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社会化考试用书>三支一扶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5年安徽三支一扶考试用书《一本通(职业能力测试+基层工作知识与实务)》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5.00 商品编号:8151
      • 折 扣 价:¥22.00已优惠¥23.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
        版  次:2015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安徽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绪论1

            上篇职业能力测试
                第一章  数量关系6
                    第一节  数学运算6
                    第二节  数字推理19
                第二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24
                    第一节  逻辑填空24
                        ◎实词填空24
                        ◎成语填空29
                        ◎虚词填空32
                    第二节  阅读理解38
                        ◎主旨概括题38
                        ◎意图判断题42
                        ◎细节理解题45
                        ◎态度观点题47
                        ◎词句理解题49
                        ◎代词指代题51
                        ◎标题填入题53
                    第三节  语句表达55
                        ◎语句排序题55
                        ◎语句衔接题57
                        ◎结语推断题58
                第三章  判断推理60
                    第一节  图形推理60
                        ◎图形推理基本题型60
                        ◎图形推理基本规律65
                    第二节  定义判断71
                        ◎单定义判断72
                        ◎多定义判断73
                    第三节  类比推理75
                        ◎基本关系类75
                        ◎语法关系类78
                        ◎词性关系类80
                        ◎三项类比专项81
                    第四节  逻辑判断82
                        ◎演绎推理型82
                        ◎逻辑运算型93
                        ◎加强削弱型94
                        ◎前提假设型102
                        ◎解释评价型103
                        ◎归纳推导型105
                第四章  资料分析106
                    第一节  常用统计术语和指标106
                        ◎基期与现期106
                        ◎百分数与百分点107
                        ◎比重与比值107
                        ◎倍数与翻番108
                        ◎平均数与中位数109
                        ◎增长量与增长率109
                        ◎指数113
                        ◎宏观经济指标114
                        ◎行业数据指标115
                        ◎民生保障指标116
                        ◎环境科技指标117
                        ◎财政贸易指标118
                    第二节  计算技巧119
                        ◎估算法119
                        ◎直除法120
                        ◎插值法122
                        ◎化同法123
                        ◎差分法124
                        ◎其他常见速算技巧126

            下篇基层工作知识与实务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理论体系12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1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1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12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130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130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133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34
                        ◎科学发展观142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1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158
                    第四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160
                第二章  党的建设168
                    第一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68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意义168
                        ◎增强“四个意识”,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70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171
                        ◎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的重大任务172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基层组织建设174
                        ◎农村基层党组织概述174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175
                        ◎认真抓好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相配套的其他组织建设177
                    第三节  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180
                        ◎建设高素质的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180
                        ◎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18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182
                第三章  法律知识187
                    第一节  法律常识187
                        ◎法学基础理论187
                        ◎宪法常识188
                        ◎实体法常识191
                        ◎程序法常识193
                    第二节  乡镇常用法律法规知识194
                        ◎农村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知识194
                        ◎自然资源法律知识214
                        ◎农村经济管理法律知识219
                第四章  乡镇行政管理248
                    第一节  乡镇行政管理概述248
                        ◎行政管理概述248
                        ◎乡镇行政管理概述249
                        ◎乡镇政府的职能及转变251
                        ◎乡镇行政机关管理253
                    第二节  乡镇教育管理257
                        ◎乡镇教育管理概述257
                        ◎乡镇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58
                    第三节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和乡镇计划生育管理261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及管理261
                        ◎乡镇计划生育管理265
                    第四节  乡镇民政与治安管理268
                        ◎乡镇民政管理268
                        ◎乡镇治安管理269
                第五章  乡镇经济管理271
                    第一节  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知识27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271
                        ◎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及体系的建设273
                        ◎农业产业化经营275
                        ◎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276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278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意义278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279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增强农村发展活力281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82
                    第三节  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83
                第六章  乡镇机关公文写作288
                    第一节  乡镇机关公文概述288
                        ◎乡镇机关公文的特点与种类288
                        ◎乡镇机关公文的格式及写作要求289
                    第二节  乡镇机关常用公文的写作291
                        ◎乡镇机关常用法定公文的写作291
                        ◎乡镇机关常用非法定公文的写作301
                        ◎公文写作常见的病误309
                第七章  安徽省情及美好乡村建设312
                    第一节  安徽省情312
                        ◎基本概况312
                        ◎自然环境314
                        ◎自然资源316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与社会发展318
                        ◎安徽省2013年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绩318
                        ◎安徽省2013年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320
                    第三节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324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324
                        ◎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331

