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北京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6年北京教师招聘考试用书《一本通:教育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试+公共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6.00 商品编号:9768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8.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北京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
        版  次:2016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北京市教师入编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篇 教育学(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本章内容框架(2)
                        重要考点分布(3)
                        本章考点梳理(3)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高效提升练习(16)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20)
                        本章内容框架(20)
                        重要考点分布(21)
                        本章考点梳理(21)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21)
                        第二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
                        第三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29)
                        高效提升练习(30)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32)
                        本章内容框架(32)
                        重要考点分布(32)
                        本章考点梳理(33)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33)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35)
                        高效提升练习(38)
                    第四章  教育目的(41)
                        本章内容框架(41)
                        重要考点分布(42)
                        本章考点梳理(4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42)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44)
                        高效提升练习(48)
                    第五章  教育制度(51)
                        本章内容框架(51)
                        重要考点分布(52)
                        本章考点梳理(52)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52)
                        第二节  我国的学制(54)
                        高效提升练习(5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58)
                        本章内容框架(58)
                        重要考点分布(59)
                        本章考点梳理(59)
                        第一节  学生(59)
                        第二节  教师(62)
                        第三节  师生关系(68)
                        高效提升练习(71)
                    第七章  课程(73)
                        本章内容框架(73)
                        重要考点分布(74)
                        本章考点梳理(74)
                        第一节  课程概述(74)
                        第二节  课程设计(77)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79)
                        第四节  中小学课程设置(83)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86)
                        高效提升练习(89)
                    第八章  教学(92)
                        本章内容框架(92)
                        重要考点分布(93)
                        本章考点梳理(93)
                        第一节  教学概述(93)
                        第二节  教学过程(94)
                        第三节  教学原则(98)
                        第四节  教学方法(101)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105)
                        第六节  教学评价(108)
                        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11)
                        高效提升练习(115)
                    第九章  德育(119)
                        本章内容框架(119)
                        重要考点分布(119)
                        本章考点梳理(120)
                        第一节  德育概述(120)
                        第二节  德育过程(120)
                        第三节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123)
                        高效提升练习(128)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131)
                        本章内容框架(131)
                        重要考点分布(131)
                        本章考点梳理(13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132)
                        第二节  班级管理(137)
                        高效提升练习(142)
                第二篇 心理学(144)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44)
                        本章内容框架(144)
                        重要考点分布(145)
                        本章考点梳理(145)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对象、原则及方法(145)
                        第二节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47)
                        高效提升练习(149)
                    第二章  认知(151)
                        本章内容框架(151)
                        重要考点分布(152)
                        本章考点梳理(152)
                        第一节  注意(152)
                        第二节  感觉(156)
                        第三节  知觉(157)
                        第四节  记忆(160)
                        第五节  想象(165)
                        第六节  思维(167)
                        高效提升练习(172)
                    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174)
                        本章内容框架(174)
                        重要考点分布(174)
                        本章考点梳理(175)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175)
                        第二节  意志(177)
                        高效提升练习(180)
                    第四章  个性心理(183)
                        本章内容框架(183)
                        重要考点分布(183)
                        本章考点梳理(184)
                        第一节  个性(184)
                        第二节  能力(185)
                        第三节  气质及性格(188)
                        高效提升练习(191)
                第三篇 教育心理学(194)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94)
                        本章内容框架(194)
                        重要考点分布(194)
                        本章考点梳理(195)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95)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96)
                        高效提升练习(198)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99)
                        本章内容框架(199)
                        重要考点分布(199)
                        本章考点梳理(200)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200)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201)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3)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05)
                        高效提升练习(207)
                    第三章  学习理论(210)
                        本章内容框架(210)
                        重要考点分布(211)
                        本章考点梳理(211)
                        第一节  学习概述(211)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13)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18)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3)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24)
                        高效提升练习(226)
                    第四章  学习动机(229)
                        本章内容框架(229)
                        重要考点分布(230)
                        本章考点梳理(230)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230)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232)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35)
                        高效提升练习(237)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240)
                        本章内容框架(240)
                        重要考点分布(240)
                        本章考点梳理(241)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241)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42)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244)
                        高效提升练习(246)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248)
                        本章内容框架(248)
                        重要考点分布(248)
                        本章考点梳理(249)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249)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251)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254)
                        第四节  知识应用(255)
                        高效提升练习(257)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259)
                        本章内容框架(259)
                        重要考点分布(259)
                        本章考点梳理(260)
                        第一节  技能概述(260)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262)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264)
