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13
-
商城价:¥28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江苏村官考试用书《综合知识》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绪论
一、大学生“村官”情况介绍1
二、江苏大学生“村官”考试情况介绍2
第一篇 农业农村知识
本篇知识结构图5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
本章考点点拨6
本章考点精讲6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17
本章考点点拨17
本章考点精讲17
第一节 农业基础知识概述17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
第三节 现代农业建设26
第三章 农村土地管理36
本章考点点拨36
本章考点精讲36
第一节 土地概述36
第二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使用权37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40
第四章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44
本章考点点拨44
本章考点精讲44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48
本章考点点拨48
本章考点精讲48
第六章 农业农村工作政策文件53
本章考点精讲53
第一节 国家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53
第二节 201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68
第七章 农业农村工作法律法规69
本章考点精讲6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6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7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83
第四节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87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91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95
第七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01
第二篇 综合基础知识
本篇知识结构图111
第一章 法律常识112
本章考点点拨112
本章考点精讲112
第一节 宪法112
第二节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122
第三节 刑法139
第四节 民法154
第二章 政治常识170
本章考点点拨170
本章考点精讲17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7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04
第三章 经济常识212
本章考点点拨212
本章考点精讲2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2
第二节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218
第四章 历史、文学、科技常识229
本章考点点拨229
本章考点精讲229
第一节 历史常识229
第二节 文学常识243
第三节 科技常识256
第三篇 主观题综述
本篇知识结构图267
第一章 论述题268
本章考点点拨268
本章考点精讲268
第一节 题型概述及作答技巧268
第二节 经典真题名家解析271
第二章 案例分析题273
本章考点点拨273
本章考点精讲273
第一节 题型概述及作答技巧273
第二节 经典真题名家解析274
第三章 职业规划题277
本章考点点拨277
本章考点精讲277
第一节 题型概述及作答技巧277
第二节 经典真题名家解析279
第四章 情景模拟题281
本章考点点拨281
本章考点精讲281
第一节 题型概述及作答技巧281
第二节 经典真题名家解析282
第五章 材料分析题284
本章考点点拨284
本章考点精讲284
第一节 综合分析题概述及作答技巧284
第二节 提出对策题概述及作答技巧289
第三节 贯彻执行题概述及作答技巧291
第四节 写作论证题概述及作答技巧307
附录
新农村工作45问321
文摘
第一篇 农业农村知识
本篇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章考点点拨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内涵、时代意义;(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
本章考点精讲
考点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006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近几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调整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这样一个转变,而不是靠在农业内部来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达451亿元。200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2004年又增加251.4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之一。
(二)城乡差距扩大威胁可持续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
1.收入差距扩大。在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83246.6亿元中,城镇居民收入总量为58983.3亿元,占70.9%;农村居民总收入为24263.3亿元,占29.1%。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总收入所占比重相应下降。
2.社会福利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是绝大多数农民都享受不到的。
3.财产拥有差距扩大。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3698元上升到46133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总额从11427元上升到12938元。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其相对差距分别为5.3倍、7.5倍和4.2倍。
4.生活水平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最终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997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322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1倍。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这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些都将会威胁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们必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势在必行。
(三)拉动内需战略
当今,投资和外贸的带动力越来越大,内需则严重不足,农村市场不断萎缩。既然现有的内部城镇市场和外部国际市场都不大可能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开辟规模较城镇市场要大得多的农村市场,以带动疲软的内需。
(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我国将自身发展与向国外学习经验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外经验为韩国的“新村运动”。20 世纪60 年代,韩国政府推行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使韩国工业在10 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人均GDP 从85 美元提升到275 美元。但是,农村发展却停滞不前。1970年4月,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起了“新村运动”,其宗旨是“勤勉、自助、合作”,其目标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新村运动”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福利、环境改善、精神启发和城市与工厂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和精神激励。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厂和学校,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管理改革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成为一场席卷韩国的全方位的社会改革运动。历时30 余年的“新村运动”,对促进韩国现代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使韩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二是使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三是使城乡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更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中就借鉴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有益经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对此,我们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一)生产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它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如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生产不发展,经济不发达,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产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首要任务,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还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保证。
