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中学》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3.00 商品编号:6929
      • 折 扣 价:¥25.00已优惠¥18.00(6.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河南省教师入编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考点聚焦 (2)
                    考点预测 (2)
                    知识结构 (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
                        一、教育的定义 (3)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3)
                        三、教育的本质 (4)
                        四、教育的功能 (4)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 (5)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
                        一、教育学的定义 (8)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9)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12)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4)
                    【经典案例】 (14)
                    高效提升训练 (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9)
                    考点聚焦 (19)
                    考点预测 (19)
                    知识结构 (19)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20)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0)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0)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22)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23)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23)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3)
                        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25)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7)
                        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28)
                    第三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28)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8)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8)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29)
                    【经典案例】 (29)
                    高效提升训练 (30)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32)
                    考点聚焦 (32)
                    考点预测 (32)
                    知识结构 (32)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33)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33)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3)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34)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34)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5)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37)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37)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8)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39)
                    第四节  中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任务 (39)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39)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41)
                    【经典案例】 (41)
                    高效提升训练 (42)
                第四章  教育目的 (46)
                    考点聚焦 (46)
                    考点预测 (46)
                    知识结构 (4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47)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47)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47)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48)
                        四、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48)
                        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49)
                        六、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49)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9)
                        一、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49)
                        二、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50)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0)
                        四、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51)
                        五、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52)
                    【经典案例】 (55)
                    高效提升训练 (56)
                第五章  教育制度 (59)
                    考点聚焦 (59)
                    考点预测 (59)
                    知识结构 (59)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60)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60)
                        二、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60)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61)
                        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61)
                        五、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62)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63)
                    第二节  我国的学制 (63)
                        一、我国的学制发展 (63)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65)
                        三、义务教育  (66)
                        四、终身教育 (66)
                    【经典案例】 (67)
                    高效提升训练 (68)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70)
                    考点聚焦 (70)
                    考点预测 (70)
                    知识结构 (70)
                    第一节  学生 (71)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71)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及义务 (72)
                    第二节  教师 (73)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 (73)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73)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74)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76)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及发展 (76)
                    第三节  师生关系 (78)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78)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79)
                        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79)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及建立、发展 (80)
                    【经典案例】 (81)
                    高效提升训练 (81)
                第七章  中学课程 (84)
                    考点聚焦 (84)
                    考点预测 (84)
                    知识结构 (84)
                    第一节  课程概述 (85)
                        一、课程的概念 (85)
                        二、课程的类型 (85)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86)
                        四、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87)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88)
                        一、课程目标 (88)
                        二、课程设计 (89)
                    第三节  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 (91)
                        一、课程实施 (91)
                        二、课程评价 (92)
                        三、课程管理 (94)
                    第四节  我国中学的课程 (94)
                        一、初中课程设置(94)
                        二、高中课程设置(95)
                    【经典案例】 (96)
                    高效提升训练 (97)
                第八章  中学教学 (99)
                    考点聚焦 (99)
                    考点预测 (99)
                    知识结构 (99)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00)
                        一、教学的概念 (100)
                        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00)
                        三、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01)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02)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02)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03)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05)
                    第三节  中学教学原则 (106)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106)
                        二、中学教学原则 (106)
                    第四节  中学教学方法 (109)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09)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09)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12)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 (113)
                        一、教学组织形式 (113)
                        二、教学评价 (115)
                    第六节  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 (118)
                        一、备课 (118)
                        二、上课 (119)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20)
                        四、课外辅导 (121)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21)
                    【经典案例】 (123)
                    高效提升训练 (123)
                第九章  中学德育 (127)
                    考点聚焦 (127)
                    考点预测 (127)
                    知识结构 (127)
                    第一节  中学德育概述 (128)
                        一、德育 (128)
                        二、中学德育目标 (128)
                        三、中学德育内容 (129)
                        四、中学德育的意义 (129)
                    第二节  中学德育过程 (130)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130)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30)
                    第三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133)
                        一、德育的原则 (133)
                        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36)
                    【经典案例】 (138)
                    高效提升训练 (139)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 (141)
                    考点聚焦 (141)
                    考点预测 (141)
                    知识结构 (141)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142)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42)
                        二、中学班主任工作 (143)
