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山西公务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标准预测试卷》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30.00 商品编号:10621
      • 折 扣 价:¥15.00已优惠¥15.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
        版  次:2017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山西省考试录用公务员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题本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一(聚焦“邹碧华现象”)(1)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二(破解中国高等教育困境的民间力量)(8)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三(生存与发展的博弈)(15)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四(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险)(22)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五(科技与生活)(29)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六(弘扬焦裕禄精神)(37)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七(南水北调)(44)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八(“学霸”标签)(50)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九(公共交通票价改革)(57)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师德建设)(64)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一(法治中国)(70)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二(科研经费腐败问题)(76)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三(文艺创作问题)(83)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四(残疾人权利保障)(90)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五(绿色贸易壁垒)(97)
            答案及解析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一(1)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二(2)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三(4)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四(5)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五(7)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六(8)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七(10)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八(11)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九(12)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14)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一(15)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二(16)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三(18)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四(19)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五(21)
         

         

        文摘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一(聚焦“邹碧华现象”)

            一、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 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这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同志生前在《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中所写的一句话。
            1967年1月18日,邹碧华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邹家有三子,邹碧华排行老大。父亲给他取名碧华,意为“碧丽中华”。1984年,邹碧华以全县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母亲和弟弟送他到南昌火车站,邹碧华背着行李独自启程。这次远行,开启了邹碧华人生的华丽乐章。
            1988年,收获爱情的邹碧华放弃在北京已经落实的工作,和女友一起到上海发展。一家上海知名企业和上海高院同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考虑到专业对口,邹碧华选择了上海高院。进入上海高院后,邹碧华被安排到虹口法院见习。那段日子里,他对美术痴迷不已,每天作画,速写本用了一本又一本。
            但时间无法在绘画和法律间平行展开,痛苦的抉择出现在了邹碧华面前。邹碧华考虑了很久,最后将所有的画作收了起来,从此潜心研究法律。“我要做中国最好的法官!”回归法律之后,他虚心学习带教师傅的审判经验,甚至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浑厚的文学修养和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天赋,让邹碧华脱颖而出。
            2001年6月,邹碧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后担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他先后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在这重要的五年中,他不负众望,先后处理或参与处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系列大要案。
            持之以恒地钻研给邹碧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外,他一口气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
            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本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的人索性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2年11月,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高院副院长。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12日,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会,正式拉开上海司法改革的序幕。在此之前,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无数个“5+2”“白+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常常灯火通明。《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他累了就在后座拿个靠垫睡一下,星期天从来不休息,有一次我在高院等他下班,一直到凌晨3点他才从办公室出来。”司机李师傅最了解邹碧华为人,虽然跟着这样的院长着实累人,但李师傅愿意。
            12月10日9时,邹碧华前往市委政法委参加专题会议。13时50分,邹碧华前往徐汇法院途中,胸口开始剧烈疼痛起来。17时20分,天空下雨,邹碧华去世。
            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认识的、不认识的,随着这一噩耗在微信圈的传出,整个法律圈震惊,人们在流泪。无数的悼念、悼文、视频、文章开始出现在各家媒体,邹碧华以他学者型法官的才华、公正不阿的性格、善良纯朴的品行以及对法律同行的尊重,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2. 下面是摘自某网站最近发表的关于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介绍文字:
            ① 47岁的邹碧华,去世前最牵挂的是司法改革。
            法官员额制是此轮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法官比例压缩至33%,意味着有一批现任法官进不了法官序列。怎么改?邹碧华力主避免两个“一刀切”——不按资历、行政级别“一刀切”,要科学考核,给年轻人留有机会;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给一线法官更多机会;要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办案的法官进入到员额中来。
            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带领司改办团队,调研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投入,独创了一套“案件权重系数”,分析全市法官办案质效,并请来调查公司进行专业分析,寻求最佳方案。最终,员额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②“碧华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和方案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说,“它们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实说话。”
            多年前,邹碧华在长宁法院任院长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用数据和事实,一点一点往前推进自己的改革设想。
            2008年6月25日,邹碧华到长宁法院赴任。还没进自己办公室,就直接到会议室,讨论信访案件的化解。
            邹碧华到信访办调取了500多封群众来信、100件执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问题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法官审案子。这样过了几个月,邹碧华了解了基层法院情况,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长宁法院大楼改建,需要设立临时立案大厅。“邹院长看了设计方案,没有说不好,只是要求我们,首先调查来立案的人员数据,再和现有方案对照,看是不是符合现实需求。”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回忆。
            调查下来,原来的设计果然有差距,设计团队根据结果迅速调整了方案。“邹院长总说,有数据、重事实,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③“他读的书多,可我觉着他不书生,不教条。”长宁法院副院长胡国均说。在长宁法院时,每逢信访当事人生日,邹碧华都要给对方发条短信,打个电话。他认为,法院不仅要办好案子,还要做好延伸服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方法。”贺小荣说,“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改革实际服务,这是邹碧华的智慧。”
            多年后,邹碧华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有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邹碧华深知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官队伍现状,不照搬国外一套。“碧华总说,给予法官更多独立审判权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监督。”贺小荣说,“比如,碧华在方案中设立主审法官联席会议和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可以发挥资深法官的作用,为疑难案件提供咨询意见。”
            “邹碧华凭借前瞻性的改革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
            “最让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崔亚东说,“在工作分工、职务升迁上,每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说服从组织安排,以工作需要为重。”至今,崔亚东的手机上还保留着邹碧华发给他的一条短信:“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如果这两年能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
            ④ “他非常勤奋,到了书店就买书,经常一摞一摞地买。看书奇快,记忆力惊人。”好友王利军说。到过邹碧华家的人都对他的书房叹为观止,几千本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就连桌子底下也堆满了书,其中绝大多数是法律书。
            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6年里获得了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如饥似渴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判能力,邹碧华审判业务之强是出了名的。
            他曾经参与合同法、公司法等重大司法解释的起草。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等十多部著作。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畅销书。
            ⑤ 作为法官,邹碧华有着清醒的社会角色意识。“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这是邹碧华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的一句话。
            因为这句话,邹碧华在法庭上努力营造法官、律师相互尊重、信赖的氛围;独创《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呼吁建立法律共同体;倾力推出律师服务平台,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那是2010年,邹碧华听到一些律师抱怨部分法院的法官对律师很不尊重,很是感慨。” 长宁法院监察室主任傅为高回忆。
            在邹碧华看来,法官和律师之间在工作上要有距离,而平常应该是朋友,“不要以为律师都会来腐蚀你,心底纯净地看待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就能形成良性互动。”
            3. 邹碧华的微博和微信名叫“庭前独角兽”。独角兽是一种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神兽,是中国传统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专业才能公正,而邹碧华所追求的并不止于个案的公正,“一个案子的处理不仅要公平,还要让当事人能从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这是邹院长对公正的诠释。”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说。
            邹碧华曾经说过,“当一个好法官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
            “他特别强调人性化服务理念。”长宁法院少年庭副庭长钱晓峰说,“法院干部能力培训,他请了虹桥宾馆的大堂经理来讲客户服务。这是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一杯清茶、一杯咖啡、一块毛巾,让当事人感觉到温暖,感受到尊重。”
            在邹碧华看来,公平正义不仅仅体现在法庭之上,在更大范围内让人感受到公正,这是一个法官的价值所在。
            “和邹院长在民二庭搭档3年,你总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激情。”现任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院长俞秋玮说,“我问他,怎么才能做好。他说,不要计较身边的不满,做好自己,保持心底纯净,每天就有积极心态,就能做好工作。”
            “他总能激发你内在的激情,找到自身价值。”青年法官张枫说。
            “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个人的关注。”长宁法院法官张青说,“他有个习惯,下班以后走到楼下,如果办公楼还有几盏灯亮着,他就上去再到各个办公室看看。”
            繁忙工作之余,给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是邹碧华每年的保留项目,因为讲座内容丰富又实用,每次都人气爆棚,甚至还有很多外校同学慕名而来。
            2010年6月,邹碧华给夏关根等3名他的硕士毕业生发了一条长达500多字的短信,提出建议:“你们有的人进入的是权力领域,今后会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你们,你们一定要耐心听取他们反映的情况,但决不可把私利带入其中,否则会有违司法良心。”
