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用书《中医学专业知识》核心考点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5.00 商品编号:10442
      • 折 扣 价:¥27.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医疗卫生系统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各省市(区、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院、三支一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等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真题自测(2)
                测评分析(4)
                考点一  概述(5)
                考点二  精气阴阳五行(7)
                考点三  藏象(10)
                考点四  气血津液(17)
                考点五  经络(20)
                考点六  病因与发病(25)
                考点七  病机(30)
                考点八  防治原则(41)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真题自测(46)
                测评分析(48)
                考点一  概述(49)
                考点二  问诊(50)
                考点三  望诊(63)
                考点四  舌诊(80)
                考点五  闻诊(87)
                考点六  脉诊(93)
                考点七  按诊(100)
                考点八  八纲辨证(104)
                考点九  病因辨证(106)
                考点十  脏腑辨证(111)
            第三部分  中药学
                真题自测(122)
                测评分析(124)
                考点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25)
                考点二  中药的性能(125)
                考点三  中药的配伍(127)
                考点四  中药的用药禁忌(128)
                考点五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29)
                考点六  解表药(130)
                考点七  清热药(132)
                考点八  泻下药(138)
                考点九  祛风湿药(140)
                考点十  化湿药(143)
                考点十一  利水渗湿药(144)
                考点十二  温里药(146)
                考点十三  理气药(148)
                考点十四  消食药(150)
                考点十五  止血药(151)
                考点十六  活血化瘀药(153)
                考点十七  化痰止咳平喘药(157)
                考点十八  平肝息风药(160)
                考点十九  补虚药(162)
                考点二十  收涩药(168)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真题自测(172)
                测评分析(174)
                考点一  方剂学发展简史(175)
                考点二  方剂与治法(175)
                考点三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76)
                考点四  解表剂(177)
                考点五  泻下剂(184)
                考点六  和解剂(188)
                考点七  清热剂(191)
                考点八  祛暑剂(201)
                考点九  温里剂(203)
                考点十  表里双解剂(207)
                考点十一  补益剂(209)
                考点十二  安神剂(218)
                考点十三  开窍剂(220)
                考点十四  固涩剂(222)
                考点十五  理气剂(226)
                考点十六  理血剂(232)
                考点十七  治风剂(238)
                考点十八  治燥剂(243)
                考点十九  祛湿剂(247)
                考点二十  祛痰剂(254)
                考点二十一  消食剂(258)
            第五部分  针灸学
                真题自测(262)
                测评分析(264)
                考点一  腧穴总论(265)
                考点二  经络腧穴各论(267)
                考点三  刺灸法(280)
                考点四  治疗总论(283)
                考点五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87)
                考点六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98)
                考点七  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300)
            第六部分  中医内科学
                真题自测(306)
                测评分析(308)
                考点一  感冒(309)
                考点二  咳嗽(310)
                考点三  哮证(312)
                考点四  喘证(314)
                考点五  痰饮(316)
                考点六  肺痈(317)
                考点七  肺痨(319)
                考点八  肺胀(320)
                考点九  肺痿(321)
                考点十  不寐(322)
                考点十一  心悸(323)
                考点十二  胸痹(325)
                考点十三  癫狂(327)
                考点十四  痫病(328)
                考点十五  痴呆(330)
                考点十六  厥证(331)
                考点十七  胃痛(332)
                考点十八  痞满(333)
                考点十九  呕吐(335)
                考点二十  噎膈(336)
                考点二十一  泄泻(338)
                考点二十二  痢疾(339)
                考点二十三  便秘(341)
                考点二十四  郁证(342)
                考点二十五  胁痛(344)
                考点二十六  眩晕(345)
                考点二十七  中风(346)
                考点二十八  黄疸(348)
                考点二十九  积聚(350)
                考点三十  鼓胀(351)
                考点三十一  痉证(353)
                考点三十二  颤证(354)
                考点三十三  瘿病(355)
                考点三十四  水肿(356)
                考点三十五  淋证(358)
                考点三十六  癃闭(359)
                考点三十七  关格(361)
                考点三十八  腰痛(362)
                考点三十九  头痛(363)
                考点四十  腹痛(366)
                考点四十一  消渴(367)
