂 ……………………………… 414

       

      文摘

      第一篇  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目的
          学制的概念和类型
          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生的权利
          教师的角色、职业素养
          教师劳动的特点
          师生关系
          课程类型
          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的概念、基本环节、原则、方
          法和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类型
          德育的概念、内容、过程、方法、
          基本规律和途径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
          判断、辨析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考查热度题型
          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单选、多选
          √填空
          教育的基本要素
          √单选、多选
          √简答
          √名词解释
          教育的起源
          √单选
          √填空
          教育的发展阶段
          √单选
          √填空
          √简答
          教育学的概念
          √单选、多选
          √填空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单选
          √填空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一)“教育
          ”一词的起源
          在我国
          ,“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
          “教育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 养子使作善也
          ”。
          在西方
          ,“教育
          ”一词源于拉丁词
          “educare”。前缀
          “e”有“出”的意思
          ,意为
          “引出
          ”或“导出
          ”。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增强人的
          体质 ,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特定的教育场所 ,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四)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组织形式 )
          划分依据教育形态
          非正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
          正规化正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 ,即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
          程度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 ,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和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
          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实施机构
          学校教育
          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即由专业人员承担的 ,在专门机构中进行
          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 ,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
          社会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对象普通教育、特殊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育产生以后 ,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 ,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
          少年 ,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是接受知识的客体 ,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真题云搜索
          (2014·广州 )[单选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社会制约性
          B.永恒性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相对独立性
          【答案】C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即狭义的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质的规定性 )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
          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也是教育的本质。培养
          人是教育的立足点
          ,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
          ,其中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在动物界是没有的。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