         

        文摘

        绪论
        上篇职业能力测试

        第二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  逻辑填空

            题型综述
            逻辑填空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核心题型之一,是考试的常规题型。根据考试真题来看,它是传统意义上的选词填空,此处的“词”是广义的理解,包括实词、虚词和成语。
            逻辑填空考查应试者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能力,其出题方式往往是命题者设置一段150字左右的阅读材料,要求应试者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依次)填入画横线处,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得体。逻辑填空主要涵盖三种题型:实词填空、成语填空、虚词填空。
            实词填空分为近义词辨析、语境理解两类细分题型。近义词辨析主要从语意轻重、惯用搭配、感情色彩、句法功能等几方面考查;语境理解则强调根据语境选择词语,主要测查应试者对语段的深度理解和对语段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
            成语填空重在考查同义成语、近义成语的辨析,同时强调语境的管辖与约束,是近年来考试命题的热点。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注重对成语的深层次理解。
            虚词填空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介词、连词、副词等虚词的运用能力,考查内容以常见的关联词为主。因此,备考重点应放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
            考点精讲

        ◎实词填空

            一、知识精讲
            (一)辨析实词的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又叫概念意义,它是词负载的核心意义。辨析实词的理性意义是做实词填空题的根本。主要包括三方面:词义轻重、词义范围、词义侧重。
            1.词义轻重
            一般来说,词义的轻重主要是意义相近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差别,有的词语适用于比较重大的事物,有的则适用于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这就是词义的轻重。辨析时需要抓住这些词的轻重意义,做到准确、最佳表达。如“努力”和“竭力”二词都有用尽全力去做某事之意,但“努力”的词义较轻,主要强调用尽全部力量;而“竭力”的词义较重,除了强调用尽全部力量之外,还强调尽心。
            如:“促进和谐,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第一空填“竭力”,表达为促进和谐这一项伟大事业尽心尽力之意,第二空填“努力”,表达为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要用尽全部力量。
            2.词义范围
            意思相近的一些词语,意义范围有的大,有的小,不要小词大用或大词小用。如“场所”和“场合”。“场所”指地点或处所;“场合”除地点处所外,还包括时间、条件和情况等因素。从时间范围上来说后者大于前者。
            如: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我国承诺将在1月9日起在公共全面禁烟。”横线处选用“场所”,指地点和处所。
            3. 词义侧重
            词义相近的词语,未必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其意思侧重点不一样,表达的角度或意义方向有些差异,辨析它们就得抓住词义侧重点进行仔细分析。如“附属”“从属”和“隶属”。“附属”强调依附性;“从属”强调某种事物所决定的关系和依从性,地位高对低的决定关系;“隶属”强调被支配或管辖。不同语境要区别使用。
            如:(1)“这个医疗诊所是人民医院的单位。”横线处选填“附属”。
            (2)“在中国古代,妇女居地位。”横线处应该选填“从属”。
            (3)“雾都重庆直接国务院,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横线处选填“隶属”。
            (二)明晰实词的色彩意义
            有些实词中的近义词从词义本身来说相同或接近,但是由于它们本身所带有的文、白、雅、俗以及感情上的倾向、情调色彩等不同,使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具体而言这些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
            1. 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词语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感情色彩适用不同的话语对象和语境。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做题时要注意词语的这种附加感情倾向。如“教诲”和“教训”。前者是褒义词,指教训、教导;后者是中性词,作动词时意为教导训诫;作名词时意为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如:“在我的校园生活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她那孜孜不倦的使我永远铭刻在心。”横线处选填“教诲”。
