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医疗卫生系统招聘一本通(医疗类)》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6.00 商品编号:9999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山东省省直及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部分  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解剖学3
                    第一节  运动系统3
                    第二节  内脏学9
                    第三节  脉管系统19
                    第四节  神经系统25
                    第五节  感觉器官31
                    本章真题链接34
                第二章  生物化学35
                    第一节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35
                    第二节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8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43
                    本章真题链接48
                第三章  生理学49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49
                    第二节  血液51
                    第三节  血液循环54
                    第四节  呼吸60
                    第五节  消化与吸收64
                    第六节  能量代谢与体温69
                    第七节  尿的生成和排出71
                    第八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74
                    第九节  内分泌与生殖77
                    本章真题链接83
                第四章  病理学84
                    第一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84
                    第二节  炎症87
                    第三节  肿瘤89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91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95
                    第六节  消化系统疾病98
                    第七节  泌尿系统疾病103
                    第八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105
                    第九节  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106
                    本章真题链接107
                第五章  诊断学108
                    第一节  常见症状108
                    第二节  体格检查118
                    第三节  实验诊断与辅助检查130
                    本章真题链接136
                第六章  药理学137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137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143
                    第三节  镇痛药144
                    第四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146
                    第五节  利尿脱水剂147
                    第六节  抗心绞痛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149
                    第七节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151
                    第八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153
                    第九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154
                    第十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155
                    第十一节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157
                    第十二节  抗生素药物158
                    本章真题链接161
                第七章  卫生法规162
                    第一节  执业医师法162
                    第二节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63
                    第三节  母婴保健法164
                    第四节  传染病防治法165
                    本章真题链接166
            第二部分  临床专业知识
                第八章  呼吸系统169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9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170
                    第三节  呼吸衰竭172
                    第四节  肺炎链球菌肺炎174
                    第五节  肺癌176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178
                    第七节  结核性胸膜炎179
                    本章真题链接180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181
                    第一节  心脏骤停181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182
                    第三节  心律失常182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185
                    第五节  心绞痛187
                    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188
                    第七节  病毒性心肌炎190
                    第八节  心肌病191
                    第九节  急性心包炎192
                    本章真题链接193
                第十章  消化系统194
                    第一节  食管癌194
                    第二节  慢性胃炎195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196
                    第四节  胃癌198
                    第五节  肝硬化200
                    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202
                    第七节  胆石病203
                    第八节  急性胆囊炎204
                    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205
                    第十节  急性阑尾炎207
                    第十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208
                    第十二节  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210
                    第十三节  消化道大出血211
                    本章真题链接213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214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214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215
                    第三节  尿路感染216
                    第四节  尿石症(结石)217
                    第五节  前列腺增生220
                    第六节  肾衰竭221
                    本章真题链接223
                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224
                    第一节    妊娠诊断224
                    第二节  孕期监护与孕期保健226
                    第三节  正常分娩227
                    第四节  产褥期231
                    第五节  病理妊娠233
                    第六节  妊娠并发症239
                    第七节  分娩期并发症241
                    第八节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243
                    第九节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244
                    第十节  生殖内分泌疾病246
                    第十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248
                    第十二节  乳房疾病249
                    本章真题链接251
                第十三章  血液系统252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252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53
                    第三节  白血病概述254
                    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56
