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
- 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新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用书《医学影像专业知识》核心考点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医学影像技术学
真题自测(2)
测评分析(4)
考点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5)
考点二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20)
考点三 辐射卫生知识(21)
第二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24)
测评分析(26)
考点一 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表现(27)
考点二 脑血管疾病(29)
考点三 颅内感染(33)
考点四 脑肿瘤(37)
考点五 脑外伤(45)
考点六 脑白质病变(48)
考点七 先天畸形(51)
考点八 新生儿脑病(55)
考点九 脊髓肿瘤(57)
考点十 脊髓损伤(59)
考点十一 脊髓空洞症(61)
考点十二 脊膜膨出(62)
第三部分 呼吸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64)
测评分析(66)
考点一 呼吸系统的正常表现(67)
考点二 支气管疾病(75)
考点三 肺肿瘤(76)
考点四 肺部感染(79)
考点五 肺动脉栓塞(85)
考点六 纵隔疾病(86)
考点七 胸膜病变(90)
第四部分 循环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94)
测评分析(96)
考点一 循环系统的正常表现(97)
考点二 先天性心脏病(103)
考点三 心肌缺血(106)
考点四 其他心脏疾病(109)
考点五 大血管疾病(109)
考点六 心包疾病(113)
第五部分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116)
测评分析(118)
考点一 消化系统的正常表现(119)
考点二 食道疾病(122)
考点三 胃、小肠疾病(124)
考点四 大肠疾病(130)
考点五 急腹症(136)
考点六 肝脏、胆系、胰腺、脾脏(139)
第六部分 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156)
测评分析(158)
考点一 泌尿系统的正常表现(159)
考点二 肾脏和输尿管疾病(161)
考点三 膀胱疾病(171)
考点四 肾上腺疾病(173)
第七部分 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180)
测评分析(182)
考点一 生殖系统的正常表现(183)
考点二 子宫和输卵管疾病(185)
考点三 卵巢病变(190)
考点四 乳腺疾病(192)
考点五 男性生殖系统病变(197)
第八部分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202)
测评分析(204)
考点一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的正常表现(205)
考点二 腹膜病变(206)
考点三 腹膜后间隙内病变(209)
第九部分 骨骼及肌肉系统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214)
测评分析(216)
考点一 骨骼及肌肉系统的正常表现(217)
考点二 骨骼的感染性疾病(219)
考点三 创伤及退行性病变(221)
考点四 良性骨肿瘤(224)
考点五 恶性骨肿瘤(226)
考点六 软组织病变(230)
第十部分 五官及头颈部影像诊断学
真题自测(236)
测评分析(238)
考点一 五官及头颈部的正常表现(239)
考点二 眼部病变(243)
考点三 鼻及鼻旁窦病变(248)
考点四 耳及乳突病变(250)
考点五 鼻咽及喉(253)
考点六 腮腺病变(256)
考点七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257)
第十一部分 介入放射学
真题自测(262)
测评分析(264)
考点一 总论(265)
考点二 血管介入技术(268)
考点三 非血管介入技术(279)
重要知识点索引(286)
全国医疗卫生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292)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96)
文摘
第二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考点一 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表现
一、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X线仅能显示骨质改变,颅内及椎管内病变常应用CT及MRI,MRI对后颅窝及椎管病变的诊断有优势。
(一)头颅
1.脑实质 分为脑皮质及髓质;在CT上皮质密度稍高于髓质,易于辨认,基底核密度与皮质类似;在MRI检查中,在T1WI上脑髓质信号高于皮质,在T2WI上脑皮质信号高于髓质。
2.脑室、脑沟、脑池 其内充满脑脊液,在CT上为低密度影;在MRI检查中,呈长T1、长T2信号(即在T1WI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
3.脑血管 CT平扫难以分辨,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在MRI中,动脉呈流空效应,无信号,静脉因流速缓慢,呈高信号。
4.非病理性钙化 CT易于显示,包括松果体与缰联合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大脑镰钙化、基地核钙化。
(二)脊椎及脊髓
1.脊椎及附件 在CT上为高密度,可见骨皮质完整,骨小梁清晰,并能观察椎管形态及大小;在MRI上骨髓腔内因含脂肪呈高信号。
2.椎间孔 前为椎体,后为椎小关节,上下为椎弓根,内有脊神经根通过,CT可清晰显示骨性结构;而MRI在显示脊神经根方面更加清晰。
3.脊髓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脊髓位于椎管中心呈中等信号,周围由脑脊液信号的蛛网膜下腔环绕。
二、主要解剖结构的影像表现
(一)颅内主要解剖结构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基底核、背侧丘脑、胼胝体、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桥池、中脑水管、中央管。
【例题】不属于脑室系统的是( )。
A.中脑脚间窝
B.左右侧脑室
C.第三脑室
D.第四脑室
中脑脚间窝不属于脑室系统。
【答案】A。解析:脑室系统是位于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连结它们的孔道,即中脑导水管。
(二)脊柱主要解剖结构
脊髓、蛛网膜下腔、椎间盘、椎间孔、椎体。
考点二 脑血管疾病
重要知识点一 脑梗死
一、脑梗死的病因、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脑梗死是因血管阻塞所引起的供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以50~60岁多见。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梗死的大小、部位和时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昏迷。同时伴有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严重者会出现深度昏迷、意识丧失、瞳孔放大、呼吸不规则等脑疝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血管造影 在早期,血管造影除了可以看到脑动脉变细、僵直等征象外,在部分患者可观察到动脉闭塞。
2.CT表现 大多数病例在24小时之内CT平扫表现为阴性。血管闭塞24小时之后,CT扫描梗死灶为低密度,边界清楚,无或仅有轻度占位征象。
图2-2-1 右侧额叶、顶叶及半卵圆中心大片状长T1、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边缘清楚。
3.MRI表现 血管闭塞后1~2小时即可有MRI的阳性发现,闭塞后6小时MRI检查几乎均有阳性发现。以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更为敏感。脑梗死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通常,在T2WI上显示明显。随着脑梗死的进一步演变,形成脑软化灶或囊性灶,则脑梗死显示更加清楚,边界更加明显。
重要知识点二 脑出血
一、脑出血的概念、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以壳核最常见,其次为丘脑、脑桥和小脑。
脑出血起病多较突然,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
【例题】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的部位是( )。
A.壳核出血 B.丘脑出血
C.尾状核头出血 D.基底节出血
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两者都属于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包括基底神经节及其相互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内囊(壳核)、丘脑等重要神经组织。
【答案】D。解析: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出血。
二、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1.血管造影 可见脑动脉分支变细、僵直,为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改变。如果是由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脉管炎引起的出血,可见到相应的征象。
