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3.00 商品编号:6928
      • 折 扣 价:¥25.00已优惠¥18.00(6.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河南省教师入编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考点聚焦 (2)
                    考点预测 (2)
                    知识结构 (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
                        一、教育的定义 (3)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3)
                        三、教育的本质 (4)
                        四、教育的功能 (4)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 (5)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
                        一、教育学的定义 (8)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9)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12)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4)
                    【经典案例】 (14)
                    高效提升训练 (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9)
                    考点聚焦 (19)
                    考点预测 (19)
                    知识结构 (19)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20)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0)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0)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22)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23)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23)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3)
                        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25)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7)
                        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28)
                    第三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28)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8)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8)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29)
                    【经典案例】 (29)
                    高效提升训练 (30)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32)
                    考点聚焦 (32)
                    考点预测 (32)
                    知识结构 (32)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33)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33)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3)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34)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34)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5)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37)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37)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8)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39)
                    第四节  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 (39)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39)
                        二、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40)
                        三、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42)
                    【经典案例】 (42)
                    高效提升训练 (43)
                第四章  教育目的 (46)
                    考点聚焦 (46)
                    考点预测 (46)
                    知识结构 (4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47)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47)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47)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48)
                        四、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48)
                        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49)
                        六、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49)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9)
                        一、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49)
                        二、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50)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0)
                        四、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51)
                        五、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52)
                    【经典案例】 (55)
                    高效提升训练 (56)
                第五章  教育制度 (59)
                    考点聚焦 (59)
                    考点预测 (59)
                    知识结构 (59)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60)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60)
                        二、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60)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61)
                        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61)
                        五、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62)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63)
                    第二节  我国的学制 (63)
                        一、我国的学制发展 (63)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65)
                        三、义务教育  (66)
                        四、终身教育 (66)
                    【经典案例】 (67)
                    高效提升训练 (68)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70)
                    考点聚焦 (70)
                    考点预测 (70)
                    知识结构 (70)
                    第一节  学生 (71)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71)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及义务 (72)
                    第二节  教师 (73)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 (73)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73)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74)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76)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及发展 (76)
                    第三节  师生关系 (78)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78)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79)
                        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79)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及建立、发展 (80)
                    【经典案例】 (81)
                    高效提升训练 (81)
                第七章  小学课程 (84)
                    考点聚焦 (84)
                    考点预测 (84)
                    知识结构 (84)
                    第一节  课程概述 (85)
                        一、课程的概念 (85)
                        二、课程的类型 (85)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86)
                        四、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87)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88)
                        一、课程目标 (88)
                        二、课程设计 (89)
                    第三节  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 (91)
                        一、课程实施 (91)
                        二、课程评价 (92)
                        三、课程管理 (94)
                    第四节  我国小学课程 (94)
                        一、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94)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 (94)
                    【经典案例】 (95)
                    高效提升训练 (95)
                第八章  小学教学 (98)
                    考点聚焦 (98)
                    考点预测 (98)
                    知识结构 (98)
                    第一节  教学概述 (99)
                        一、教学的概念 (99)
                        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99)
                        三、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00)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01)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01)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02)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04)
                    第三节  小学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05)
                        一、小学教学的原则 (105)
                        二、小学教学方法 (108)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 (111)
                        一、教学组织形式 (111)
                        二、教学评价 (113)
                    第五节  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 (117)
                        一、备课 (117)
                        二、上课 (118)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19)
                        四、课外辅导 (119)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20)
                    【经典案例】 (121)
                    高效提升训练 (122)
                第九章  小学德育 (126)
                    考点聚焦 (126)
                    考点预测 (126)
                    知识结构 (126)
