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政治》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学政治学科知识
第一章 经济生活(2)
考点聚焦(2)
知识框架(2)
一、货币(3)
二、信用卡、支票、外汇(4)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5)
四、生产与消费(6)
五、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7)
六、公司的类型、经营与发展(7)
七、劳动与就业(8)
八、投资与理财(9)
九、收入与分配(10)
十、征税与纳税(11)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
十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2)
十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3)
十四、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13)
2014试题猜想(14)
第二章 政治生活(22)
考点聚焦(22)
知识框架(22)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23)
二、我国政府的职能(27)
三、我国的政党制度(28)
四、国际与外交(29)
2014试题猜想(32)
第三章 文化生活(38)
考点聚焦(38)
知识框架(38)
一、文化及其社会作用(39)
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40)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40)
四、文化的多样性(41)
五、文化的传播(41)
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1)
七、文化创新(42)
八、中华文化(42)
九、中华民族精神(43)
十、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44)
十一、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44)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5)
十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5)
十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6)
2014试题猜想(46)
第四章 生活与哲学(52)
考点聚焦(52)
知识框架(52)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53)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5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54)
四、世界的物质性(55)
五、认识运动、把握规律(56)
六、一切从实际出发(57)
七、实践及其特点(58)
八、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观点(58)
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63)
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64)
十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5)
十二、价值(65)
2014试题猜想(68)
第五章 初中思想品德内容(74)
考点聚焦(74)
知识框架(74)
一、认识新自我(75)
二、过富有情趣的生活(77)
三、过健康、安全的生活(80)
四、做自尊自信的人(83)
五、做自立自强的人(85)
六、做意志坚强的人(88)
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91)
八、师友结伴同行(92)
九、网络上的人际交往(95)
十、交往艺术新思维(96)
十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101)
十二、我们的人身权利(103)
十三、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105)
十四、社会公平与正义(107)
十五、在承担责任中成长(109)
十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110)
十七、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115)
十八、我们的共同理想(115)
2014试题猜想(116)
第二部分 与中学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122)
考点聚焦(122)
知识框架(12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3)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27)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32)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39)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46)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47)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148)
2014试题猜想(14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55)
考点聚焦(155)
知识框架(155)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及研究对象(156)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57)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61)
四、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171)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175)
2014试题猜想(17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182)
考点聚焦(182)
知识框架(18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83)
二、毛泽东思想概论(183)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90)
四、十八大报告新提法和科学发展观新定位(197)
2014试题猜想(201)
第四章 政治学(207)
考点聚焦(207)
知识框架(207)
一、政治(208)
二、国家(208)
三、政党(209)
四、政治统治(210)
五、政治管理(212)
六、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13)
七、政治民主(213)
2014试题猜想(215)
第五章 法学概论(220)
考点聚焦(220)
知识框架(220)
一、法学的基础理论(221)
二、宪法的基本知识(226)
三、民法的基本知识(229)
四、刑法的基本知识(235)
2014试题猜想(239)
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45)
考点聚焦(245)
知识框架(245)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246)
二、社会三大生活领域的道德(246)
三、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247)
2014试题猜想(249)
第三部分 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254)
考点聚焦(254)
知识框架(254)
一、古今中外思想政治学科的简要历史(255)
二、德育思想(256)
三、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任务(258)
四、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260)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261)
考点聚焦(261)
知识框架(261)
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262)
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版)(266)
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272)
考点聚焦(272)
知识框架(272)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273)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274)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法(278)
四、思政政治学科教学艺术(279)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285)
六、教师素养(289)
2014试题猜想(291)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
第一章 国内时政热点(296)
第二章 国际时政热点(301)
附录 教学设计经典范例(305)
课题一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05)
课题二 《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307)
课题三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310)
课题四 《运动是有规律的》(312)
课题五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315)
课题六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20)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笔试面授课程(323)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面试面授课程(323)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24)
文摘
第一部分 中学政治学科知识
第一章 经济生活
■考点聚焦
1.熟记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价值规律、价格变动的规律及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等相关知识;
2.理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3.掌握个人收入与国家收入的分配的相关内容;
4.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形势。
一、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1.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产生
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因为被交换商品必须对双方都具有使用价值,且商品价值又必须等量。而物物交换不可能永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3.发展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广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具体地讲,货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价值储藏、世界货币等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被保存起来。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所以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讲,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二、信用卡、支票、外汇
(一)信用卡
1.概念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其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电子支付卡,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2.用途
通俗地说,信用卡就是银行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高效与安全。
(二)支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三)外汇及汇率
1.外汇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和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2.汇率
货币外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利率、通货膨胀、政治局势、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市场观点、人们的心理预期、技术分析。
■
三、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规律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此时,这个市场就成为了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生产者遵循价值规律发生交换等价行为时,就能获得丰厚利润。因此众多生产者纷纷加入这个市场从事生产活动。他们带来了各自的生产资源,诸如劳动力和生产资金。这就是资源的配置。反之,当市场中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对购买者有利,称为买方市场,价格低于价值,大部分生产者都无法在此市场中获得财富增殖,于是纷纷携带资源撤离。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三)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四)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
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可以互相替代):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互补商品(互相配合才能使用):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则相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商品的价格下跌,缩小生产规模。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好的商品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
四、生产与消费
(一)消费的制约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其中居民的收入是基础和前提,生活消费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二)消费心理
1.概念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2.分类
大致有四种消费心理,分别是: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3.特征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实际就是生产为消费提供的对象在数量、品种方面的局限所致。