2.CT表现 表现为脑内密度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CT值约为50~80 HU。还可见因血肿和水肿造成的脑池、脑沟、脑室受压以及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表现。2~4周血肿逐渐吸收,超过4周为低密度。
图2-2-2 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大片状脑出血,周边可见环状低密度影环绕。
3.MRI表现 (1)超急性期(<10h)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2)急性期(<3天) 血肿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3)亚急性期(3天~4周) 血肿在T1WI开始出现高信号,由周边开始,逐渐向内发展。T2WI仍为低信号,血肿至6~8天,在T2WI亦呈高信号,从周边向中央扩散;(4)慢性期(≥4周) 血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T2WI上,血肿与水肿之间出现条状低信号环,提示血肿进入慢性期。
重要知识点三 动静脉畸形
一、动静脉畸形的概念、好发年龄及好发部位
动静脉畸形(AVM)是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动静脉瘘)组成,动脉与静脉直接交通,其间无毛细血管床。发病年龄80%在11~40岁,最多见于20~30岁。最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系统,其次为大脑后动脉系统。
二、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出血、头痛和癫痫。儿童多以癫痫就诊,成人多以出血就诊。此外尚可见颅内压增高、颅内血管杂音、突眼、精神症状和颅神经症状等。
三、影像学表现
1.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是诊断AVM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典型表现为在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迂曲的血管团,有时可表现为网状或血窦状,供血动脉多增粗,引流静脉早期显现。
2.CT表现 平扫AVM常表现为局限性稍高、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灶,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缘多不整齐。病变一般无占位。病灶周围可有局限性脑萎缩。增强表现为团块状强化,有时可见迂曲的血管影,其周围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图2-2-3 左侧顶枕叶团状混杂信号,符合动静脉畸形,伴出血破入侧脑室。
头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血管粗大。
3.MRI表现 AVM较大的血管巢,在T1WI、T2WI均呈低信号的迂曲血管团。较小的血管巢,其内血流较慢,T1WI和T2WI可呈均匀等信号。MRI对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显示较满意。增强检查,血管巢均可强化。常规MRI检查通常即可明确诊断AVM。MRA能清楚地显示AVM的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大的引流静脉。
重要知识点四 海绵状血管瘤
一、海绵状血管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1.9%~6%,占脑隐匿性血管畸形的11%~20%。
本病多见于20~60岁,婴幼儿及儿童也可发病,男女之比为6∶5。75%位于幕上,25%位于幕下。以大脑半球最多见,脑桥次之,小脑少见。幕上常见于皮层灰质下。常见临床症状有癫痫、颅内出血、头痛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少见症状及体征有失语、精神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等。部分患者无症状,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
二、影像学表现
1.血管造影 绝大多数患者造影正常,少数见无血管区。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血栓形成,为血管造影不显影的主要原因。
2.CT表现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区,密度不均匀,30%可见钙化,增强后轻度或明显强化,取决于血栓形成的程度。一般无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
图2-2-4 左侧额叶深部见类圆形混杂信号,周边可见环形低信号环绕,提示含铁血黄素沉积。
3.MRI表现 平扫特点为:①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T1WI及T2WI均可见病变中央呈高信号,其周围可见一圈低信号围绕,亦称“铁环征”;②一般无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但急性出血则有轻度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
重要知识点五 颅内动脉瘤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发病率约为0.9%。约一半以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
在临床上,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癫痫、头痛、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由于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破裂出血则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相应症状。临床出现症状的年龄多在40~60岁。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动脉造影常见动脉瘤起源于动脉壁一侧,突出成囊状,形状多为圆形、卵圆形,亦可呈葫芦状或不规则形。
2.CT表现 CT表现为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CT血管造影可见类圆形或囊状异常充盈,密度与血管内密度相等。
动脉瘤破裂时CT图像上多数不能显示瘤体,但可见并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积水、脑水肿和脑梗死等改变。
图2-2-5 a、b示颅脑CTA示左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c示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
3.MRI表现 依血流速度不同,T1WI、T2WI信号可以有差异。大部分表现为无信号或者低信号,血流慢的动脉瘤表现为T1WI图像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瘤在MRA上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边缘光滑。
考点三 颅内感染
重要知识点一 脑炎
一、脑炎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1.脑炎 是脑组织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细菌性脑炎是脑脓肿的早期阶段。
2.病毒性脑炎 在脑炎中最常见,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较常见。
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在病毒性脑炎中最常见,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的特点是引起急性坏死性脑炎,青少年及成人均可发生,但以20~40岁多见。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存在于女性阴道,引起胎儿脑感染或在分娩过程中引起新生儿脑内感染。
4.乙型脑炎 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其他神经症状为特征。
二、脑炎的影像学表现
(一)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病变常首先侵犯颞叶,单侧或双侧,也可仅侵犯颞叶内侧或累及全部颞叶,部分病例可向额叶和枕叶发展。
1.CT表现 平扫病变区呈低密度。增强检查,病灶可不强化或弥漫性强化,但多数不强化或仅边缘部分线样或脑回样强化。
2.MRI表现 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豆状核通常不受侵犯,病变区与豆状核之间常有清楚的界线,凸面向外,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由于病变区可有水肿,约半数以上可有占位效应。病变区的出血亦不少见。增强检查的表现同CT所见。
(二)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有侵犯基底核和丘脑的趋向,常同时累及双侧,但双侧病变的形态、大小、范围往往不对称,少数也可比较对称。病变常不局限于基底核或丘脑。
1.CT表现 平扫时病变区呈低密度,病变边缘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检查,病变区一般无明显强化。病变范围较大者可有轻度占位效应。
2.MRI表现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为高信号散加权成像DWI也呈高信号。增强检查,表现同CT。
图2-3-1 磁共振FLAIR图像示左侧豆状核及岛叶信号较右侧增高,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
重要知识点二 脑脓肿
一、脑脓肿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期
脑脓肿是指脑实质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并有脓腔形成。引起脑脓肿的细菌主要是化脓性细菌。
