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用书《专用教材》(2012年最新版)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80.00 商品编号:20120602233631582293597
      • 折 扣 价:¥56.00已优惠¥24.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张现龙、乔海波、李显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
        版  次:2013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查看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 商品详情

      • 商品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命题热点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4
                  思维导图4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6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12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5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17
                  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20
                  第八节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21
                  第九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3
                  第十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23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26
                  思维导图26
                  第一节  商品与货币26
                  第二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29
                  第三节  资本积累31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41
                  思维导图41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52
                  思维导图52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67
                  思维导图67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71
                  思维导图7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71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7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7
                  第五节  改革开放80
                  第六节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82
                  第七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83
                  第八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84
                  第九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5
                  第十节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86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87
                  第十二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87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9
                  思维导图89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89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科学内涵90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创新91
                  第四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94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96
                  思维导图96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96
                  第二节  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97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98
                  第四节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103
              第九章  中共党史108
                  思维导图10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10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10
              第十章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112
                  思维导图11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112
                  第二节  党的性质114
                  第三节  党的纲领和路线115
                  第四节  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117
                  第五节  党的领导119
                  第六节  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120
                  第七节  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120
                  第八节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121
              第十一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122
                  思维导图122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22
                  第二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3
                  第三节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4
                  第四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25
                  第五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25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8
                  思维导图128
                  第一节  经济体制128
                  第二节  市场经济129
              第十三章  理论法学136
                  思维导图136
                  第一节  基本概念136
                  第二节  法律的制定139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140
              第十四章  宪法142
                  思维导图142
                  第一节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142
                  第二节  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143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4
                  第四节  国家机构149
              第十五章  有关部门法155
                  思维导图155
                  第一节  行政法155
                  第二节  刑  法159
                  第三节  民  法162
                  第四节  诉讼法166
              第十六章  管理学基础理论168
                  思维导图168
                  第一节  基本概念168
                  第二节  行政管理的内涵169
                  第三节  行政组织170
                  第四节  公务员管理171
                  第五节  行政法治172
              第十七章  公共政策176
                  思维导图176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176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178
              第十八章  领导180
                  思维导图180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187
                  思维导图187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187
                  第二节  科技政策与战略189
          第二篇  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
              第一章  选择题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192
                  第一节  选择题题型解题技巧192
                  第二节  选择题题型常见易错点193
                  第三节  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194
              第二章  论答题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199
                  第一节  论答题题型介绍199
                  第二节  答案确定与评分要求199
                  第三节  高分之道200
                  第四节  题型详解201
              第三章  辨析题题型详解与高分之道-204
                  第一节  辨析题题型介绍204
                  第二节  高分之道209
              第四章  案例分析详解与高分之道212
                  第一节  案例分析概述212
                  第二节  分类精讲222
                  第三节  易错评点233
                  第四节  真题演示241
              第五章  文章写作详解与高分之道246
                  第一节  概论246
                  第二节  写作要素251
                  第三节  框架结构261
                  第四节  写作步骤265
                  第五节  作业点评277
              第六章  公文处理与高分之道282
                  第一节  公文概述282
                  第二节  领导性公文285
                  第三节  行政性公文298
                  第四节  其他典型文体307
       