            2. 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一般分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常用于书面语写作,用于学术性、政治性的演讲词,这类词有书面语色彩;常用于日常生活谈话中的词,就带有口语色彩。一般来说,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直露的风格,在对话、文艺作品中常常使用口语;而书面语则具有文雅、庄重、含蓄的风格,多用于郑重的场合、理论性强的文章等。书面用词和口语词语区别比较明确的,往往不能通用,如“国是”和“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中,有庄重、严肃的风格色彩。 “国事”指国家大事,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国是”与“国事”意义相近,但不是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不能用“国事”替代“国是”。
            如:(1)“两会期间,很多人民代表聚集在一起共商。”横线处选填“国是”。
            (2)“不关心,只关心家事,不是大丈夫!”横线处选填“国事”。
            3. 形象色彩
            现代汉语中,实词除了具有一般的意义,附有感情、语体色彩之外,还可能附有一种形象色彩。就是说,某些词语往往表现出事物行为、状态、颜色的形象特征,给读者非常形象的感觉。生动、具体、亲切,让人浮想联翩,它可能是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的感受,这种词语就具有形象色彩。
            如:“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路旁的金合花散出甜丝丝的清香。厦门的夏夜是迷人的。” 花的清香我们只能用嗅觉感知,作者说成“甜丝丝的清香”,这就把读者的味觉和嗅觉沟通了,使人对金合花形象的感知更加具体。
            (三)熟练掌握实词语法意义的使用
            实词本身具有实在的意义,它是构成句子、文段的要素,在句子成分中它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在实词使用对象和搭配关系、词性功能方面需要应试者熟练掌握。
            1.对象搭配
            由于表达的需要,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常见和固定搭配,不同的近义词的使用对象和搭配关系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由于适用对象的不同,必须搭配不同的词语,不能混用。 如“表扬”和“表彰”。“表扬”对象一般为好人好事,“表彰”对象是伟大功绩或重大事迹。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如:“学校决定评选杨晓芸等9位同学为‘优秀升旗队员’,评选张小虎、王晓刚2位同学为‘优秀主持人’。 特此。”横线处选用“表彰”。
            2. 词性功能
            词性是指划分词语类别的根据,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都属于实词。不同词性的词语在语法上往往有特定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多作宾语和主语;动词多作谓语;形容词多作定语和谓语;虚词中的副词多作状语。
            有些词是主动用法,有些词有被动意思,所在的语境有所区别。很多同音词或近义词,其词性和语法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解答实词填空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材料语法结构,掌握实词用法。如“授权”和“受权”。前者是主动性的,往往是施动者,后者是被动性的,意思是“被赋予权力去做什么”,二者使用语境不同。
            如:(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发表声明。”句子中新华社是被动者,横线处选填“受权”。
            (2)“上级检察院下级法院处理这个案件。”句子中上级检察院是施动者,选填“授权”。
            二、技巧精讲
            实词词汇丰富,单纯依靠识记来积累词汇、辨析词义,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应试者应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将有助于提高应试者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本部分主要介绍两种方法:词义辨析法和语境分析法。
            (一)词义辨析法
            词义辨析法就是在深入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理解词义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综合考虑:(1)异字考察法;(2)造句分析法;(3)反义推究法。
            1.异字考察法
