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公务员考试用书
- 通用版公务员考试用书
- 公务员考试试题
-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用书
- 北京公务员考试用书
- 广东公务员考试用书
- 山东公务员考试用书
- 浙江公务员考试用书
- 江苏公务员考试用书
- 福建公务员考试用书
- 上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 天津公务员考试用书
- 河北公务员考试用书
- 山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辽宁公务员考试用书
- 吉林公务员考试用书
- 安徽公务员考试用书
- 江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河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湖北公务员考试用书
- 湖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广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海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重庆公务员考试用书
- 四川公务员考试用书
- 贵州公务员考试用书
- 云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 西藏公务员考试用书
- 陕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 甘肃公务员考试用书
- 青海公务员考试用书
- 宁夏公务员考试用书
- 新疆公务员考试用书
-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用书
-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用书
- 乡镇公务员考试用书
- 法院、检察院考试用书
- 招警考试用书
- 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21
-
商城价:¥27
-
商城价:¥28
-
商城价:¥30
-
商城价:¥35
-
商城价:¥56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用书《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命题热点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4
思维导图4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6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8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12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5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17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20
第八节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1
第九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3
第十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2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6
思维导图26
第一节 商品与货币26
第二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29
第三节 资本积累31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41
思维导图41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52
思维导图52
第一节 概述52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55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5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及四个现代化58
第五节 统一战线60
第六节 民族政策和军队建设61
第七节 党的建设62
第八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6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68
思维导图68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72
思维导图72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7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7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8
第五节 改革开放81
第六节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83
第七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84
第八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85
第九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6
第十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87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88
第十二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88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0
思维导图90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90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科学内涵91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92
第四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95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97
思维导图9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97
第二节 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98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99
第四节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104
第九章 中共党史110
思维导图110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12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12
第十章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114
思维导图11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114
第二节 党的性质116
第三节 党的纲领和路线117
第四节 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119
第五节 党的领导121
第六节 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122
第七节 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122
第八节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123
第十一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124
思维导图124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24
第二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5
第三节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6
第四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27
第五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2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0
思维导图130
第一节 经济体制130
第二节 市场经济131
第十三章 理论法学138
思维导图138
第一节 基本概念138
第二节 法律的制定141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142
第十四章 宪法144
思维导图144
第一节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144
第二节 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145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6
第四节 国家机构151
第十五章 有关部门法157
思维导图157
第一节 行政法157
第二节 刑法161
第三节 民法164
第四节 诉讼法168
第十六章 管理学基础理论170
思维导图170
第一节 基本概念170
第二节 行政管理的内涵171
第三节 行政组织172
第四节 公务员管理173
第五节 行政法治174
第十七章 公共政策178
思维导图178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178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180
第十八章 领导182
思维导图182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189
思维导图189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189
第二节 科技政策与战略191
第二篇 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
第一章 选择题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194
第一节 选择题题型解题技巧194
第二节 选择题题型常见易错点195
第三节 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196
第二章 论答题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201
第一节 论答题题型介绍201
第二节 答案确定与评分要求201
第三节 高分之道202
第四节 题型详解203
第三章 辨析题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206
第一节 辨析题题型介绍206
第二节 高分之道211
第四章 案例分析详解与高分之道213
第一节 案例分析概述213
第二节 分类精讲223
第三节 易错评点234
第四节 真题演示242
第五章 文章写作详解与高分之道247
第一节 概论247
第二节 写作要素252
第三节 框架结构262
第四节 写作步骤266
第五节 作业点评278
第六章 公文处理与高分之道283
第一节 公文概述283
第二节 领导性公文290
第三节 行政性公文304
第四节 其他典型文体312
文摘
第一篇 命题热点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面向新时代、新未来,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要学的东西很多,包括国内的、国际的,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等等。其中,尤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并使之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掌握】
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消极、直观的缺陷,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
认识主体是指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包括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认识中介是指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为要素,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系统。它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试题演练】(单项选择题)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居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B
【试题详解】 题干的意思是:入山见木,对长短没有不知的;在原野见草,对大小没有不认识的。然而不能伐木来盖房屋,不能采草来配药方,这是认识草木却不能运用而导致的。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切实的实践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实践也是进一步认识的目的。故选B。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掌握、运用】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还为认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指导实践的方向;最后,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对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正确的论断是哪几项?()
A.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答案】 ABCD
【试题详解】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实践,一种是传承,前者比如说测量水的沸点,后者如学生从书上学知识。但传承的认识也来自于别人的实践。实践和传承是源和流的关系。认识的最终来源是实践。其二,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三,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故选ABCD。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掌握】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沟通主、客观之间的唯一桥梁。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对于真理理解正确的有()。
A. 真理就是实践本身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C.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D.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答案】 BCD
【试题详解】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但是,真理并不是实践本身。所以选BCD。
四、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掌握】
(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二)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时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科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即使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答案】 AB
【试题详解】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对立是指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分是绝对的,不能混淆的。统一是指: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的谬误,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会成为正确的认识或结论。故本题选AB。
五、真理与价值 【掌握】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唯心主义者抽掉价值的客观基础,无限夸大主观方面,使之绝对化,是错误的。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所受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
B. 真理是表现本质的,价值是不表现本质的
C. 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所受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答案】 ACD
【试题详解】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所受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所以选ACD。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掌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试题演练】(单项选择题)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 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C.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D. 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答案】 D
【试题详解】 人类社会虽然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作用,但在根本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
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它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试题演练】(单项选择题)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 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B. 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
C. 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D. 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地理环境
【答案】 D
【试题详解】 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它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没有所谓“最有利”的地理环境,尊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发展的前提。本题主要考查的并不是地理环境的优越性,而是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而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方面。所以选D。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掌握】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而在生产劳动中,分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产方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B.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
C.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答案】 ABCD
【试题详解】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因此,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故选ABCD。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掌握】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历史的发展不是个别人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许多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虽然无数的人都参与了历史的活动,但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其内在的必然性决定的,即历史按照参与历史活动的无数个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而且恰恰是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此外,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绝不会否认人的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也就无所谓社会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规律形成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只有研究人民群众的活动,才能发现历史规律;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到尊重历史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
A. 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绝不会否认人的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
B.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C.该关系的变化也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D.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而且恰恰是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答案】 ABD
【试题详解】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关系。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而且恰恰是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规律形成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到尊重历史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故选ABD。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掌握】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能否为人民谋福祉,归根到底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B.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 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D.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答案】 BCD
【试题详解】 生产关系的概念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由此可推断出,BC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故答案为BCD。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运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的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种文明的重要依据,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对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A. 该规律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等同于社会的发展
B. 该规律会促进形成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制度,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C. 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D. 这一规律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案】 CD
【试题详解】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种文明的重要依据,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选CD。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掌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乃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能动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试题演练】(单项选择题)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试题详解】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故选D。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掌握】
社会形态是指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关于社会形态,有三种划分法。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和自由个性的社会;按照技术形态可以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
【试题演练】(多项选择题)
社会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按照技术形态可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哪几种?()
A. 渔猎社会B. 信息化社会
C. 农业社会D. 工业社会
【答案】 ABCD
【试题详解】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按照技术形态可把社会形态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因此,ABCD都可入选。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