                    第二节  班级管理 (146)
                        一、班级概述 (146)
                        二、班集体概述  (146)
                        三、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功能  (148)
                        四、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49)
                        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 (149)
                    第三节  班级活动 (150)
                        一、班级活动概述 (150)
                        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51)
                    【经典案例】 (152)
                    高效提升训练 (153)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56)
                    考点聚焦 (156)
                    考点预测 (156)
                    知识结构 (156)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157)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57)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57)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58)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58)
                        一、初创时期 (158)
                        二、发展时期 (159)
                        三、成熟时期 (159)
                        四、完善时期 (160)
                    【经典案例】 (160)
                    高效提升训练 (161)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63)
                    考点聚焦 (163)
                    考点预测 (163)
                    知识结构 (163)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164)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164)
                        二、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164)
                        三、心理发展理论 (165)
                    第二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 (168)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168)
                        二、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170)
                        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171)
                    第三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72)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72)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74)
                    【经典案例】 (175)
                    高效提升训练 (175)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79)
                    考点聚焦 (179)
                    考点预测 (179)
                    知识结构 (179)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80)
                        一、学习的概念及实质 (180)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80)
                        三、学生学习特点 (181)
                        四、学习的分类 (181)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82)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183)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83)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84)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86)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186)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86)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87)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88)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89)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9)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190)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190)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 (190)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91)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91)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91)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92)
                    【经典案例】 (192)
                    高效提升训练 (193)
                第四章  学习心理 (197)
                    考点聚焦 (197)
                    考点预测 (197)
                    知识结构 (197)
                    第一节  学习动机 (198)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98)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98)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99)
                        四、学习动机理论(200)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 (203)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203)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204)
                        一、知识的概念及类型 (204)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205)
                        三、知识的获得 (206)
                        四、知识的遗忘 (208)
                        五、知识的保持 (209)
                    第三节  学习迁移 (210)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210)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210)
                        三、学习迁移的类型  (210)
                        四、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211)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213)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214)
                    第四节  技能的形成 (214)
                        一、技能的定义及特征 (214)
                        二、技能的分类 (214)
                        三、技能的作用 (215)
                        四、操作技能的形成 (216)
                        五、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217)
                        六、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18)
                        七、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218)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219)
                    第五节  学习策略 (220)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220)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220)
                        三、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223)
                        四、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223)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224)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224)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22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225)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25)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226)
                        六、创造性的含义和特征 (227)
                        七、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228)
                        八、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228)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30)
                        一、态度 (230)
                        二、品德 (231)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232)
                        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34)
                        五、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34)
                        六、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235)
                        七、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36)
                    【经典案例】 (237)
                    高效提升训练 (238)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 (243)
                    考点聚焦 (243)
                    考点预测 (243)
                    知识结构 (243)
                    第一节  心理健康 (244)
                        一、心理健康概述 (244)
                        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244)
                        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44)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 (245)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247)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247)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247)
                    第三节  心理评估 (249)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249)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249)
                    第四节  心理辅导 (250)
                        一、心理辅导概述 (250)
                        二、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251)
                    【经典案例】 (253)
                    高效提升训练 (254)
                第六章  教师心理 (256)
                    考点聚焦 (256)
                    考点预测 (256)
                    知识结构 (256)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257)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257)
                        二、教师的角色心理 (257)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心理 (261)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261)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62)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263)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63)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263)
                    【经典案例】 (264)
                    高效提升训练 (265)
            第三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268)
                    考点聚焦 (268)
                    考点预测 (268)
                    知识结构 (268)
                    第一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 (269)
                        一、心理及心理学定义 (269)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69)
                        三、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270)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 (270)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270)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270)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71)
                        四、格式塔心理学 (271)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271)
                        六、策动心理学 (271)