            博士生唐臻豪回忆,老师从来都不说场面话,他真的在关注你的成长,是在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为法治进步而奋斗。
            4. 从妻子、同事、当事人对邹碧华的追忆当中,可以看出邹碧华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一个有胆有识的好人,他关爱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关心案件当事人,关注作为职业共同体的律师,他热爱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充满激情、柔情、温情的正能量。他将法官人文素养所凝聚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邹碧华勤奋好学,追求卓越,不仅具有法学的深厚功底,还拥有心理学、管理学等各类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使其既注重实务又注重理论,用专业的思维解决实务中的问题。这些知识构成是邹碧华人文素养的重要铺垫,让他能够善于总结提炼审判和管理经验,不断实现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
            邹碧华的生命中有4年是在基层法院度过的,在这个舞台上,他尽情挥洒,创造了累累硕果:诞生了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萌生并初步构建了律师法律共同体的设想,推进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化解了一大批信访难案、骨头案。他以问题为导向,在书本中、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能量,拓宽人文视野,增加人文素养,他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道场和灵魂栖息地,使身有所安、心有所寄。
            仅有阅读和积累,还只是简单学习者、模仿者的低级层次,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去创造和升级,才是当代法官学习的应有之道。邹碧华正是掌握了科学的法律思维方法,将知识与提高修养结合起来,转化为优秀品格和优雅气质;将知识与积累审判经验结合起来,转化为理论研究和真知灼见;将知识与审判工作结合起来,转化为司法技能与司法公信,树立起人民法官的高大形象。
            邹碧华出生于江西偏远的农村,家庭十分困难。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他生命中的那种善良却没有任何改变。他的法官生涯,始终遵循着母亲的那句朴实教导——“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在审判实践当中,即便当事人有再多的不理解甚至蛮横,但邹碧华始终宽以待人。他始终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在法律的框架内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
            法律精神价值的实现与法官的司法行为紧密相关,法官的人文修养、人文关怀最终体现在其具体行动上和审判实践中。法官应当常怀亲民之心、爱民之举,将人文行为落实在每一次接待、每一次判决、每一次执行中,真正把老百姓当家人,把老百姓的事当家事。
            邹碧华始终做到心中有百姓,他认为,“当事人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为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
            面对司法产品的消费者,法官就是生产者,必须善待当事人,真正把老百姓装进心中,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尤其是要注重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对当事人做到一视同仁,无论贵贱、贫富、胜败,都要做到真心待人、真情感人。他说,只有让当事人从每一个案件中,切身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感受到公平正义,他们才能真正信服法院、信赖法官。
            邹碧华说过,“我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只要我在长宁法院一天,我就要让干警与法院共同成长。”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院长与干警本质上是同事关系,是一个都在为司法事业打拼的命运共同体。
            5.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病骤然离世,引发哀思与追念。“法官当如邹碧华”,媒体上数百篇文章报道追忆,网上数十万人发帖缅怀,“邹碧华现象”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带来良多思考。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尤其作为领导干部,难免要面临各种诱惑,面对各种选择,陷入这样那样的纠结。林则徐有言,“观操守在利害时”,检验为政者的道德试金石,总是存在于名利面前、得失关口、毁誉之间。如何取舍、怎样选择,最是考验品质,最能看出境界。
            物质潮流面前,守住底线才不会心为物役,汲汲于名利势必迷失方向;正风反腐新常态下,心怀公义自会砥砺有为,囿于小我难免为官不为;面对棘手的改革难题,有私心者总是忧谗畏讥、裹足不前,有担当者才会闯关夺隘、一往无前。
            古人云:“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所谓“真宰”者,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对领导干部而言,说到底,就是拷问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是追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人生的坐标系上,以公心定方位、以宗旨指方向,才能立起主心骨,知进退、明得失,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俯仰无愧于天地间。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不忘鲜红党旗下的誓言,不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信仰的力量直可穿越时空而永存,照彻人心而永耀。
            6. 一句句朴实无华却震撼人心的话语、一次次背负重任前行中的感悟……邹碧华这位法律人内心最纯净的情怀,真实地感动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
            【关于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历史参与感,与其抱怨还不如做好手中的事,写好自己手中的判决,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就会完美一点。”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
            “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事情。”
            “一个人有信念,有信仰,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
            【关于学习】
            “在哲学中,能够找到最深刻的慰藉,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智慧。”
            “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关于职业】
            “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
            “工作当中要给自己理想和信念,因为它能带来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意识到,工作本身能给我们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
            【关于法官】
            “法律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但如果能以审判实践推动各方力量的介入,就能营造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温暖。”
            “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者。也正因如此, 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
            【关于司法改革】
            “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更进步一点。司法改革的事情很多,我所写的每一句话,后面都要有一大堆数据、事实来支撑,需要不断讨论。在我这里,只要有一条意见更完善些,也许就对中国的司法改革事业有更大的推动。”
