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
- 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新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管理专业知识》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目录
上篇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管理概述(2)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2)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和类型(5)
第三节 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7)
第四节 管理环境(11)
第五节 管理理论的发展(16)
第二章 决策(33)
第一节 决策概述(33)
第二节 决策的制定过程(37)
第三节 决策的主要方法(39)
第四节 预测(45)
第五节 决策与心理(46)
第六节 群体决策分析(49)
第七节 计划(52)
第三章 组织(61)
第一节 组织概述(61)
第二节 组织设计(65)
第三节 组织结构(70)
第四节 人员配备(73)
第五节 组织文化(76)
第六节 组织的变革与创新(80)
第四章 领导(83)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83)
第二节 领导理论(87)
第三节 激励理论(92)
第四节 沟通(105)
第五章 控制(116)
第一节 控制概述(116)
第二节 控制过程(119)
第三节 控制方法(120)
第六章 创新(125)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125)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127)
第三节 创新思维(128)
第四节 创新的过程与组织(129)
第七章 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130)
第一节 管理方法概述(130)
第二节 刚性管理方法(133)
第三节 柔性管理方法(133)
第四节 具体的管理工具(134)
第八章 管理绩效(138)
第一节 管理成本(138)
第二节 管理效率(139)
第三节 管理绩效的评价(141)
第四节 管理绩效的提高(143)
第九章 战略管理(146)
第一节 战略管理概述(146)
第二节 组织战略(149)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152)
第四节 战略管理的问题(158)
实战提升训练(162)
下篇 公共行政管理
第一章 公共行政(196)
第一节 公共行政概述(196)
第二节 政府职能(197)
第二章 行政组织及其体制(200)
第一节 行政组织(200)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203)
第三章 行政领导(205)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205)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素质和结构(206)
第三节 行政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207)
第四节 行政领导体制(209)
第四章 行政决策(212)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212)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程序(213)
第五章 行政执行(215)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215)
第二节 行政沟通、行政协调与行政控制(217)
第六章 行政监督(220)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述(220)
第二节 行政监督的主要原则和方式(221)
第三节 行政监督体系(221)
第七章 公共财政(223)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223)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政策(224)
第三节 政府审计与政府采购(225)
第四节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226)
第八章 行政改革与创新(228)
第一节 行政改革基本涵义与模式(228)
第二节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29)
第三节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借鉴(231)
第九章 公共政策(232)
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232)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234)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35)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执行(236)
第五节 公共政策的评估(238)
第六节 公共政策的终结(240)
实战提升训练(243)
事业单位笔试面授课程体系(251)
事业单位面试面授课程体系(253)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54)
文摘
上篇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 管理概述(2)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从字面上讲,就是管辖、处理的意思。由于管理涉及面很广,所以一般人大都按照某种需要,从某种角度来谈论管理,看待管理。
在管理科学理论中,各学派对于什么是管理有不同的看法。
综合以上所述,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其他社会成员活动和行为的人们。在现代条件下,管理者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和经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个人,也可以是以集体形式存在的群体。
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管理的环境条件即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管理者所在组织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外部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资源状况、气候和地理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和心理等。内部环境条件是管理者所在组织的内部状况,包括组织性质、组织制度、人员状况、组织技术水平和组织文化等。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活动应该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而进行和展开的。就此而言,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这些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尽管具体管理活动在其性质、组织环境条件、管理的资源、管理的层次和目标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管理的这些基本职能却是一切管理活动共同具有的。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一方面,管理是人们事先拟订计划和目标并经过组织和活动实施的自觉行为,因此,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要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后果负责,管理成效要以被管理者的综合工作成效来检验。就这些方面而言,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典型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三、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二重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可见,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出现了许多政治家和行政官员,专门从事国家的管理;出现了许多军事家和军官,专门从事军队的管理;出现了许多社会活动家,专门从事各种社会团体的管理;出现了许多店主、厂长、企业家、银行家,专门从事商店、工厂、企业、银行的管理。他们的职能就是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事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因此管理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管理有自然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那么是谁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实质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都不例外。所以,管理有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的二重性也指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一方面,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实践。掌握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有助于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正确可行的解决办法,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运气或经验。
另一方面,管理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还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管理学只能提供给管理者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解决问题、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务必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管理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管理者既要善于利用系统化知识又要善于发挥创造性。
(二)管理具有目标性
管理的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目标,不是管理者或者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是特定组织和群体成员目标的共同部分,而不包括他们之间不同的部分。
管理目标往往在一个总体目标之下,包含着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要求,管理目标往往包含着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如企业的管理目标除了人们常常理解的盈利这一单一价值,还包含着市场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和谐等多种价值目标。政府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更具有效率、公平、公正、秩序、安全、民主等多种价值目标。
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既要具有先异性,又要具有可实现性,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也常常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因此,管理目标需要有一定的弹性。
管理具有目标性,使得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向;具有激励被管理者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的功能;具有创造和谐管理环境的作用,为管理者有效地检测管理绩效提供依据。
因此,管理具有目标性,成为现代管理中目标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
(三)管理具有组织性
组织是特定的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目标而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集合。因此管理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方面,组织也包含各种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和特定的规则因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必然需要管理,因此,管理是组织的机能,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管理与组织的这种密切相关性,决定了管理具有组织性的特征。
管理的组织性体现了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行使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到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必须按照组织法定的程序进行。
管理的组织性使得管理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合起所需资源,形成管理的组织力量;使得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贯彻组织的目标和管理实施方案;使得管理能够按照有序和规范的途径运行。因此,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因此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四)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本质上具有不断创新的特性。如同现代管理学家弗里蒙特?H?卡斯特所指出那样,“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管理活动面临的物质、社会、制度和文化等环境条件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会对管理活动的目标和方式不断提出要求,从而促使管理不断创新。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