                考点四十二  血证(369)
                考点四十三  自汗、盗汗(373)
                考点四十四  虚劳(374)
                考点四十五  内伤发热(376)
                考点四十六  痹症(378)
                考点四十七  痿症(379)
            第七部分  中医外科学
                真题自测(384)
                测评分析(386)
                考点一  疮疡(387)
                考点二  瘿(393)
                考点三  乳房疾病(395)
                考点四  泌尿男性疾病(398)
                考点五  瘤、岩(399)
                考点六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401)
                考点七  肛门直肠疾病(406)
                考点八  周围血管疾病(409)
                考点九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412)
                考点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414)
            第八部分  中医妇科学
                真题自测(418)
                测评分析(420)
                考点一  月经病(421)
                考点二  妊娠病(433)
                考点三  产后病(440)
                考点四  妇科杂病(445)
                考点五  带下病(448)
                考点六  妇科疾病的治疗(449)
                考点七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451)
            第九部分  中医儿科学
                真题自测(454)
                测评分析(456)
                考点一  中医儿科学总论(457)
                考点二  新生儿病(463)
                考点三  肺系疾病(464)
                考点四  脾系病证(468)
                考点五  心肝病证(471)
                考点六  肾系病证(473)
                考点七  传染病(476)
            重要知识点索引(482)
            全国医疗卫生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495)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498)
         

        文摘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也是指导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的理论基础。考生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复习:
            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理论内涵。
            识记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发病和预防治则等相关内容。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中医理论经典名言警句。
            【单项选择题】
            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
            A.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B.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C.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D.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2.中医之“证”的含义是(    )。
            A.选择适当的治疗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B.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D.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所确立的证候
            3.“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
            A.阴阳交感      B.阴阳转化
            C.阴阳互根      D.阴阳对立
            4.肺病及心的五行传变是(    )。
            A.子病犯母
            B.相乘
            C.母病及子
            D.相侮
            5.脏腑可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    )。
            A.五脏、六腑
            B.六腑
            C.五脏
            D.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
            A.胆        B.女子胞
            C.三焦       D.脉
            7.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    )。
            A.主谋虑       B.主决断
            C.主思虑       D.主神志
            8.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    )。
            A.脾与肝       B.心与肾
            C.肺与脾       D.心与肺
            9.主管脏腑功能活动是气的(    )。
            A.推动与调控作用
            B.固摄作用
            C.防御作用
            D.温煦与凉润作用
            1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摄血
            B.津能载气
            C.气能生血
            D.津血同源
            11.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上肢       B.头面
            C.下肢       D.手足
            【多项选择题】
            12.经络的生理功能包括(    )。
            A.沟通联系作用
            B.运化水谷作用
            C.运输渗灌作用
            D.感应传导作用
            13.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的经脉是(    )。
            A.阳跷脉
            B.督脉
            C.任脉
            D.冲脉
            14.风邪伤人致病最多且发病迅速,病位多游移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    )
            A.风性数变
            B.风为百病之长
            C.风为阴邪
            D.风性轻扬
            15.六淫共同致病的特点是(    )。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考点一  概述

            重要知识点一  中医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专门研究中医学基础知识的一门科学。
            (二)形成
            (三)发展
            重要知识点二  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1)五脏一体观;(2)形神一体观。