脑脓肿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急性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局灶定位症状。初期病人除原发感染症状外,一般都有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包膜形成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并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病灶症状。病理上分为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头颅平片多不能确定诊断。
2.CT表现 (1)急性脑炎阶段 平扫,病变区表现为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的混杂密度区,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早期病变一般无强化。中晚期,可出现斑点状或斑片状不规则强化,或类似脑梗死的脑回样强化。(2)化脓和包膜形成阶段 平扫,脓液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区,脓壁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的环。周围常可见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增强检查,脓肿壁显著环形强化为典型表现,环壁薄而均匀,光滑而有张力,脓液及水肿区无强化。
图2-3-2 左侧顶叶皮层下脑脓肿T1WI、T2WI、FLAIR及增强扫描图像。
3.MRI表现 (1)急性脑炎阶段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检查,表现同CT。(2)化脓和包膜形成阶段 其内脓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脓肿形成初期信号常不均匀。慢性期,脓液在T1WI呈稍低信号,接近于等信号。脓壁一般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周围水肿区在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增强检查,表现同CT,还可见多房性、多发性脓肿。
【例题】脑脓肿形成期增强扫描,脓肿壁明显强化,具有以下特点,除了( )。
A.完整 B.光滑 C.壁薄 D.壁厚
脑脓肿的CT表现根据病变的发展阶段而不同。
【答案】D。解析:脓肿壁完全形成后,其低密度边缘密度较高,少数可显示脓肿壁,增强扫描可见完整、厚度均一的环状强化,周围有明显不规则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低密度区为坏死脑组织和脓液,可呈现气体与液平面,如为多房性,低密度区内可呈现一个或多个间隔。
重要知识点三 脑囊虫病
一、脑囊虫病的概念、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是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的颅内所造成的疾病。多见于肌肉及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占70%~90%。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
脑囊虫病的常见症状为头痛和癫痫,癫痫常为首发或唯一的症状。部分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视力下降等。
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
二、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脑实质型 ①急性脑炎型,幕上半球广泛低密度,多位于白质,亦可散在位于皮层,全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室变小,增强扫描无强化;②多发小囊型,平扫在半球区可见多发散在小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其内可见小结节状致密影,为囊虫头结,以灰白质交界区多见,周围可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③单发大囊型,显示为脑内圆形、椭圆或分叶状的低密度,其内为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无实性结节,大囊本身无强化,周围可见轻度环形强化;④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型,平扫为散在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出现结节或环状强化,直径约3~5 mm;⑤多发钙化型,脑实质内多发圆形或椭圆形钙化,钙化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
(2)脑室型 以第四脑室最多见,其次为第三脑室,侧脑室很少见到。CT扫描很少直接显示囊泡,仅表现为间接征象,脑室形态异常或者脑室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移位,阻塞性脑积水。有时囊泡内密度可高于脑脊液,囊壁可见环形增强或钙化。
(3)脑膜型 平扫见:①外侧裂、鞍上池囊性扩大,有轻度占位征象;②蛛网膜下腔扩大、变形;③脑室对称性扩大。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脑膜强化也可见到。
(4)混合型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表现同时存在。
图2-3-3 右侧半卵圆中心T1WI见点状高信号,T2WI呈点状低信号,周边片状低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少许强化。
2.MRI表现
脑实质型脑囊虫病多为呈圆形,大小约为2~8 mm的囊性病变,其内有偏心的小点状影附在囊壁上,代表囊虫头节。脑囊虫存活期水肿轻,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增强,亦可不增强。囊虫死亡时,头节显示不清,周围水肿加剧,占位明显,增强环厚度增加。脑室、脑池和脑沟的囊虫,大小为2~8 mm小圆形,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常见不到头节。有的呈大囊病变,分叶状,有间隔,偶见头节位于边缘。脑膜型脑囊虫很多是脑沟内囊虫与脑膜粘连形成。
重要知识点四 颅内结核
一、颅内结核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概念
颅内结核是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经血行播散而引起,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可以是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球或结核性脑脓肿,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存在。
2.临床表现
(1)结核性脑膜炎 全身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癫痫,颅神经障碍,大脑与脑干受损的表现,意识障碍。
(2)脑结核球 与一般颅内占位表现相似,可有颅压增高和局灶定位体征。幕上结核球可出现头痛、癫痫、偏瘫、失语、感觉异常。幕下结核球呈现颅内高压和小脑功能失调的症状。
(3)结核性脑脓肿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烧及局限性脑炎的症状。
3.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素实验一般阳性。
(2)结核性脑膜炎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呈毛玻璃状,细胞及蛋白含量中度升高。
二、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结核性脑膜炎 平扫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以鞍上池、外侧裂尤为明显,后期还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上述区域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明显强化,类似出血表现。还可出现脑水肿、脑积水和脑梗死等。
(2)脑实质粟粒性结核 平扫脑实质内呈小的等密度或低密度结节影,分布于大脑与小脑区域。增强扫描结节有强化。
(3)脑结核球 平扫为等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的结节,有时结节内有钙化。80%为单发,20%为单发。周围轻度水肿,有占位效应。
图2-3-4 双侧基底节可见多发类圆形及梭形长T1、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病变,边缘欠清,
增强扫描部分病变可见强化。
2.MRI表现
脑膜炎以脑底部为重,视交叉池和桥前池结构分辨不清。T1WI信号增高,T2WI信号更高。可见异常强化。结核球T1WI为低信号,包膜为等信号,T2WI多数信号不均匀,包膜信号可低可高。钙化为低信号。
考点四 脑肿瘤
重要知识点一 星形细胞瘤
