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通用版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地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2.00 商品编号:6869
      • 折 扣 价:¥25.00已优惠¥17.00(6.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教师入编考试,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农村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地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自然地理(2)
                    考点聚焦(2)
                    考点预测(2)
                    知识框架(2)
                    第一节  地球和地图(3)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3)
                        二、地球仪(3)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5)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7)
                        一、宇宙(7)
                        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8)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0)
                        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1)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6)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7)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17)
                        二、内外力作用(18)
                        三、大气的基本知识(27)
                        四、风、天气系统和气候(28)
                        五、水循环(31)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响(31)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3)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33)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34)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6)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6)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7)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38)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9)
                        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40)
                    2014试题猜想(41)
                第二章  人文地理(46)
                    考点聚焦(46)
                    考点预测(46)
                    知识框架(46)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47)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47)
                        二、人口迁移(47)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50)
                        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51)
                        五、城市化及其影响(52)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53)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53)
                        二、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57)
                        三、地域联系(59)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0)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60)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60)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60)
                    2014试题猜想(61)
                第三章  区域地理(66)
                    考点聚焦(66)
                    考点预测(66)
                    知识框架(66)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67)
                        一、区域(67)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67)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8)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70)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70)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71)
                        三、区域经济发展(72)
                    第三节  区域联系(76)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76)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77)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78)
                        一、地理信息技术(78)
                        二、遥感(RS)及其应用(79)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79)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79)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80)
                    2014试题猜想(80)
                第四章  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85)
                    考点聚焦(85)
                    考点预测(85)
                    知识框架(85)
                    第一节  世界地理(86)
                        一、东亚(86)
                        二、东南亚(88)
                        三、南亚(90)
                        四、中亚(91)
                        五、西亚和北非(92)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4)
                        七、欧洲西部(95)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98)
                        九、北美(99)
                        十、拉丁美洲(101)
                        十一、大洋洲(103)
                        十二、南极洲和北冰洋地区(105)
                        2014试题猜想(106)
                    第二节  中国地理(109)
                        一、中国的疆域(109)
                        二、中国的地形(110)
                        三、中国的气候(113)
                        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116)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20)
                        六、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123)
                        七、中国的人口与民族(124)
                        八、中国的农业(125)
                        九、中国的工业(128)
                        十、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129)
                        2014试题猜想(130)
                第五章  高中地理选修知识(135)
                    考点聚焦(135)
                    考点预测(135)
                    知识框架(135)
                    第一节  海洋地理(136)
                        一、海洋概述(136)
                        二、海岸与海底地形(137)
                        三、海洋水体(139)
                        四、海气作用(141)
                        五、海岸带的开发(142)
                        六、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145)
                    第二节  旅游地理(148)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48)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49)
                        三、旅游景区的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151)
                        四、旅游业与区域发展(152)
                    第三节  城乡规划(152)
                        一、城乡分布(152)
                        二、城乡规划(153)
                        三、城乡建设和人居环境(154)
                    第四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155)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155)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56)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57)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防御措施(158)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158)
                    第五节  环境保护(159)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59)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160)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63)
                        四、生态环境保护(167)
                    2014试题猜想(173)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地理知识(180)
                    考点聚焦(180)
                    考点预测(180)
                    知识框架(180)
                    第一节  地球概论(181)
                        一、时间(181)
                        二、历法(182)
                    第二节  气候气象学(183)
                        一、大气湿度(183)
                        二、大气的凝结(183)
                        三、大气降水(184)
                        四、气候的变化(185)
                    第三节  地质地貌学(187)
                        一、矿物和岩石(187)
                        二、各类地貌的特征(191)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191)
                        一、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91)
                        二、关于人口的几个补充问题(191)
                        三、种族和民族(192)
                        四、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94)
                        五、人地关系论(195)
                    第五节  经济地理学(199)
                        一、产业结构、布局演变规律(199)
                        二、区域开发与产业结构优化(199)
                        三、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200)
                        四、第一产业布局(206)
                        五、第二产业布局(208)
                        六、第三产业布局(211)
                    2014试题猜想(212)
            第二部分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地理教学论(216)
                    考点聚焦(216)
                    考点预测(216)
                    知识框架(216)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概述(217)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217)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219)
                        三、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220)
                    第二节  地理教材研究(230)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与变革(230)
                        二、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四种版本教材的特色(232)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234)
                        一、确定地理课堂教学目标(234)
                        二、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与运用(234)
                        三、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235)
                    第四节  地理教学评价(237)
                        一、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237)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237)
                    第五节  地理教学科研(239)
                        一、地理教学科研的一般方法和程序(239)
                        二、地理教学科研中课题的选择(240)
                        三、地理教学科研中课题报告与论文的写作(240)
                    2014试题猜想(242)
                第二章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243)
                    考点聚焦(243)
                    考点预测(243)
                    知识框架(243)
                    第一节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44)
                        一、前言(244)
                        二、课程目标(245)
                        三、内容目标(246)
                        四、实施建议(247)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52)
                        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252)
                        二、课程的三维目标(253)
                        三、地理学习评价(254)
                        四、课程资源(257)
                    第三节  地理研究性学习(258)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258)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259)
                    第四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260)
                        一、地理新课改的任务(260)
                        二、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心理与专业态度(261)
                        三、地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完善能力(262)
                        四、地理新课改所要采取的手段(264)
                    2014试题猜想(266)
            附录  教学设计(267)
                课题一  西亚(267)
                课题二  中国的地形(270)
                课题三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73)
                课题四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276)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面授课程(280)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面试面授课程(280)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81)
         