            2.病理上的整体性: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察疾病时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对人体生理的影响:(1)季节气候的影响,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2)昼夜的影响,阳气朝始升、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3)地域环境的影响,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
            2.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季节气候的影响,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2)昼夜变化的影响,病情白天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3)地域环境的影响,地方性疾病的发生。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影响人们的心神机能及疾病谱的构成。
            2.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影响。
            3.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
            【判断题】整体观念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答案】×。解析:整体观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重要知识点三  辨证论治
            (一)基本概念
            1.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2.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3.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包括辨病因、辨病性、辨病位、辨病势。
            4.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包括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三)病治异同
            1.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制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有异。
            2.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及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

        考点二  精气阴阳五行

            重要知识点一  精气学说
            (一)基本概念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二)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气分阴阳二气,阴升阳降,交感和合,氤氲万物。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气的运动,包括升、降、聚、散等几种;(2)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包括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中医学精气学说建立的影响:(1)精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气是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建立了“同源思维”模式。
            重要知识点二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属性
            1.分类
            (1)阴: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抑制、实体、凝聚、沉降、衰退
            (2)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兴奋、中空、弥散、升举、亢进
            【单选题】按照阴阳学说理论,下列描述中属阳的是(    )。
            A.消极的       B.沉降的  
            C.无形的       D.寒凉的
            E.湿润的
            【答案】C。解析:积极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干燥的属阳。消极的,沉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湿润的属阴。
            2.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性: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无限可分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阴阳相比较而存在。
            (三)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1)互根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2)互用是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3.交感互藏:(1)交感是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2)互藏是一方包含着另一方。
            4.消长平衡:(1)彼此消长、保持动态平衡;(2)皆消皆长。
            5.相互转化
            (四)在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1)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2)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4.用于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资料;(2)概括疾病证候,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5.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则治法,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3)归纳药物属性。
            重要知识点三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概念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特性
            【单选题】五行当中,(    )爰稼穑,指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归属此类。
            A.木    B.火    C.土    D.金
            【答案】C。解析:五行特性的概括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四)基本内容
            1.相生与相克:(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2.制化与胜复:(1)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化与发展的关系;(2)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的关系。
            3.相乘与相侮:(1)相乘,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2)相侮,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
            4.母子相及(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1)母病及子,母虚累子;(2)子病及母,包括子盗母气和子病犯母。
            【单选题】按照五行生克规律,下列表达有错误的是(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不胜
            C.火为土母      D.金为木胜
            【答案】D。解析:根据五行相生关系可以得出A、C选项正确,根据相克关系可以得出水为火之不胜,而金为木之不胜。故错误的选项为D。
