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甘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速记巧解》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36.00 商品编号:9771
      • 折 扣 价:¥18.00已优惠¥1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李永新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甘肃省省直及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目录
            上篇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时事政治2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2
                        二、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6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6
                        二、物质6
                        三、意识7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8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8
                        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1
                        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1
                        八、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12
                        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3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14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4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14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4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8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8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18
                        三、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18
                        四、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9
                        五、改革和对外开放19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
                        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
                        八、“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21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
                        十、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3
                        一、三个自信23
                        二、中国梦23
                        三、深化改革23
                        四、科学发展25
                        五、意识形态26
                        六、国际关系27
                        七、党的建设28
                第二部分  经济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0
                        一、商品30
                        二、货币31
                        三、价值规律31
                        四、资本32
                        五、剩余价值33
                        六、利润和平均利润33
                    第二章  市场经济33
                        一、市场经济体制3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4
                    第三章  微观经济36
                        一、市场体系及市场主体36
                        二、市场机制36
                        三、市场结构37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8
                    第四章  宏观经济38
                        一、国民收入核算及国内生产总值38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39
                        三、宏观调控目标39
                        四、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40
                        五、货币政策41
                        六、通货膨胀41
                    第五章  国际经济43
                        一、国际贸易43
                        二、国际金融43
                        三、世界经济组织44
                        四、其他组织44
                        五、“一带一路”45
                第三部分  法律
                    第一章  法理学46
                        一、法的特征46
                        二、法的作用47
                        三、权利义务47
                        四、法律关系47
                    第二章  宪法48
                        一、国体48
                        二、政体48
                        三、其他基本制度48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9
                        五、国家机构49
                    第三章  民法51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51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51
                        三、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51
                        四、法人52
                        五、民事法律行为52
                        六、物权52
                        七、债的发生根据53
                        八、知识产权53
                        九、人身权54
                        十、财产继承权54
                        十一、代理的分类54
                        十二、特殊代理55
                        十三、要约邀请55
                        十四、要约的生效、撤回、撤销、失效56
                        十五、合同的成立与生效56
                        十六、无效婚姻56
                        十七、夫妻共同财产57
                    第四章  刑法57
                        一、犯罪构成要件57
                        二、犯罪的故意58
                        三、犯罪的过失58
                        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59
                        五、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60
                        六、主刑与附加刑60
                        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62
                        八、侵犯财产罪62
                        九、贪污贿赂罪63
                    第五章  行政法64
                        一、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64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64
                        三、行政许可的范围65
                        四、行政复议的范围65
                        五、行政复议的管辖66
                        六、行政复议的程序67
                    第六章  经济法67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67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68
                    第七章  诉讼法68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68
                        二、民事诉讼适用级别管辖的案件69
                        三、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69
                        四、代理人70
                        五、期间、送达、调解70
                        六、撤诉、缺席判决和延期审理71
                        七、诉讼中止和终结71
                        八、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条件71
                        九、二审程序与一审程序的区别72
                        十、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72
                        十一、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72
                        十二、刑事诉讼的专门管辖73
                        十三、强制措施73
                        十四、第一审程序75
                        十五、提出上诉和抗诉的主体75
                        十六、提出上诉和抗诉的期限75
                        十七、行政诉讼的管辖75
                        十八、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76
                        十九、行政诉讼的第三人76
                        二十、诉讼代理人的权限77
                        二十一、起诉期限77
                        二十二、上诉77
                第四部分  管理
                    第一章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78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78
                        二、公共管理的职能79
                        三、公共政策79
                        四、公共决策81
                        五、公共危机管理82
                    第二章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82
                        一、政府职能82
