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二(含常识、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英语、写作)》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6.00 商品编号:9958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安徽省省直及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篇  常识
                第一章  政治常识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21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29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4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37
                    第六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
                第二章  经济常识4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5
                    第三节  市场经济58
                第三章  法律常识63
                    第一节  法学基础理论63
                    第二节  宪法65
                    第三节  行政法68
                    第四节  民法72
                    第五节  刑法85
                    第六节  刑事诉讼法88
                    第七节  民事诉讼法91
                第四章  人文常识102
                    第一节  历史常识102
                    第二节  文学常识106
                第五章  自然、科技常识115
                    第一节  地理常识115
                    第二节  高新技术及其成果118
                    第三节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22
                    第四节  生活百科126
                第六章  国情省情139
                    第一节  国土与资源139
                    第二节  人口144
                    第三节  安徽基本省情146
                    第四节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147
                第七章  时政热点159
                    第一节  十八大报告要点159
                    第二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160
                    第三节  十八届四中全会热点解读166
                    第四节  2015年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69
                模拟考场173
                    80分过关专项练习173
                    90分疯狂突破练习175
            第二篇  判断推理
                第一章  逻辑判断179
                第二章  定义判断195
                模拟考场201
                    80分过关专项练习201
                    90分疯狂突破练习206
            第三篇  资料分析
                第一章  直接查找型211
                    第一节  简单查找211
                    第二节  简单计算211
                    第三节  读数比较212
                第二章  计算比较型214
                    第一节  增长率相关214
                    第二节  比重相关222
                    第三节  平均数相关224
                    第四节  其他计算与比较226
                模拟考场229
                    80分过关专项练习229
                    90分疯狂突破练习233
            第四篇  英语
                第一章  语法专项突破239
                第二章  阅读理解高分攻略252
                模拟考场264
                    80分过关专项练习264
            第五篇  写作
                第一章  给材料作文写作273
                    第一节  给材料写作概述273
                    第二节  审题立意275
                    第三节  标题拟定280
                    第四节  谋篇布局282
                    第五节  语言运用286
                第二章  公文写作289
                模拟考场302
                    80分过关专项练习302

         

        文摘

        第一篇  常识
        第一章  政治常识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
            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基本纲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共同富裕,不产生剥削阶级。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正是从这一层面,邓小平将这两方面的内容直接表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次表述:1980年5月5日。“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次表述: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谈到:“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这里的“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说“没有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或功能)的发挥”。
            第三次表述:1990年12月24日。“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首次论及共同富裕,触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第四次表述: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这次表述是总结性的理论概括,首次全面、深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具体表述如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内涵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实践上,为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二)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从国内看,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使人民共同富裕。
            2.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处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四、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义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知识精讲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知识点视频。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要: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第二,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六、“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本质及根本任务决定的,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必然采取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即生产力标准是最核心的标准。
            4.生产力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的标准。
            七、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就是一国可以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不受别国的控制和干涉。自力更生,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但是,独立自主不等于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也不等于闭关自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其次,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总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因,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性质和方向的内部根据;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八、“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的概念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前提下,实现祖国的统一,实行两种制度。
            第二,保证“两种制度”长期不变。即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第三,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第四,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湾同胞在台湾当家作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分别来治理香港、澳门和未来回归祖国的台湾,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一国两制”理论的思想核心、根本宗旨、实现形式、国家结构、哲学基础
            思想核心“一国两制”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国家”
            根本宗旨“一国两制”理论的根本宗旨是“和平统一”
            实现形式“一国两制”理论的实现形式是“两制并存”
            国家结构“一国两制”理论的国家结构是“单一制”
            哲学基础“一国两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最具特色、最具有独创性的内容之一。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重要的新成果和新发展。
            3.“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九、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邓小平对国际形势新发展的准确判断,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奠定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比较系统地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是2000年2月在广东开展有关“三讲”(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到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党成立以来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地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这些重要理论观点,适应我们党的历史地位和执政条件的发展变化,适应我国人民利益要求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了全面要求。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二)“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就能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认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这就是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明确阐述,也是对今后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号召。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要求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实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过程的主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第六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为: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要求,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记忆口诀:公民友活定和谐】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与基石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人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真题链接
            视频解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
            【答案】 B
            【解析】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本题答案为B。
            视频解析
            2. 改革开放最主要成果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A.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本题答案为A。
            视频解析
            3. “心想事成”是常用的祝福语,“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理论。“心想事成”,意指“心里想到的,都能成功”,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视频解析
            4.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A. 65周年B. 69周年
            C. 70周年D. 75周年
            【答案】 C
            【解析】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2015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本题答案为C。
            视频解析
            5.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其中战略目标是()。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D. 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 A
            【解析】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本题答案为A。
            视频解析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A. 求真务实B. 锐意创新
            C. 奋发有为D. 永续发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很容易选错,因为“实事求是”与“求真务实”意思相近,容易被没有准备的考生排除,而选贴近于“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因此本题选A。另外,考生可更换解题思路,作为口号式排比句,修辞上应该讲究押韵,A选项的“实”与前文的“是”押韵,故选A。
            视频解析
            7.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因为改革是()。
            A.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B.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主线
            C. 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D.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答案】 A
            【解析】 B项,题目中所说的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而选项中只提到经济发展,不符题意;C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不是改革,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项,改革应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途径而不是根本目的。故本题选A项。
            8.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这一谚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合理内核B. 意识是物质结构的重新组合
            C.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 意识是感性认识的集合
            【答案】 C
            【解析】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意思是对于树木来说,它的根是最重要的,对于水来说,源头是最重要的。每一样东西,它的存在必有它的根基,没有了根基,便会很快消亡。这句话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体现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故选C。
            9.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加工后再利用的做法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 矛盾总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 矛盾的双方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 D
            【解析】 垃圾本身是废物,应该遭到丢弃,但是将它回收加工再利用,变废为宝,则体现出事物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就是丢弃和利用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他选项题干均未体现。所以选D。
            10. 近年来,有关职场背景的电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比较典型的比如《杜拉拉升职记》《中国合伙人》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入社会工作后,从职场“新秀”到职场“老手”的变化过程是()。
            A. 根本性的质变B. 单纯的量变
            C.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答案】 D
            【解析】 从职场“新秀”到职场“老手”就是一种质变,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是有着不断的量变过程的。本题选D。
            11.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多次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希望党的干部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蕴含的哲理是()。
            A.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 B
            【解析】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的是在执政时要以民为本,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人民群众是的历史的创造者。故选B。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