            (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相生说明资生关系,相克说明制约关系,制化说明协调平衡关系。
            2.在五脏病变的相互关系:(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3)阐述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春天多发肝病,夏天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天多发肺病,冬天多发肾病。
            3.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3)结合色诊和脉诊,推断疾病预后。
            4.指导脏腑用药:(1)青色、酸味入肝;(2)赤色、苦味入心;(3)黄色、甘味入脾;(4)白色、辛味入肺;(5)黑色、咸味入肾。
            5.控制疾病的传变:“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6.确定治则治法:(1)相生关系,虚则补其母;(2)相克关系,抑强、扶弱。
            7.指导针灸疗法:(1)用于针灸疗法,五腧穴对应五行;(2)指导精神治疗,情志相胜法。

        考点三  藏象

            重要知识点一  藏象与藏象学说
            (一)基本概念
            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藏: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3.象:(1)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2)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系思想的渗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重要知识点二  五脏
            (一)心
            1.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1)主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生血(奉心化赤)。
            (2)主脉: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和脉管舒缩。
            2.藏神,统帅全身生理活动,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2)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3.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2)心主通明,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4.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色泽表现出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心气不足则面色■白;心血亏虚则面色无华;心脉痹阻则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则面色红赤;心阳暴脱则面色苍白、晦暗。
            (2)在窍为舌:心之精气盛衰、功能状态常反映于舌。心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血不足则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神失常则舌强、语謇,甚或失语。
            (3)在志为喜:心对喜的产生与变化,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喜乐过度则使心神受伤;精神亢奋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使人易于悲哀。
            (4)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滋润皮肤,排出体内代谢后废水。心血充盈、津液充足则汗化有源;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则耗及心精、心血,表现心慌、心悸;惊恐伤心神则大量汗出。
            (5)与夏气相通应:心属火,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心脏疾患,尤其心阳虚衰者往往在夏季缓解;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往往在夏季加重。
            【多选题】下面关于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血脉   B.主神志   C.开窍于舌  D.其华在唇
            【答案】ABC。解析:心其华在面。
            (二)肺
            1.主气司呼吸:(1)主气,主呼吸之气,肺气宣发与肃降作用的具体表现;(2)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生成、运行,辅心行血。
            2.主行水: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1)宣发:化为汗液;(2)肃降:尿液生成之源。
            3.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助心行血,肺气虚弱或壅塞则心悸胸闷、唇青舌紫;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则咳嗽、气喘。(2)肺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作用。
            4.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宣发卫气于体表,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2)肺为娇脏,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3)肺主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4)肺主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5.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宣散卫气于皮毛,输精于皮毛,故肺精亏、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皮毛能宣散肺气,调节呼吸,皮毛受邪而内合于肺。
            (2)在窍为鼻(喉):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肺津充足或肺气充沛,则呼吸通畅、声音洪亮;内伤或过用则声音嘶哑、低微(金破不鸣);外邪袭肺则声音嘶哑或失音(金实不鸣)。
            (3)在志为忧:过度悲哀、忧伤则呼吸气短(悲则气消);肺精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则易于产生悲忧情绪。
            (4)在液为涕: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寒邪袭肺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喘咳上气、流涕黄浊;燥邪犯肺则鼻干而痛。
            (5)与秋气相通应:秋季治肺病时,不可过分发散肺气,宜顺其敛降之性;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易肺燥。
            【单选题】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是(    )。
            A.心    B.脾    C.肾    D.肺
            【答案】D。解析: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称作“通调水道”。
            (三)脾
            1.主运化:(1)运化水谷,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传输至全身;(2)运化水液,吸收、传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脾气充实则正气充足、不受邪侵;脾气不健则易病;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水湿痰饮、甚则水肿。
            2.主统血:脾气可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而出血。
            3.生理特性
