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法院、检察院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法院、检察院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6.00 商品编号:6282
      • 折 扣 价:¥32.00已优惠¥14.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李永新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国家及各地法院、检察院系统招录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目录
            第一篇  政治
                第一章  时政专题(2)
                    第一节  十八大报告(要点)(2)
                    第二节  2013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要点)(10)
                    第三节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15)
                    第四节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18)
                    第五节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点)(20)
                    第六节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30)
                    第七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要点)(38)
                    第八节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4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4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6)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60)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概述(60)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61)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6)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66)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74)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5)
                    第五节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77)
            第二篇  法律
                第一章  法的概述(80)
                    第一节  基本概念(80)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与实施(83)
                第二章  宪法(85)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85)
                    第二节  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86)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8)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91)
                第三章  行政法(95)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95)
                    第二节  行政行为(95)
                    第三节  行政复议(99)
                    第四节  公务员法(103)
                第四章  刑法(107)
                    第一节  刑法概述(107)
                    第二节  犯罪(108)
                    第三节  刑罚(115)
                    第四节  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关的几种常见犯罪(121)
                第五章  民法(125)
                    第一节  民法概述(125)
                    第二节  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125)
                    第三节  民事权利(128)
                    第四节  民事责任(132)
                第六章  诉讼法(133)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133)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139)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148)
                第七章  经济法(153)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153)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55)
                    第三节  产品质量法(158)
                    第四节  劳动法律制度(159)
                    第五节  个人所得税法(162)
                    第六节  企业所得税法(163)
            第三篇  经济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6)
                    第一节  经济体制(1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68)
                第二章  微观经济(171)
                    第一节  市场主体(171)
                    第二节  市场机制(172)
                    第三节  市场竞争(175)
                第三章  宏观经济(178)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178)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180)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184)
                第四章  国际经济(186)
                    第一节  开放经济(186)
                    第二节  国际贸易(188)
                    第三节  国际金融(189)
            第四篇  管理
                第一章  管理学基本原理(194)
                    第一节  人本原理(194)
                    第二节  激励原理(194)
                    第三节  能级原理(195)
                    第四节  系统原理(196)
                    第五节  权变原理(196)
                    第六节  效益原理(197)
                第二章  行政管理(198)
                    第一节  政府职能(198)
                    第二节  行政组织(201)
                    第三节  行政执行(203)
                    第四节  行政责任(206)
                    第五节  行政监督(209)
            第五篇  公文
                第一章  公文基础知识(214)
                    第一节  公文的概念和特点(214)
                    第二节  公文的格式(216)
                    第三节  公文的行文规定(220)
                第二章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24)
                    第一节  决定  通知(224)
                    第二节  公告  通告(227)
                    第三节  报告  请示  批复(229)
                    第四节  通报  函(231)
                第三章  公文处理(234)
                    第一节  公文拟制(234)
                    第二节  公文办理(235)
                    第三节  公文管理(237)
            第六篇  科技生活
                第一章  高新技术(240)
                    第一节  通讯技术(240)
                    第二节  新材料技术(242)
                    第三节  能源技术(244)
                    第四节  生物技术(246)
                    第五节  物理学与空间技术(248)
                    第六节  海洋技术(251)
                第二章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253)
                    第一节  生活常识(253)
                    第二节  自然现象(256)
                    第三节  急救与安全常识(258)
                    第四节  紧急逃生常识(260)
                第三章  世界科技史(262)
                    第一节  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62)
                    第二节  航天发展年鉴(265)
            第七篇  历史人文
                第一章  历史知识(268)
                    第一节  中共党史(268)
                    第二节  经济发展(276)
                    第三节  政治文明(279)
                    第四节  文化长廊(284)
                    第五节  科技硕果(287)
                第二章  文化知识(290)
                    第一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90)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293)
                    第三节  外国文化(296)
                第三章  文学知识(299)
                    第一节  名家名篇(299)
                    第二节  著名文学运动(304)
                    第三节  文学体裁(306)
                    第四节  外国文学(310)
            附录一  2013国内时政(313)
            附录二  2013国际时政(319)
            2014法检招录系统精讲 专项高分全新课程体系(323)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26)
         

        文摘
         

        第一篇  政  治
        第一章  时政专题
        第一节  十八大报告(要点)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
            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