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综合知识(中学)》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6.00 商品编号:10294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安徽省教师入编考试,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代转公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模块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3
                    考情聚焦 /3
                    导图导视 /3
                    移动讲堂 /4
                    名师课堂 /4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4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0
                    高频考点 /15
                    精选精练 /16
                    移动练堂 /1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9
                    考情聚焦 /19
                    导图导视 /19
                    移动讲堂 /20
                    名师课堂 /20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20
                        第二节 教育与科技、文化、人口的关系 /24
                        第三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9
                    高频考点 /31
                    精选精练 /32
                    移动练堂 /34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35
                    考情聚焦 /35
                    导图导视 /35
                    移动讲堂 /36
                    名师课堂 /36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概述 /36
                        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39
                    高频考点 /42
                    精选精练 /42
                    移动练堂 /45
                第四章 教育目的 /46
                    考情聚焦 /46
                    导图导视 /46
                    移动讲堂 /47
                    名师课堂 /47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47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9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51
                    高频考点 /56
                    精选精练 /56
                    移动练堂 /59
                第五章 课 程 /60
                    考情聚焦 /60
                    导图导视 /60
                    移动讲堂 /61
                    名师课堂 /6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61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67
                        第三节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70
                    高频考点 /71
                    精选精练 /72
                    移动练堂 /74
                第六章 教 学 /75
                    考情聚焦 /75
                    导图导视 /76
                    移动讲堂 /76
                    名师课堂 /77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77
                        第二节 教学理论 /78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81
                        第四节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 /83
                        第五节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91
                        第六节 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94
                        第七节 教学模式 /98
                    高频考点 /100
                    精选精练 /101
                    移动练堂 /104
                第七章 德 育 /105
                    考情聚焦 /105
                    导图导视 /105
                    移动讲堂 /106
                    名师课堂 /106
                        第一节 德育及其意义 /106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107
                        第三节 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114
                        第四节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115
                    高频考点 /119
                    精选精练 /120
                    移动练堂 /122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 /123
                    考情聚焦 /123
                    导图导视 /124
                    移动讲堂 /124
                    名师课堂 /125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125
                        第二节 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 /128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133
                        第四节 班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136
                        第五节 课外教育活动 /140
                    高频考点 /143
                    精选精练 /143
                    移动练堂 /146
                第九章 学 生 /147
                    考情聚焦 /147
                    导图导视 /147
                    移动讲堂 /148
                    名师课堂 /148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年龄特征 /148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51
                        第三节 中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154
                    高频考点 /158
                    精选精练 /158
                    移动练堂 /160
                第十章 教 师 /161
                    考情聚焦 /161
                    导图导视 /161
                    移动讲堂 /162
                    名师课堂 /162
                        第一节 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162
                        第二节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 /165
                        第三节 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172
                    高频考点 /173
                    精选精练 /174
                    移动练堂 /176
            第二模块 心理学
                第一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 /179
                    考情聚焦 /179
                    导图导视 /180
                    移动讲堂 /180
                    名师课堂 /181
                        第一节 注 意 /181
                        第二节 感知觉 /184
                        第三节 记 忆 /189
                        第四节 想 象 /195
                        第五节 思 维 /198
                        第六节 问题解决 /203
                    高频考点 /206
                    精选精练 /207
                    移动练堂 /209
                第二章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 /210
                    考情聚焦 /210
                    导图导视 /210
                    移动讲堂 /211
                    名师课堂 /211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211
                        第二节 意 志 /214
                    高频考点 /218
                    精选精练 /218
                    移动练堂 /220
                第三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 /221
                    考情聚焦 /221
                    导图导视 /221
                    移动讲堂 /222
                    名师课堂 /222
                        第一节 需 要 /222
                        第二节 智 力 /224
                        第三节 能 力 /227
                        第四节 性 格 /230
                    高频考点 /231
                    精选精练 /232
                    移动练堂 /234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235
                    考情聚焦 /235
                    导图导视 /236
                    移动讲堂 /236
                    名师课堂 /237
                        第一节 学 习 /237
                        第二节 学习理论 /240
                        第三节 学习动机 /257
                        第四节 学习迁移 /262
                        第五节 知识学习及学习策略 /266
                        第六节 动作技能 /274
                        第七节 心智技能 /276
                    高频考点 /279
                    精选精练 /280
                    动练堂 /284
                第五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85
                    考情聚焦 /285
                    导图导视 /285
                    移动讲堂 /286
                    名师课堂 /286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86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 /287
                        第三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89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 /294
                    高频考点 /295
                    精选精练 /296
                    移动练堂 /298
            第三模块 新课程理论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301
                    考情聚焦 /301
                    导图导视 /301
                    移动讲堂 /302