            (1)脾主升:升清,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等脏,化生气血,营养濡润全身,脾不升清则头目眩晕、精神疲惫、腹胀满闷、便溏泄泻;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脾不升举则内脏下垂。
            (2)喜燥而恶湿。
            4.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脾气健运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轻劲有力;脾失健运则肌肉、四肢瘦削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气滞或气结。
            (4)在液为涎:脾气虚而不摄则口涎自出;脾精不足、津液不充则口干舌燥。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一时。
            【单选题】喜燥恶湿者为(    )。
            A.心    B.肝    C.脾    D.肺
            【答案】C。解析: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
            (四)肝
            1.主疏泄:肝气可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肝疏泄不及则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猝然昏厥;气滞血瘀则癥积、肿块、痛经、经闭;影响脾胃胆则食欲减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腹胀、腹痛;肝郁化火则烦躁易怒、亢奋激动;气机失调则男子排精不畅,女子月经周期紊乱。
            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2)肝主升发,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生发阳气以调畅气机。
            4.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得其养、筋力强健,耐受或解除疲劳;肝精肝血亏虚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邪热过盛则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2)其华在爪:肝精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肝精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而薄、枯面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3)在窍为目:肝之精血充足、肝气调和则目正常视物辨色;肝精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情志不畅而至肝气郁结则两目昏蒙、视物不清。
            (4)在志为怒:大怒暴怒则肝气升发太过(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肝气郁结(郁怒伤肝)。
            (5)在液为泪: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湿热则目眵增多、迎风流泪;极度悲哀则泪液分泌大量增多。
            (6)与春气相通应: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可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焦虑,或两胁肋部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
            【单选题】除哪一项外,都是肝的生理功能?(    )
            A.主疏泄   B.主藏血   C.调畅气机  D.主统血
            【答案】D。解析:脾主统血。其余均为肝的生理功能。
            (五)肾
            1.主藏精:(1)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2)贮存、封藏精气,肾精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肾气虚衰则遗精、早泄(肾失封藏);肾气激发作用减退或肝气失于疏泄则精瘀。
            2.主生长发育、生殖:肾精及肾气不足,小儿则生长发育不良(立、行、发、语、齿五迟),成人则早衰(头、项、手足、肌肉、口五软);肾气亏虚则生殖机能衰退。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机:肾精化肾气,分为肾阴(元阴、真阴、真水)和肾阳(元阳、真阳、真火)。(1)肾阳是肾气之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肾阳虚衰则脏腑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精神不振(虚寒性病证);(2)肾阴是肾气之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肾阴不足则脏腑机能虚性亢奋、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多、精神虚性躁动(虚热性病证)。
            4.主水: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甚则尿闭;肾精不足则尿频、尿清长、遗尿、尿失禁。
            5.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摄纳无力则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
            6.生理特性:(1)主蛰,潜藏、封藏、闭藏,封藏失职则滑精、喘息、遗尿、大便滑脱不禁、带下、崩漏、滑胎;(2)守位,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
            7.与体、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异常表现为脑转耳鸣,小儿囟门迟闭,骨软、牙齿松动,头发枯萎、早脱早白。
            (2)在窍为耳,下系二阴: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肾气不足则气虚便秘;固摄无权则大便失禁,久泻滑脱;肾精肾气亏虚,则男子不育,女子月经异常及不孕;肾气化及固摄失常则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咽而不吐则回滋肾精;多唾久唾则耗伤肾精。
            (5)与冬气相通应: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虚,多在阴盛之冬季发病(能夏不能冬);阳虚性慢性疾病则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判断题】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主要与肾藏精,主骨生髓有关。(    )
            【答案】√。
            重要知识点三  六腑
            (一)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分泌排泄受阻则厌食、腹胀、腹泻;湿热蕴结肝胆则黄疸;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2.主决断:判断事物,做出决定;胆气虚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
            3.胆为奇恒之府:内盛胆汁,消化水谷,但不直接与饮食水谷接触;中空。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胃气将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2.主通降: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恶心、呕吐、呃逆、嗳气;胃失通降,则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
            3.喜润而恶燥: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食物的受纳和腐熟;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三)小肠
            1.主受盛化物:(1)受盛,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异常则腹部胀满疼痛;(2)化物,食糜在小肠中消化吸收,异常则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甚则完谷不化。