                    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 (127)
                        一、德育 (127)
                        二、小学德育的特点、目标及内容 (127)
                        三、小学德育的意义 (129)
                    第二节  小学德育过程 (129)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129)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30)
                    第三节  小学德育的实施 (132)
                        一、德育的原则 (132)
                        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35)
                    【经典案例】 (138)
                    高效提升训练 (139)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 (141)
                    考点聚焦 (141)
                    考点预测 (141)
                    知识结构 (141)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142)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42)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 (143)
                    第二节  班级管理 (146)
                        一、班级概述 (146)
                        二、班集体概述  (146)
                        三、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功能  (148)
                        四、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49)
                        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 (149)
                    第三节  班级活动 (150)
                        一、班级活动概述 (150)
                        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51)
                    【经典案例】 (152)
                    高效提升训练 (153)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56)
                    考点聚焦 (156)
                    考点预测 (156)
                    知识结构 (156)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157)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57)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57)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58)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58)
                        一、初创时期 (158)
                        二、发展时期 (159)
                        三、成熟时期 (159)
                        四、完善时期 (160)
                    【经典案例】 (160)
                    高效提升训练 (161)
                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63)
                    考点聚焦 (163)
                    考点预测 (163)
                    知识结构 (163)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164)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164)
                        二、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164)
                        三、心理发展理论 (165)
                    第二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 (168)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168)
                        二、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170)
                        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171)
                    第三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73)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73)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75)
                    【经典案例】 (176)
                    高效提升训练 (176)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80)
                    考点聚焦 (180)
                    考点预测 (180)
                    知识结构 (180)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81)
                        一、学习的概念及实质 (181)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81)
                        三、学生学习特点 (182)
                        四、学习的分类 (182)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83)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184)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84)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85)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87)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187)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87)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88)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89)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90)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90)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191)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191)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 (191)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92)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92)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92)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93)
                    【经典案例】 (193)
                    高效提升训练 (194)
                第四章  学习心理 (198)
                    考点聚焦 (198)
                    考点预测 (198)
                    知识结构 (198)
                    第一节  学习动机 (199)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99)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99)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200)
                        四、学习动机理论(201)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 (204)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204)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205)
                        一、知识的概念及类型 (205)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206)
                        三、知识的获得 (207)
                        四、知识的遗忘 (209)
                        五、知识的保持 (210)
                    第三节  学习迁移 (211)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211)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211)
                        三、学习迁移的类型  (211)
                        四、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212)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214)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215)
                    第四节  技能的形成 (215)
                        一、技能的定义及特征 (215)
                        二、技能的分类 (215)
                        三、技能的作用 (216)
                        四、操作技能的形成 (217)
                        五、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218)
                        六、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19)
                        七、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219)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220)
                    第五节  学习策略 (221)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221)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221)
                        三、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224)
                        四、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224)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225)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225)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225)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226)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26)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227)
                        六、创造性的含义和特征 (228)
                        七、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229)
                        八、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229)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31)
                        一、态度 (231)
                        二、品德 (232)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233)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35)
                        五、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35)
                        六、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236)
                        七、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37)
                    【经典案例】 (238)
                    高效提升训练 (239)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 (243)
                    考点聚焦 (243)
                    考点预测 (243)
                    知识结构 (243)
                    第一节  心理健康 (244)
                        一、心理健康概述 (244)
                        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244)
                        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44)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 (245)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247)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247)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248)