                        七、认知心理学 (272)
                        八、人本主义心理学 (272)
                    高效提升训练 (272)
                第二章  认知 (274)
                    考点聚焦 (274)
                    考点预测 (274)
                    知识结构 (274)
                    第一节  注意 (275)
                        一、注意的概念和特点 (275)
                        二、注意的分类 (275)
                        三、注意的品质 (276)
                        四、注意的功能 (277)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78)
                    第二节  感觉 (279)
                        一、感觉的概念 (279)
                        二、感觉的种类 (279)
                        三、感觉现象 (279)
                    第三节  知觉 (280)
                        一、知觉的概念 (280)
                        二、知觉的种类 (280)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281)
                        四、观察 (282)
                    第四节  记忆 (283)
                        一、记忆的概念 (283)
                        二、记忆的过程 (283)
                        三、记忆的分类 (284)
                        四、记忆的品质 (285)
                        五、瞬时记忆 (285)
                        六、短时记忆 (286)
                        七、长时记忆 (287)
                        八、遗忘 (287)
                    第五节  想象 (289)
                        一、想象的定义 (289)
                        二、想象的功能 (289)
                        三、想象的种类 (289)
                        四、想象的特征 (290)
                        五、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 (290)
                    第六节  言语 (291)
                        一、言语的概念 (291)
                        二、言语的功能 (291)
                        三、言语的种类 (291)
                    第七节  思维 (291)
                        一、思维的概念 (291)
                        二、思维的特征 (292)
                        三、思维的种类 (292)
                        四、思维的形式 (294)
                        五、思维的过程 (294)
                        六、思维的品质 (295)
                        七、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96)
                    【经典案例】 (297)
                    高效提升训练 (297)
                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301)
                    考点聚焦 (301)
                    考点预测 (301)
                    知识结构 (301)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302)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302)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302)
                        三、情感的分类 (302)
                        四、情绪的分类 (303)
                        五、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04)
                    第二节  意志 (305)
                        一、意志的概念 (305)
                        二、意志行动 (305)
                        三、意志的品质 (306)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307)
                    【经典案例】 (307)
                    高效提升训练 (308)
                第四章  个性心理 (310)
                    考点聚焦 (310)
                    考点预测 (310)
                    知识结构 (310)
                    第一节  个性 (311)
                        一、个性的概念 (311)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311)
                        三、个性心理结构 (311)
                    第二节  能力 (312)
                        一、能力的概念 (312)
                        二、能力的分类 (312)
                        三、智力 (313)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315)
                        一、气质的概念 (315)
                        二、气质的类型与学说 (315)
                        三、性格的概念 (316)
                        四、性格与气质 (316)
                        五、性格的类型 (317)
                        六、性格的结构 (317)
                        七、良好性格的培养 (318)
                    【经典案例】 (319)
                    高效提升训练 (319)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322)
                    考点聚焦 (322)
                    考点预测 (322)
                    知识结构 (322)
                    第一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323)
                        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323)
                        二、社会态度的功能 (323)
                        三、社会知觉 (324)
                    第二节  印象形成 (324)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 (324)
                        二、印象形成效应 (324)
                    第三节  人际关系 (325)
                        一、人际关系概述 (325)
                        二、人际关系类型 (326)
                        三、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 (327)
                    第四节  群体心理 (327)
                        一、群体心理概述 (327)
                        二、群体的分类 (328)
                        三、群体行为规律 (328)
                        四、群体影响 (329)
                    【经典案例】 (331)
                    高效提升训练 (331)
            第四部分 教学技能
                第一章  教学语言表达技能(334)
                    考点聚焦(334)
                    考点预测(334)
                    知识结构(334)
                    第一节  教学口语技能(335)
                        一、教学口语的含义(335)
                        二、教学口语的功能及分类(335)
                        三、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336)
                        四、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336)
                    第二节  教态语言技能(337)
                        一、教态语言的含义及特点(337)
                        二、教态语言的功能(337)
                        三、教态语言的类型(337)
                        四、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339)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340)
                    考点聚焦(340)
                    考点预测(340)
                    知识结构(340)
                    第一节  课堂导入技能(341)
                        一、课堂导入技能的含义及作用(341)
                        二、课堂导入的类型(341)
                        三、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342)
                    第二节  课堂讲授技能(342)
                        一、课堂讲授的含义(342)
                        二、课堂讲授的分类(343)
                        三、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343)
                    第三节  课堂提问技能(344)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344)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344)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345)
                    第四节  课堂对话技能(345)
                        一、课堂对话的含义及特点(345)
                        二、课堂对话的类型(345)
                    第五节  课堂板书技能(346)
                        一、课堂板书的含义(346)
                        二、课堂板书的内容(346)
                        三、课堂板书的类型(346)
                    第六节  结课技能(347)
                        一、结课的含义(347)
                        二、结课的方法(347)
                    高效提升训练 (348)
            第五部分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我国课程改革概述 (350)
                    考点聚焦 (350)
                    考点预测 (350)
                    知识结构 (350)
                    第一节  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 (351)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351)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352)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352)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52)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53)
                    高效提升训练 (354)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355)
                    考点聚焦 (355)
                    考点预测 (355)
                    知识结构 (355)
                    第一节  教育观念的变革 (356)
                        一、教学观的转变 (356)
                        二、新型教师观 (356)
                        三、新型学生观 (357)
                    第二节  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革 (358)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359)
                        二、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特点 (359)
                    第三节  课程组织的变革 (360)
                        一、课程结构的变革 (360)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361)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363)
                        四、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方面的变革 (365)
                    高效提升训练 (367)
            第六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370)
                    考点聚焦 (370)
                    考点预测 (370)
                    知识结构 (370)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371)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地位与特点 (371)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371)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72)
                        四、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373)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373)
                        一、教师义务 (373)
                        二、教师良心 (374)
                        三、教师公正 (375)
                        四、教师荣誉 (375)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76)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76)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376)
                    【经典案例】 (377)
                    高效提升训练 (378)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380)
                    考点聚焦 (380)
                    考点预测 (380)
                    知识结构 (380)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 (381)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 (381)
                        二、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任务 (381)
                        三、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内容 (381)