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农业的定位,充分认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综合功能和独特贡献;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城乡差别缩小。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生活宽裕的农民必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成果。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长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如赌博、迷信等。虽然很多农村都建了诸如图书馆、文化室等设施,但往往很长时间都不开放,当地村民也不予重视,使农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另外,有些地区由于长时间只注重发展经济,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冷漠的现象在农村也出现了。但是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统一部署,又要因地制宜;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着眼多数,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当前农村的“村容”就是“污水乱流、鸡鸭乱跑、垃圾乱扔”,这是许多人在提到农村“村容”时的印象。而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过去农村那种“脏乱差”的局面,要让农村环境更加整洁,实现“两化一提高”,即“道路要硬化,村落要绿化,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度”。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一提到“村容整洁”想到的只是农村道路是否宽阔、房子是否整齐划一等表面的东西,甚至把“村容整洁”理解成是“把房子推倒了重来”。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政府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的是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五)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农村一级组织在发挥作用和行使权力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有的农村就是“一把手”说了算,所谓“村民委员会”根本就是形同虚设,甚至于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富翁”村长,也就是说在村子里面谁最富谁就当村长。富人当村长也确实能为村里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人由于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原因,“执政”时间一长,有可能发展成为“霸王村长”。党和政府提出“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实行“民主集中制”,要有真正的“民选村长”,要有真正体现农民意志的“村民代表”。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本村前途和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要进行民主协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外,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各项事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是一个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通过以上综合建设,达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与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四)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考点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此外,更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一、农村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六)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二、农民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三)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二)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三)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四、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一)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二)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五、乡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文明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社会风气
(一)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二)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农村基本保障——完善农村基本保障,使农民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二)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七、农村体制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一)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三)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一)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二)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
本章考点点拨
(1)农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现状;(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4)现代农业建设。
本章考点精讲
第一节 农业基础知识概述
考点1:农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动植物和微生物)机体的生命力,通过人工的培育和管理,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从而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基础产业部门。
改革开放前,我国存在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之分。狭义的农业是指粮食和其他种植业生产,而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林、渔、畜牧和副业等。
在现代,农业演化为现代农业系统,农业生产的分工日益发展,不仅表现为农业的内涵,还表现为农业的外延。这时,狭义的农业是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广义的农业发展为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生产、加工、购买、贮藏、运输和销售的农业产业系统。
二、农业的分类
1.按发展阶段可分为:
(1)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居农业。
(2)传统农业: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3)现代农业: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
2.按生产对象可分为:
(1)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畜牧业: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或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3)混合农业: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3.按投入多少可分为:
(1)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2)集约农业: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可分为:
(1)自给农业: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农畜产品不是直接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和交换,而是为满足本国或本地区的需要,以自给性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农业。
(2)商品农业: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市场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以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为目的的农业。其特点是生产经营比较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商品量较大,商品率高。
三、农业的特征
(一)生物性生产
农业生产以生物为载体,包括植物、动物与微生物,这一点与工业等非生物性生产不同。生物有自己的生产发育和生老病死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自然生物不同,农业生物生产必须符合人类的需要并受人类的调节控制。
(二)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一种经济再生产的过程,而农业生产首先是一种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不仅仅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对劳动对象(土地等)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以获得农产品,并在特定社会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对气候与土地的特殊依赖