                        高效提升练习(267)
                    第八章  学习策略(269)
                        本章内容框架(269)
                        重要考点分布(269)
                        本章考点梳理(270)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270)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271)
                        高效提升练习(276)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278)
                        本章内容框架(278)
                        重要考点分布(278)
                        本章考点梳理(279)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279)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283)
                        高效提升练习(286)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89)
                        本章内容框架(289)
                        重要考点分布(289)
                        本章考点梳理(290)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关系(290)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291)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293)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95)
                        高效提升练习(297)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300)
                        本章内容框架(300)
                        重要考点分布(300)
                        本章考点梳理(30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301)
                        第二节  心理评估(303)
                        第三节  心理辅导(305)
                        高效提升练习(308)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310)
                        本章内容框架(310)
                        重要考点分布(310)
                        本章考点梳理(311)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311)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心理(312)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314)
                        高效提升练习(315)
                第四篇 教师职业道德(316)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16)
                        本章内容框架(316)
                        重要考点分布(317)
                        本章考点梳理(317)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317)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320)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23)
                        高效提升练习(325)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327)
                        本章内容框架(327)
                        重要考点分布(328)
                        本章考点梳理(328)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328)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330)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管理(334)
                        高效提升练习(336)
                    附录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339)
            第二部分  职业能力测试
                第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356)
                    第一章  选词填空(356)
                        本章内容框架(356)
                        重要考点分布(356)
                        本章考点梳理(357)
                        第一节  词义辨析(357)
                        第二节  语法与语用(358)
                        第三节  成语(360)
                    第二章  片段阅读(362)
                        本章内容框架(362)
                        重要考点分布(362)
                        本章考点梳理(363)
                        第一节  主旨观点型题目(363)
                        第二节  细节理解型题目(365)
                        第三节  词句理解型题目(366)
                第二篇  判断推理 (368)
                    第一章  判断推理——类比推理(368)
                        本章内容框架(368)
                        重要考点分布(368)
                        本章考点梳理(369)
                        第一节  类比推理核心知识储备(369)
                        第二节  类比推理题型分类精讲(372)
                    第二章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376)
                        本章内容框架(376)
                        重要考点分布(376)
                        本章考点梳理(377)
                        一节  逻辑判断核心知识储备(377)
                        第二节  逻辑判断题型分类精讲(383)
                第三篇  资料分析(402)
                    第一章  资料分析概念(402)
                        本章内容框架(402)
                        重要考点分布(402)
                        本章考点梳理(403)
                        第一节  计算型概念(403)
                        第二节  理解型概念(411)
                    第二章  资料分析计算技巧(414)
                        本章内容框架(414)
                        重要考点分布(415)
                        本章考点梳理(415)
            第三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  政治(42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22)
                        本章内容框架(422)
                        重要考点分布(423)
                        本章考点梳理(4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4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32)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437)
                        本章内容框架(437)
                        重要考点分布(437)
                        本章考点梳理(43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概述(438)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439)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44)
                        本章内容框架(444)
                        重要考点分布(445)
                        本章考点梳理(445)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445)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51)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452)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53)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456)
                        本章内容框架(456)
                        重要考点分布(456)
                        本章考点梳理(457)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57)
                        第二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58)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459)
                        第四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461)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62)
                        第六节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462)
                第二篇  法律(464)
                    第一章  宪法(464)
                        本章内容框架(464)
                        重要考点分布(465)
                        本章考点梳理(465)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465)
                        第二节  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466)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69)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471)
                    第二章   行政法(475)
                        本章内容框架(475)
                        重要考点分布(475)
                        本章考点梳理(476)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476)
                        第二节  行政行为(476)
                        第三节  行政复议(480)
                    第三章  刑法(484)
                        本章内容框架(484)
                        重要考点分布(485)
                        本章考点梳理(485)
                        第一节  刑法概述(485)
                        第二节  犯罪(487)
                        第三节  刑罚(494)
                    第四章  民法(500)
                        本章内容框架(500)
                        重要考点分布(501)
                        本章考点梳理(502)
                        第一节  民法概述(502)
                        第二节  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502)
                        第三节  民事权利(505)
                        第四节  民事责任(508)
                        第五节  继承法(509)
                第三篇  人文(513)
                    第一章  哲学思想(513)
                        本章内容框架(513)
                        重要考点分布(514)
                        本章考点梳理(515)
                        第一节  中国哲学思想(515)
                        第二节  其他哲学思想(517)
                    第二章  文化常识(520)
                        本章内容框架(520)
                        重要考点分布(521)
                        本章考点梳理(522)
                        第一节  文化概略(522)
                        第二节  我国名家名篇(531)
                        第三节  外国名家名篇(537)
                第四篇  市情国情(541)
                    第一章  北京市情(541)
                        本章内容框架(541)
                        重要考点分布(542)
                        本章考点梳理(542)
                        第一节  北京概况(542)
