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KEA卖场里,你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方便你记录所需商品的购物清单,旁边还附有铅笔。 在记录下自己的需要后,你就能拿着单子到提货区去提取相应物品了。这种方便的设置加重了IKEA“自助式购物”的氛围,也体现着IKEA的经营原则之一: 在这里,没有营业员,只有服务员。 改变,一点点来 虽然曾 经是中国人布尔乔亚情调的代表,但不得不承认,其实IKEA很多时候都是人们在没有足够时间、经验和财力时的选择。“它足够便宜,让你去玩、去换、去尝 试,只有不断尝试,你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李菲顿了一下,同时又强调道:“但家具毕竟是耐用品,跟快速消费的时尚不一样。”这也是你始终要从 IKEA走出去,找到自己家居“欲望”的原因。 “人人家里都有IKEA的东西,太千篇一律?”北京IKEA店长路军直面了“如何把IKEA用得高 级”这个尖锐的问题,毕竟这种所谓的一体化、全案式装修正是抹杀个性的症结所在。“如果一个家全是IKEA,那肯定高级不起来,它本来就是用来填小空白 的。”李菲如是说。路军则隔空喊话般予以了回答:“同样是西式厨房,换个燃气灶,多加一些调味瓶,立刻就变了——全球的IKEA产品都一样,关键看你怎么 用。”或许大件的家具需要质量更优、调性更明晰的选择,但局部运用IKEA的小物件倒也不失精彩。譬如一盏创意十足的“蒲公英灯”配上复古调的家具;一把富有造型感的IKEA椅子放在色彩明亮的简洁空间里……改变,一点点,不用太昂贵,一样也能达到惊喜的视觉效果。 这恐怕就是一种全球都难以舍弃的 IKEA情结,你会通过搭配或是改造来让IKEA更出彩,但你不会完全地抛弃它。在一些国外网站,如“Mykea” (www.thisismykea.com),就会专门出售可用于IKEA基本产品的贴纸,并附详细说明教会你怎样为朴素的IKEA单品穿上或波普或抽象 的外衣,让人们通过简单的DIY就能实现将IKEA变身的目的。而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吴孝儒则通过为IKEA“加”上一些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来完成对它的改 造,让人看到原来IKEA也可以如此优雅。曾为自己“IKEA改造”作品举办展览的设计师刘峰又有不同理解,他不要给IKEA做加法,他喜欢的是把 IKEA本身的东西进行组装再造。 “一个家不会是一下子改变的,它总是一点点地尝试,然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风格。”在李菲眼中,之所以中国人的 家会缺乏个性,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不愿尝试。“唯有去试,才能慢慢改变,一次付出惨痛代价的‘失败’选择也会让你迅速成长。”她笑起来,这种案例并不罕 见,栽过跟头的人总是会学乖。根据她的经验,一个家的改变一般都会从核心区域开始:“注重面子的人会从客厅开始,注重自我的人会从换一张床开始,而喜欢烹 饪的人则绝对会从厨房改造开始。”但不管是从哪里开始,人们迈向时尚家居生活的步子一旦迈出,就会越走越快,越来越好。 而当你朝着更美的高岸进发,回首来看,还总是有这第一个步子。“这就是IKEA的作用,它不是经典,它的临时性正是为了让你向更好的过渡,而不是固步自封停在这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