在自然界,气候决定了土壤、植被、生物的存在与分布,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植物与动物。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波动性、风险性等特点,这是因为气候在很大程度上从宏观层面决定了农林牧作物与农业的分布。
(四)地域性
地域差异大则农业差异大,地域差异小则农业差异小。农业活动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开展的。在地球上,各地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经济、社会、交通、市场、文化、政策等人文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的地域性差异。
(五)农业的复杂性、弱质性
农业的多目标性、多因素性和生物性决定了农业的复杂性。与工业生产相比较,农业生产具有相对的弱质性,这是由农业的复杂性、对气候的依赖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地域性、季节性、长周期性、波动性,再加上大宗农产品的低利润性所决定的。其表现是: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在小规模经营下劳动生产率低,大宗农产品价值低、收益低。为此,要设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效益,必须从宏观上对农业进行积极的保护。
考点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但农业的基础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突出。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主体逐渐转向工业,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原料工业、能源、交通及通讯等也属于基础产业。但不同基础产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如果农业基础薄弱,就无法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农业的作用
1.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2.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3.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考点3:农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农业的现状
一、农业发展历程
(一)农耕前的采集和渔猎时期
这个时期十分漫长,先民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作为获得食品的主要手段。他们起初只是在自然界用手攫取现成可食的植物和动物,以后逐渐学会了人工制造简单的工具进行采集与渔猎。在这漫长的农耕前时期,人类在学习、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开始将采集来的种子播种在土地上,将捕获的野生动物进行人工圈养与驯化,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的萌芽。
(二)原始农业时期
原始农业的萌芽时期长达数十万年,但截至目前考古的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农业时期,则起源于1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在西南亚的伞形地带,人类开始从野营到定居,种植大麦、小麦,饲养牲畜。公元前6500年,希腊爱琴海地区开始出现农业。在中国,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陕西半坡村已有石斧、石镰、石刀、粟、白菜、芥菜、猪、狗等。在浙江省宁波市河姆渡遗址(公元前4900年—公元前3100年)已有大量的稻谷、猪、苎麻布等。原始农业的特点是:依靠原始生态、刀耕火种、迁移农业、逐水草而居、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极其低下。
(三)古近代农业时期
古近代农业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或称之为传统农业时期。其特点是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铁犁牛耕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欧洲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经过黑暗中世纪延续到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欧洲,一直延续到近代。当今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农业总体上仍未脱离传统农业的范畴。与原始农业相比,这一时期农业已获得长足的进步。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学会了使用役畜、灌溉、饲养畜禽等,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农业文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生产力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
1.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相对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说要低,而且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说也是相当低的。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相差10—20年,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9%,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70%以上,美国则高达8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0%左右,而我国仅为30%—40%。
2.农业结构单一,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差。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调整多局限于一些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和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权宜之策上,而并没有对整个农业的产业结构做根本性的调整。我国农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产出中生活资料比重较大,生产资料比重小;粮食生产比重较大,经济作物比重较小;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比重大,而林、牧、副、渔业等广义的农业中应有的成分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重视。另外,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差,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3.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农业扩大再生产进程缓慢。由于农业生产规模的不经济、生产手段和耕作方式的落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应用等原因,我国农业实现集约化增长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农业经济怎样由单纯的速度数量型增长转变到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上来将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飞跃的重要步骤。再则,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化,使得农业较之于其他行业获得的报酬率较低,并且农业的积累又被国家和政府以各种形式转化成工业等其他产业的积累,从而最终导致了农业本身的资本积累率较低,更不要说吸引其他产业的资本进入农业了。这样,就使得农业缺乏大量用于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投入。
4.农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传统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而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优势正在消失。由于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上产品的价值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出口的一般商品中劳动和资源价值所占比重为20%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科技和管理的价值,而我国当前出口的传统产业和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源价值比重高达85%。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因而其传统的由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也正在逐步减弱,从而在整体上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缺乏后劲。
5.农产品供给由全国短缺走向结构性相对过剩,达到小康后的我国消费者期望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矛盾。
6.人口压力继续加大,但耕地、水资源等随着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不断减少。
7.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8.农业内部的社会分工已深化到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序。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而且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强。
9.拥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越来越少,农产品市场对外进一步开放已成为必然,部分农产品将逐渐遭受国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