                    本章真题链接257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258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58
                    第二节  糖尿病261
                    本章真题链接263
                第十五章  神经、精神系统264
                    第一节  神经病学264
                    第二节  精神病学267
                    本章真题链接269
                第十六章  运动系统270
                    第一节  骨折270
                    第二节  常见的关节脱位274
                    第三节  骨肿瘤275
                    第四节  劳损性疾病276
                    第五节  非化脓性关节炎277
                    本章真题链接278
                第十七  章儿科279
                    第一节  生长发育279
                    第二节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280
                    第三节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281
                    第四节  感染性疾病284
                    第五节  消化系统疾病286
                    第六节  呼吸系统疾病288
                    第七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289
                    第八节  小儿造血系统疾病292
                    第九节  神经系统疾病294
                    本章真题链接296
                第十八章  传染病、性病297
                    第一节  常见传染病297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300
                    本章真题链接303
                第十九章  其他304
                    第一节  系统性斑狼疮(SLE)304
                    第二节  外科感染305
                    第三节  损伤307
                    第四节  中毒310
                    本章真题链接312
            第三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二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315
                    第一节  物质与意识315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316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18
                    第四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20
                    本章真题链接323
                第二十一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324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24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2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326
                    本章真题链接329
                第二十二章  行政管理330
                    本章真题链接331
                第二十三章  人文、历史、科技常识332
                    第一节  人文常识332
                    第二节  历史常识336
                    第三节  科技常识341
                    本章真题链接344

         

        文摘

        第一部分  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解剖学
        第一节  运动系统

            常见命题线索图1.骨学:骨的分类、骨的构造及椎骨、胸骨、自由上肢骨等的构成
            2.关节学:脊柱构成、胸廓的构成、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的构成及结构特点
            3.肌学:肌的辅助装置
            一、骨学
            (一)总论
            1.骨的分类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骨的构造
            (1)骨质: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则位于骨的内部。颅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
            (2)骨膜: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
            (3)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
            1.椎骨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①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②椎弓:是弓形骨板,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1个棘突、1对横突、2对关节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①颈椎:椎体较小。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第2颈椎又名枢椎,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齿突。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②胸椎: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③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术。
            ④骶骨:由5块骶椎长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
            ⑤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2.胸骨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自上而下可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下端游离。
            3.肋肋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1)肋骨:肋骨属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
            (2)肋软骨: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
            (三)上肢骨
            1.上肢带骨
            (1)锁骨:锁骨呈“S”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锁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处。
            (2)肩胛骨: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第7肋骨之间。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分为体及上、下两端。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下端较扁,外侧部前面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滑车前面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肱骨小头前面上方有一窝,称桡窝;滑车后面上方有一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
            (2)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3)尺骨:居前臂内侧。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
            (4)手骨: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四)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是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髋臼);下部有一大孔(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有肌肉附着。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2)髌骨: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3)胫骨: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内下有一突起,称内踝。
            (4)腓骨: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下端膨大,形成外踝。
            (5)足骨: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二、关节学
            (一)总论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1.直接连结直接连结较牢固,不活动或少许活动,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三类。
            2.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或滑膜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1)关节的基本构造:①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凸者称为关节头,凹者称为关节窝。关节面上被覆有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的周围,并与骨膜融合续连,它包围关节,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