            异字考察法主要是针对近义词的,指抓住实词的相异语素,通过组词或是字义来分析其意义差异,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用法几方面的细微差别。如“留传”和“流传”。考察不同的语素,会发现“留”与“留给”相关,与之搭配的对象一定是具体的物品,如房产、田地、秘方、器物等;“流”可以组成“流水”“流淌”等词,所接对象比较抽象,诸如对象是神话传说、故事、消息等。
            如:(1)“这本公考‘圣经’,凝聚了章老师多年的心血,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它必将经得起时代检验,多年。”横线处选填“留传”。
            (2)“一辈子很短的,将错就错吧,何须指望我们的爱情故事会永远?”横线处选填“流传”。
            近义词在考试中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读音相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如“品位、品味”“启用、起用”等;第二,读音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如“逐渐、逐步”“致使、导致”等;第三,读音不同,书写也不同的近义词,如“徜徉、徘徊”“迟疑、犹豫”等。前两种近义词,比较适合用异字考察法。
            2.造句分析法
            造句分析法是指通过把不同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辨析它们的差异的方法。这需要应试者结合词义辨析的多个角度和一定的语感来强化理解词语区别,这也是积累词汇的有效途径。如“斟酌”“琢磨”。半音一样,字都不一样,无法异字考察,借助造句分析,效果更佳。
            如:(1)“这件事还要先琢磨琢磨,别那么急着去做。”句中“琢磨”意思是反复思索、考虑。
            (2)“修改答案要小心,对有疑义的选项要仔细斟酌。”这里“斟酌”意思是“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由此可知,二词虽都有反复考虑的意思,但是“斟酌”多了层“取舍”的意思。
            造句分析法除了适合字音相同、音同字不同的近义词之外,还适合音字皆不同的近义词,甚至非近义词,比如“日常”和“简单”等。
            3.反义推究法
            反义推究法是指可以通过词语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别的方法。如“富余”“富裕”,前者与“短缺”相反,所以其意思是数量上多;后者与“贫穷”相对,所以其意思是财物充足,宽裕。
            如:(1)“请首长放心,我们储备的粮食很多,能够保证不会影响粮食价格攀升的。”横线处选填“富余”。
            (2)“农村里的孩子,渴望生活,更渴望尊严和真正的幸福。”横线处选填“富裕”。
            当异字考察法和造句分析法都难以分清楚词义差别,并且被辨析实词的反义词易于联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运用反义推究法来辨析差别。
            (二)语境分析法
            汉语词义往往是多重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确定词语的含义。不管是近义、同义的实词考查还是其他实词考查,必然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语境,根据语境来判断最佳用词。
            使用语境分析法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定位关键语境,分析逻辑关系;二是辨析选项,确定最佳选项。
            语境逻辑关系的构成主要有解释、并列、相反、递进、照应等关系。由于大多题目不是选择单一实词,所以一道题目中往往多种关系并存,需要结合分析。
            (1)解释关系。解释关系是指针对横线处的词语,其前或后的语境存在解释的语意,可以是“因为”“由于”“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等标志词以及冒号、破折号、括号等标点引导解释关系,也可以是举例解释,也可以只是单纯的文字解释。根据解释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横线处的词义。
            (2)并列关系。并列关系是横线处词语的意思与语境前或后某个词、短语或是小句子具有意思相近、色彩相同,或是语法功能一致的关系,横线处的词义根据并列部分的内容,选择词义与之相近的词语。
            (3)相反关系。相反关系是指横线处词语的意义与前或后语境的意思构成相反的关系,利用已知语境的语意,选择与其词义相反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4)递进关系。递进关系是指横线处的词语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构成递进关系,若是横线处是对前语境的递进,横线词语就是前面语意的加强;若是横线之后的语境是递进语意部分,那么横线的语意则是对后语境语意的减弱。
            (5)情景照应关系。情景照应关系是指横线处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看不出明显的解释、并列、转折或是递进关系,前或后的语境却有某种特殊的照应,横线处的词义就需要体现出照应的语意,这种照应可能是色彩的框定,也可能就是词义本身的框定,也可能是语法结构的框定。
            仅仅判断出语境语意的关系还不够,毕竟能够适合语境的词语还有多种可能性,因此,如何选择最佳的实词填空,是对应试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这需要语境分析与实词辨析相结合。实词辨析在实词填空考点精讲已有讲述,这里不再赘述。此外,应试者在应试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辨析选项,选择最佳答案,要根据语境的逻辑关系、词义辨析角度和词义辨析方法确定哪个词或是哪些词适合语境,能使句子的意思顺畅完整。
