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社会化考试用书>选调生考试用书>通用版选调生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选调生考试用书《综合知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5.00 商品编号:9858
      • 折 扣 价:¥22.00已优惠¥23.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适用于参加选调生招录考试的考生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选调生备考指南1
            第一篇  政治常识
                本篇命题综述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4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
                    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5
                    第三节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14
                    第五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18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20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24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概述24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5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26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28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28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8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29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5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35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35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3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37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3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
                第七章  中共党史43
                过关练习49
            第二篇  经济常识
                本篇命题综述54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4
                    第一节  经济基本常识54
                    第二节  经济体制57
                    第三节  市场经济58
                第二章  宏观经济61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61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62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65
                第三章  微观经济69
                    第一节  市场主体69
                    第二节  市场机制70
                    第三节  市场竞争73
                    第四节  收入分配74
                第四章  国际经济76
                    第一节  国际贸易76
                    第二节  汇率77
                过关练习81
            第三篇  法律常识
                本篇命题综述85
                第一章  新法解读85
                第二章  旧法修订87
                第三章  法理学94
                    第一节  法理学概述94
                    第二节  法的制定和实施95
                    第三节  法律关系与法律监督96
                第四章  宪法98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98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100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02
                    第四节  国家机构104
                    第五节  立法体制107
                第五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09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09
                    第二节  行政行为111
                    第三节  行政复议123
                    第四节  行政赔偿126
                    第五节  行政诉讼法127
                第六章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132
                    第一节  刑法概述132
                    第二节  犯罪134
                    第三节  刑罚135
                    第四节  常见的犯罪143
                    第五节  刑事诉讼法146
                第七章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150
                    第一节  民法概述150
                    第二节  民事主体与客体151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与代理155
                    第四节  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160
                    第五节  物权163
                    第六节  债权164
                    第七节  知识产权166
                    第八节  诉讼时效168
                    第九节  《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摘录)169
                    第十节  民事诉讼法171
                过关练习177
            第四篇  科技、人文及历史常识
                本篇命题综述184
                第一章  科技常识184
                    第一节  地理常识184
                    第二节  高新技术及其成果188
                    第三节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3
                    第四节  生活百科196
                第二章  人文常识207
                第三章  历史常识21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214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222
                    第三节  中国现代史226
                    第四节  世界史229
                过关练习233
            第五篇  职业道德
                本篇命题综述236
                第一章  道德与职业道德236
                    第一节  道德概要236
                    第二节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概述237
                    第三节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39
                第二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242
                    第一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及其体系2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2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244
                第三章  职业道德修养249
                    第一节  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249
                    第二节  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提高途径249
                过关练习251
            第六篇  行政管理与公文写作常识
                本篇命题综述254
                第一章  行政管理254
                    第一节  行政管理概述254
                    第二节  行政组织257
                    第三节  行政领导260
                    第四节  行政决策263
                    第五节  行政执行267
                    第六节  行政监督272
                第二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275
                    第一节  公文概述275
                    第二节  公文写作282
                    第三节  事务性文书写作297
                    第四节  公文处理303
                过关练习306
            第七篇  国情社情
                本篇命题综述314
                第一章  我国国情314
                    第一节  国土与资源314
                    第二节  人口320
                    第三节  我国的世界遗产323
                    第四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325
                第二章  社会时政热点327
                    第一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327
                    第二节  十八届四中全会热点解读读333
                    第三节  2015年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337
                    第四节  国内国际时事要点339
                过关练习349

         

        文摘

        第一篇  政治常识

            本篇命题综述
            本篇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历来是选调生《综合知识》考试的重点,应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生应注意这个提法。这部分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由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广义的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就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全部哲学斗争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指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所谓的二元论是指认为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儿为主要代表。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是本原,显然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贬低了物质的作用,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还表现在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表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节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真题链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解析】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在周长四万千米即八万里的赤道上,随着地球的自转,人一天相当于行进了八万里,在地球上看地球以外的天体,一切天体似乎都位于一个以观测者为球心的球面上,随着地球的自转,在赤道上看到的日月星辰数目最多。而人们在地球上,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这反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故本题选D。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的活动,因此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真题链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
            A. 意识是第一性的
            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的
            C. 物质是第一性的
            D. 物质和意识都是决定性的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故正确答案为C。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

        第三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客观事物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无处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联系的多样性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联系具有多样性
            真题链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A. 必然联系B. 内部联系C. 直接联系D. 间接联系
            【解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某种间接的联系,如果某一方出现了问题,另一方也可能会遭受祸害。故答案为D。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
            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它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不合理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形成了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了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联为一体,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从而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或方向。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质是区分事物、划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离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结构、性质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计算和测定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确定事物“是什么”,才能把它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区别开来;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这是对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俗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因此,首先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1)量变与质变的内涵
            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2)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真题链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 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 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 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 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解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C、D项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产生;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展开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从发展的总的方向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上升的,辩证的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周期性与回复性联结在一起。总的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是上升和回复的统一。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联系问题、发展问题和矛盾观三方面的对立。
            在联系问题上的对立在发展问题上的对立在矛盾观方面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客观事物存在矛盾,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外力的推动结果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2.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第二,正确地把握因果关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地把握因果关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与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2.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发展中非根本的、次要的以及外在的矛盾;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则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必然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只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必然性是比较确定的、持久的,而偶然性则是不确定的、暂时的。二者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对立趋势的界限是确定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凭空形成的,它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以,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都是通过许多偶然形式实现的,不通过偶然性而表现出来的纯粹必然性是不存在的。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一对范畴。
            2.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再是可能性。可能作为事物潜在的趋势,它着眼于“未来”,预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现实作为现存的客观实际,它着眼于“现在”,标志事物的现状。它们有质的区别,绝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要求我们一切工作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只有深刻地把握了现实,才能正确地估计事物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以科学的预见来指导自己进一步的活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是没有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同时孕育着新的可能性。现实不是凭空出现的,可能之所以为可能,不仅由于它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也因其以某种现实为依据。
            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产生于现实,并将进一步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客观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一个新事物产生以前,它是孕育在现实事物之中的一种发展趋向,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现实性,随着事物的发展,新的方面战胜了旧的方面,它便由萌芽状态的潜在的现实性转化为直接的现实性。新的现实又包含着新的矛盾,孕育着新的可能,当可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循环往复、川流不息,促使事物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与它们的外部表现形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本质和现象
            1.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范畴。
            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二者存在原则的界限,不能混同。本质和现象的主要区别:
            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现象丰富、具体,本质则单纯、深刻。
            (2)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第一,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不依赖于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第二,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脱离现象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由上可见,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和不通过现象表现的本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割裂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就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