            ③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
            ①韧带:是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固或限制其过度运动的作用。
            ②关节盘和关节唇:是关节腔两种不同形态的纤维软骨。关节盘位于两骨的关节面之间,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成两部。有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关节半月板。关节盘可调整关节面更为适配,减少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襞和滑膜囊:有些关节囊的滑膜表面积大于纤维层,滑膜重叠卷折并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有时此襞内含脂肪,则形成滑膜脂垫。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压力发生改变,滑膜脂垫可起调节或填充作用。有时滑膜也可从关节囊纤维膜的薄弱或缺如处作囊状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形成滑膜囊,它可减少肌肉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二)中轴骨连结
            中轴骨包括颅骨和躯干骨的连结。
            1.躯干骨的连结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形成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上端承载颅,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
            (1)脊柱(椎骨间的连结):各椎骨之间借韧带、软骨和滑膜关节相连,可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
            ①椎体间的连结: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
            ②椎弓间的连结:包括椎弓板、棘突、横突间的韧带连结和上、下关节突间的滑膜关节连结。
            (2)胸廓: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构成胸廓的主要关节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
            ①肋椎关节:肋骨与脊柱的连结包括肋头和椎体的连结(称为肋头关节)以及肋结节和横突的连结(称为肋横突关节)。
            ②胸肋关节:由第2~7肋软骨与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属微动关节。
            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椎体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由于胸廓上口的平面与第1肋的方向一致,向前下倾斜,故胸骨柄上缘约平对第2胸椎体下缘。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对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膈肌封闭胸腔底。
            2.颅骨的连结颅骨的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滑膜关节三种。
            (三)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连结
            (1)胸锁关节:胸锁关节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构成,属于多轴关节。
            (2)肩锁关节: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加强,关节囊和锁骨下方有坚韧的喙锁韧带连于喙突。
            (3)喙肩韧带: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2.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也称盂肱关节,是典型的多轴球窝关节。虽然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来加深关节窝,但仍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三轴运动,即垂直轴上旋内、旋外运动以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复关节,包括三个关节:
            ①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②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
            ③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肘关节的韧带有:
            ①桡侧副韧带:位于囊的桡侧,由肱骨外上髁向下扩展,止于桡骨环状韧带。
            ②尺侧副韧带:位于囊的尺侧,由肱骨内上髁向下呈扇形扩展,止于尺骨滑车切迹内侧缘。
            ③桡骨环状韧带:位于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围。
            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允许作屈、伸运动,尺骨在肱骨滑车上运动,桡骨头在肱骨小头上运动。
            (3)桡尺连结:
            桡、尺骨借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相连。
            ①前臂骨间膜:连结尺骨和桡骨的骨间缘之间的坚韧纤维膜。纤维方向是从桡骨斜向下内达尺骨。
            ②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头,由桡骨的尺切迹及自下缘至尺骨茎突根部的关节盘共同构成关节窝。
            ③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4)手关节:
            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四)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骨连结
            (1)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
            (2)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髋骨与脊柱之间常借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加固。
            (3)耻骨联合: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
            (4)髋骨的固有韧带:髋骨的固有韧带亦即闭孔膜,它封闭闭孔并为盆内外肌肉提供附着。
            (5)骨盆: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称真骨盆)。
            2.自由下肢骨连结
            (1)髋关节: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属多轴的球窝关节。髋臼的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
            (2)膝关节: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3)胫腓连结:胫、腓两骨之间的连结紧密,上端由胫骨外侧髁与腓骨头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
            (4)足关节:①距小腿关节:亦称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近似单轴的屈戌关节,在足背屈或跖屈时,其旋转轴是可变的。
            ②跗骨间关节:是跗骨诸骨之间的关节,以距跟关节(也称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较为重要。
            ③跗跖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属平面关节,可作轻微滑动。
            ④跖骨间关节:由第2~5跖骨底的毗邻面借韧带连结构成,属平面关节,活动甚微。
            ⑤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轻微的屈、伸、收、展运动。
            ⑥趾骨间关节:由各趾相邻的两节趾骨的底与滑车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5)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三、肌学
            (一)总论
            肌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1.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称肌肉的起点或定点;另一端称止点或动点。肌在关节周围配布的方式和多少与关节的运动轴一致。①单轴关节通常配备2组肌,前方有屈肌,后方有伸肌,从而使这些关节完成屈和伸的运动。②双轴关节通常有4组肌,除有屈肌和伸肌外,还配布有内收肌和外展肌。③三轴关节周围配备有6组肌,除围绕冠状轴和矢状轴排列有屈、伸、内收和外展肌外,还有排列在垂直轴相对侧的旋内和旋外两组肌。完成一种动作,要许多肌参加。如屈肘的动作,肱肌和肱二头肌是主要的,它们是原动力,称原动肌;前臂的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等协助屈肘,为协同肌;肱三头肌是拮抗肌;还有一些肌起着固定附近一些关节的作用,以防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动作,例如屈肘时使肩胛骨固定于脊柱的斜方肌、菱形肌等,这些肌称为固定肌。
            2.肌的辅助装置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筋膜:筋膜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①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富有脂肪。
            ②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的分层而分层。
            (2)滑膜囊: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滑膜囊炎症可影响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
            (3)腱鞘: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
            (二)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1.背肌