第二,生产决定消费方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先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产力发展了,收入提高了,消费方式就会随之多样化,比如当前有不少人已进入休闲、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
第三,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产品剩余的现象,但不是全面的生产过剩,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这说明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质量和效益处于低水平阶段,自然难以启动新的消费需求。
第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目前我国一些消费品出现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很高,而恰恰是因为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多。因此,投资(生产)需求大有文章可做。要启动新的消费需求,还必须由生产来完成。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才算真正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五、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基本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宏观调控为手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致富原则),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形成依据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首先,这一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其次,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再次,实践证明,这一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六、公司的类型、经营与发展
(一)公司的类型
公司是指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因某些目的而成立的企业法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公司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的不同,可以把公司划分为五类。
①无限公司,即所有股东无论出资数额多少,均需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公司;
②有限责任公司,所有股东均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③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公司;
④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所有股东均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⑤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公司。这种划分方法是对公司进行最基本的划分方法。
(2)根据公司国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和跨国公司。
(3)根据公司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母公司和子公司。
(4)根据公司在管辖与被管辖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总公司和分公司。
(5)根据公司信用基础的不同,公司的经营活动以股东个人的信用而非公司资本的多寡为基础的公司称为人合公司,如无限公司;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公司的资本规模为基础的称为资合公司,如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资合公司;公司的设立和经营同时依赖于股东个人信用和公司资本规模的公司,如两合公司。
(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因此,必须把握市场动向,捕捉市场信息,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这种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创立名牌产品,实行优质服务,是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
(4)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国家经济发展。
科技水平、管理状况、经营战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企业经营的全部因素。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和开发市场,树立创新意识和人才战略等。
■
七、劳动与就业
(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2)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能够使社会劳动力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劳动者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一是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二是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
八、投资与理财
投资概念及特点: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投资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持有的资产;投资是一种以权利为表现形式的资产;投资是一种具有财务风险的资产。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国营的中国、工商、建设、农业、交通五大行(现在都已经实行股份制),小的有各地的地方商业银行。
(二)股票
1.含义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
2.特点
股票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每一股同类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权”。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也是投资和投机的对象。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三)债券
1.含义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2.本质
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
3.特点
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由于债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确定的,所以债券是固定利息证券(定息证券)的一种。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债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政府债券是国库券。
(四)保险
1.含义
保险是以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2.本质
保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表现在:(1)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2)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关系。保险还是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统一,即保险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法律关系。
3.特点
保险是最古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保险合约中,被保险人支付一个固定金额(保费)给保险人,前者获得保证:在指定时期内,后者对特定事件或事件组造成的任何损失给予一定补偿。保险属于经济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保险的属性,是保险的本质性的东西。
■
九、收入与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国家收入的分配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财政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2)人民生活保障。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十、征税与纳税
税收含义及特点: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三个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一)税收及其种类
(1)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分为: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行为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财产税(房产税,契税)。
(2)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中央税(关税,消费税);地方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价内税(消费税)和价外税(增值税)。
(4)按计税标准划分: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从量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
(5)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直接税(所得税)和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任何国家的国民都要纳税。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因而,在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
(2)自觉诚实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每个公民应该自觉诚实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存在偷税、漏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现象。这些行为,既危害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单位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同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3)依法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即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2)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法制健全。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它能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外部竞争环境。二是政府管理有效。有效政府,应该既是技术上有效的政府,也是配置上有效的政府,更应该是具有制度效率的政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和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
十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如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十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对外开放的概念、内容、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的内容: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对外开放基本原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十四、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
(1)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2)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3)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4)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5)国际经济合作参与者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新特点
(1)竞争更加激烈化。
(2)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3)合作形式多样化。
(4)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三)面对国际间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对策
1.企业方面
(1)树立并加强竞争观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合作意识,在维护本国利益基础之上,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2)强化科技观念,大力坚持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科技含量,实现本国竞争方式的改变。
(3)不断和深入坚持开放,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充分挖掘资源,实现经济资源充分优化流动与配置。
2.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本国政府在国际市场的统率全局作用,服务本国企业和市场。
(2)加强国际合作与谈判,深入了解和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专业人员。
(3)促进国内市场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增加科技投入,变价格战为科技竞争,提高竞争层次。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沟通和交流,协调双方矛盾。
(5)建设绿色经济,打破国际贸易隐形壁垒,宣传本国文化,扩大本国影响力。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