一、星形细胞瘤的好发部位、病理分级及临床表现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可向外侵犯皮层,恶性程度较高的星形细胞瘤亦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WHO将其分成:①Ⅰ级 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②Ⅱ级 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③Ⅲ级 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④Ⅳ级 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表现: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症状,主要包括偏瘫、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视力与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二、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肿瘤平扫表现为脑内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病灶,有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水肿多不明显;Ⅲ级、Ⅳ级肿瘤约91.7%有脑水肿;可见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Ⅰ级星形细胞瘤常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肿瘤可呈环形强化,并可有强化的瘤结节;Ⅲ级、Ⅳ级星形细胞肿瘤,边缘强化明显,形态多不规则或呈花环状。
2.MRI表现 肿瘤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均表现为低信号。Ⅰ级星形细胞瘤信号强度较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可见轻度强化,瘤周水肿无强化。Ⅲ~Ⅳ级肿瘤在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成斑块状、线条状、花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坏死或出血区不强化。
重要知识点二 少突胶质细胞瘤
一、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1.病理分型 WHO颁布的分类方法中,少突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属于神经上皮性肿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和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大部分有癫痫,部分可出现偏瘫、感觉障碍及颅高压症状等。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而间变性者钙化比例较低。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呈类圆形,边界不清楚。可为混杂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和等密度。间变性肿瘤常有囊变和出血。肿瘤周边多为轻度水肿,但间变性者易发生周围水肿,且占位表现明显。增强检查,少突胶质细胞瘤常无对比增强,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实质部分可见明显强化,多为均匀强化。
图2-4-1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呈长T1、长T2、混杂FLAIR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可见明显
强化,不强化部分为病变囊变区。
2.MRI表现 少突胶质细胞瘤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钙化均为低信号。恶性程度低的肿瘤边界清楚、锐利,周围无水肿或轻度水肿;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钙化不明显,水肿与肿瘤分界不清楚,占位征象明显。
重要知识点三 脑膜瘤
一、脑膜瘤的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男女发病比例为1∶2。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大多数居于脑外,偶可发生于脑室内。
脑膜瘤病人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性体征出现较晚,程度较轻,与脑膜瘤生长缓慢有关。大脑凸面脑膜瘤常有癫痫发作,不同部位的脑膜瘤可出现相应体征。
二、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肿瘤以宽基底与颅骨或硬脑膜相连;极少肿瘤亦可位于脑室内。平扫,肿瘤多为略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部分肿瘤有瘤周脑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常表现为均匀显著强化,边缘锐利。
图2-4-2 左侧颞部见一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等FLAIR异常信号,周边可见
脑脊液信号环绕;增强扫描呈明显较均匀强化。
2.MRI表现 脑膜瘤在T1WI上多数为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在T2WI上,肿瘤可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有时呈轮辐状。脑膜瘤周围水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出现明显强化,其中60%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为脑膜尾征。
重要知识点四 垂体腺瘤
一、垂体腺瘤的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是鞍区肿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0%。多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等。
临床表现包括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功能异常,如闭经、泌乳,肢端肥大,cushing综合征等。
二、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垂体微腺瘤 指直径≤1 c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①垂体高度增加;②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③垂体上缘膨隆;④垂体柄偏移;⑤部分可有鞍底骨质改变。
(2)垂体大腺瘤 为直径>10 mm的垂体腺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冠状扫描垂体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大腺瘤与微腺瘤不同,通常呈明显强化,且多数均匀。
图2-4-3 垂体大腺瘤,鞍区可见稍长T1信号病变,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2.MRI表现
(1)垂体微腺瘤 T1WI微腺瘤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和垂体柄偏斜等表现与CT相同。增强扫描,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2)垂体大腺瘤 T1WI和T2WI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视交叉常受压变扁和上移,鞍上池受压、变形甚至闭塞。肿瘤还可向鞍旁生长。
重要知识点五 听神经瘤
一、听神经瘤的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听神经瘤在脑神经肿瘤中最常见,是成人常见的颅后窝肿瘤。男女发病比例为1.14∶1。好发于中年人,10岁以下很少见。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
临床主要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肿瘤压迫第四脑室,脑脊液循环受阻形成颅内高压。
二、听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平扫肿瘤位于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多数为等密度病变。肿瘤周围水肿轻。桥小脑角池闭塞,相邻脑池扩大。50%~85%的病例可显示内耳道漏斗状扩大。增强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升高。50%~80%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未强化区可以是囊变坏死,也可以是脂肪变性。
图2-4-4 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一类圆形短T1、长T2、高FLAIR信号病变,增强扫描周边可见
明显强化;无强化区为听神经瘤囊性变。
2.MRI表现 肿瘤为圆形或分叶状,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常有囊变。囊变区在T1WI上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上则为高信号。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
重要知识点六 颅咽管瘤
一、颅咽管瘤的好发年龄及临床表现
颅咽管瘤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的鳞状上皮残余,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2%~8%。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也可发病,多见于40~60岁,为颅咽管瘤发病的第二高峰期。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多位于鞍上区。
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升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
二、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平片常显示鞍区钙化,蝶鞍异常和颅高压征象等。