      文摘
       

      绪论


          一、遴选公务员笔试的命题特点
          1.人岗匹配
          遴选公务员笔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遴选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重点检测应试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引导应试者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2.全面测评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遴选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遴选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遴选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客观相统一
          遴选公务员笔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所遴选的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越大。
          4.难易适中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二、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型
          近两年来,遴选公务员已经成为选拔优秀年轻管理干部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对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省遴选公务员历年笔试试卷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型主要分为以下9种:填空型、选择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型、简答型、论答分析型、综合材料型、案例分析型、公文改错与写作型、综合写作型。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省遴选公务员笔试的题型也各有侧重。
          三、遴选公务员笔试试题的命制原则和要求
          (一)命制原则
          1.政治性。试题命制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等。
          2.针对性。试题应针对所遴选的职位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要求进行命制,体现“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
          3.时效性。试题内容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所遴选的职位的现实工作要求相吻合,体现时代特征。
          4.规范性。试题结构、体例、表述等符合要求。
          (二)要求
          笔试试题的命制,除把握好上述四个基本原则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对题型、题量、考试内容和能力考查目标的规定命制,不超纲,不出偏题、怪题。
          2.试题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符合考试目的,考查点是既定职务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避免选用仅凭常识或猜测就可以判断作答的试题。
          3.各道试题彼此独立,防止一个题目为同卷其他题目提供作答线索或暗示。
          4.试题内容不选用陈旧、过时或存有争议的内容,避免涉及民族和性别歧视、风俗和宗教禁忌或个人隐私等。
          5.题干表述准确、简明、规范,所有信息都有意义。
          6.试题难度与相应职位考试的目标相符,不同行业、专业的同类科目笔试试题应紧密结合该领域工作实际背景,不采用其他领域或应试者不熟悉的内容。
          7.试题不得照搬有关书刊、材料及互联网上的现成试题。
          8.试题的答案要点或评分参考要明确具体,表述准确简洁,易于掌握和操作,便于控制评分误差。
          9.有关术语、符号、缩写、图表等应准确、规范。
          10.试题格式统一规范,便于组卷、施测、作答和阅卷评分。
          四、遴选公务员笔试测评要素
          (一)公共科目测评要素
          1.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实际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3.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4.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5.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所遴选的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二)专业科目测评要素
          1.专业知识素养。对所遴选的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3.专业管理能力。根据所遴选的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所遴选的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进行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所遴选的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五、遴选公务员笔试的试卷结构与测试方式
          试卷结构是指试卷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测试方式是指考试实施的具体形式与方法。一般来说,试卷结构决定考试的测评功效,测试方式取决于考试的性质、目的和内容。遴选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笔试,根据各自在整体考试中的目的要求和地位作用,分别确定试卷结构及测试方式。
          1.试卷满分、测试时限及方式。遴选公务员笔试试卷的满分为100分或150分。这样设定满分值,有利于根据笔试试卷题量的多少以及各题所赋分值的大小分别选定试卷的满分值。同时,这种分数结构还有利于在大规模笔试时扩大应试者之间分数的间距和提高试题的区分度。与此相对应,笔试的测试时限确定为150分钟或180分钟。这种时限规定,一般能让应试者在规定测试时限内完成测试,同时也符合笔试的施测特点。遴选公务员笔试的测试方式为闭卷。采用闭卷方式有利于应试者在规定时限内满负荷、高效率地作答;通过科学的试卷设计,以及对施测、阅卷等环节可能出现的误差因素的有效控制,能体现遴选公务员笔试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2.试题类型、难度。遴选公务员笔试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指能进行客观判分的试题,如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性试题最主要的特征是:答案确定,不论由谁阅卷都只能给出同一个分数。客观性试题的突出特点是:题量大,覆盖面广,信度高;评分客观、准确、效率高。主观性试题是与客观性试题相对应的试题类型的总称,又称“非客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正确答案可用多种方式表示。属主观性试题范畴的试题种类较多,如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主观性试题的特点是:可以从总体上对具体知识、能力等素质进行综合考查;应试者能较充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应试者的能力素质。遴选公务员笔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所遴选的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综合运用多种题型,有利于测试应试者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职位、不同职级的任职要求。
          在笔试中,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答案具有唯一性,目的是为了克服阅卷人员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申论题和写作题等主观性试题并不是让应试者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是在所设计的试题中留有充分余地,让应试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以考查应试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答案不唯一、不固定,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特点。这要求应试者在作答主观性试题时要开阔思路,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试题难度是表示题目难易程度的指标,用答对比率表示。一道试题,如果大部分应试者都能答对,则该题的难度低;如果大部分应试者都不能答对,则该题的难度高。试题难度的高低与所测内容和测试的编制技术有关。分析试题难度有助于试题的筛选和修订。试题难度应根据遴选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