            (1)背浅肌: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浅层深面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2)背深肌。
            (3)胸腰筋膜: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但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为胸腰筋膜。
            2.胸肌胸肌可分为两群,一群为胸上肢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侧面浅层,为扁肌,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另一群为胸固有肌,参与胸壁的构成,仍保持着节段性。
            (1)胸上肢肌:
            ①胸大肌:位置表浅,宽而厚,呈扇形,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②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
            ③前锯肌:为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2)胸固有肌:
            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及胸横肌。
            (3)胸部筋膜:
            胸部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覆盖胸大肌表面,较薄弱,深层在胸大肌深面。
            3.膈膈是由颈部的肌节迁移至胸腹腔之间而形成的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约在第10胸椎水平,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经此孔通过;约在第8胸椎水平,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4.腹肌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按其部位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两部分。
            (1)前外侧群: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带形的腹直肌和3块宽阔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2)后群: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肾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腰筋膜的中层,起自第12肋骨下缘和第1~4腰横突髂嵴后部,止于髂嵴上缘。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3)腹股沟管: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内侧有腹壁下动脉。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4)腹股沟(海氏)三角:腹股沟(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三)上肢肌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上肢带肌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并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及肩胛下肌。
            2.臂肌臂肌覆盖肱骨,以内侧和外侧两个肌间隔分隔成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后群为肱三头肌。
            3.前臂肌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主要运动腕关节、指间关节。除了屈、伸肌外,还配布有回旋肌,这对于手的灵活运动有重要意义。
            (1)前群:前群共9块肌,分四层排列。
            (2)后群:后群共10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四)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故下肢肌均比上肢肌粗壮。
            1.髋肌髋肌又叫盆带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主要运动髋关节。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
            (1)前群:前群有3块肌:髂腰肌、腰小肌、阔筋膜张肌。
            (2)后群:后群肌主要位于臀部,故又称臀肌,有7块: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及闭孔外肌。
            2.大腿肌大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1)前群:①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能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②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2)内侧群:内侧群共有5块肌: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及大收肌。
            (3)后群: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自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常称之为“腘绳肌”。
            3.小腿肌分为三群:前群在骨间膜的前面,后群在骨间膜的后面,外侧群在腓骨的外侧面。
            (1)前群:前群有3块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及长伸肌。
            (2)外侧群: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
            (3)后群:后群分浅、深两层。浅层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深层有4块肌,腘肌在上方,另3块在下方。
            4.足肌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较薄弱,为伸趾的短伸肌和伸第2~4趾的趾短伸肌。

        第二节  内脏学

            常见命题线索图1.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组成
            4.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5.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部分管道称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按体积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
            (一)口腔
            1.口唇口唇分上唇和下唇,外面为皮肤,中间为口轮匝肌,内面为黏膜。
            2.颊颊是口腔的两侧壁,其构造与唇相似,即由黏膜、颊肌和皮肤构成。在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管乳头,其上有腮腺管的开口。
            3.腭腭是口腔的上壁,分隔鼻腔与口腔。腭分硬腭和软腭两部分。
            4.牙牙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具有咀嚼食物和辅助发音等作用。
            (1)牙的种类和排列: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时开始萌出乳牙,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逐渐更换成恒牙,恒牙全部出齐共28~32个,上、下颌各14~16个。
            (2)牙的形态:每个牙均可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3部分。牙冠是暴露于口腔,露出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根是嵌入牙槽内的部分。牙颈是牙冠与牙根之间的部分,被牙龈所包绕。
            (3)牙组织: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质构成牙的大部分,呈淡黄色,硬度仅次于釉质,却大于牙骨质。在牙冠部的牙质外面覆有釉质,为人体内最坚硬的组织。在牙根及牙颈的牙质外面包有牙骨质,其结构与骨组织类似,是牙钙化组织中硬度最小的一种。牙髓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
            (4)牙周组织: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作用。
            5.舌舌邻近口腔底,其基本结构是骨骼肌和表面覆盖的黏膜。舌具有协助咀嚼和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6.唾液腺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围,能分泌并向口腔内排出唾液。唾液腺分大、小两类。
            (1)腮腺:腮腺最大,重15~30g,形状不规则,可分浅部和深部。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颊黏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其导管自腺的内侧面发出,沿口腔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舌下腺较小,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舌下腺导管有大、小两种,大管有一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有10条,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表面。
            (二)咽
            咽呈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长约12cm,其内腔称咽腔。咽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固定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食管。
            按照咽的前方毗邻,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可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腔的口咽和喉咽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三)食管