2.CT表现 平扫肿瘤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为分叶状。CT值变化范围大,含胆固醇多则CT值低,相反含钙质或蛋白质多则CT值高。多数肿瘤的实体部分与囊壁可见钙化,钙化形态不一。增强扫描,约2/3肿瘤发生强化,实性部分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则呈环状强化。一般无脑水肿。
图2-4-5 鞍区可见一类圆形短T1、稍长T2信号病变,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周边可见环形线样强化。
3.MRI表现 颅咽管瘤的信号强度复杂。T1WI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这与病灶内所含物质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钙化可为低信号。实性肿瘤,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壁呈壳状增强。
重要知识点七 脊索瘤
一、脊索瘤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脊索瘤较少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6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比例为2∶1。肿瘤起自脊索组织的残余。颅底、骶尾部等处异常的脊索组织残余导致脊索瘤发生。约50%的脊索瘤发生在骶尾骨,35%位于颅底骨,15%位于椎体。
临床表现为患者长期头痛。根据肿瘤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发生在斜坡者常有Ⅵ~Ⅻ脑神经损害的症状。可伴有对侧轻度偏瘫,反射增强,锥体束征阳性。
二、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平扫时肿瘤所累及的骨呈广泛性骨破坏,局部可见软组织肿块,为混杂密度,边界模糊,其中可见多发散在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瘤轻度或明显强化,均一或不均。
2.MRI表现 平扫仅表现局部骨质正常骨髓信号消失,被肿瘤组织取代。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等于或略高于脑脊液。随病变进展可出现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可见软组织肿块,信号常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轻度或明显强化,均一或不均一。
重要知识点八 室管膜瘤
一、室管膜瘤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室管膜瘤是发生于脑室壁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的神经上皮肿瘤,好发于少年儿童,男女比例为3∶2。室管膜瘤的好发部位为以第四脑室底部,其次为侧脑室、第三脑室、脊髓、终丝及脑实质。
由于肿瘤部位不同,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也不同,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幕上室管膜瘤还可伴有抽搐、视野缺损,幕下室管膜瘤则常伴有共济失调。
幕下室管膜瘤以小儿多见,常引起脑积水。幕上室管膜瘤多见于成人,约70%以上完全位于脑室外。
二、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肿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最多见。平扫多为等密度、稍高或稍低密度。其内可见低密度囊变区和高密度钙化。边界清楚。增强扫描,80%肿瘤可见强化,实性肿瘤强化均匀,囊变区不强化。瘤周围无水肿或轻度水肿。
图2-4-6示 第四脑室内可见体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稍高FLAIR异常信号,
其内可见囊变区。病理证实为室管膜瘤Ⅲ级。
2.MRI表现 肿瘤在T1WI上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血管显示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常伴脑积水。
重要知识点九 脂肪瘤
一、脂肪瘤的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颅内脂肪瘤是中枢神经组织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的脂肪组织肿瘤。颅内脂肪瘤很少引起临床症状,多在尸检中发现,是临床上很少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脑中线附近,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胼胝体区,约占50%。
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脂肪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CT值为-110~-10 HU。其边缘清楚,低密度灶周围可有层状钙化。强化后低密度区不增强。冠状扫描钙化层显示更清楚。钙化灶以胼胝体脂肪瘤多见。脂肪瘤常合并发育畸形或肿瘤,包括胼胝体发育不良、侧脑室分离、侧脑室脉络丛肿瘤等。
图2-4-7 四叠体池处脂肪瘤,呈不规则形短T1、长T2、高FLAIR信号。
2.MRI表现 MRI是诊断脂肪瘤最好的方法。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脂肪瘤壁上的钙化有时呈无信号影。
重要知识点十 转移瘤
一、脑转移瘤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脑转移瘤较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约占80%,男性稍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1。
肿瘤发生脑转移的概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70%~80%为多发,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盘水肿等。少数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
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当转移瘤侵及颅骨时,颅骨平片可见溶骨性破坏或成骨性高密度改变。
2.CT表现 平扫肿瘤密度不等,高、等、低、混杂密度均可。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大多数病例有脑水肿,中至重度水肿占57%,且多表现为很小的肿瘤却有广泛水肿,此为转移瘤的特征。增强扫描,95%病变发生强化,坏死、出血区无强化。
图2-4-8 54岁男性,肺癌脑转移,右侧顶枕区大脑镰旁团块状混杂T1、混杂T2、
混杂FLAIR信号。周边可见大片状水肿区。
图2-4-9 上述病人强化后,右侧顶枕区病变可见明显强化,左侧侧脑室旁可见
点状异常强化。
3.MRI表现 肿瘤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通常肿瘤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强化后,肿瘤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环状及花环状强化,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在T2WI上肿瘤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者,多半来自结肠癌、骨肉瘤、黑色素瘤。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甲状腺癌和肺癌等。
重要知识点十一 生殖细胞瘤
一、生殖细胞瘤的常见部位及临床表现
生殖细胞瘤是生殖细胞起源肿瘤中最多见的类型,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丘脑和基底节区。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少见。
生殖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沿室管膜和脑脊液播散;对放疗敏感。
临床表现:根据肿瘤不同可以出现颅压增高、中枢性尿崩症、内分泌紊乱等。
二、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后部边缘清楚、稍不规则、不甚均匀的略高密度肿块,钙化常见,常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增强扫描为边缘清楚、圆形的均一强化灶,脑室壁可出现带状或结节状强化影,提示室管膜扩散。鞍上区生殖细胞瘤呈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灶,强化显著。
图2-4-10 鞍区生殖细胞瘤,呈团块状稍长T1、等T2信号,边缘较光滑,增强扫描可见
明显强化。
2.MRI表现 松果体区和(或)鞍上肿瘤呈等T1或稍长T1、长T2信号,周围水肿明显;肿瘤对第三脑室后部的压迫常导致幕上脑积水。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检出经脑脊液种植的肿瘤。
重要知识点十二 表皮样囊肿
一、表皮样囊肿的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
表皮样囊肿亦称上皮样瘤或胆脂瘤,起源于颅内胚胎上皮母细胞的残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发病年龄分布广,自新生儿至八旬老人,最多见于20~50岁青壮年,约占2/3 。
肿瘤可发生于颅内各部位,大多位于硬膜内。通常位于桥小脑角池、鞍区、颅中窝等,其中以桥小脑角池最常见。硬膜外多位于颅骨板障。
患者出现症状主要与所在部位有关。如位于桥小脑角池可同时有第Ⅶ、Ⅷ、Ⅸ脑神经受累,表现为面瘫、听力障碍等;位于鞍区及颅中窝的可表现为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球活动障碍、复视等。