            2.主泌别清浊:异常则便溏泄泻。
            (四)大肠
            1.主传化糟粕:异常则排便异常,常见大便秘结或泄泻;湿热蕴结大肠则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2.主津:异常则肠鸣、腹痛、泄泻;大肠实热,或大肠津亏则大便秘结不通。
            (五)膀胱
            贮尿排尿:功能失常则小便不利或癃闭,也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
            (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单选题】具有分清别浊作用的内脏是(    )。
            A.脾    B.小肠   C.大肠   D.膀胱
            【答案】B。解析:小肠的作用是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重要知识点四  奇恒之腑
            (一)脑
            1.功能:脑又名髓海,为人神之所居,清窍之所在,主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1)脑与肾精的关系,脑由精髓汇集而成,髓由精化,精由肾藏,肾精充盈,则脑髓充满。(2)脑与五脏的关系,神分藏于五脏,由脑所主的元神和心所主的识神调节和控制;心藏神,主精神思维;肺藏魄,主运动;肝藏魂,主知觉;脾藏意,主意念智慧的产生;肾藏志,主意志和记忆。
            (二)女子胞
            1.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2.与脏腑经脉的关系:(1)肝、心、脾、肺,经水为血液所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化血。(2)天癸,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促进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促进男子精气溢泻。(3)经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带脉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固摄胞胎。
            重要知识点五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1)血液运行,心主血,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虚或肺失宣降则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胸闷咳喘。(2)呼吸吐纳,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
            2.心与脾:(1)血液生成,心主血,脾主运化,传输升清水谷精微灌注心脉为血;脾失健运或统血无权则血虚而心失所养。(2)血液运行,心主血,脾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心脾虚损则血瘀或出血。
            3.心与肝:(1)血液运行,肝主疏泄、藏血,促进血行,调节血量;(2)精神情志,心主神,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4.心与肾:(1)水火既济,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则阴虚火旺。(2)精血互生,心主血,血可生精;肾藏精,精可化血。(3)精神互用,心主血,血能养神;肾藏精,化气生神。(4)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各安其位。
            5.肺与脾:(1)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肺气虚累及脾;脾化生水谷之精气,脾气虚影响肺。(2)水液代谢,肺气宣降以行水,脾气运化,散精于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而咳嗽咳喘。
            6.肺与肝:(1)气机升降,肝主疏泄,以生发为宜;肺主肃降,以降为顺;肝郁化火,耗伤肺阴,则咳嗽、胸痛、咯血。(2)气血运行,肝藏血、疏泄;肺主气,促进血行;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伤及肝阴而肝阳亢逆,则头痛、易怒、胁肋胀痛。
            7.肺与肾:(1)水液代谢,肺宣发肃降,调通水道,将水下达于肾;肾主水,肾阳气化,将津液回归于肺;肺肾功能失调则水肿。(2)呼吸运动,肺主出气、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气久虚或肾气不足则气短喘促。
            8.肝与脾:(1)促进消化,肝主疏泄,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肝脾不调);脾气健旺,脾失健运则肝失疏泄(土壅木郁)。(2)血液运行,肝主藏血,主疏泄、促进血行;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脾虚生湿化热,郁蒸肝胆,则黄疸;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并见,则出血(藏统失司)。
            9.肝与肾:(1)精血同源,肝藏血、血生精,肾藏精、精生血;肝血不足、肾精亏损则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2)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肝肾藏泄失调则月经周期失常,排卵障碍,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10.脾与肾:(1)相互滋生,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生化、充养肾精;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温煦脾阳。(2)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生理:六腑传化水谷,“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
            2.病理:(1)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2)大肠燥结,大便不行,则影响胃之和降,嗳气、恶心、呕吐;(3)胆火炽盛,每可犯胃,则胃失和降,呕吐苦水;(4)脾胃湿热,郁蒸肝胆,则胆汁外溢,口苦、黄疸。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相表里:(1)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化物;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则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2)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化血以养其心脉;小肠有热,循经脉上熏于心,则心烦、舌赤糜烂;小肠虚寒,化物失职,则心血不足。
            2.肺与大肠相表里:(1)肺气清肃下降,布散津液,促进大肠的传导,利于糟粕排出;肺气壅塞,则肠燥便秘。(2)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有利于肺气肃降;大肠实热,腑气阻滞,则胸满咳嗽。
            3.脾与胃相表里:(1)一纳一运,相互配合,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纳少脘痞、腹胀泄泻。(2)一升一降,相反相成,脾虚气陷,则胃失和降而上逆;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运。(3)一燥一湿,阴阳相济,湿困脾运,则胃纳不振;胃阴不足,则脾失健运。
            4.肝与胆相表里:(1)同司疏泄,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分泌排泄;胆汁排泄无阻,有利于肝气疏泄。(2)共主勇怯,胆主决断,决断来自肝之谋虑;肝胆气滞、胆郁痰扰,则情志抑郁或惊恐胆怯。
            5.肾与膀胱相表里:共主小便;肾气虚弱,则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则小便色质或排出异常。
            【单选题】脏腑有表里关系,错误的是(    )。
            A.心与小肠相表里     B.肺与三焦相表里
            C.肝与胆相表里     D.脾与胃相表里
            【答案】B。解析:肺与大肠相表里。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