            1.食管的位置和分部成人食管长约25cm,上端在第 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2.食管的狭窄部食管全长除沿脊柱的颈、胸曲相应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弯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但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 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个狭窄处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3.食管壁的结构食管壁较厚,约4mm,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
            (四)胃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1500ml。胃除有受纳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1.胃的形态和分部胃分前、后壁,大、小弯,入、出口。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称角切迹。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贲门。贲门的左侧,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锐角,称贲门切迹。胃的远端接续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幽门。通常将胃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及幽门部。
            2.胃的位置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通常,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3.胃壁的结构胃壁分4层。黏膜层柔软,血供丰富,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在食管与胃交接处的黏膜上,有一呈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食管胃黏膜线,该线是胃镜检查时鉴别病变位置的重要标志。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当胃扩张和蠕动时起缓冲作用。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的3层平滑肌构成。胃的外膜层为浆膜。
            (五)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在成人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是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并具有某些内分泌功能。
            1.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全长约25cm,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整体上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1)上部: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管,长约2.5cm,由于其肠壁薄,管径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襞,故临床常称此段为十二指肠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2)降部:降部长7~8cm,起自十二指肠上曲,垂直下行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右侧,弯向左行,移行为水平部,转折处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下曲。降部的黏膜形成发达的环状襞,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距中切牙约75cm,为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3)水平部: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起自十二指肠下曲,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至腹主动脉前方、第3腰椎体左前方,移行于升部。
            (4)升部:升部最短,仅2~3cm,自水平部末端起始,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体左侧转向下,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上后壁借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2.空肠与回肠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端接续盲肠。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不完全一致,但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故二者间无明显界限,一般是将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称空肠,远侧3/5称回肠。从外观上看,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呈粉红色;而回肠管径较细,管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浅,呈粉灰色。从组织结构上看,空、回肠都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层结构,在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组织内含有淋巴滤泡。淋巴滤泡分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两种。
            此外,约 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 0.3~1m范围的回肠对系膜缘上,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称Meckel憩室。Meckel憩室易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阑尾,故症状与阑尾炎相似。
            (六)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1.5m,全程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3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带有3条汇集于阑尾根部。
            1.盲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2.阑尾阑尾是附属于盲肠的一段肠管,形似蚯蚓,又称蚓突。阑尾的位置,通常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少数情况可随盲肠位置变化而出现异位阑尾。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McBurney点。
            3.结肠结肠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1)升结肠:升结肠长约15cm,在右髂窝处,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面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或称肝曲)。
            (2)横结肠: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转向左后上方,形成一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至左季肋区,在脾的脏面下份处,折转成结肠左曲(或称脾曲),向下续于降结肠。
            (3)降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肾外侧缘和腰方肌前面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乙状结肠长约40cm,在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4.直肠直肠是消化管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长10~14cm。直肠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直肠骶曲凸向后,与骶骨盆面弯曲一致,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绕过尾骨尖凸向前,距肛门3~5cm。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中间的直肠横襞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侧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
            5.肛管肛管长3~4cm,上端在盆膈平面接续直肠,下端终于肛门。肛管被肛门括约肌所包绕,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肛管内面有 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通常将各肛柱上端的连线称肛直肠线,即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
            (七)肝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不仅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而且还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和解毒。肝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肝还具有吞噬、防御以及在胚胎时期造血等重要功能。
            1.肝的形态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上面膨隆,与膈相接触,故又称膈面。肝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附着,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左叶小而薄,肝右叶大而厚。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裸区的左侧部分有一较宽的沟,称为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肝下面凹凸不平,邻接一些腹腔器官,又称脏面。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内有肝圆韧带通过,称肝圆韧带裂;后部容纳静脉韧带,称静脉韧带裂。肝圆韧带由胎儿时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经肝镰状韧带的游离缘内行至脐。静脉韧带由胎儿时期的静脉导管闭锁而成。右侧的纵沟比左侧的宽而浅,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故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容纳下腔静脉。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故临床上常称此沟上端为第2肝门。