            【关于情怀和梦想】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
            “我们做法官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历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灭了。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后,所有遭遇的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7. 曾有人对邹碧华说:听你讲课的时候感到很振奋,等回到单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之中。邹碧华回答: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回顾他短暂而有光华的一生,无论是背着“黑锅”推动司法改革,还是倾注心力构筑法律职业共同体,勇毅与担当背后,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要有一盏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1—2”介绍了邹碧华同志的个人先进事迹,请对这些表现予以归纳概括。(15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总字数不超过15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3—4”,谈谈你对“给定资料3”中画线句子“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的理解。(2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理有据;
            (2)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不超过250字。
            (三)为了进一步宣传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某党报特邀市高院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稿。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为该报写一篇题为“言为心声,律正人生”的短文。(25分)
            要求:(1)观点鲜明,见解深刻;
            (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
            (3)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7”中画线句子写道:“心中要有一盏灯。”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扫描右侧二维码,免费获取更多练习。在线题库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二(破解中国高等教育困境的民间力量)

            一、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 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 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高考考生填报志愿以及高校录取将逐步展开。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下达2015年部直属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部属各高等学校不断完善招生计划管理,统筹好招生计划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着力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上。
            《通知》提出,要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各校要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工作方案,足额落实2015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高校农村单独招生专项计划,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考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为缩小重点大学入学机会区域差距,各校要合理确定分省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在2014年分省计划基础上适当增加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甘肃11省的常规生源计划,不得调减。对上述计划落实情况好的学校,教育部将在年度本科生和研究生计划安排中予以倾斜。
            近日,市高招办编辑的《北京市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首次公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今年在京招生计划。为响应教育部要求,2015年,北大、清华、北航等多所名校在京招生计划均比2014年有所缩减。
            北大清华“本部”较2014年共少招41人。北大(不含医学部)保持连续多年减少在京招生统招计划的节奏,2015年计划在京录取186人,其中文科72人,理科114人,较2014年减少14人。清华2015年则计划在京录取170人,其中文科10人,理科160人,较2014年减少27个统招计划。
            不过,据招生系统人士介绍,由于高校每年都留有一定的机动计划,从而根据各地考生志愿填报情况进行调整,且尚有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保送生等单列出来的特殊招生类型、招生计划可录取北京生源,所以这些高校在京实际录取人数,仍可能均多于计划数。
            时至今日,部分教育部部属高校招生地方化仍高居不下,难怪会出现××大学被人送牌匾——“××人大学”,××大学被人戏称“××××大学”、“阿拉××”等现象。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始终致力于大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努力构建起既符合世界标准、国家政策导向、时代发展要求,又具中国特色、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12月29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2015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和中国大学最慷慨校友排行榜等榜单,这是该研究团队连续第13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其中排名前10的大学依次为: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复旦大学(上海)、武汉大学(湖北)、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浙江大学(浙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南京大学(江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全国前10名的名牌大学北京占据3所、上海占据2所,而且顶尖大学基本都位于北京。
            大学排名一直是把双刃剑,满足了社会各级机构的需求,又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不少专家都表示,大学排行榜不能成为评判“好大学”的唯一参考标准,实际上,各大学专业水平不同,家长和学生如何选择好大学,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的“好”与“坏”因人而异。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份针对近1.5万人的调查显示,69.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排行榜对考生影响大,44.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由于社会名校情结重,26%受访者认为“好大学”的标准是“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不过,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的研究生徐伊帆说,对于排行榜,老外是选择性参考,尤其是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和在职教授的名声。但还有不少美国家庭在资助孩子上学时会考虑经济原因更多些。“对美国学生来说,公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只要1万美元左右,而私立学校起码都要4到5万美元。但国际生的学费却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对于国际生来说,既然同样要花费一笔巨额教育开销,当然是尽可能去更好的学校。”