                    名师课堂 /302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02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05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06
                        第四节 课程标准 /311
                        第五节 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312
                    高频考点 /314
                    精选精练 /314
                    移动练堂 /316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317
                    考情聚焦 /317
                    导图导视 /317
                    移动讲堂 /318
                    名师课堂 /318
                        第一节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18
                        第二节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323
                        第三节 中学课程设置方案 /331
                    高频考点 /340
                    精选精练 /341
                    移动练堂 /342
            第四模块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45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345
                    第二节 《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346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351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351
                    第二节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352
                    高频考点 /353
                    精选精练 /354
                    移动练堂 /356
            第五模块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教师权利和义务 /359
                第二章 学生权利保护 /361
                第三章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364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精选) /36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精选) /37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选) /37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379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精选) /382
                    第六节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精选) /388
                    第七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93
                    第八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选) /398
                    第九节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410
                    第十节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 /413
                    第十一节 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 /415
            附 录
                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预测试卷 /419
                成功备考经验分享 /431

         

        文摘

        第一模块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考 情 聚 焦
            知识点考查题型星级提示
            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选择、判断★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选择、判断★★★
            教育的功能选择、判断★★★
            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选择、判断★★★★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选择、判断★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选择、判断★★★★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即刻观看名师本节串讲。本视频免费观看,观看视频将消耗流量,建议考生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
            (一)教育的概念
            典型例题
            单选题: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 社会教育 
            B. 家庭教育
            C. 职业教育 
            D. 学校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对于教育本质的把握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需要注意:第一,培养对象是“人”;第二,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关于教育活动的三要素,学界还有其他不同说法: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就成了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影响
            判断题:(2013 合肥)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功能★★★
            所谓教育的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教育有着不同类型的功能。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追求,这就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与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两个功能分析维度。
            从教育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教育的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而教育的负向功能则是“损害”性功能。
            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而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典型例题
            单选题:认为教育起源于一种本能活动,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范围的观点是()。
            A. 生物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神话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他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还有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1.古代教育的特点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根据古籍记载,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周朝出现了“学”“瞽宗”等学校名称。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掌握在奴隶主手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使得教育、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到了宋朝,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明朝八股文被定为考试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也是为了培养武士而设立的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典型例题
            单选题:以下哪种社会形态的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等级性?()
            A. 古代教育 
            B. 原始教育
            C. 近代教育
            D. 现代教育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这种教育也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之前,教育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或行会的手中,之前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之后,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开始慢慢意识到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统治者在社会上逐渐建立公立学校系统,教育的权力部分或全部被收回到统治者手中。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变革,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统治阶级逐渐加强了初等教育的推广,并随之发展为义务性的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随着初等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逐渐具有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使得教育必须并得以从教会中脱离出来,尤其是摆脱宗教教育的控制,在一些国家,宗教及政党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及规定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依法治教。
            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0世纪以后,全民教育日趋受到重视。20世纪中叶以后,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确立了义务教育法,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的国家都
            1619年,德意志魏玛联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在努力实现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不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发达国家还不断地追求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首先,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指入学机会的均等,还包括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以及充分发展潜能的机会均等。其次,教育的民主化表现在对人性的关注上。现代社会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发展人的个性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产业革命以后,由于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储备,教育内容增加了操作机器、改进技术、发明机器等所需要的知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新知识、新成果必然会极大地充实教育内容,学校课程和教材不断调整、更新,以取代业已陈旧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内容的中心。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化,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受教育者人数越来越多。16世纪,班级授课制开始产生并逐步流行。在教育方法上,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印刷术的发明,教学中开始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如图画、模型等。随着电气化的发展,教学中开始运用幻灯片、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是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空中大学”“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等,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前,教育具有浓厚的阶段性特征,现代教育建立了包括幼儿园、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内的比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各个教育阶段相互衔接但又彼此独立,个体的学习可以在某一阶段完成,如需更新知识技能,可以进入更高阶段接受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发生了转变,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发展需求,阶段性教育正逐渐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即刻观看名师本节串讲。本视频免费观看,观看视频将消耗流量,建议考生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的矛盾,所以教育学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即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教育学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大量的教育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思想等掺杂在一起,理论还不够成熟。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单选题:(2013 合肥)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要记载于( )。
