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综合知识(小学)》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6.00 商品编号:10292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安徽省教师入编考试,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代转公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招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模块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3
                    考情聚焦 /3
                    导图导视 /3
                    移动讲堂 /4
                    名师课堂 /4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4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9
                    高频考点 /14
                    精选精练 /15
                    移动练堂 /17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8
                    考情聚焦 /18
                    导图导视 /18
                    移动讲堂 /19
                    名师课堂 /19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19
                        第二节 教育与科技、文化、人口的关系 /23
                        第三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8
                    高频考点 /30
                    精选精练 /31
                    移动练堂 /33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34
                    考情聚焦 /34
                    导图导视 /34
                    移动讲堂 /35
                    名师课堂 /35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概述 /35
                        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38
                    高频考点 /41
                    精选精练 /41
                    移动练堂 /44
                第四章 教育目的 /45
                    考情聚焦 /45
                    导图导视 /45
                    移动讲堂 /46
                    名师课堂 /4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46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8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50
                    高频考点 /55
                    精选精练 /55
                    移动练堂 /58
                第五章 课 程 /59
                    考情聚焦 /59
                    导图导视 /59
                    移动讲堂 /60
                    名师课堂 /60
                        第一节 课程概述 /60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66
                        第三节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69
                    高频考点 /70
                    精选精练 /71
                    移动练堂 /73
                第六章 教 学 /74
                    考情聚焦 /74
                    导图导视 /75
                    移动讲堂 /75
                    名师课堂 /76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76
                        第二节 教学理论 /77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80
                        第四节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 /82
                        第五节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90
                        第六节 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93
                        第七节 教学模式 /97
                    高频考点 /99
                    精选精练 /100
                    移动练堂 /103
                第七章 德 育 /104
                    考情聚焦 /104
                    导图导视 /104
                    移动讲堂 /105
                    名师课堂 /105
                        第一节 德育及其意义 /105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106
                        第三节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113
                        第四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114
                    高频考点 /118
                    精选精练 /119
                    移动练堂 /121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 /122
                    考情聚焦 /122
                    导图导视 /123
                    移动讲堂 /123
                    名师课堂 /124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124
                        第二节 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 /127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131
                        第四节 班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135
                        第五节 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 /138
                    高频考点 /141
                    精选精练 /142
                    移动练堂 /144
                第九章 学 生 /145
                    考情聚焦 /145
                    导图导视 /145
                    移动讲堂 /146
                    名师课堂 /146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年龄特征 /146
                        第二节 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49
                        第三节 小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150
                        第四节 特殊儿童的概念、类型及其教育 /154
                    高频考点 /156
                    精选精练 /156
                    移动练堂 /158
                第十章 教 师 /159
                    考情聚焦 /159
                    导图导视 /159
                    移动讲堂 /160
                    名师课堂 /160
                        第一节 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160
                        第二节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 /163
                        第三节 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170
                    高频考点 /171
                    精选精练 /172
                    移动练堂 /174
            第二模块 心理学
                第一章 小学生认知发展 /177
                    考情聚焦 /177
                    导图导视 /178
                    移动讲堂 /178
                    名师课堂 /179
                        第一节 注 意 /179
                        第二节 感知觉 /182
                        第三节 记 忆 /189
                        第四节 想 象 /194
                        第五节 思 维 /198
                        第六节 问题解决 /203
                    高频考点 /206
                    精选精练 /207
                    移动练堂 /209
                第二章 小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 /210
                    考情聚焦 /210
                    导图导视 /210
                    移动讲堂 /211
                    名师课堂 /211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211
                        第二节 意 志 /213
                    高频考点 /217
                    精选精练 /218
                    移动练堂 /220
                第三章 小学生个性发展 /221
                    考情聚焦 /221
                    导图导视 /221
                    移动讲堂 /222
                    名师课堂 /222
                        第一节 需 要 /222
                        第二节 智 力 /225
                        第三节 能 力 /227
                        第四节 性 格 /231
                    高频考点 /232
                    精选精练 /233
                    移动练堂 /235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236
                    考情聚焦 /236
                    导图导视 /237
                    移动讲堂 /237
                    名师课堂 /238
                        第一节 学 习 /238
                        第二节 学习理论 /241
                        第三节 学习动机 /258
                        第四节 学习迁移 /263
                        第五节 知识学习及学习策略 /267
                        第六节 动作技能 /275
                        第七节 心智技能 /277
                    高频考点 /280
                    精选精练 /281
                    移动练堂 /285
                第五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86
                    考情聚焦 /286
                    导图导视 /286
                    移动讲堂 /287
                    名师课堂 /287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87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 /288
                        第三节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90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 /292
                    高频考点 /293
                    精选精练 /294
                    移动练堂 /296
            第三模块 新课程理论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 /299
                    考情聚焦 /299
                    导图导视 /299
                    移动讲堂 /300
                    名师课堂 /300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00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03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04
                        第四节 课程标准 /309
                        第五节 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310
                    高频考点 /312
                    精选精练 /312
                    移动练堂 /314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315
                    考情聚焦 /315
                    导图导视 /315
                    移动讲堂 /316
                    名师课堂 /316
                        第一节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16
                        第二节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321
                        第三节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329
                    高频考点 /334
                    精选精练 /335
                    移动练堂 /336
            第四模块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39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339