            在英国,最受关注的自然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的丁芳目前已定居伦敦。她说,除了牛津、剑桥,英国学生一般会青睐于伯明翰大学、爱丁堡大学之类的老牌罗素联盟学校。“但排名并不能代表什么,有些学校排名很差,但是一些专业却很强大,照样受到学生的追捧。”
            在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任教的L教授表示,美国学生在升学时会参考大学的国家排名,比如,Tier1就是第一类(高级)大学,这就相当于我国的一本院校。“由于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学费相差很大,学生通常会根据自身兴趣和家庭经济情况择校。就比如我所在的州,光社区大学就有好多,虽然学费低,综合就业率也低,所以,对美国学生而言,上好大学也意味着好的就业机会,而这其中,好专业可能更为关键。”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的王佳说,其实在北美,一些好的公立大学对于在本地就业是很有优势的,比如她之前就读的德克萨斯大学,虽然在各类榜单上排名并不靠前,但在德克萨斯州及邻近地区,都在业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很不错的就业率,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选择。
            2. 全班50人高考,分数全过600分。长春市十一高中连续五年出现高考“最牛班”。单看成绩,这个班谓之“最牛班”不算过分。不过,这样的“最牛班”引来不少艳羡赞美之声,也招来不少网友的吐槽。这个班之所以成为“最牛”,无疑是将“最牛”的生源和“最牛”的师资集中到了一起而“倾力打造”的。
            如此高考“最牛班”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苗好地肥的必然结果。真正的教育,不是只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而是让最大多数的学生也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这种举一地之力“倾力打造”的高考“最牛班”并非真正的教育,恰是教育失衡的缩影。
            事实上,年复一年的高考“最牛班”的新闻,看似很光鲜耀眼,却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危机。一些地方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成绩,并不代表那个地方的教育水准。就如网友所说,等什么时候中国的某所农村中学出了这样的成绩,那才真值得吹。一花独放不是春。如果能够把任何中学任意一个班级的学生也都能培养出各种“最牛”,而不是圈定少数特定学生和特定老师来“倾力打造”,也不仅是高考成绩“最牛”,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30多年前的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差不多是35%,现在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最多15%。如果说真正农村来的,大概最多10%都不到。在对北大学生做的一个简单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北大现今的学生80%左右都是家庭有政府背景或者经济背景。大家都会问这个是不是录取上有问题?比如说曾闹得沸沸扬扬的高考作弊的事情,在河南一个县有100多个学生有枪手替考,经查实后报道,说这些被替考的学生不是家里有钱的,就是父母当官的。北大的学生应该100%都是自己考的,但是这些学生怎么会大多是政府家庭背景出身呢?在经过另一个调查研究后发现,这是一个必然现象。从某地区当地村长开始调查起,发现村长和村支书的孩子基本都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学习,乡长和乡党委书记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初中学习,县长和县委书记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学习。不管国家怎么宣传要求教育公平,都很难做到让政府领导的孩子、家境优越的孩子按区划片上偏远的学校,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就受到了当地最好的教育,因此他们走进中国最好的大学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民的孩子和工人的孩子智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得不到最好的教育机会。对于村里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上当地最好的初中几乎都是没有希望的,上的都是乡村的初中和乡村的小学。乡村初中毕业以后,这些孩子怎么可能有能力一下子到省重点高中?进不去重点高中,因此也就进不去中国最好的大学。所以中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个均衡的问题。显然,现在中国的教育是失衡的,中国的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和无钱无势家庭的孩子怎样在教育上达到比较好的均衡状态是值得国家和社会深思的。
            3. 俞敏洪在中美教育高峰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能看到的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经费不够,因为我们中国的大学不动用民间力量。我常常说,中国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六七十年的时间了,我们在执政的时候,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不再相信民间力量。尽管后来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终于让民间力量的一部分释放出来了,尤其在经济领域。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不是改革开放,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允许个人办成公司,由公司办成大企业,今天的中国经济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发达的。因为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中国GDP总值的70%左右,而就业机会占到了85%左右。这就是相信民间力量所带来的变化。但是让我们感到有一点纠结,甚至有点失望的是,在教育领域一直没有对民间力量真正的开放,这是真的。教育跟经济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的私立教育就全部给卡断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迎头赶上了,但是教育领域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任何对民间的教育力量进行真正鼓励这样的一系列的举措。
            因为中国在教育中不善于利用民间力量,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优秀的、顶级的私立中学和私立大学是没有的。实际上,私立教育的兴起能够减轻国家的教育负担,看看全世界的私立大学就可以明白,经费是不用愁的,为什么?民间力量会把经费补充进去。比如说像我这样的人接手耿丹学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一辈子赚来的财富用于耿丹学院,把它变成中国优秀的私立大学。经过这么一年以后,我的思想开始犹豫了,因为我发现,其实国家对于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在乎,不在乎的话肯定就白做,谁都不愿意把一辈子的积蓄扔进去了,最后发现这件事情是白做的。
            对于政府来说就是一个鼓励问题,不需要出一分钱,一鼓励民间的钱就出来了。我问过很多中国的著名企业家,他们都说,只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他们都愿意把自己变成大学的捐献者,因为从世界很多著名大学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名声想要留五百年,一千年,捐献给大学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比如说,杜克大学怎么来的?杜克就一个烟草商,但是现在想到杜克大学,就觉得他不是一个烟草商,他很伟大,因为他有一所最著名的大学留在了这,当然还有很多大学,斯坦福也是这样。斯坦福曾经想把钱捐给哈佛,哈佛不要,不理他,结果一生气说自己办个大学,结果就办成了现在死死跟哈佛较劲的一所大学,不是哈佛第一就是斯坦福第一。所以我觉得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化的问题,如何利用民间力量办教育是个大问题。让民间财富和活力调动起来,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国的教育实际上从历史上是一个以私塾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几乎所有的公学是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了,中国有着民间教育的传统,为什么不利用民间力量呢?”
