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社会化考试用书>选调生考试用书>通用版选调生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选调生考试用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0.00 商品编号:9860
      • 折 扣 价:¥25.00已优惠¥25.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适用于参加选调生招录考试的考生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绪论
                一、选调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概览1
                二、选调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情分析1
                三、选调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高分备考策略2
            模块一  常识判断
                第一章  政治常识3
                    第1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
                    第2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8
                    ★第3讲  中共党史15
                    ★第4讲  时政热点18
                第二章  法律常识24
                    ★第1节  法理学24
                    ★第2讲  新法解读——《国家安全法》31
                    第3讲  旧法修订32
                第三章  经济常识39
                    ★第1讲  宏观经济政策39
                    第2讲  经济生活43
                第四章  人文历史常识47
                    第1讲  中外文学47
                    ★第2讲  中外文化52
                    第3讲  中外历史57
                第五章  科技常识62
                    第1讲  高新技术及应用62
                    第2讲  生活常识66
                第六章  地理国情71
                    第1讲  地理常识71
                    第2讲  我国国情74
                限时模拟考场79
            模块二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章  逻辑填空85
                    ★第1讲  实词填空85
                    第2讲  虚词填空92
                    ★第3讲  成语填空95
                第二章  阅读理解101
                    ★第1讲  主旨概括题101
                    ★第2讲  意图判断题109
                    第3讲  态度理解题111
                    ★第4讲  细节理解题113
                    第5讲  词语理解题116
                    第6讲  标题选择题118
                第三章  语句表达121
                    ★第1讲  语句排序题121
                    ★第2讲  语句填空题123
                    ★第3讲  下文推断题124
                    第4讲  病句辨析题125
                    第5讲  歧义句辨析题128
                第四章  篇章阅读130
                第五章  特殊题型136
                    第1讲  修辞手法136
                    第2讲  标点符号138
                    第3讲  字词注音140
                    第4讲  错别字辨析144
                限时模拟考场146
            模块三  数量关系
                第一章  数字推理156
                    第1讲  多级数列156
                    第2讲  分数数列157
                    第3讲  幂次数列158
                    第4讲  递推数列160
                    第5讲  多重数列161
                第二章  数学运算163
                    第1讲  数与代数163
                    第2讲  图形与几何173
                    ★第3讲  组合与概率179
                    ★第4讲  应用与综合186
                限时模拟考场206
            模块四  判断推理
                第一章  图形推理211
                    ★第1讲  数量规律211
                    ★第2讲  位置规律214
                    ★第3讲  样式规律216
                    ★第4讲  空间重构类220
                    第5讲  平面重构类223
                    ★第6讲  规律分类及其他考点224
                第二章  定义判断226
                    ★第1讲  单定义判断226
                    第2讲  多定义判断228
                第三章  类比推理231
                    ★第1讲  基本关系类231
                    第2讲  语法关系类233
                    第3讲  词性关系类235
                    第4讲  三项类比专项236
                第四章  逻辑判断237
                    第1讲  演绎推理型237
                    第2讲  逻辑运算型249
                    ★第3讲  加强削弱型251
                    ★第4讲  前提假设型260
                    ★第5讲  解释评价型262
                    第6讲  归纳推导型264
                限时模拟考场267
            模块五  资料分析
                第一章  必学技巧277
                    ★第1讲  统计术语277
                    第2讲  阅读技巧290
                    ★第3讲  速算技巧299
                    第4讲  常见陷阱311
                第二章  题型分类精讲317
                    ★第1讲  文字资料317
                    第2讲  表格资料319
                    第3讲  图形资料322
                    ★第4讲  综合资料324
                限时模拟考场327

         

        文摘

        模块一常识判断

        第一章政治常识

            ●名师点拨
            从近年的选调生《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可以看出,政治常识部分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查的形式主要是谚语、成语、俗语以及一些名言警句反映的哲学原理,中共党史则以历次重要会议的内容以及党组织、思想以及作风建设方面的措施为主。时政在每年的考试中多少会涉及一些,主要是与最新的国家重要会议及报告相关,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最新的两会报告等,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留意。对于这些报告文件不需要从头到尾背下来,但是会议的主要精神应该掌握,以便根据掌握的主要精神,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推断出答案。

