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北京公务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用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38.00 商品编号:2014102716165526857869
      • 折 扣 价:¥19.00已优惠¥19.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李永新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
        版  次:2015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北京市各级机关2015年考试录用公务员
      很抱歉,本商品已下架,请点击以下按钮查看本商品的最新信息!
      查看北京公务员考试用书最新信息
      • 商品详情

      • 商品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作者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目录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1)
                  参考答案及解析(168)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二)(28)
                  参考答案及解析(177)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三)(55)
                  参考答案及解析(187)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四)(82)
                  参考答案及解析(196)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五)(109)
                  参考答案及解析(205)
          申论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135)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14)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二)(141)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17)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三)(148)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20)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预测试卷(四)(155)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23)
             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五)(161)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26)

      文摘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


         
          注 意 事 项
         本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35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
         请在题本、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的一律无效。
         2.监考老师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老师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4.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6.特别提醒你注意,填涂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
         7.严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5题,参考时限35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鸿沟理论"是指高科技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碍: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决定了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实际上每项新技术都会经历鸿沟。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策略令高科技企业成功地"跨越鸿沟"。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鸿沟理论"的定义
         B.高科技企业"跨越鸿沟"的重要性
         C.高科技产品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鸿沟
         D.顺利跨越鸿沟是产品营销成功的保障
         2.目前,在经历了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工业化在技术和产业形态上已经发展到它的顶峰。世界工业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两大危机,正在日益严重地困扰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乃至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工业危机的来临只是工业文明的衰落而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衰落。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诱发工业危机
         B.工业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C.工业化已经达到了顶峰
         D.工业危机的影响不容小觑
         3.拉米夫定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逆转录酶的活性,能改善症状,病人对其耐受性较好。但是,其主要问题是反弹。因为其作用机理是抑制HBV,停药后病毒复制仍可恢复,从而出现反弹现象。此外,不少专家对其具有诱导病毒变异的负面作用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由此引起的耐药性增加,导致了慢性肝炎重症化。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拉米夫定能治疗乙型肝炎,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B.拉米夫定具有诱导病毒变异的负面作用
         C.慢性肝炎重症化是由拉米夫定引起的
         D.拉米夫定的作用机理
         4.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别注重的是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莫过于历代对于宫阙正门的精心设计和建筑布局的巧妙构思。天安门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形式。因此,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天安门和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权至上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
         B.天安门的历史与北京城的历史与演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C.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每一处古城垣都体现出历代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
         D.天安门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建筑
         5.《新论语》的引起关注,一定程度上是与"动了经典"有关的。那么,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不可以动呢?其实,世界上也没有哪条"金科玉律"写着"经典头上不准动土"--倘能把前人留下的东西,在弄懂弄通的基础上,赋予新的理解,进行建设性的阐发,让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并非坏事。对于关注《论语》的读者来说,不妨先放下各种思想上的担子,秉着怀疑的精神,进到书里去读一读,看看哪儿精彩,哪儿不足,这恐怕要比仅仅站在书本之外摇头叹息来得强。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论语》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有其存在的价值
         B.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并非"金科玉律",可以随意修改
         C.《新论语》引起社会关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触动了经典
         D.某些关注《论语》的读者对《新论语》持不屑、否定态度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6~10题。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6.下列对于偏见的说法,符合短文文意的是:
         A.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B.偏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C.偏见是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
         D.传统的偏见观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理解的是:
         A.由于主观原因也会产生偏见,但这部分偏见是应当消除的
         B.偏见是人的视界与被理解物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C.受到传统影响的人根据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视角,同时形成了偏见
         D.偏见分为合理的偏见和盲目的偏见
         8.文中划线处所谓的"为偏见平反昭雪"指的是:
         A.偏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可全盘否定,要正确认识和接受不可避免的偏见,并消除盲目的偏见
         B.传统思想家试图扫除偏见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当在偏见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体系
         C.历史上对偏见的口诛笔伐是不正确的,所有偏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D.理智是充满偏见的,扫除偏见也就是去了理智,保持理智就必须接受偏见
         9.根据短文,偏见产生的来源不包括:
         A.民族心理结构差异
         B.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差异
         C.个人智力的差异
         D.主观认识的错误
         10.根据短文定义,下列属于盲目偏见的是:
         A.农民老林认为农民就应该种粮,儿子承包山林就是"不本分"
        B.美国邻居格林先生见到老王体罚孩子,认为他虐待儿童
         C.工程师老陈告诉技术员小张一条合格品判别法则,小张便根据此法则判断,结果漏检次品
         D.李教授根据经验确诊患者病情,结果使用仪器检测后发现误诊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1~15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连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绝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 】有灵感的人类道德天才,【 】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而这些伦理公理被人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1.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 就     B.只有 才
         C.因为 所以     D.如果 就
         12.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重视客观存在,不进行任何主观判断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约束自己,从不感情用事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所运用的概念是不表达愿望、善恶等主观感情的
         1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14.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15.以下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学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特征,即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可以看出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B.我们之所以觉得"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C.科学陈述的对象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与数学研究的对象一样,应同外在世界里的客体相对应
         D.与其他公理一样,伦理公理的提出并非任意的,而是根据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建立起来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6~20题。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16.给本文加一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顽强的胡杨林 B.负重的河流
         C.著名的河流 D.生命之源
         17.文章中加点的"它"、"他们"、"他们"依次指的是:
         A.雨水 胡杨林 罗布泊人
         B.塔里木河 胡杨林 罗布泊人
         C.塔里木河 罗布泊人 胡杨林
         D.塔克拉玛干 胡杨林 罗布泊人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19.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意在表达:
         A.沙漠对生命的摧残和无情
         B.生命离开水后就枯萎,说明塔里木河的重要性
         C.讴歌胡杨林在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D.胡杨林的生长环境是缺不了水的
         20.下列哪项信息在第⑦段中没有体现?
         A.塔里木河的断流导致罗布泊的消失
         B.在罗布泊干涸以后,罗布泊人被迫离开
         C.罗布泊在清代的时候还有很多水
         D.罗布泊人曾经是沙漠中的渔民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1~25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 ,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旨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21.填入第一自然段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议论纷纷 B.莫衷一是
         C.各抒己见 D.甚嚣尘上
         22.文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A.《老子》成书的过程
         B.古书的真伪与古籍年代的确定
         C.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
         D.《老子》对先秦诸子的影响
         23.过去古书难以确定《老子》成书年代的原因不包括:
         A.用纸质材料证明纸质材料
         B.各类古籍真假难辨
         C.成书较晚的典籍作用不大
         D.出土文物数量不足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