            4. 在有着多样化高等教育体制的诸多发达国家中,日本是私立高等教育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99年日本私立大学(包括本科大学、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的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了日本大学与在校生总数的75.9%和75.0%。人们一般认为,日本主要是依靠私立大学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大众化的。
            (小标题一)
            早在189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私立学校令》,对私立学校的设置、办学、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战之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的《私立学校法》(1949年)。《私立学校法》成为战后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日本私立学校办学、发展的基本法律根据。《私立学校法》规定了尊重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实现私立学校的公共性和政府资助私立学校这三条保障私立学校发展的基本原则。
            《私立学校法》公布之后,日本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关于给予私立大学研究设置国家补助的法律》(1957年)、《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1970年)、《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1975年)等有关私立学校的法律,文部省也为执行《私立学校法》于1950年下发了《私立学校法施行令》和《私立学校法施行规则》。这些法律、法令构成了战后日本私立学校教育的法规体系,政府依靠立法这一方式,有效地监督与指导着私立大学的办学、发展。
            (小标题二)
            经费来源渠道的不同是私立大学与国、公立大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在日本,国、公立大学经费的主要部分来自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私立大学的经费则主要依赖于学费等学生交纳的费用。这种经费来源构成的差别造成国、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经费不足成为长期困扰私立大学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例如,从学生人均经费水平来看,1970年私立本科大学为26.43万日元,短期大学为21.11万日元;公立本科大学为88.58万日元,短期大学为37.75万日元;国立本科大学为86.41万日元。办学条件上的差距还体现在校舍面积、图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
            日本政府将私立大学的补助经费先按计划拨给日本私学振兴财团,各私立大学再向财团申请拨款。日本政府对于私立大学办学经常费用的补助在70年代增长较快,1980年时达到最高点,当年补助金占私立大学经常费用总额的29.5%。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受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补助金的年增长率较低,但补助金占私立大学年经常费用总额的比例仍然维持在10%以上,1997年为2950.5亿日元。除了拨付补助金这种对私立大学的直接经费资助之外,政府还以免税、减税措施对私立大学实施间接经费支持。
            (小标题三)
            以1979年的大学构成为例。该年日本的本科大学有443所,其中国立92所,公立33所,私立318所。在私立大学中,综合大学28所;复合大学49所,其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的复合大学26所,人文科学半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的复合大学23所;单科大学241所,其中自然科学类大学54所,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类大学162所,医学类大学25所。从这些数字不难算出,含有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私立大学占总数的75.5%,含有自然科学类学科的私立大学只占总数的40.1%。此外,半数以上(185所)的私立大学为纯文科大学(只设有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类学科)。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的私立大学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增长(1999年为457所),但是由于大多数新设私立大学为单科性的文科大学,因此在学科构成上,文科大学比重大的状况依然如旧。
            文科为主这一日本私立大学的特点之形成原因可以从日本社会的就业制度及就业结构与大学办学这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在就业制度及就业结构方面,日本存在着一个吸收、消化文科类学生的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不仅包括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而且还包括了几乎所有企事业单位,使得文科类学生具有广泛的就业适应性。从大学办学的角度来看,文科与理科相比具有费用少、易转换等特点。一所文科大学所需的开办费、运营费等要远少于一所理科大学,由于文科办学条件的相对简单,因此易于适应社会变化调整学科、开设新的学科方向。可以认为,文科办学的这些特点是形成日本私立大学文科为主的主要内部原因。正是由于以文科为主,日本私立大学才有如此规模的发展,并成为日本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实现大众化,继而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主导力量。
            5. 近日,A市记者接到学生小张的投诉电话,说自己去年被骗进了A市的一所大学,自己现在不知何去何从。
            小张:他们说可以拿到一个二本的统招毕业证,然后还有一些合作企业可以就业。比如说他们还跟我们说可以去京东商城那边工作,然后他也跟我们说实习最低4000到5000,然后我们觉得这个工资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讲还是比较有诱惑力的,所以说我们好几个同学想一起报这个学校。
            抱着进入“知名大学”的想法,小张和同学缴纳了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来到了这所学校。小张说,当时自己报的是京东商务学院,所宣传的毕业证书是统招本科,然而,到校没几天,小张发现,报考的学院突然改了名。原来,去年学校被曝光存在诈骗招生,于是迅速改名换姓,许诺的“正规本科毕业证”也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小张:我们院长就跟我们讲,学校领导也跟我们讲,就是说京东商务学院改成现代商学院。我们来到之后,去年他们还组织我们参加一个成考,但是这个成考自考还是一个专科的,它连一个本科都不是。
            尽管知道被骗了,还是有不少同学告诉记者,不敢将实情告诉父母。只能接受学校给出的解决方案:参加国家成人高考,通过这种方式来取得自考大专学历。学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本来就是虚假宣传,然后再就是学生自己下去招生,再就是网络上这种,大量地加好友,然后跟学生聊,就是这种咨询的。出了事教委自然会管,他就处理你二级学院,给你换个名,换汤不换药,里面的人还是那个人,老师还是那个老师。
            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张主任。
            张主任:咱们是双学历,双证教育,一个是拿咱们学校的本科毕业证,还有一个就是××××大学。
            记者:还有考试什么的吗?
            张主任:有一次考试,但98%的学生都能考过,因为它是那个211的、985的。
            记者:这些证是被社会承认的吗?