                        二、行政组织83
                        三、行政领导84
                        四、行政执行85
                        五、行政监督87
                第五部分  公文
                    第一章  公文基础知识88
                        一、公文的概念88
                        二、公文的特点88
                        三、公文的种类88
                        四、公文的行文规则89
                        五、公文格式91
                    第二章  公文处理95
                        一、公文拟制95
                        二、公文办理95
                        三、公文管理96
                    第三章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98
                        一、决定  通知98
                        二、公告  通告99
                        三、报告  请示101
                        四、函  意见102
                        五、通报  批复104
                第六部分  科技人文
                    第一章  高新技术106
                        一、通信技术106
                        二、计算机高新技术107
                        三、能源技术108
                        四、生物工程技术109
                        五、航空航天技术110
                    第二章  生活常识111
                        一、物理常识111
                        二、化学常识114
                        三、生物常识117
                        四、安全与急救常识122
                    第三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123
                        一、计算机发展史123
                        二、计算机组成124
                        三、计算机网络125
                        四、Word 2007126
                        五、Excel 2007127
                    第四章  人文历史常识129
                        一、中国传统文化129
                        二、中国文学132
                        三、中国近代史140
            中篇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第一章 数字推理150
                        一、分析数项特征150
                        二、分析数项间的运算关系153
                        三、分析数列整体特征156
                        四、从位置找规律158
                    第二章 数学运算161
                        一、利用数字特性秒杀161
                        二、熟记速算技巧163
                        三、画图解题166
                        四、巧用公式解题169
                        五、特值法解三量问题173
                        六、十字交叉法解浓度问题175
                        七、极端法解抽屉问题177
                        数学运算基本公式178
                第二部分  判断推理
                    第一章 图形推理182
                        一、图形相同想位置182
                        二、图形相似想叠加184
                        三、图形不同想数量185
                        四、数量不通想对称186
                        五、出现汉字想笔画、部分、结构187
                        六、出现字母想曲直、对称、顺序188
                        图形推理的考点189
                    第二章 逻辑判断193
                        一、假设排除代入通吃推理问题193
                        二、找突破口妙解智力推理195
                        三、画图表表示元素或概念间关系198
                        四、命题推理知识巧记巧用201
                        五、从原因出发分析因果论证208
                        六、搭桥法解跳跃论证212
                        七、警惕归纳论证中的数据216
                        八、辨识可能性推理常见五大迷惑选项218
                第三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章 选词填空223
                        找对应巧解题223
                    第二章 阅读理解228
                        一、从关键词入手解题228
                        二、从关键句入手解题236
                        三、寻找关键暗示信息239
                第四部分  资料分析
                    第一章  零计算巧得答案243
                    第二章  排除法巧定答案247
                    第三章  末位不同用尾数250
                    第四章  首位不同用首数252
                    第五章  有效数字巧取整254
                    第六章  特征数字巧转换256
                    第七章  范围限定巧放缩259
            下篇  写作题
                第一章  写作题的作答技巧与策略262
                    一、应试写作准备262
                    二、审题和立意264
                    三、布局287
                    四、选材294
                第二章  写作题的常见误区298
                    一、观点性错误298
                    二、材料性错误302
                    三、表达性错误306
                甘肃事业单位笔试面授课程体系315
                甘肃事业单位面试面授课程体系317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18
         

        文摘

        上 篇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政治

            本部分在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是必考内容。考查形式以客观题为主,考试的难度并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时政信息的掌握及政治理论的识记。
            考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积累,经常阅读。对于时政类文件,阅读的方法以浏览为主,不必强记,可反复多次翻看,但求达到留有印象,不致遗忘即可。对于政治理论,要注重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分析,如: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第一章  时事政治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①坚持依法执政;②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⑤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⑥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⑦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二、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1.2014年工作回顾
            总体成绩: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主要工作:一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
            存在问题:(1)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
            (2)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
            (3)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
            (4)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5)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6)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
            2.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做好2015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3.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4.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
            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5.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6.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物质
            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3.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三、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②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
            (续表)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并以其深刻性而贯穿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二,对立统一即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最终动力。
            2.认识
            认识的本质: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③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认识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检验和发展认识。
            3.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的有限性:①处于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的人们,他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②在有限的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①人类实践是持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从整体上说可以无限发展下去;②人类认识世界的潜在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存性与虚拟性等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螺旋上升到新的高度。
            4.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八、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人意志和愿望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九、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部分。
            二者关系: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