                        四、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 (382)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382)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原则 (382)
                        二、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384)
                        三、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 (384)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385)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385)
                        二、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方法 (386)
                    高效提升训练 (387)
            第七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 (392)
                    考点聚焦 (392)
                    考点预测 (392)
                    知识结构 (392)
                    第一节  教育法律概述 (393)
                        一、教育法的含义 (393)
                        二、教育法规的含义 (393)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394)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 (394)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394)
                        三、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395)
                        四、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396)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96)
                    第三节  教育法律规范 (397)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397)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398)
                    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 (399)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399)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400)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401)
                        四、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402)
                    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 (404)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 (404)
                        二、法律救济的特征 (404)
                        三、法律救济的渠道 (404)
                        四、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404)
                        五、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05)
                        六、教师申诉制度 (405)
                        七、学生申诉制度 (406)
                    第六节  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407)
                        一、依法执教的含义 (407)
                        二、依法执教的必要性 (407)
                        三、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408)
                    【经典案例】 (408)
                    高效提升训练 (409)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413)
                    考点聚焦 (413)
                    考点预测 (413)
                    知识结构 (41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1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1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2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25)
                    五、《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427)
                    六、《教师资格条例》 (431)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34)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36)
                    九、《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39)
                    【经典案例】 (442)
                    高效提升训练 (443)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笔试、面试面授课程(446)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447)
         

        文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1)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所以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下层的人士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
            (3)教育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4)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乐学与立志
            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认为学习的成败与立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学习必须有恒,必须立志于学,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
            ②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也重视思考,而且看到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孔子也看到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③启发诱导
            《论语?述而》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④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5)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6)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关于德育的主张主要有: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7)论教师
            孔子关于教师的看法主要有: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8)孔子思想的历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溯到孔子。他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
            2.孟子
            (1)教育作用
            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道德教学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有: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
            (4)教学思想
            孟子提出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这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完善教学。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3)长善救失
            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学记》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4)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5)藏息相辅
            对于学生的学习,《学记》中的思想认为: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练习必须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相观而善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身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尤为重要。
            (7)豫时孙摩
            《学记》认为: 豫、时、孙、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
            “豫”,就是预防,防患于未然,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要事先做好准备, 要有预见性。
            “时”,就是及时,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说教学要有顺序,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来安排教材的知识深浅、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学不躐等”体现了同样的教学原则。
            “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要重视教学中的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讲解孔子、孟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此外,先秦时期荀子的性恶论、儒墨显学、道家的“道法自然”等教育思想,也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1)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2)教学法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是指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讽刺的方法,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答案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柏拉图
            (1)《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他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对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2)学习观——回忆说
            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将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事物,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做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第三,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3.裴斯泰洛奇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受教育者脑、心和身体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多彩;“绅士教育”主张,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
            ■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根本命题,即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长”是从生活的过程来说的,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带来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带来生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杜威的教育观点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杜威吸取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以及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前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学理论,代表性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其中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教育学派别的形成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其代表著作分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是主要代表作。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强调运用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美国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都属于批判教育学。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特别是来源于认知主义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素质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式呈现多样化;
            第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科体系;
            第四,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
            一天,丈夫教七岁的儿子如何使用割草机。调皮的儿子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并充分利用他学到的技术开展工作。机器所到之处,枝折花落,原本美丽的花圃被割得乱七八糟。看到这个场景,丈夫怒不可遏。“你在干什么?”他怒吼起来。这时,妻子快步走过来,用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亲爱的,别这样,要知道,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在养花!”
            ■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养孩子。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及行为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同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有时难免会像案例中的丈夫一样,大动肝火,大加批判,甚至训斥、辱骂、体罚。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如转换角度,像案例中的妻子那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学生,容许学生犯错。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