            张主任:承认的,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没问题。
            其实关于高校的性质,学生可以从市教委网站上查询。若是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它发的毕业证书国家不承认,而且它不能颁发毕业证书,它只能颁发结业证书或者学历证明,一般学校颁发的都应该是结业证书,除非在校生通过自考或者成考,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6. 新一轮的高校选择已经开始,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学生,谈谈对民办大学的看法。
            甲:民办大学学费好贵,公立的就便宜好多。
            乙:很多民办大学的学历国家是不承认的,只有毕业前拿下自考或成考文凭才是国家承认的,感觉读了没什么用,而且他们还喜欢骗我们,印象就不是很好。
            丙:民办大学分数线会低一些,进了学校会感觉到学风不是很好,大学还是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常务董事副院长周孟奎认为,目前民办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用人单位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知偏差。第二是来自学生自身,民办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民办大学老师待遇,特别是老师的社会地位也成问题。大家都知道,民办大学的老师和公立大学的老师待遇是不一样的,公立大学的老师退休以后的保障很好,是半公务员制度,他们的生活非常安稳。民办大学老师,必须完全按照社会保险来安置,而且退休以后收入会急剧下降。所以即使民办大学以更高的工资和待遇来吸引老师,都吸引不到公立大学的一般老师,非常难。社会主义的原则是讲究公平,但一到实际就马上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且公私分明,几乎总是褒公贬私。
            三、作答要求
            (一)结合“给定资料1—2”,概括我国高等教育失衡的具体表现。(20分)
            要求:(1)准确、全面;
            (2)不超过150字。(二)阅读“给定资料4”,在横线处填入这则资料的三个部分的小标题。(20分)
            要求:(1)准确、精练;
            (2)三个小标题须分条写,要标注序号;
            (3)每条不超过20字。(三)为了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失衡的困境,我们需借力于民办大学。根据“给定资料”,谈谈我国民办大学现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20分)
            要求:(1)表达准确、全面;
            (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
            (3)措施合理、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3”中画线句子写道:“我常常说,中国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六七十年的时间了,我们在执政的时候,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不再相信民间力量。”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一

            (一)答案提示
            1.重视调查研究,用数据和事实解决问题。
            2.虚心学习请教,持之以恒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3.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4.勇当改革尖兵,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中国司法改革实际服务,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营造法官律师良性活动氛围,创建实施多项制度,全力推进司法改革。
            (二)答案提示
            这句话阐明了邹碧华对法官人文素养的感悟,而法官的人文素养其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法治信仰,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规范自觉,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的公正之心、善良之心、宽容之心。邹碧华的人文素养在妻子、同事、当事人的追忆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他除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外,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养分,在知识结构上重视人文积淀;他具备善良之心,尊重人,关怀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内核上重视人文情操;他常怀爱民之举,将人文关怀落实到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身上和每一次行为当中,在外在行为上重视人文表达。
            (三)答案提示
            言为心声,律正人生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邹碧华同志将这一誓言实践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燃灯者”的身姿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他是一位拥有着坚定志向追求的学者。为学贵有恒,学海苦作舟。邹碧华对学习抱有始终如一的态度,对专业保持永无止境的追求,用心去感触领悟挖掘哲学中蕴含的广博智慧。“在哲学中,能够找到最深刻的慰藉,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智慧”即为最鲜明的写照。
            他也是一名饱含着极高职业素养的法官。提升职业素养是各行业工作者的永恒目标,邹碧华以高精尖的职业态度在法官的职位上书写自我。“工作当中要给自己理想和信念,因为它能带来无穷的力量。我们要意识到,工作本身能给我们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就是最真实的特写。
            他更是一个深藏着美丽人生情怀和梦想的好人。被人信任是感动的,给人温暖是幸福的。邹碧华用宽厚的人文关怀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情怀和梦想,向世人倾诉出了一名好人的美丽心灵。“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便是最生动的展示。
            (四)参考范文
            点亮社会的盏盏明灯
            面对“听你讲课的时候感到很振奋,等回到单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之中”这样的疑问,邹碧华同志曾对答道:“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而对邹碧华的反问,我们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邹碧华对专业孜孜不倦地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地锤炼,以“燃灯者”的精神境界,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整个社会前进的征程。斯人已逝,事迹永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学习做一名“燃灯者”,不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且深刻的意义。