            (2)正确选项的词语是最符合语境的,既要照顾语意连贯完整,还需照顾到语境的协调。
            (3)选择答案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利用有效语感,选择比较有把握的词语代入验证、排除,提高正确率和效率。
            例题精析
            【例1】 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将要被海水淹没地区的人口,特别是长江下游河段,或者建造大坝保护地处低洼地区的沿海城市,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花费。中国和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最坏结果的发生,这在未来20年里更加重要。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转移阻止B. 控制避免
            C. 延缓减少D. 安置改变
            【解析】 A。第一空,“被海水淹没地区的人口”应该被“转移”或是“安置”,“控制”人口表意不当,“延缓”与“人口”无法构成动宾关系,故首先排除B、C两项。第二空,“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最坏结果的发生”应该是通过“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被“阻止”的,“结果”可以被“改变”,但“结果的发生”不能被“改变”,即“改变”+名词、“阻止”+动词,排除D项。本题答案为A。
            【例2】 从社会学的眼光看,重复博弈的结果之一可能是博弈双方由陌生人变为熟人,甚至成为,并发展出超越当下经济互动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假如当前的经济互动关系只不过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多种社会交往之中的一种,其他社会交往就可能当事人在当下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伙伴加快B. 搭档操纵
            C. 朋友影响D. 同僚改变
            【解析】 C。由题干中第二空前面的“甚至”二字可以判定这里应填入一个比“熟人”程度更深的词语。而A、B两项中的“伙伴”和“搭档”词义相近,故可先排除。“同僚”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用在此处显然不合适,排除D项。故本题选C。
            【例3】 在美国,失业保险金的主要是雇主缴纳的失业保险税,只有少数几个州会向职工征收失业保险税。税率根据雇主裁员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雇员人数的多少而上下浮动,解雇率越高,税率越高,这种计算方式可以有效雇主的解雇行为。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构成避免B. 类型减少
            C. 来源抑制D. 保障降低
            【解析】 C。本题切入点为第一空,“只有少数几个州会向职工征收失业保险税”说明的是“失业保险税”的来源问题,而第一句明显为并列关系的复句,所以第一空应填“来源”。本题应选C。
            【例4】 “口感好”“有营养”“无污染”……随着这些理念的,有机产品迅速增长。然而,一些问题也开始:有的生产或销售企业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不规范;有的企业甚至以普通产品有机产品。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推行突现替换B. 推进凸现代替
            C. 推动突显冒充D. 推广凸显假冒
            【解析】 D。先看第一个空,“推广”扩大应用或施行范围,推衍扩大,而“推动”多指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推进或使工作展开,“推进”形容事物的运动状态,“推行”指推广施行或推动物体向前,这三个词均是修饰具体事务的,只有“推行”更适合修饰“理念”这一抽象的概念。“突显”指突出地显示,“突现”指突然出现,“凸现”指突出的显现,而“凸显”指清楚的显露,更适合引出后文的具体阐述,因此本题答案选D。
            【例5】 信用卡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花钱方式。当我们用现金买东西时,购买行为就涉及实际的损失——我们的钱包变空了。然而,信用卡却把交易行为化了,这样我们实际上就不容易感觉到花钱的消极面了。脑成像实验表明,刷卡真的会降低脑岛的活动水平,而脑岛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脑区。信用卡的实质就是我们,让我们感觉不到付账的痛苦。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合理麻痹B. 抽象麻醉
            C. 简单迷惑D. 概念蒙蔽
            【解析】 B。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我们可从第二空入手,信用卡支付使我们“感觉不到付账的痛苦”,结合常识做手术前进行麻醉即是为了达到使人的局部或全身的感觉消失的目的,故第二空填“麻醉”既形象又符合语境。验证第一空,“这样我们实际上就不容易感觉到花钱的消极面了”,表明信用卡把交易行为从“具体”变为“抽象”了。故本题选B。