        文摘
         

        第一部分 地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自然地理


            ■考点聚焦
            1.地球的形状、大小、所处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及地学的基本知识、全球的循环系统;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人与自然。
            ■考点预测
            本章节内容为中学地理知识的重点章节,应着重加以理解,本章内容考查的形式多样,主、客观题均可出现。
         

        第一节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 km。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二、地球仪
            (一)组成要素
            1.地心:也就是地球的球心,右图所示的O。
            2.南北极点:地轴与地球的两个交点。
            3.经线:又称子午线,南北极点最短距离的连线。
            4.纬线: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以地心为圆心
            的纬线称为赤道。
            (二)经纬度与经纬网
            1.本初子午线: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2.经度: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的度数即为当地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沿地球的自转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东西经各180°,东经以“E”表示,西经以“W”表示。
            3.纬度: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的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赤道的度数为0°,纬线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向南称南纬,以“S”表示,向北称北纬,以“N”表示。北极点的纬度为90°N,南极点的纬度为90°S。
            4.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地球上不同地点的位置,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数来表示。如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
            (三)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1.重要的纬线
            ■
            0°(赤道),南北半球分界线,南北纬度划分的起点。
            23°26′N纬线,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23°26′S纬线,即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66°34′N纬线,即北极圈,北半球有极昼或极夜的最南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66°34′S纬线,即南极圈,南半球有极昼或极夜的最北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南北纬30°纬线,是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南北纬60°纬线,是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2.重要的经线
            ■
            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也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世界标准时间的参照线。
            180°经线,大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20°W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四)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方向
            (1)南北方向的确定:纬度可以判定南北方向,同为北纬则度数大的在北方,同为南纬则度数大的在南方;纬度有南纬也有北纬的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2)东西方向的确定:经度可以判定东西方向,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东西经不相同的按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东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到达在东,逆着地球自转到达的为西方,但是,二者的经度差必须小于180°,超过180°则东西方向对调。
            2.估算距离
            (1)经度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两条经线间的纬线的长短。全球共有360个经度,在赤道上,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所以1°=40 000/360≈111 km,而经度间的距离,越到极点越小,至极点为0,经度间距离的公式1°≈111 km×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2)纬度间的距离:纬度间的距离是指两条纬线间的经度的长短。由于全球任何地方两条纬线间的经度长是不发生变化的,可以认为1°≈111 km。
            (3)最短距离问题: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不能单纯的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根据球面性质可知: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夹的经过两点的大圆的那段劣弧。所谓大圆就是以球心为圆心的圆。
            3.对称点的问题
            纬度的对称点:数值不变,南北互换。
            经度的对称点:数值互补,东西互换。
            4.北极星
            某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北半球当地的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1.有经纬网的:依据经纬网进行判读。
            2.无特殊说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有指向标的:指向标箭头所指为北方。
            (二)比例尺
            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比例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3.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幅相同时
            ■
            (2)实地范围相同时
            ■
            4.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放缩的计算
            ①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将原比例放大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缩小时相反。
            (2)比例尺放缩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缩后图幅面积放缩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缩倍数的平方。
            (三)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所用符号和色彩表示特征的释义和说明。
            注记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以及山高、水深等的数字。
            (四)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以等高线图为例。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概念
            海拔高度即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指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相对高度:两个任意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是一个相对概念。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除陡崖外都不能交叉。
            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都相同。
            (2)地形类型及其等高线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地形。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
            (3)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4)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注意: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通过示坡线区别山地和盆地。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山谷和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陡崖: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的地方。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n表示相交
            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例:如图所示
            崖顶的海拔:250≤H<300
            崖底的海拔:100<H≤150
            陡崖的相对高度:100≤H<200
            (5)识别复杂等高线(局部不正常等高线)
            规律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示例:如右图所示,3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高度
            低于300  m;5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高度高于500  m。
            2.地形剖面图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地形剖面图的画法步骤简介
            ①画坐标:横轴(水平距离)、纵轴(海拔);
            ②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
            ③移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的点移入坐标的相应位置;
            ④描线: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
            ⑤修饰:擦去辅助线。
            (2)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
            ①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
            ②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
            ③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3.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上海拔从高到低依次为上褐色、浅褐色、浅绿色、绿色,海洋部分按深度的增加为浅到深的蓝色。
            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确定水库坝址: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型的洼地,避开断层、少占耕地(下图中加黑处为水库最佳坝址)。
            (2)确定港口码头位置:海域条件(水深、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陆地条件(地形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大)。
            (3)确定交通线路(公路铁路):地势平坡度缓、线路短弯路少、地质结构稳定、工程量小。
            (4)确定引水线路:避免走山脊、尽量使水自流。
            (5)确定水系特征: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