            在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裂和窝将肝分为4个叶:左叶位于肝圆韧带裂与静脉韧带裂的左侧,即左纵沟的左侧;右叶位于胆囊窝与腔静脉沟的右侧,即右纵沟的右侧;方叶位于肝门之前,肝圆韧带裂与胆囊窝之间;尾状叶位于肝门之后,静脉韧带裂与腔静脉沟之间。
            2.肝的位置和毗邻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一小部分露出于剑突之下,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3.肝的分叶与分段肝按外形可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这种分叶方法不完全符合肝内管道系统的配布情况,因而不能适应肝外科手术的要求。近代研究证明,肝内有4套管道,形成两个系统,即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在肝内的走行、分支和配布基本一致,并有Glisson囊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肝段是依据Glisson系统在肝内的分布情况提出的。按照Glisson系统各分支的分布区,可将肝分为两个半肝(左、右半肝),进一步再分成5个叶(右前叶、右后叶、左内叶、左外叶与尾状叶)、6个段(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上、下段,尾状叶左、右段)。
            4.肝外胆道系统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而言,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这些管道与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
            (1)胆囊: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长梨形,长 8~12cm,宽 3~5cm,容量40~60ml。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易于分离,下面覆以浆膜,并与结肠右曲和十二指肠上曲相邻。
              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分。当充满胆汁时,胆囊底可贴近腹前壁。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位置在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附近。胆囊发炎时,该处可有压痛。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与底之间无明显界限。胆囊颈是胆囊体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弯转,移行于胆囊管。
            胆囊内面被有黏膜,其中,胆囊底和体部的黏膜呈蜂窝状,而衬于颈和管部分的黏膜皱襞呈螺旋状突入腔内,形成螺旋襞。螺旋襞可控制胆汁的流入和流出。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2)肝管与肝总管: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即合成肝总管。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结合成胆总管。
            (3)胆总管:胆总管长4~8cm,直径0.6~0.8cm,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降至胰头后方,再转向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在此处的十二指肠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八)胰
            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胰的外分泌部(腺细胞)能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主要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
            1.胰的位置与毗邻胰是位于腹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质地柔软,呈灰红色。胰横置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体。胰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等重要结构,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胰的上缘约平脐上10cm,下缘约相当于脐上5cm处。由于胰的位置较深,前方有胃、横结肠和大网膜等遮盖,故胰病变时,在早期腹壁体征往往不明显。
            2.胰的分部胰可分头、颈、体、尾4部分。胰管位于胰实质内,偏背侧,其走行与胰的长轴一致,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二、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实质组织和间质组织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肺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属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鼻
            鼻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1.外鼻外鼻以鼻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
            2.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通外界处称鼻孔,向后通鼻咽部称鼻后孔。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为黏膜所包被,位置通常偏向一侧。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与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突向鼻腔,上鼻甲与中鼻甲之间为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为下鼻道。
            3.鼻旁窦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共4对,左右对称排列,称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鼻旁窦能温暖与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
            (1)额窦:额窦位于额骨体内,眉弓的深方,筛窦的前上方,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体形。额窦口位于窦底部,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
            (2)筛窦:筛窦由位于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的筛骨迷路的小气房组成,每侧有 3~18个。依据窦口的部位将其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二者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较小,位于后部,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蝶窦位于蝶骨体内,被中隔分为左、右二腔,分别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颌窦: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呈三角锥体形,有5个壁。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其直径为3mm,因开口位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体位引流是很重要的。
            (二)喉
            喉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它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达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喉咽部的后部,以环气管韧带连接气管。
            1.喉软骨喉的支架是喉软骨,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构成。
            (1)甲状软骨:甲状软骨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由前缘互相愈着的左右两个呈四边形的软骨板组成。
            (2)环状软骨: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是喉软骨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
            (3)会厌软骨:会厌软骨位于舌根和舌骨体后上方,上宽下窄呈叶状,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上部。
            (4)杓状软骨:杓状软骨成对,坐落于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环杓关节。
            2.喉肌喉肌系横纹肌,是发音的动力器官,具有紧张或松弛声带、缩小或开大声门裂以及缩小喉口的作用。按其部位分内、外两群;依其功能分声门开大肌和声门括约肌。
            (1)环甲肌:环甲肌是唯一的一对外群喉肌,起于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甲状软骨下角和下缘。
            (2)环杓后肌:环杓后肌成对,起自环状软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
            (3)环杓侧肌:环杓侧肌起自环状软骨弓上缘和弹性圆锥的外面,自甲状软骨板的内侧斜行向后上方,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面。
            (4)甲杓肌: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其上部肌束收缩能缩短前庭襞,下部肌束收缩能使声襞变短。
            (5)杓肌:杓肌位于喉的后壁,包括杓横肌、杓斜肌和杓会厌肌。
            (三)气管和支气管
            1.气管气管位于喉与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的气管杈之间,起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气管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由14~17个缺口向后,呈“ C”形的透明软骨环构成。