                    第二节 《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340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345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345
                    第二节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346
                    高频考点 /347
                    精选精练 /348
                    移动练堂 /350
            第五模块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教师权利和义务 /353
                第二章 学生权利保护 /355
                第三章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35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精选) /35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精选) /36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选) /369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373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精选) /376
                    第六节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精选) /382
                    第七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87
                    第八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选) /392
                    第九节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40
                    第十节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 /407
                    第十一节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409
                    第十二节 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 /415
            附 录
                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预测试卷(小学) /419
                成功备考经验分享 /431
         

        文摘

        第一模块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
            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
            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
            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
            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
            要是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
            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
            化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
            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
            母都是教育者。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
            育工作者就成了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
            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
            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
            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
            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
            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
            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
            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
            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
            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
            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
            社会实践活动。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
            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
            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
            复合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
            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
            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说”,他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
            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
            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
            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还
            有沛西·能。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因而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
            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
            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
            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 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遵守共
            同的行为规范,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
            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年长一代为了
            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
            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
            发展,就没有教育。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1.古代教育的特点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根据古
            籍记载,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周朝
            出现了“学”“瞽宗”等学校名称。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
            一”,教育掌握在奴隶主手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人
            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脱离。
            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
            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
            盛行,使得教育、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到了宋朝,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
            试的基本教材。明朝八股文被定为考试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一
            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 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也是为了培养武 士而设立的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的内容包括 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 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欧洲中世纪教会教
            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
            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 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这种教育也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具有鲜明的等
            级性和阶级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 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之前,教育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或行会的手中,之前的统治者并没
            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之后,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开始慢慢意识到
            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统治者在社会上逐渐建立公立学校系统,教育的权力
            部分或全部被收回到统治者手中。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变革,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
            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统治阶级逐渐加强了初等教育的推广,并随之发
            展为义务性的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随着初等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逐渐具有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
            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使得教育必须并得以从教会中脱离出来,尤其是摆脱宗
            教教育的控制,在一些国家,宗教及政党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
            体行为及规定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依法
            治教。
            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0世纪以后,全民教育日趋受到重视。20世纪中叶以后,各发展中国
            家也相继确立了义务教育法,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的国家都在努力实现
            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不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发达国
            家还不断地追求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首先,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指入学机会的均等,
            还包括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
            以及充分发展潜能的机会均等。其次,教育的民主化表现在对人性的关注
            上。现代社会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发展人的个性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
            了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产业革命以后,由于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储备,教育内容增加
            了操作机器、改进技术、发明机器等所需要的知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
            入发展,新知识、新成果必然会极大地充实教育内容,学校课程和教材不断
            调整、更新,以取代业已陈旧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内容的
            中心。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化,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受教育者人数越
            来越多。16世纪,班级授课制开始产生并逐步流行。在教育方法上,教育
            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印刷术的发明,教学中开始使用各种直观教具,
            如图画、模型等。随着电气化的发展,教学中开始运用幻灯片、广播、电
            影、电视、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革命更
            是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空中大学”“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等,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前,教育具有浓厚的阶段性特征,现代教育建立了包
            括幼儿园、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内的比较系统的学校教
            育制度。各个教育阶段相互衔接但又彼此独立,个体的学习可以在某一阶
            段完成,如需更新知识技能,可以进入更高阶段接受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
            速度加快、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人类的生
            存与生活空间发生了转变,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发展需求,阶段性教育正逐渐
            走向终身教育。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