                    第三节  心理评估 (249)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249)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249)
                    第四节  心理辅导 (250)
                        一、心理辅导概述 (250)
                        二、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251)
                    【经典案例】 (253)
                    高效提升训练 (254)
                第六章  教师心理 (256)
                    考点聚焦 (256)
                    考点预测 (256)
                    知识结构 (256)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257)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257)
                        二、教师的角色心理 (257)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心理 (261)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261)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62)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263)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63)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263)
                    【经典案例】 (264)
                    高效提升训练 (265)
            第三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268)
                    考点聚焦 (268)
                    考点预测 (268)
                    知识结构 (268)
                    第一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 (269)
                        一、心理及心理学定义 (269)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69)
                        三、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270)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 (270)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270)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270)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71)
                        四、格式塔心理学 (271)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271)
                        六、策动心理学 (271)
                        七、认知心理学 (272)
                        八、人本主义心理学 (272)
                    高效提升训练 (272)
                第二章  认知 (274)
                    考点聚焦 (274)
                    考点预测 (274)
                    知识结构 (274)
                    第一节  注意 (275)
                        一、注意的概念和特点 (275)
                        二、注意的分类 (275)
                        三、注意的品质 (276)
                        四、注意的功能 (277)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78)
                    第二节  感觉 (279)
                        一、感觉的概念 (279)
                        二、感觉的种类 (279)
                        三、感觉现象 (279)
                    第三节  知觉 (280)
                        一、知觉的概念 (280)
                        二、知觉的种类 (280)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281)
                        四、观察 (282)
                    第四节  记忆 (283)
                        一、记忆的概念 (283)
                        二、记忆的过程 (283)
                        三、记忆的分类 (284)
                        四、记忆的品质 (285)
                        五、瞬时记忆 (285)
                        六、短时记忆 (286)
                        七、长时记忆 (287)
                        八、遗忘 (287)
                    第五节  想象 (289)
                        一、想象的定义 (289)
                        二、想象的功能 (289)
                        三、想象的种类 (289)
                        四、想象的特征 (290)
                        五、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 (290)
                    第六节  言语 (291)
                        一、言语的概念 (291)
                        二、言语的功能 (291)
                        三、言语的种类 (291)
                    第七节  思维 (291)
                        一、思维的概念 (291)
                        二、思维的特征 (292)
                        三、思维的种类 (292)
                        四、思维的形式 (294)
                        五、思维的过程 (294)
                        六、思维的品质 (295)
                        七、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96)
                    【经典案例】 (297)
                    高效提升训练 (297)
                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301)
                    考点聚焦 (301)
                    考点预测 (301)
                    知识结构 (301)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302)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302)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302)
                        三、情感的分类 (302)
                        四、情绪的分类 (303)
                        五、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04)
                    第二节  意志 (305)
                        一、意志的概念 (305)
                        二、意志行动 (305)
                        三、意志的品质 (306)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307)
                    【经典案例】 (307)
                    高效提升训练 (308)
                第四章  个性心理 (310)
                    考点聚焦 (310)
                    考点预测 (310)
                    知识结构 (310)
                    第一节  个性 (311)
                        一、个性的概念 (311)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311)
                        三、个性心理结构 (311)
                    第二节  能力 (312)
                        一、能力的概念 (312)
                        二、能力的分类 (312)
                        三、智力 (313)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315)
                        一、气质的概念 (315)
                        二、气质的类型与学说 (315)
                        三、性格的概念 (316)
                        四、性格与气质 (316)
                        五、性格的类型 (317)
                        六、性格的结构 (317)
                        七、良好性格的培养 (318)
                    【经典案例】 (319)
                    高效提升训练 (319)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322)
                    考点聚焦 (322)
                    考点预测 (322)
                    知识结构 (322)
                    第一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323)
                        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323)
                        二、社会态度的功能 (323)
                        三、社会知觉 (324)
                    第二节  印象形成 (324)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 (324)
                        二、印象形成效应 (324)
                    第三节  人际关系 (325)
                        一、人际关系概述 (325)
                        二、人际关系类型 (326)
                        三、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 (327)
                    第四节  群体心理 (327)
                        一、群体心理概述 (327)
                        二、群体的分类 (328)
                        三、群体行为规律 (328)
                        四、群体影响 (329)
                    【经典案例】 (331)
                    高效提升训练 (331)
            第四部分 教学技能
                第一章  教学语言表达技能(334)
                    考点聚焦(334)
                    考点预测(334)
                    知识结构(334)
                    第一节  教学口语技能(335)
                        一、教学口语的含义(335)
                        二、教学口语的功能及分类(335)
                        三、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336)
                        四、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336)
                    第二节  教态语言技能(337)
                        一、教态语言的含义及特点(337)
                        二、教态语言的功能(337)
                        三、教态语言的类型(337)
                        四、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339)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340)
                    考点聚焦(340)
                    考点预测(340)
                    知识结构(340)
                    第一节  课堂导入技能(341)
                        一、课堂导入技能的含义及作用(341)
                        二、课堂导入的类型(341)
                        三、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342)
                    第二节  课堂讲授技能(342)
                        一、课堂讲授的含义(342)
                        二、课堂讲授的分类(343)
                        三、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343)
                    第三节  课堂提问技能(344)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344)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344)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345)
                    第四节  课堂对话技能(345)
                        一、课堂对话的含义及特点(345)
                        二、课堂对话的类型(345)
                    第五节  课堂板书技能(346)
                        一、课堂板书的含义(346)
                        二、课堂板书的内容(346)
                        三、课堂板书的类型(346)
                    第六节  结课技能(347)
                        一、结课的含义(347)
