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
- 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新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8
-
商城价:¥19
-
商城价:¥19
-
商城价:¥19
-
商城价:¥20
-
商城价:¥23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本通(教师类)》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部分 教学基础知识
第一篇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3
知识导图3
考点梳理3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3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7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0
知识导图10
考点梳理10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10
第二节 教育与科技、文化的关系13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16
知识导图16
考点梳理16
第一节 个体的发展概述16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8
第三节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20
第四章 教育目的22
知识导图22
考点梳理2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22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23
第三节 素质教育25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27
知识导图27
考点梳理27
第一节 学生27
第二节 教师29
第三节 师生关系31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33
知识导图33
考点梳理33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3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34
第三节 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37
第七章 课程39
知识导图39
考点梳理39
第一节 课程概述39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2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43
第八章 教学45
知识导图45
考点梳理45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45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46
第三节 常用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7
第四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49
第五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50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52
第九章 德育54
知识导图54
考点梳理54
第一节 德育概述54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56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57
第四节 苏联和西方的德育理论和思想59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64
知识导图64
考点梳理64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其主要工作内容64
第二节 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67
第十一章 课外活动70
知识导图70
考点梳理70
华图预测题库73
第二篇 心理学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82
知识导图82
考点梳理83
第二节 感 知 觉85
第三节 记忆88
第四节 想象90
第五节 思维92
第二章 情感、意志的发育与教育95
知识导图95
考点梳理95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95
第二节 意志96
第三章 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99
知识导图99
考点梳理99
第一节 需要99
第二节 智力102
第三节 性格103
华图预测题库104
第三篇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06
知识导图106
考点梳理106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10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07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10
知识导图110
考点梳理111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111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112
第三节 学生的人格发展113
第四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16
第五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19
第三章 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121
知识导图121
考点梳理121
第一节 学习121
第二节 学习理论124
第三节 学习动机130
第四节 学习策略134
第五节 学习迁移139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43
第七节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46
第四章 心理健康153
知识导图153
考点梳理153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153
第二节 心理辅导157
第五章 教师心理与教师的成长159
知识导图159
考点梳理159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159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161
华图预测题库164
第四篇 新课程理论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169
知识导图169
考点梳理169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69
第二节 课程标准170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革172
知识导图172
考点梳理172
第一节 新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172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173
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74
知识导图174
考点梳理174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内容174
第二节 新课程评价178
华图预测题库179
第五篇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修养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80
知识导图180
考点梳理180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182
知识导图182
考点梳理182
华图预测题库185
第六篇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精选)187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精选)190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选)193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196
第五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选)198
第六章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精选)205
第七篇 教育教学技能
第一章 教学设计技能208
知识导图208
考点梳理208
第一节 备课208
第二节 说课210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213
知识导图213
考点梳理213
第三章 教育写作219
知识导图219
考点梳理219
华图预测题库226
第八篇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228
知识导图228
考点梳理228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231
知识导图231
考点梳理231
第三章 教学资源235
知识导图235
考点梳理235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37
知识导图237
考点梳理237
华图预测题库241
第二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45
知识导图245
考点梳理245
第一节 物质与意识245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248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52
第四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54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259
知识导图259
考点梳理25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5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60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265
知识导图265
考点梳理265
第四章 行政管理271
知识导图271
考点梳理271
第五章 人文、历史、科技常识274
知识导图274
考点梳理274
第一节 人文常识274
第二节 历史常识282
第三节 科技常识290
第六章 2015年国内、国际时事295
知识导图295
考点梳理295
华图预测题库302
文摘
第一篇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导图
考点梳理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一 教育的概念(识记)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它是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考点二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关于教育活动的三要素,学界还有其他不同说法: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识记)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等。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考点三 教育的起源(识记)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
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
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孟禄
2.心理起源说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的持续和发展要依靠人类经验和自身的发展,这就使人在劳动中产生了对教育需求的意识。
3.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考点四 教育发展的阶段(识记)
1.古代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根据古籍记载,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周朝出现了“学”、“瞽宗”等学校名称。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被奴隶主掌握在自己手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汉朝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我国封建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使得教育、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精缩至“四书”和“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定为“四书”,并被视为考试的基本教材。明代八股文被定为考试的固定格式,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也是为了培养武士而设立的体育训练。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教育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这种教育也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之前,教育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或行会的手中,之前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之后,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开始慢慢意识到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统治者在社会上逐渐建立公立学校系统,教育的权力部分或全部被收回到统治者手中。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变革,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统治阶级逐渐加强了初等教育的推广,并随之发展为义务性的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随着初等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逐渐具有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使得教育必须并得以从教会中脱离出来,尤其是摆脱宗教教育的控制,在一些国家,宗教及政党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及规定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依法治教。
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0世纪以后,全民教育日趋受到重视。20世纪中叶以后,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确立了义务教育法,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的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不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发达国家还不断地追求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首先,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指入学机会的均等,还包括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以及充分发展潜能的机会均等。其次,教育的民主化表现在对人性的关注。现代社会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发展人的个性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产业革命以后,由于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储备,教育内容增加了操作机器、改进技术、发明机器等所需要的知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新知识、新成果必然会极大地充实教育内容,学校课程和教材不断调整、更新,以取代业已陈旧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内容的中心。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化,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受教育者人数越来越多。16世纪,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产生并逐步流行。在教育方法上,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印刷术的发明,教学中开始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如图画、模型等。随着电气化的发展,教学中开始运用幻灯片、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是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空中大学”“电视大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等,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前,教育具有浓厚的阶段性特征,现代教育建立了包括幼儿园、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内的比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各个教育阶段相互衔接但又彼此独立,个体的学习可以在某一阶段完成,如需更新知识技能,可以进入更高一级阶段接受教育,而无需终身接受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发生了转变,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发展需求,阶段性教育正逐渐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考点二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识记)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教育学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大量的教育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思想等掺杂在一起,理论还不够成熟。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科学技术的传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说知是指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创作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为:女子应该享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其中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该书在1632年得以出版。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徳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他在哲学里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徳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局限,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给予十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其后,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了《教育学》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其基本结构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相一致,都是“目的—方法论”式的。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以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凯洛夫教育学的不足在于处理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处理学校与教师关系时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时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它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而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本书在1951年被翻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我国教师产生过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论著,“文革”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的精神指导下,教育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对教育基本问题形成一些新的认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验,为教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国外一些新的教育成果,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赞科夫等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学的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世界格局呈现多元化。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以及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同样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面临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远大社会理想、富有创造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