            2.支气管支气管是由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中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个软骨环;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较直,通常有3~4个软骨环,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侧。
            (四)肺
            肺位于胸腔,坐落于膈肌上方、纵隔的两侧。肺的表面被覆脏胸膜,透过脏胸膜可见许多呈多角形的小区,称肺小叶,其发炎称小叶肺炎。正常肺呈浅红色,质柔软呈海绵状,富有弹性。
            1.肺的形态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分一尖、一底、三面、三缘。肺尖钝圆,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在锁骨内侧1/3段向上突至锁骨上方达2.5cm。肺底在膈肌顶部上方,膈肌压迫使肺底呈半月形凹陷。肋面与胸廓的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其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的出入。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构成肺根。
            左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的斜裂和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2.支气管树在肺门处,左、右主支气管分出两级支气管,进入肺叶,称为肺叶支气管。左肺有上叶和下叶支气管;右肺有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后,再继续分出第三级支气管,称肺段支气管。故称主支气管为一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为二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为三级支气管。全部各级支气管如此反复分支形成树状,称为支气管树。
            3.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支气管肺段呈圆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位于肺的表面,构成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左、右肺通常分别有10个肺段。
            (五)胸膜
            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层浆膜。被覆于胸腔各壁内面的称壁胸膜,覆盖于肺表面的称脏胸膜,两层胸膜之间密闭、狭窄、呈负压的腔隙称胸膜腔。
            1.壁胸膜壁胸膜依其衬覆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
            (1)肋胸膜:肋胸膜是衬覆于肋骨、胸骨、肋间肌、胸横肌及胸内筋膜等诸结构内面的浆膜。
            (2)膈胸膜: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二者紧密相贴、不易剥离。
            (3)纵隔胸膜:纵隔胸膜衬覆于纵隔两侧面,其中部包裹肺根并移行为脏胸膜。
            (4)胸膜顶:胸膜顶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直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包被肺尖上方。
            2.脏胸膜又称肺胸膜,不仅贴附于肺表面,而且伸入至叶间裂内的一层浆膜。
            3.胸膜腔胸膜腔是指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形成的左、右两个封闭的、呈负压的胸膜间隙。胸膜腔内仅有少许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
            4.胸膜隐窝胸膜隐窝是各部壁胸膜相互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故称胸膜隐窝。包括肋膈隐窝、肋纵隔隐窝和膈纵隔隐窝。
            (六)纵隔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稍偏左,为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的矢状位。纵隔分类方法较多,解剖学常用四分法,即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1.上纵隔上纵隔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与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其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以及后方的食管、气管、胸导管等。
            2.下纵隔下纵隔的上界是上纵隔的下界,下界是膈,两侧为纵隔胸膜。下纵隔分三部,心包前壁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前、后壁之间为中纵隔;心包后壁后方与脊柱胸段之间为后纵隔。
            三、泌尿系统
            (一)肾
            1.肾的形态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位于腹后壁。肾分内、外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肾蒂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自前向后顺序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向下顺序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2.肾的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位器官。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体上缘之间。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腰背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
            3.肾的被膜肾皮质表面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肌织膜包被。肌织膜与肾实质紧密粘连,不可分离,进入肾窦,被覆于肾乳头以外的窦壁上。除肌织膜外,通常将肾的被膜分为三层,即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4.肾的结构肾实质可分为位于表层的肾皮质和深层的肾髓质。肾皮质厚1~1.5cm,新鲜标本为红褐色,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肾髓质色淡红,约占肾实质厚度的 2/3,可见 15~20个呈圆锥形、底朝皮质、尖向肾窦、光泽致密、颜色较深、呈放射状条纹的肾锥体。2~3个肾锥体尖端合并成肾乳头,并突入肾小盏。在肾窦内,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再由2~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一个肾盂。
            (二)输尿管
            输尿管是成对的、位于腹膜外位的肌性管道。平第2腰椎上缘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全长分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和输尿管壁内部3部分。
            输尿管壁内部是位于膀胱壁内,长约1.5cm斜行的输尿管部分。
            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①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②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③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
            (三)膀胱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容量为350~500ml,超过时,会因膀胱壁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
            1.膀胱的形态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脐之间有一皱襞为脐正中韧带。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呈三角形,为膀胱底。膀胱尖与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
            2.膀胱的内面结构膀胱内面被覆黏膜,当膀胱壁收缩时,黏膜聚集成皱襞称膀胱襞。而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由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两个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四)尿道
            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女性尿道长3~5cm,直径约0.6cm,较男性尿道短、宽而直。尿道内口约平耻骨联合后面中央或上部。其走行向前下方,穿过尿生殖膈,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尿道内口周围被平滑肌构成的膀胱括约肌环绕。
            四、男性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功能是繁殖后代和形成并保持第二性征。男性生殖系统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组成,外生殖器则以两性交媾器官为主。
            男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男性外生殖器为阴茎和阴囊,前者是男性交媾器官,后者容纳睾丸和附睾。
            (一)男性内生殖器
            1.睾丸睾丸为男性生殖腺,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一般左侧略低于右侧,是产生男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
            (1)形态:睾丸是微扁的椭圆体,分前后缘、上下端和内外侧面。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并与附睾和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