        ◎成语填空

            成语填空的考点可以分解为两点:
            第一,成语误用类型分析,由于成语约定俗成、相对固定,成语使用往往有特定的范畴,而考试常考容易用错的成语,因此应试者要能够归纳成语误用类型。
            第二,成语语境分析,分析考察成语使用的上下语境,这是应试者选择正确答案最为重要的支撑,和实词填空一样,成语也需要落实到语境,做到正确得体地使用。
            (一)成语误用辨析
            成语结构固定,意义完整,作用相当于实词,其使用上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否则就产生错误。成语常见的误用类型,分为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语境不合、语义重复、违背逻辑六种。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望文生义指只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导致成语误用。但是成语的意义是整体的,而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应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理解成语的本义,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避免望文生义。
            如:“小方写的工作报告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起来真叫人头疼。”句中的“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这里的“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而例句将“点”理解为标点,将成语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常见的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差强人意、万人空巷、三人成虎、惨淡经营、细大不捐、屡试不爽等。
            2.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是特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
            如:“舞台上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豆蔻年华”语出杜牧的诗词“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专指十三四岁少女,这里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实属误用。
             类似“豆蔻年华”这一类容易张冠李戴、用错对象的成语还有:汗牛充栋、巧夺天工、破镜重圆、比翼双飞、美轮美奂、炙手可热、起死回生、妙手回春、鳞次栉比、登堂入室、济济一堂、藕断丝连、萍水相逢、雨后春笋等。
            3.褒贬误用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如果使用时不加以区别,就会导致误用。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如:“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处心积虑” 指费尽心思做坏事,是贬义词,例句误当褒义用。
            类似“处心积虑”一类易褒贬误用的成语还有:叹为观止、趋之若鹜、目无全牛、信誓旦旦、危言耸听、蔚然成风、不负众望、微言大义、挖空心思、附庸风雅等。
            4.语境不合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从意义表面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但结合上下文的整体意思来看,或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包括谦辞和敬辞误用产生尊卑颠倒问题。
            如:“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类似“抛砖引玉”一类使用容易不合语境的成语有:罄竹难书、出手不凡、谈笑自若、信笔涂鸦、安步当车、别无长物、并驾齐驱、草长莺飞、不耻下问、蓬荜生辉、日理万机等。
            5.语义重复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注意容易出现重复的错误。
            如:(1)“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让人”重复。
            (2) “秦始皇兵马俑在海内外遐迩闻名,去年我和她去了一趟,果然名不虚传。”句中“遐迩闻名”的“遐迩”与前面“在海内外”重复。
            (3) “你看她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句中“难言之隐”的“隐”就是苦衷,与后文重复。
            (4) “这次挪威爆炸枪击案,真是太惨了,小岛上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尸体。”句中“漫山遍野”已有“到处”的意思,与后文重复。
            6.违背逻辑
            在成语运用中,成语自身意义尽管准确,但它有时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致,因而造成前后矛盾、不合事实、不合情理等问题。
            如:(1)“这位被冤枉的汽车司机遭到公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向他们屈服,说是自己谋杀市委书记的。”句中“忍无可忍”就是实在无法再忍下去,往往后面接反抗的意思。而此句后面是“屈服”,显然不合逻辑。
            (2)“昨天,我和她去香山玩,我们摩肩接踵,奋力攀登。”句中“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句中“两个人”显然不合事实逻辑。
            (3)“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署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来金钱。”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而句中的意思是拿假的充当真的,所以不合情理,改为“鱼目混珠”较为合适。
            (二)成语语境分析
            与实词填空一样,做成语填空题时要对成语的语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借助上下文去理解成语的意义、感情色彩等。
            成语语境分析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根据关键词、关键的短语或是句子,判断前后语境所含有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与实词填空语境分析类似,成语语境含有的逻辑关系主要有解释、并列、相反、递进、情景照应等。这点和实词语境分析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应试者可在前文的基础上自己总结成语语境的各种逻辑关系。
            第二步,根据语境的逻辑关系引导,分析备选成语是否符合语境的语意,是否更符合语境的情景。
            当成语与实词或是虚词混搭填空时,要结合实词或虚词的解题方法考查,它们都要落实到语境分析中使用。
            例题精析
            【例1】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出现的情感价值取向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充分尊重个人的情感选择。但是,过度情感的极端自由、极端物欲,其实会给个人的幸福带来许多内伤。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林林总总鼓吹B. 琳琅满目渲染
            C. 纷繁芜杂追逐D. 标新立异强调
            【解析】 A。“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能修饰“情感价值取向”,故排除B项;“纷繁芜杂”指多而杂乱,没有条理。文化语境多远强调的是文化语境的多样性,没有“杂乱”这一内涵,故排除C项;“标新立异”既强调“新”,又强调“异”,文化语境多元没有“新”这一内涵,故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A。
            【例2】 拉丁美洲曾深受西方殖民主义之害,这形成了拉美人民在苦难中反思和抗争的传统,并铸就了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使拉美电影在世界影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百折不挠独树一帜B. 坚韧不拔长盛不衰
            C. 矢志不渝别具一格D. 奋发图强独具匠心
            【解析】 A。由第一空前的“反思和抗争”可排除C、D项,“矢志不渝”“奋发图强”与“反思和抗争”所表达的语意不符。“坚韧不拔”一般用来形容“意志”,排除B项。故本题选A。
            【例3】 好的小说应该是可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比如大仲马的小说,之所以流行百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着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刻的思想内容。
            A  完美无瑕B  津津有味C  引人入胜D 意犹未尽
            【解析】 C。完美无瑕:达到最好标准。显然,“完美无瑕”不可用于故事情节。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一般作谓语、宾语,此处应填定语。引人入胜: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一般被用来形容活动感想。根据词义和语境,应该选“引人入胜”。
            【例4】 敦煌壁画共有五万多平方米,若按高为一米来排列,有五十多公里长,即使,也要夜以继日。作为人类文明奇迹和世界文化艺术瑰宝,敦煌壁画的重大价值不光是数量之巨,而且更在于其内涵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浮光掠影异彩纷呈B. 蜻蜓点水丰富多彩
            C. 一目十行源远流长D. 走马观花博大精深
            【解析】 D。“一目十行”指看书时一眼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非常快。此处用来形容粗略地看壁画不恰当,排除C项;“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丰富多彩”指内容丰富,花色繁多,这两个成语都不能用来修饰内涵,故而应排除A、B两项。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5】 文化的本性在于创造,其使命与一切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是不相容的,创造必然导致多样性。在文化领域,只有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拘一格B. 独树一帜
            C. 推陈出新D. 别出心裁
            【解析】 A。文段主题为文化的创造,强调不拘泥于旧形式,开创新的格局。“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与前文的“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意思相反。“推陈出新”多指对旧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新文化。文中并未体现出吸取旧文化的精华之义,故排除C项。“独树一帜”意为自成一家,“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都不符合文化创新的含义。故本题选A。