                        第二节  旅游资源(548)
                    第二章 国情社情(553)
                        本章内容框架(553)
                        重要考点分布(554)
                        本章考点梳理(554)
                        第一节  自然地理(554)
                        第二节  民族与传统节日(558)
                北京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体系(561)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563)
         

        文摘

        第一部分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基本知识。本书依据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要求,将本部分分为四篇:第一篇为教育学,前五章主要是对一些教育基本原理的阐释,第六章至第十章主要是教育教学实际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为心理学,主要介绍了心理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一章为心理学概述,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是对各种心理现象的阐述;第三篇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述、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心理等。第四篇为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概述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在以上章节中,考生应重点掌握学生与教师、教学、班主任与班级、认知、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学习策略等内容,考生可根据考题分布规律,结合自身实际,掌握相应解题技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第一篇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五、教育起源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他们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2.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
            早在4 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提到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成均”和“庠”“序”“校”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教育与国家政治事务密不可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人讲学之风大兴。当时,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同时,顺应私学的潮流,在齐国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所集讲学、著述、育人为一体并兼有政治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秦朝,是按照法家的思想模式建立起来的。因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百家争鸣从此结束。
            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太常并通过博士直接管理的太学,太学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二是由宦官集团办理的鸿都门学,为具有专科性质的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三是专为皇室和外戚设置的宫邸学(四姓小候学等)。地方官学有学、校、庠、序等,其中由郡国所举办和管理的称“学”,由县道邑所设置和管理的称“校”,由乡与聚设置和管理的分别称“庠”和“序”。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于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体裁,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很大限制。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但是,农民子弟、奴隶子弟和学校是无缘的。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严厉。
            (5)西欧中世纪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几乎为教会所控制,因而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是以培养僧侣人才为目的的教会教育,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主要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教育。这一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综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为一体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打猎、游泳、下棋、吟诗)。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二)近、现代学校教育
            1.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德国最先普及义务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2.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1)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所以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又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贫穷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下层的人士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乐学与立志
            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认为学习的成败与立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学习必须有恒,必须立志于学,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
            ②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也重视思考,而且看到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孔子也看到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③启发诱导
            《论语?述而》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④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3)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2.孟子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
            孟子提出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这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完善教学。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它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3)长善救失
            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4)藏息相辅
            对于学生的学习,《学记》中的思想认为: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练习必须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5)相观而善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身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尤为重要。
            (6)“预”与“时”
            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预”就是预防,防患于未然。“时”就是及时,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4.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5.朱熹
            朱熹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第一,重视基础教育;第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明人伦”;第三,十分讲究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最主要是教会别人善于为学,教师只是做引路的人、证明的人和有疑难共同商讨的人。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过程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是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对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原则是灵魂说,他提出了“自由教育”。
            4.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第三,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裴斯泰洛齐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受教育者脑、心和身体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多彩;“绅士教育”主张,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同时也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杜威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根本命题,即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长”是从生活的过程来说的,生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带来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带来生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杜威的教育观点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从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与《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2.马卡连柯与《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主要著作有《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等。
            3.凯洛夫与《教育学》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着重阐述了智育及教养的地位和作用。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该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教育学派别的形成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分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是主要代表作。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强调运用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美国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都属于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的代表有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主要观点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再生产着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教育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分析教育背后的利益关系,达到意识的启蒙和解放,从而寻找克服不公正的策略。
            5.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有法国的乌里、洛布罗。主要观点是:要研究制度,研究制度对人的影响;对教育问题进行制度分析;要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发展性教学理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3.范例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所谓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的方法。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
            4.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5.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6.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式呈现多样化;
            第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科体系;
            第四,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