        第1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唯物论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例如:“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例如: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朱熹的“理在事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柏拉图的“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
            续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如:“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水是万物始基”;“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例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归一”;“天不变,道亦不变”;“白马非马”;“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
            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二辩证法
            (一)三大规律
            规律相关概念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及例子
            量变与质变
            规律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坚持渐进和变革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适度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
            例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否定之否定
            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所谓“肯定”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所谓“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例如:“冰—水—汽”;“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团结—批评—团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续表
            规律相关概念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及例子
            对立统一
            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各有特点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
            (二)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发另一个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正确认识因果联系,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效利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我们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例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本质和现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例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说明看待事物应该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本质和现象)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言”和“行”是现象,“心”是本质)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或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子:守株待兔。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我们做工作要从现实出发。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分清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可能变成现实。
            5.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例子:东施效颦。
            (三)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原理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同时要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和把握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例子:“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联系、次要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坐井观天”;“三人齐心,其利断金”;“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接通电源,电灯发亮”;“虚心使人进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因果联系。
            三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指导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3.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意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例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郑人买履”。
            “百闻不如一见。”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山腰点桐,山下务农。”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例1】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解析】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物是观念的集合”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通常人们以为存在于心外的自然事物,其实只是观念的集合,并无心外的存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是韩非子的哲学观点,说的是不要墨守成规,要看社会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句话指出了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意即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这句话认为世界是静止的,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气者,理之依也”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这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观点。而“理生万物”意即世界万物均是由“理”而产生的,这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而“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意思是说,读书人尽管不出家门,但是还是能知道天下所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世界是可知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由上可知,选C。
            【例2】 下列选项中三国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错误的是()。
            A.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 草船借箭——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C. 张飞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张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 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解析】  D。“望梅止渴”体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例3】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
            D. 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解析】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周国平与萧伯纳的观点不同在于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所以选择D选项。

        第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1)2000年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江泽民在2001年7月1日建党80周年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三个代表”的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的确立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五)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
            (2)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
            (3)胡锦涛在200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3月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的阐发。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全面体现并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十八大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与时俱进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三)求真务实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三个“有利于”
            邓小平指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市场经济
            1979年11月,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
            (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邓小平考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起始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点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路线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改革开放
            1.改革破冰
            1977年6月至1980年2月,万里在安徽省实行农村改革,率先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支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80年8月,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十八大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经济发展战略
            1.“三步走”
            邓小平提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新“三步走”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第三步战略步骤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
            (五)区域发展战略
            1.开发浦东
            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市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2.西部大开发战略
            (1)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包含12个省区市,即: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五省区市,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还包括中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
            (1)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2)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3)2007年8月,《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发布。
            4.促进中部崛起战略
            (1)2004年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出现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提法。
            (2)2004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2005年3月6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
            (4)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5)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6)中部地区包含6省,即:山西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2010年,国务院明确武汉市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六)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报告中第一次在中共的重大纲领性文献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所做的明确表述。
            (七)科教兴国战略
            1988年,邓小平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八)关键抉择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八荣八耻”的提出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提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一)社会建设的含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此后生态文明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十一外交政策
            (一)过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20世纪60年代
            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关系的“两条线”外交战略; “两只拳头打人”。
            3.20世纪70年代
            联美反苏的对外战略; “一条线一大片”。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合法权利。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1979年,邓小平访美。
            (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4.20世纪80年代
            “无敌国外交” “真正的不结盟”。
            5.20世纪90年代
            冷静观察,洞察本质;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6.21世纪
            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
            (二)内容
            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十二党的建设
            (一)“三讲”教育
            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指出: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二)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先进性建设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纯洁性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提出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五)四大考验
            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六)四大危险
            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七)两个宏伟目标
            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八)党的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内容包括:(1)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4)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5)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6)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7)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8)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例】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明确表述的是()。
            A. 国家富强B. 民族振兴
            C. 美丽中国D. 人民幸福
            【解析】  C。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美丽中国”不属于“中国梦”明确表述的内容,选C。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