            于个人,“燃灯者”在温暖他人之后更是对自身灵魂的一次净化。正如邹碧华喜爱的加缪语录所言,“与世界不分离,把生命置于阳光之中,一生就不会一事无成。不管处在何种境地,遇到何种不幸或失望,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与阳光的接触”。他用生命在我国的司法改革进程中迸射出一束亮光,广大仁人志士戮力担当的司改之路也正因有了这线光芒而驱散了一些黑暗,信心倍增。同时他也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做一名“燃灯者”的价值——用内心最纯净的情怀温暖他人、感动他人,这是对个体人生价值的一次升华。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如多一些这样的温暖和感动,个体的灵魂将得到净化,无愧人生。
            于社会,“燃灯者”愈多,将使灯火常在,行者不孤。当前实际,改革越深入,触及的利益关系越复杂,矛盾则越凸显。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曾感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时代呼唤社会上出现更多的“燃灯者”,前进的道路上因为有指引者的存在我们不会迷失方向,而若拥有更多的光亮,在前行中将会相识更多的旅伴,我们的步伐也将更坚定更勇敢更自信。
            心中拥有一盏明灯,时常擦拭,便能在物质潮流之前守住底线,在改革难题之中砥砺有为,在俯仰天地之间无悔人生。同样,一个社会,倘若拥有更多的“燃灯者”,灼灼其华,便能在物质潮流之前垂树正气,在改革难题之中强固勇气,在俯仰天地之间彰表豪气。
            面对邹碧华同志的反问,我想,“点亮社会的盏盏明灯”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申论》标准预测试卷二

            (1)生源失衡。政策倾向明显,保护本地生源。
            (2)分布失衡。名牌大学区域集中,北京上海优势明显。
            (3)选择失衡。家长学生更关注大学排名,没有因人而异实事求是地择校。
            (4)“精英”教育失衡。顶级资源集中,“倾力打造最牛班”。
            (5)教育机会失衡。普通人家与有背景人家的孩子受教育机会不等,优劣差别显著。
            (二)答案提示
            (1)立法——私立大学管理的基本方式
            (2)资助——政府支持私立大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3)文科为主——私立大学的学科发展特点
            (三)答案提示
            问题:
            1.政府不鼓励民办大学,不擅长运用民间力量,政策上存在不作为现象。
            具体体现:(1)民办大学立法的欠缺;(2)对于新兴的民办大学不给予资金上的补助;(3)只承认部分民办大学的学历证书;(4)民办大学老师待遇无保障。
            2.民办大学自身存在行业缺陷。
            具体体现:(1)没有以文科带动理科发展的意识;(2)存在欺骗现象,社会公信力低;(3)为了保证足够的生源而导致学风有所降低。
            3.社会认可度不高。
            具体表现:(1)学生更倾向于名牌大学,且民办大学毕业生自信心不足,对母校的认同感不高;(2)企业普遍存在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知偏差。
            措施:
            1.政府:积极出台有关民办高校立法,完善有关民办教育的法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民办大学的发展,建立多渠道教育资金来源;建立相关民办大学考核制度,对符合标准的民办大学的学历证书予以承认;完善民办高校老师的退休保障制度。
            2.民办大学:在学科发展上,民办大学可考虑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下,采取先文后理的发展战略;行业内部自我约束,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建立严格的班级辅导员制度,保证良好的学风。
            3.社会:学生、家长和企业等需要不断提升对民办大学的认可感,消除对民办大学的主观歧视。
            (四)参考范文
            破解中国高等教育困境的民间力量
            近年来,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不管现在大学本身的教学质量是上升或是下降,中国每年增加几百万受过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件事情本身一定是一个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迅速发展的事情。然而这也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过剩、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却也突出地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落后和办学体制低效的现状。
            俗语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就是说集体的力量、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而此处的集体与群众也就是所谓的民间力量。既然政府所领导的以公立学校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难以解决或缓解中国高等教育失衡的问题,那么何不把目光转移到民办大学上来?
            以美国为例。私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地位显赫、声誉卓越,提升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同时,美国私立大学对扩大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美国私立大学亦推动了美国科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对20世纪80年代在生化方面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而建立的“硅谷”对美国知识经济的巨大推动,更是世人皆知;著名的“常青藤”联盟8所私立大学,美国80%的历届总统和近1/3的院士都毕业于此。可见,民办大学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而针对中国国情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中国目前尚没有针对民办大学的专门法律,通过相关教育立法,赋予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同样的法律地位,这样有利于在政策上实现对两者的一视同仁,从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民办与公立良性竞争的局面。同时,可以使民办大学走出招生(招生指标和生源水平)、学历认定、财政资助、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政策歧视困境,充分挖掘民办大学的生存空间。
            健全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制。民办大学的办学经费不能只来自于学费,还要从政府财政资助、社会捐赠、租赁和服务收入等几个方面一并着手。其中,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是外部条件,是基础;民办大学较强的综合实力是内部条件,是其他资助管道的根本所在。同时,为了保证办学经费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民办大学的财政收支定期独立公开的审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仍未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重围墙,基本上还是公办大学一统天下。因此,民办大学崛起之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试图走出失衡困境的必然选择。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