            A. 《学记》  
            B. 《论语》   
            C. 《孟子》  
            D. 《大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说知是指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典型例题
            单选题: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
            B. “弃仁绝义”
            C. “道法自然”
            D. “化性起伪”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创作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位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女子应该享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其中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该书在1632年得以出版。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泛智教育”思想。
            典型例题
            单选题: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A. 《雄辩术原理》
            B. 《康德论教育》
            C. 《大教学论》
            D.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如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可从自然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他在哲学里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近代国民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单选题:(2015 安徽 中学)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提出者是(  )。
            A. 杜威
            B. 柏拉图
            C. 夸美纽斯
            D. 苏格拉底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典型例题
            单选题: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 《教育过程》
            B. 《教育学》
            C. 《新教育大纲》
            D. 《教学过程最优化》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局限,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给予十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着教育学进入科学化发展阶段。
            随后,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所著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以至于20世纪末的教育学已经远远不同于20世纪初的教育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到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一个巨大的教育问题领域已经形成,为教育学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舞台。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出现了一个教育学史上少有的百花争鸣的时代,推动了教育学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就是教育学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非数量关系的质的东西进行分析;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或偏向一方,或两者结合。
            所谓的高度综合,不是指再综合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教育学来,而是指教育学的子学科与子学科之间、子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以及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知识增长点。例如,教学论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分化出来的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哲学综合产生了教学哲学,与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综合产生了教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综合产生了教学人类学,与技术学和教育技术学综合产生了教学技术学。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近代以来的教育学是无所不包的,所有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在教育学的名义下进行的。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基础和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也发生了快速的学科分化,教育学一个个组成部分纷纷发展为独立的边缘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20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学在发生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现象。而这种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学科综合,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扩展了研究视野,深化了问题研究。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研究在刚刚独立的时候主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当代教育学研究这种形而上学的风气大减,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隔膜、陌生乃至对立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在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接触、交流和对话。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的发展与其对自身的反思是分不开的,恰如一个人的发展与对他自己的人生反思是分不开的一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自觉的教育学反思。教育学反思作为一种研究活动而言不同于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它是对教育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对教育的元研究,其目的不是要形成教育理论,而是要检讨教育研究活动本身的目的、性质、价值、知识结构等,形成教育学观。有关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结果就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论。这些教育学元理论的出现,会极大地提高教育学者的理论自觉性,会推动明日教育学的发展,使之在当代和未来教育改革中产生更大的作用。
            1.教育的概念以及广、狭义之分
            2.教育的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即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奴隶社会:“六艺”
            (2)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3)古代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内容丰富
            (4)古代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内容单一
            5.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6.教育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论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其思想包括:“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3)教育学的建立与规范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题目精讲
            一、单选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华生     
            C.利托尔诺     D.马克思
            3.下列属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的是()。
            A.《爱弥儿》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而知之              D.教学相长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学      D.教育影响
            7.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华生    
            C.沛西·能      D.马克思
            二、多选题
            8.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过程
            D. 教育影响
            9.以下()思想是《学记》中的思想。
            A.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C.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 下列属于现代教育特点的是()。
            A. 民主化
            B. 多元化
            C. 世俗化
            D. 终身化
            三、辨析题
            11.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思想。
            12. 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
            名师解析
            一、单选题
            1.C[解析]《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其中对于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教师的地位、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作了精辟而系统的论述。故本题选C。
            2.C[解析]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孟禄和马克思分别为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C[解析]洛克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绅士,其代表作是《教育漫话》。
            4.B[解析]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
            5.D[解析]D项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6.C[解析]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7.A[解析]略。
            二、多选题
            8.ABD[解析]略。
            9.ABC[解析]A、B、C三项都出自《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阐述的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D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讲的是启发式教学原则。
            10. ABD[解析]现代教育的特点包括全民性、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等。
            三、辨析题
            11. 错误。孔子的有教无类在当时社会并非真正平等,如女子并无受教育权利。
            12. 错误。受教育者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