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通用版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2.00 商品编号:6870
      • 折 扣 价:¥25.00已优惠¥17.00(6.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教师入编考试,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农村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程论(2)
                    考点聚焦(2)
                    知识框架(2)
                    第一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特点(2)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3)
                        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5)
                    第二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特点(7)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7)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10)
                    第三节  历史课程标准的使用(11)
                    2014试题猜想 (12)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论(14)
                    考点聚焦(14)
                    知识框架(14)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15)
                        一、掌握基本历史知识(15)
                        二、具备正确历史学习方法(15)
                        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15)
                        四、树立正确价值观(15)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15)
                        一、积极性原则(15)
                        二、直观性原则(16)
                        三、系统性原则(16)
                        四、量力性原则(16)
                        五、巩固性原则(16)
                    第三节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17)
                        一、讲述法(17)
                        二、讲解法(18)
                        三、谈话法(18)
                        四、图示法(20)
                        五、四字三段教学法(21)
                        六、四段式教学法(21)
                        七、最优中学教学方式试验法(21)
                        八、掌握学习法——形成性目标教学(22)
                    第四节  中学历史教学模式(22)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22)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23)
                        三、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23)
                        四、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23)
                    第五节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28)
                        一、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评价(28)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分类(28)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29)
                        四、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31)
                        五、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31)
                    第六节  中学历史课堂说课技能(32)
                        一、说课的含义及作用(32)
                        二、说课的基本步骤(33)
                    第七节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培养(34)
                        一、激发学生学史兴趣(34)
                        二、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34)
                        三、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35)
                    2014试题猜想 (36)
            第二部分  中学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38)
                    考点聚焦(38)
                    知识框架(38)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40)
                        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40)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41)
                        三、古史传说(42)
                    第二节  夏商周(43)
                        一、夏、商、西周(43)
                        二、春秋战国(46)
                    第三节  秦汉(53)
                        一、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3)
                        二、西汉大一统(54)
                        三、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57)
                        四、秦汉文化(58)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59)
                        一、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59)
                        二、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60)
                        三、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62)
                        四、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62)
                        五、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64)
                    第五节  隋唐、五代十国(66)
                        一、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66)
                        二、唐朝的沿革(69)
                        三、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70)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71)
                        五、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73)
                        六、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75)
                    第六节  宋、辽、西夏、金、元(79)
                        一、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79)
                        二、宋代经济的繁荣(81)
                        三、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82)
                        四、元代行省制度(83)
                        五、宋元的科技和思想文化(84)
                        六、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86)
                    第七节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87)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87)
                        二、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87)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清代疆域的奠定(88)
                        四、清代的政治军事制度(90)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91)
                        六、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92)
                    第八节  中国古代史专题(95)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95)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97)
                        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99)
                    2014试题猜想 (100)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105)
                    考点聚焦(105)
                    知识框架(105)
                    第一节  列强的对华侵略(107)
                        一、两次鸦片战争(107)
                        二、中法战争(108)
                        三、甲午中日战争(109)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0)
                        五、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110)
                    第二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12)
                        一、太平天国运动(112)
                        二、义和团运动(113)
                    第三节  洋务运动(114)
                        一、概况(114)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15)
                        三、历史影响(115)
                    第四节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15)
                        一、维新变法思潮与戊戌变法(115)
                        二、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17)
                        三、孙中山与三民主义(118)
                        四、辛亥革命(119)
                    第五节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22)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22)
                        二、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123)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晴教育改革(124)
                    第六节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25)
                        一、新文化运动(125)
                        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27)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28)
                        四、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129)
                    第七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中国工农革命(130)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130)
                        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131)
                        三、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133)
                        四、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135)
                    第八节  抗日战争(136)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36)
                        二、抗日救亡运动(137)
                        三、西安事变(138)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138)
                        五、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140)
                        六、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140)
                        七、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41)
                        八、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142)
                    第九节  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142)
                        一、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42)
                        二、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143)
                        三、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14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45)
                    第十节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146)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146)
                        二、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146)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147)
                        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147)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史学(148)
                    2014试题猜想 (148)
                第三章  中国现代史(153)
                    考点聚焦(153)
                    知识框架(153)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154)
                        一、新中国初期的内外政策(154)
                        二、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155)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157)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157)
                        二、经济建设的曲折(159)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对外关系(15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60)
                        一、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160)
                        二、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161)
                        三、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161)
                    第四节  拨乱反正(1976—1978年)(162)
                        一、“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162)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63)
                    第五节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164)
                        一、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16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164)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66)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66)
                    2014试题猜想 (167)
                第四章  世界古代史(171)
                    考点聚焦(171)
                    知识框架(171)
                    第一节  古代西亚诸文明(173)
                        一、巴比伦王国(173)
                        二、波斯帝国(174)
                    第二节  古代埃及文明(175)
                        一、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175)
                        二、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176)
                        三、古代埃及的文化(177)
                    第三节  古代印度文明(178)
                        一、印度河流域的文明(178)
                        二、吠陀文明(179)
                        三、佛教与孔雀王朝(180)
                        四、印度教的兴起(181)
                    第四节  古代希腊文明(182)
                        一、爱琴文明(182)
                        二、荷马时代与荷马史诗(182)
                        三、希腊城邦制度与经济特征(183)
                        四、雅典民主制(183)
                        五、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185)
                        六、古代希腊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87)
                    第五节  古代罗马文明(189)
                        一、古代罗马历史发展进程(189)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190)
                        三、古代罗马的经济状况(192)
                        四、古罗马的文化(193)
                    第六节  基督教文明(196)
                        一、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196)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201)
                        三、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203)
                    第七节  伊斯兰教文明(205)
                        一、阿拉伯帝国(205)
                        二、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207)
                    2014试题猜想 (209)
                第五章  世界近代史(212)
                    考点聚焦(212)
                    知识框架(212)
                    第一节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14)
                        一、新航路开辟(214)
                        二、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殖民扩张(215)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216)
                    第二节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218)
                        一、文艺复兴(218)
                        二、宗教改革(219)
                        三、启蒙运动(221)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222)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22)
                        二、美国独立战争(224)
                        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225)
                        四、欧洲1848年革命(227)
                        五、美国内战(228)
                        六、俄国农奴制改革(229)
                        七、日本明治维新(230)
                        八、德意志统一(231)
                        九、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政治制度(232)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234)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234)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35)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36)
                    第五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237)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37)
                        二、第一国际(237)
                        三、巴黎公社革命(238)
                        四、第二国际(239)
                        五、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240)
                    第六节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241)
                        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241)
                        二、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发展(242)
                    2014试题猜想 (243)
                第六章  世界现代史(248)
                    考点聚焦(248)
                    知识框架(248)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249)
                        一、历史背景(249)
                        二、进程(250)
                        三、影响(250)
                    第二节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251)
                        一、二月革命(251)
                        二、十月革命(251)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建立(252)
                    第三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52)
                        一、巴黎和会(252)
                        二、华盛顿会议(253)
                        三、国际联盟(254)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发展(254)
                    第四节  一战后的世界各国(257)
                        一、苏联及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257)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恢复(262)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64)
                        四、罗斯福新政(265)
                        五、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266)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268)
                        一、历史背景(268)
                        二、“二战”的进程(268)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270)
                    第六节  二战后的世界各国(271)
                        一、美国的政治和经济(271)
                        二、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274)
                        三、日本的内政与外交(276)
                        四、苏联与东欧(277)
                    第七节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280)
                        一、雅尔塔体系(280)
                        二、联合国(281)
                        三、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281)
                        四、殖民体系的解体(283)
                        五、第三世界的兴起(283)
                        六、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284)
                        七、多极化趋势(286)
                        八、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86)
                    第八节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87)
                        一、《布雷顿森林协定》(287)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287)
                        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288)
                    第九节  现代科学技术(290)
                        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90)
                        二、量子论(290)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290)
                    2014试题猜想 (291)
            附录一  教学设计经典范例(295)
                古代的经济政策(29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9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305)
            附录二  历史大事汇编(310)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310)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316)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授课程(321)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面试面授课程(321)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22)
         

