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长袍上的新花边 王府井是有些混杂,也太旅游了。到底我们第一次去王府井是什么时候呢?这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体验,也贯穿在我的整个采访中。相对于王府井那座正在拔地而起、放之四海皆准的百货公司海港城、乐天银泰和新东安播放着各种花花绿绿广告的露天银幕,你实在很容易错过工美、四联和中国照相馆,更不用说躲在胡同中的红都和远在西二环的老莫了。 也许,吃顿饭、做个头、照张相、穿件衣服、买件礼物不会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被人们特地当做一件大事。1955年,北京还没什么高楼,四大市场是西单商场、东四人民市场、东安市场和百货大楼。国营代表着最好的生活品质,它们曾经代表过北京人对上海时尚的向往,也曾是当时“中产阶级”的身份象征。现在离那 个年代还不足六十年,消费化大潮已经席卷各个领域,连王府井都变成了“游客的王府井”。可是且慢,你心里记得的还是那碗老莫的红菜汤、那根小豆冰棍的味道吧?这些味道带来的那种纯粹直接的快乐真是令人回味。 1986年,李侃回到北京。跟李侃搭班一起培养红都下一代师傅的是另一位顶级裁缝高黎明,专做中山装和西服。两位老师傅做了一辈子的定制服装,在乎的是量 体裁衣是否合适,“撇活”(即裁剪后先用大头针将布料连成一件衣服)后试穿是否服帖、“推归熨烫”后线头是不是齐整,轮廓是不是鲜明。高黎明有一次抬起头 来,问问边上围观的小同事,“刘德华是哪个级别的领导?”还引起一阵哄笑。在市场经济时期,红都的经营重心也曾经改变过,甚至把最好的地段用来开宾馆做写 字楼,后来却发现服装才是本源。 四联、红都、中国照相馆、工美和老莫如今还不到六十年,各有稳定的客人,各有风格。它们当然早就蜕去了“上海时髦”、“特殊待遇”的标签,而慢慢变成一种 带着清晰国营烙印的“北京样式”,连同它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服务,坚守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诚信标准。在今天好比“旧长袍上的新花边”,“旧”得漂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