                        二、结课的方法(347)
                    高效提升训练 (348)
            第五部分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我国课程改革概述 (350)
                    考点聚焦 (350)
                    考点预测 (350)
                    知识结构 (350)
                    第一节  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 (351)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351)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352)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352)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52)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53)
                    高效提升训练 (354)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355)
                    考点聚焦 (355)
                    考点预测 (355)
                    知识结构 (355)
                    第一节  教育观念的变革 (356)
                        一、教学观的转变 (356)
                        二、新型教师观 (356)
                        三、新型学生观 (357)
                    第二节  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革 (358)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359)
                        二、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特点 (359)
                    第三节  课程组织的变革 (360)
                        一、课程结构的变革 (360)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361)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363)
                        四、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方面的变革 (365)
                    高效提升训练 (367)
            第六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370)
                    考点聚焦 (370)
                    考点预测 (370)
                    知识结构 (370)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371)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地位与特点 (371)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371)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72)
                        四、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373)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373)
                        一、教师义务 (373)
                        二、教师良心 (374)
                        三、教师公正 (375)
                        四、教师荣誉 (375)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76)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76)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376)
                    【经典案例】 (377)
                    高效提升训练 (378)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380)
                    考点聚焦 (380)
                    考点预测 (380)
                    知识结构 (380)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 (381)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 (381)
                        二、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任务 (381)
                        三、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内容 (381)
                        四、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 (382)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382)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原则 (382)
                        二、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384)
                        三、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 (384)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385)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385)
                        二、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方法 (386)
                    高效提升训练 (387)
            第七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 (392)
                    考点聚焦 (392)
                    考点预测 (392)
                    知识结构 (392)
                    第一节  教育法律概述 (393)
                        一、教育法的含义 (393)
                        二、教育法规的含义 (393)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394)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 (394)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394)
                        三、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395)
                        四、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396)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96)
                    第三节  教育法律规范 (397)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397)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398)
                    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 (399)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399)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400)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401)
                        四、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402)
                    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 (404)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 (404)
                        二、法律救济的特征 (404)
                        三、法律救济的渠道 (404)
                        四、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404)
                        五、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05)
                        六、教师申诉制度 (405)
                        七、学生申诉制度 (406)
                    第六节  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407)
                        一、依法执教的含义 (407)
                        二、依法执教的必要性 (407)
                        三、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408)
                    【经典案例】 (408)
                    高效提升训练 (409)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413)
                    考点聚焦 (413)
                    考点预测 (413)
                    知识结构 (41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1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1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2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25)
                    五、《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427)
                    六、《教师资格条例》 (431)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34)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36)
                    九、《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439)
                    【经典案例】 (442)
                    高效提升训练 (442)
            中公教育?教师招聘笔试、面试面授课程(446)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447)
         

        文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类的基础性学科,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学科。本部分依据河南省历年教师招聘的考试特点和教育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编排,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理解、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知识。
            本部分共分为十章内容。前五章主要针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在考试的时候,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后五章主要讲述实际的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考查题型多偏重于主观题。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注重结合历年考试真题与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聚焦
            1.教育及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教育的本质和要素;
            2.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趋势,典型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考点预测
            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侧重于考查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内容可能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从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活动。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控制,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教育的等级森严,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第三,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据史料记载,中外古代的教育都由专门的学校进行。
            第四,教育发展的相对缓慢。奴隶和封建社会生产力虽然较原始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受其所制,教育发展也较为缓慢。
            第五,道统性突出。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六,专制性明显。教育的过程是管制和灌输的过程,通过教师传递专制的威严,通过考试传递政权的威力。
            第七,教育的象征性功能突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高于知识教育。
            第八,刻板性。学习方法刻板,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
            (三)近、现代学校
            1.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2.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计划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