二、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典型者为低密度病灶,呈水样或脂肪密度,少数不典型者可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灶。其密度与其内所含物质有关。表皮样囊肿外形多样,这与其存在部位及生长方式有关。位于桥前池和桥小脑角池的病变常按脑池形状生长,边缘光滑,不分叶。
图2-4-11 右侧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呈梭形长T1、长T2、稍高FLAIR异常信号,边缘
清楚,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2.MRI表现 病变表现多样。T1WI典型表现为稍低信号,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信号之间,其内信号不均匀。T2WI病变为高信号,其信号明显高于周围脑组织。增强扫描,实质多无强化,部分囊肿边缘有弧线样或环样强化。
【例题】对于椎管内肿瘤,为明确病变的部位及其性质,最佳检查方法为( )。
A.X线平片 B.CT
C.MRI D.MRI及增强MRI
CT、MRI、增强MRI等都能用于脑肿瘤的检查,应掌握各自的适应证。
【答案】D。解析:MRI及增强MRI目前已成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对患者行MRI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其与神经轴的关系,显示肿瘤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点,判断肿瘤的性质。
考点五 脑外伤
重要知识点一 脑挫裂伤
一、脑挫裂伤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脑挫裂伤是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两种。脑挫伤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脑裂伤则是脑及软脑膜血管的断裂,多发生于着力点及附近,也可发生于对冲部位,如额极和颞极下面,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颅脑损伤之一。
临床表现有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二、脑挫裂伤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白质区明显。约有1/3为多发病灶。
(2)散在点片状出血,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常不规则,3~7天开始吸收。
(3)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大脑纵裂池、脑池、脑沟密度增高。
(4)占位及萎缩表现。
(5)合并其他征象,如颅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
图2-5-1 示脑挫裂伤,呈混杂T1、混杂T2信号,周边可见水肿区。
2.MRI表现 病灶信号强度随脑水肿、出血和脑挫裂伤的程度而异。脑水肿其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晚期,脑挫裂伤可以不留痕迹,也可以形成软化灶,T1WI信号更低,T2WI信号更高,伴有相邻部位脑萎缩。
重要知识点二 硬膜外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的定义、常见部位及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的血肿,临床常见。绝大多数为急性血肿,70%~80%为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出血,故血肿多位于颞区。
临床表现因血肿大小、部位,有无合并损伤而异。其典型表现为外伤后昏迷、清醒、再昏迷。此外有颅内压增高表现。
二、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局限性双凸形高密度影,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血肿密度多均匀。血块完全液化时血肿成为低密度。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可伴有骨折。
图2-5-2 左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呈梭形高密度影。
2.MRI表现 硬膜外血肿形态与CT显示相似,血肿呈梭形,边界锐利。血肿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血肿内缘可见低信号的硬膜,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呈高信号。
重要知识点三 硬膜下血肿
一、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血肿好发于额、额颞部,形状多呈新月形或半月形。
临床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程短,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局灶性体征和颅压增高症状出现早,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唯症状出现较晚,其他与急性者相似。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轻微头外伤史。
二、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由于血块沉淀,血肿上方为低密度,下方密度逐渐升高。硬膜下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征象显著。
2.MRI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期龄而异。急性者T2WI呈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亚急性者T1WI和T2WI均可呈高信号。随着时间推移,T1WI图像信号低于亚急性者,但仍高于脑脊液,T2WI仍为高信号。
重要知识点四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外伤造成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脑挫裂伤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腰穿检查呈血性脑脊液。
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局部或广泛的脑沟、脑池高密度。
图2-5-3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内可见稍高密度影填充。
2.MRI表现 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不能显示,但对亚急性和慢性期敏感,表现为T1WI高信号,而用FLAIR有时则更敏感。
【例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CT表现是( )。
A.侧脑室呈高密度影 B.三脑室呈高密度影
C.外侧裂池见高密度影 D.基底节区见高密度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以纵裂池、外侧裂池和脑沟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脑幕区出血。出血灶在CT表现为高密度影。
【答案】C。解析:临床疑诊SAH首选CT检查,可早期诊断。出血早期敏感性高,可检出90%以上的SAH,显示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脑桥小脑脚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并可确定有无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出血以及是否伴脑积水或脑梗死,另外还可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
重要知识点五 外伤性脑内血肿
一、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
外伤性脑内血肿多系对冲性损伤,血肿可发生于脑组织的任何部位,但80%左右在额颞叶,常较表浅。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高压症状,可发生脑疝,血肿位于功能区或传导通路则出现相应的定位体征。
二、外伤性脑内血肿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为脑内密度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CT值约为50~80 HU。还可见因血肿和水肿造成的脑池、脑沟、脑室受压以及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表现。2~4周血肿逐渐吸收,超过4周为低密度。
2.MRI表现 超急性期(<10 h)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急性期(<3天)血肿在T1WI上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3天~4周)血肿在T1WI上开始出现高信号,由周边开始,逐渐向内发展,T2WI仍为低信号,血肿至6~8天,在T2WI上亦呈高信号,从周边向中央扩散。慢性期(≥4周)血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T2WI上,血肿与水肿之间出现条状低信号环,提示血肿进入慢性期。
重要知识点六 开放性颅脑损伤
一、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和硬脑膜破损,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颅脑损伤约占颅脑损伤的17%,常并发脑挫裂伤及颅内出血。临床表现因受伤原因、方式和暴力大小不一而差别悬殊,但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创口及伤道内出血、神经系统体征以及易并发感染,特别是火器性颅脑损伤,其伤情多较严重、变化快、疗效较差、后遗症多和死亡率高。
二、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平片可见骨折征象。