        文摘
         

        第一部分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程论


            ■考点聚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
        第一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特点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确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制定的对初中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对这一阶段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规定了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从总体上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贯穿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反映的是义务教育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具体体现了我国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
            (一)前言
            第一部分为“前言”,首先从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历史教育的现状简述了研制课程标准的背景。然后分述了三个问题:第一是课程的性质,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第二,简述了研制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第三,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设计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
            (二)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这部分内容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5)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为“课程内容”,它把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以掌握历朝历代的基本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为核心。中国古代史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每个时期的阶段发展特征十分鲜明。在把握每个朝代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中,适当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史实。如,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百家争鸣”、“丝绸之路”、“中医学”、“书法艺术”、“四大发明”,“京剧”等,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新课标明确指出:“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救亡图存和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任务。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可能实现彻底的现代化;只有逐步走向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民族的独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现代史的学习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世界史的学习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记取人类创造的有些文明成果。”在内容选择上,上古时期侧重介绍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的文化,中世纪侧重介绍西欧、日本、阿拉伯的文化,近代主要介绍欧美、日本的文化;现代则主要介绍苏联、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化,以及欧美国家文化的更新。这实际上就鲜明体现出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四)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这部分对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教学建议方面:提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评价建议方面:提出了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在评价方法中介绍了历史写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以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方法。
            教材编写方面:提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应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指出教科书的编写可根据本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提倡多种编写体例等等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并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精选性原则以及可行性原则。
            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从总体的设计思路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原则和面向所有学生,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既考虑了学生在7年级至9年级学习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获取更好的学业成就创造条件。
            第二,体现了时代精神。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例,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都体现了时代精神。如人文主义精神,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提倡学生积极体验历史,要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科学态度,表现在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逐步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从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明确提出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减轻了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课程总目标分为三大块,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目标根据7年级至9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凡在具体知识前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讲述、说出、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是指学生能正确写出或判断所学的基本史实,是历史知识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即识记层次。该类要求约占70%。凡在具体知识前使用“理解、概述、解释、说明、阐明、归纳、整理、初步认识”等行为动词的,是指学生能在前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初步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影响及作用、历史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抽象认识,即形成一定的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这是理解层次。该类要求约占20%。凡在具体历史知识前使用“分析、评价、运用、比较、总结、探讨”等行为动词的,是指学生能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该类历史知识进行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初步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和比较异同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是运用层次。该类要求约占10%。
            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的明确提出,基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中“难、繁、偏、旧”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既突出了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十分有利于教学。
            第二,构建了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考虑基础学科的特点,强调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贯彻少而精和探究式学习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注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三,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学习历史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改变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倡导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课程标准与原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对具体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
            第六,提出了较为全面、具体的评价目标和建议。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历史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