            (2)结构:睾丸表面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称为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并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从纵隔发出许多睾丸小隔,将睾丸实质分为100~200个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含有2~4条盘曲的生精小管,其上皮能产生精子。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分泌男性激素的间质细胞。生精小管汇合成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后交织成睾丸网。
            2.附睾呈新月形,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上端膨大为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为附睾尾。附睾为暂时储存精子的器官,并分泌附睾液供精子营养,促进其进一步成熟。附睾为结核的好发部位。
            3.输精管和射精管
            (1)输精管:输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长度约50cm,管径约3mm,管壁较厚,肌层较发达而管腔细小。活体触摸时,呈坚实的圆索状。
            输精管较长,依其行程可分为四部: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管部及盆部。其中,盆部为最长的一段,由腹环出腹股沟管后,弯向内下,沿盆侧壁行向后下,经输尿管末端前方转至膀胱底的后面,两侧输精管在此逐渐接近,并膨大成输精管壶腹。
            (2)精索:精索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睾丸上端。
            (3)射精管:由输精管的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而成,向前下穿前列腺,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4.精囊精囊又称精囊腺,为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下外侧,左右各一,由迂曲的管道组成,其排泄管与输精管壶腹的末端汇合成射精管。
            5.前列腺前列腺是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由腺组织和平滑肌组织构成,其表面包有筋膜鞘,称前列腺囊,囊与前列腺之间有前列腺静脉丛。
            (1)形态:前列腺呈前后稍扁的栗子形,上端宽大称为前列腺底,邻接膀胱颈;下端尖细,称为前列腺尖,位于尿生殖膈上。底与尖之间的部分为前列腺体。男性尿道在前列腺底近前缘处穿入前列腺即为尿道前列腺部,该部经腺实质前部下行,由前列腺尖穿出。近底的后缘处,有一对射精管穿入前列腺,斜向前下方,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后壁的精阜上。前列腺一般分为5叶:前叶、中叶、后叶和两侧叶。后叶是前列腺肿瘤的易发部位。
            (2)位置: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前列腺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
            (二)男性外生殖器
            1.阴囊阴囊是位于阴茎后下方的囊袋状结构。阴囊壁由皮肤和肉膜组成,有少量阴毛。
            阴囊深面有包被睾丸和精索的被膜,由外向内有: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及睾丸鞘膜。其中,睾丸鞘膜来源于腹膜,分为壁层和脏层,二者之间的腔隙即为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
            2.阴茎阴茎为男性的交媾器官,可分为头、体和根三部分。后端为阴茎根,中部为阴茎体,阴茎前端膨大,称阴茎头,头的尖端有较狭窄的尿道外口,呈矢状位。头后较细的部分称阴茎颈。
            阴茎主要由两条阴茎海绵体和一条尿道海绵体组成,外包筋膜和皮肤。阴茎海绵体为两端细的圆柱体,左右各一,位于阴茎的背侧。尿道海绵体位于阴茎海绵体的腹侧,尿道贯穿其全长。尿道海绵体中部呈圆柱形,前端膨大为阴茎头,后端膨大称为尿道球,位于两侧的阴茎脚之间,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
            阴茎的三个海绵体的外面共同包有深、浅筋膜和皮肤。阴茎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伸展性。它在阴茎颈的前方形成双层游离的环形皱襞,包绕阴茎头,称为阴茎包皮,包皮前端围成包皮口。
            (三)男性尿道
            男性尿道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男性尿道可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三部分。
            1.前列腺部前列腺部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是尿道中最宽和最易扩张的部分。
            2.膜部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是三部中最短的部分,其周围有尿道外部括约肌环绕,该肌为横纹肌,有控制排尿的作用,又称尿道外括约肌。
            3.海绵体部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是尿道最长的一段,临床上称为前尿道。
            尿道在行径中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三个膨大和两个弯曲。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外口最窄。尿道结石常易嵌顿在这些狭窄部位。三个膨大分别位于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状窝。两个弯曲是凸向下后方的耻骨下弯和凸向上前方的耻骨前弯。
            五、女性生殖系统
            包括生殖腺(卵巢)、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以及附属腺(前庭大腺)。外生殖器即女阴。
            (一)女性内生殖器
            1.卵巢卵巢为女性独有的生殖腺,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
            (1)形态:扁卵圆形,略呈灰红色,被子宫阔韧带后层所包绕。
            (2)卵巢的固定装置:卵巢在盆腔内的正常位置主要靠韧带维持。卵巢悬韧带是由腹膜形成的皱襞,起自小骨盆侧缘,向内下至卵巢的上端。卵巢固有韧带又称卵巢子宫索,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表面盖以腹膜,形成腹膜皱襞,自卵巢下端连至输卵管与子宫结合处的后下方。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肌性管道,由卵巢上端连于子宫底的两侧,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
            输卵管较为弯曲,由内侧向外侧分为四部,即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及输卵管漏斗。输卵管腹腔口周围,输卵管末端的边缘形成许多细长的指状突起,称为输卵管伞,盖于卵巢表面,其中一个较大的突起连于卵巢,称为卵巢伞。
            3.子宫子宫是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胎儿在此发育生长。
            (1)形态:成人未孕子宫呈前后稍扁,倒置的梨形。子宫分为底、体、颈三部。子宫底为输卵管子宫口水平以上的部分,宽而圆凸。子宫颈为下端较窄而呈圆柱状的部分,由突入阴道的子宫颈阴道部和阴道以上的子宫颈阴道上部组成。子宫颈为肿瘤的好发部位。子宫底与子宫颈之间为子宫体。子宫两侧缘的上部与输卵管相接处称子宫角。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相接较为狭细的部分称子宫峡。
            子宫壁分三层,外层为浆膜,是腹膜的脏层;中层为强厚的肌层,由平滑肌组成;内层为黏膜,称子宫内膜。
            (2)位置:子宫位于小骨盆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临床上统称子宫附件。附件炎即指输卵管炎和卵巢炎。未妊娠时,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朝向前上方。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
            (3)子宫的固定装置:子宫借韧带、阴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保持其正常位置。子宫的韧带有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及子宫骶韧带。
            4.阴道阴道为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的肌性管道,是女性的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管道,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富于伸展性。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凹陷,称为阴道穹。阴道穹分为互相连通的前部、后部和侧部,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其后上方即为直肠子宫陷凹。临床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以引流直肠子宫陷凹内的积液或积血进行诊断和治疗。
            5.前庭大腺前庭大腺形如豌豆,位于前庭球后端的深面,其导管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阴道口的两侧。该腺相当于男性的尿道球腺,分泌物有润滑阴道口的作用。
            (二)女性外生殖器(女阴)
            1.阴阜阴阜为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皮下富有脂肪。性成熟期以后,生有阴毛。
            2.大阴唇大阴唇为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大阴唇的前端和后端左右互相连合,形成唇前连合和唇后连合。
            3.小阴唇小阴唇位于大阴唇的内侧,为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表面光滑无毛。其前端延伸形成阴蒂包皮和阴蒂系带,后端两侧互相会合,形成阴唇系带。
            4.阴道前庭阴道前庭是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阴道前庭的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阴道口两侧各有一个前庭大腺导管的开口。
            5.阴蒂阴蒂由两个阴蒂海绵体组成,后者相当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亦分脚、体、头三部。
            6.前庭球前庭球相当于男性的尿道海绵体,呈蹄铁形,分为较细小的中间部和较大的外侧部。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