2.CT表现 显示明显骨折征象及脑组织挫裂伤,常伴发硬膜下血肿、脑出血等,也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其他颅脑损伤的表现。
考点六 脑白质病变
重要知识点一 多发性硬化
一、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征
多发性硬化又称播散性硬化,是以病灶多发、病程缓解与复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获得性脱髓鞘疾病。好发年龄为20~30岁,患病率女性稍多于男性。我国的多发性硬化以白质软化坏死为主,一般起病快,病程短,症状重,常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常有癫痫、感觉或运动障碍以及精神症状等。视神经损害可以是早期症状之一。多发性硬化临床多用激素治疗,预后较差,具有反复发作,缓解复发的特点。
二、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具有时间及空间多发性。表现为脑白质区内卵圆形低密度病灶,多位于侧脑室周边,具有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趋势。增强扫描急性期病灶可呈点片状或环形强化,稳定期及恢复期病灶无强化。
2.MRI表现 病灶时间及空间上的多发性表现得更突出。可见脑白质内多发卵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占位征象。病灶具有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特征,呈现“直角脱髓鞘征”,矢状位可见“垂直征”。病灶中央可囊变,于T2WI周边呈稍高信号,中央呈更高信号,出现“煎蛋征”。病灶新旧不一,急性期病灶可见强化,部分病灶呈典型的开环样强化,活动期病灶弥散加权成像于DWI上呈高信号。
图2-6-1 多发性硬化 两侧侧脑室周围可见卵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T2WI上可见煎蛋征,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环形强化,并见“指征”。
【例题】下列关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依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需要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
B.仅MRI检查即可确诊
C.病变在空间上多病灶性和在时间上的多发性的证据
D.CSF检出寡克隆IgG区带
仅依据MRI检查,不能确诊多发性硬化。
【答案】B。解析: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依据: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②MRI检查异常;③病变在空间上多病灶性和在时间上的多发性的证据;④CSF检出寡克隆IgG区带;⑤脑诱发电位异常。
重要知识点二 脑白质疏松症
一、脑白质疏松症的概述
脑白质疏松症是一个影像学概念,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加工速度减慢,认知功能下降。
二、脑白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斑片状或弥漫性互相融合的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呈月晕状。CT值较正常值低5~10 HU,增强扫描不强化,常两侧对称,以脑室周围明显。早期病灶限于额叶白质,以后向侧脑室周围、枕叶和中央半卵圆中心发展。严重者两侧侧脑室扩大或有脑萎缩。脑干尤其是脑桥中上部、中央部易受累,较少累及弓状纤维、胼胝体、延髓、中脑和小脑。可见到原发病病灶,如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2.MR表现 两侧基本对称的侧脑室周围脑白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的片状、点状影,边界模糊,常累及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放射冠等。
图2-6-2 脑白质疏松症 两侧侧脑室周围可见对称性分布的条带状稍长T1、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
病变边界不清,呈月晕状改变,两侧侧脑室稍扩大。
重要知识点三 脑白质发育不良
一、脑白质发育不良的概念及分类
脑白质营养不良也称髓鞘形成缺陷疾病、白质脑病,属于髓鞘发育缺陷的脱髓鞘病变。
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为异染性脑白质不良及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二、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概述及影像学特点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神经辅酶A缺乏,硫酸脂不能分解而沉积于少突胶质细胞膜上,导致髓鞘形成障碍。可分为婴儿型、少年型及成人型三型。临床多见患儿1~3岁出现行走困难和动作笨拙。
1.CT表现 平扫可见白质区内两侧对称的斑片状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强化。
2.MRI表现 双侧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分布的弥漫性、融合性、长T1、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病变受累程度相近,不累及血管周围白质,可呈现“虎纹或豹纹样”改变。可有脑室扩大及脑组织萎缩。
图2-6-3 异染性脑白质发育不良,可见两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对称性分布的长T1、长T2、
高FLAIR异常信号,病变融合成片。
三、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概述及影像学特点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属于隐性遗传疾病,多见于男孩。由于缺乏酰基辅酶A合成酶导致脂肪代谢紊乱,长链脂肪酸在细胞内异常堆积,破坏脑白质及肾上腺白质。多在3~14岁起病,神经症状呈进行性,可有偏瘫、偏盲,后期发展为四肢瘫。
1.CT表现 两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内呈现大片状对称性低密度区,亦可通过胼胝体将两侧病灶联系起来,病灶可向前延伸至额叶。多伴有脑萎缩。增强扫描,病灶活动期可见周边环形强化,非活动期则无强化。
2.MRI表现 病灶自两侧顶枕交界区开始,从后向前逐渐累积,即从枕、顶颞叶开始,最后可影响到额叶。病灶典型表现为两侧侧脑三角区及胼胝体压部对称性的蝶翼状长T1、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病灶进展时可呈“边框样”强化。
图2-6-4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可见两侧侧脑室三角区旁白质区对称性分布的稍长T1、
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病变累及胼胝体压部,呈典型的蝶翼状改变。
重要知识点四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一、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概述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病,或称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约为1%~5%,男女发病率相等。多起病在40岁以后,常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主要为缓慢进行性痴呆。
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室管膜下的白质是皮层穿动脉的终末区,称边缘带。当动脉硬化时,使血管腔狭窄和边缘区缺血,进而发生白质脱髓鞘、水肿及组织坏死。白质病变与脑梗塞发生率呈正相关。
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侧脑室周围及中央半卵圆区呈对称性低密度影,以侧脑室前角和后角周围明显。白质密度明显低于灰质,两者的CT值相差较大。多伴有腔隙性脑梗塞及脑萎缩等征象。
2.MRI表现 双侧半卵圆中心及脑室旁深部白质呈长T1、长T2信号,无占位效应,异常信号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常伴有脑梗塞及脑萎缩表现。
考点七 先天畸形
重要知识点一 脑膜膨出
一、脑膜膨出的概况及临床表现
脑膜膨出是颅内结构经过颅骨缺损疝出于颅外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其累及部分脑结构和覆被物,致神经管形成障碍。发生率约占新生儿1/1 000。原因不明,可能与胚胎时期神经管发育不良,中胚叶发育停滞,使颅骨、脑膜形成缺陷有关。
脑膜膨出囊由软脑膜和蛛网膜组成,硬膜常缺如。囊内充满脑脊液,不含脑组织。通常好发于中线部位,以枕部多见。
临床表现为囊性肿物与头部相连,出生时即可发现,也可于生后几个月或几年发现,哭闹或咳嗽时肿物增大,张力增加,压迫肿物则前囟突出。局部可扪及颅骨缺损的边缘。一般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可表现为智力低下、抽搐及脑损害表现。
二、脑膜膨出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平片可见软组织肿物和头颅相连,基底可宽可窄,在与软组织肿块相连的颅骨中,可见骨质缺损,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常位于颅骨的中线。
2.CT表现 显示颅骨缺损和由此向外膨出的具有脑脊液密度的囊性肿物,膨出的包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基底部可宽可窄。
3.MRI表现 颅骨缺损,有液体信号囊性肿物向外膨出。如伴有脑膨出,则可见肿物内有脑组织信号,脑室可受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图2-7-1 后枕部正中可见一囊状膨出物,病变外似包绕脑膜,其内可见脑组织信号及脑脊液
信号,矢状位图像可见小脑发育不良。
重要知识点二 巨脑回、无脑回畸形
一、巨脑回、无脑回畸形的概述及发病机制
巨脑回、无脑回畸形是脑发育不全的特殊类型。
无脑回畸形发生在胚胎26~28周内,是由于神经元从脑室基质移行到皮质表层的过程中断引起,表现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大脑侧裂增宽,脑岛顶盖缺如。
【例题】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畸形是( )。
A.无脑畸形 B.脑积水
C.脊柱裂 D.全前脑无裂畸形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可发生多种畸形。无脑畸形是我国围生儿出生中枢神经系统缺陷的首位。
【答案】A。解析:神经管畸形是胎儿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无脑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位于我国围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
二、巨脑回、无脑回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CT及MRI表现均可见大脑半球表面平滑,脑沟缺如,大脑侧裂明显增宽,脑岛顶盖缺如,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亦扩大。
图2-7-2 右侧大脑半球较左侧略显缩小,右侧大脑半球脑回增宽,脑沟减少,可见
宽大的脑回,右侧侧脑室相应扭曲变形
重要知识点三 胼胝体发育不良
一、胼胝体发育不良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合并的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异常
胼胝体发育不良也称胼胝体发育不全,是指胼胝体一个或全部节段缺如。占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4%,可单独存在,或合并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临床常表现为癫痫发作、发育落后及小头畸形,也可伴有垂体机能减退及下丘脑功能不全。
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轴突形成障碍、轴突发展及走行不良有关,胚胎在12~20周内中毒、感染及某些先天性代谢缺陷亦可能影响胼胝体的正常发育。
50%~80%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常伴有脂肪瘤、中线囊肿、Dandy?鄄Walker畸形及皮质异常等。也可合并综合征性的畸形,如Mendelian综合征。
二、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
图2-7-3 轴位及矢状位T1WI示胼胝体发育不良,两侧侧脑室距离增宽。
1.CT表现 冠状位可见高位第三脑室;轴位可见侧脑室距离增宽,平行走行,常见尖形的前角,枕角经常呈憩室样扩张,形成典型的“蝙蝠翼状”侧脑室外形。
2.MRI表现 冠状位常见侧脑室呈“三叉形”前角及“锁孔”状颞角,可见垂直的海马及纵向排列的白质束(Probst束);矢状位可见高位第三脑室,胼胝体及扣带回缺如。
重要知识点四 Chiari畸形
一、Chiari畸形的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
Chiari畸形为小脑扁桃体经枕大孔疝入上颈段椎管内,有的伴脑桥与延髓延长扭曲或下疝,常合并颅底、枕大孔区畸形及脊髓脊膜膨出。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Chiari畸形按病理解剖学改变分四型。Ⅰ型最常见,基本特征为小脑扁桃体下移,经扩大的枕大孔疝入上颈段椎管内。Ⅱ型畸形复杂,小脑扁桃体、下蚓部、延髓或第四脑室下移并疝入椎管,90%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几乎均存在脊髓脊膜膨出,50%~90%合并脊髓空洞。Ⅲ型罕见,为Ⅱ型伴有枕部或高颈部脑或脊膜膨出,常合并脑积水。Ⅳ型非常罕见,为严重小脑发育不全或缺如,该型属于小脑发育不良。
临床上以Chiari畸形Ⅰ型、Ⅱ型常见。Ⅰ型多见于大龄儿童及成年人,症状可到成年才出现,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Ⅱ型多于婴幼儿或新生儿期发病,表现为进行性脑积水,可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包括运动感觉障碍。Ⅲ型和Ⅳ型罕见,多见于新生儿期发病。
二、Chiari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MRI显示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可很好地显示该复杂畸形的各种病理改变和并发畸形,T2WI对脊髓空洞症的显示更敏感。小脑扁桃体下缘超过枕骨大孔5 mm为异常。MRI可清晰地观察各种颅内及脊髓内合并的畸形。
图2-7-4 Chiari畸形Ⅰ型 矢状位T2WI可见后颅窝拥挤,小脑扁桃体变尖,并向下移位,
枕大池明显变窄,脊髓略受压。
考点八 新生儿脑病
重要知识点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新生儿窒息,引起脑血供和气体交换障碍所致的一种全脑性损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表现为脑水肿、脑缺血和脑软化,可同时合并脑出血,晚期主要为脑萎缩。
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青紫或苍白,呼吸异常,反射减弱或消失,痉挛性双侧瘫等。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脑水肿主要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片状或广泛性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脑干和小脑因受累较轻而呈相对高密度,呈现“白小脑征”。脑缺血和脑软化在早产儿常见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呈斑片状低密度,可多发,两侧可不对称,尾状核等深部灰质核团常受累;脑缺血和脑软化灶在足月新生儿常见于皮质和皮质下区,表现为受累区域局部脑沟增宽、相对应处侧脑室扩大且轮廓不整等脑萎缩改变。脑出血常见于侧脑室室管膜下,侧脑室内和脑实质内,表现为高密度。
2.MRI表现 脑水肿表现在T2WI上白质信号增高。脑缺血和软化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合并脑出血如在亚急性期,则T1和T2像均呈高信号。
图2-8-1 两侧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小斑片状长T2、高FLAIR异常信号,边界欠清晰,
轴位T2WI上可见两侧侧脑室三角区扩大。
重要知识点二 新生儿颅内出血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于缺氧或产伤引起,少数为出血性疾病或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所致,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氧可使脑组织充血、水肿、脑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渗血或点状出血。缺氧所致的颅内出血常见的部位为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产伤可造成硬膜窦撕裂或皮质桥静脉、脑内的静脉及脉络丛静脉破裂,以硬膜下出血最常见,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发生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和硬膜外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可略有差异。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嗜睡等,查体可见前囟饱满、颅缝增宽以及反射消失等。
【例题】男婴,臀位产,生后5小时出现呕吐,呈喷射性,伴尖声哭叫、唇稍发绀、体温不升。查体:前囟饱满,心肺正常,拥抱反射消失。疑为新生儿颅内出血。为明确诊断,首先应选择的检查方法( )。
A.腰穿 B.胸片 C.头颅B超 D.CT扫描
臀位产患儿常因产伤或窒息导致颅内出血。颅内出血的检查方法——头颅B超、CT扫描均可选,但头颅B超对颅内中心部位病变分辨率高,因此成为颅内出血的特异性诊断手段。
【答案】C。解析:头颅B超对颅内中心部位病变分辨率高,因此成为颅内出血的特异性诊断手段,应为首选,一般在生后3~7天进行,1周后动态监测。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窝和硬膜外出血不易发现,需CT、MRI确诊。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产伤所致的硬膜下血肿常位于顶部硬膜下或小脑天幕附近,血肿较薄,呈高密度。常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裂和脑池内密度增高。侧脑室室管膜下出血表现为沿一侧或两侧侧脑室壁分布的带状高密度影。侧脑室内出血表现为脑室高密度铸型或脑室内出现高、低密度的液平。脑内血肿常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和基底核区高密度灶。
2.MRI表现 足月儿新生儿窒息引起的皮质区出血和基底核区血肿在MRI上显示得更清楚,可表现为短T1信号,较具有特征性。但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不如CT敏感。
图2-8-2 CT图像可见两侧大脑半球脑沟及侧脑室内斑片状及斑点状高密度影;MRI为另一患儿,左顶部硬模下可见新月形混杂信号,病变以短T1、长T2信号为主,邻近脑质呈受压改变,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受压变窄。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