        ◎虚词填空

            一、知识精讲
            (一)近义虚词辨析
            易混淆的近义虚词,主要考查单个虚词的使用情况,因此应试者要掌握虚词的意义,辨析异同;同时,要结合语境材料,熟悉常见的近义虚词的差别,理解在语境中的不同使用。
            1. 从而—进而
            这两个词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
            如:“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该句中的“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贪图小利的人”带来的结果,所以应选用“从而”。
            2.一再—再三
            二者都是副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如:“中美关系(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该句中“动荡”的主体不是人,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所以选取“一再”。
            3.由于—因为
            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也就是只能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面。
            如:“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因为)他的工龄还不到半年。”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
            4.以至—以致
            二者都是连词,都用于下一分句的开头。“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由于某种动作、情况的程度而形成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所谓好坏;而“以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以至”换成“以至于”意思不变,而“以致”可以换成“结果”,二者不能互换。
            如:“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以至、以致)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该句中下一分句表示不好的结果,可以用“结果”替换,所以选取“以致”。
            5.不免—未免—难免
            三者都是副词,“不免”意思相当于“免不了,少不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已经出现了,也可以是未实现的。“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只能用于未实现的事。用“难免”的地方可以换成“可能”或“一定”。“未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意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
            如:(1)“老吴(未免、不免)太不会讲话了,挺简单的事叫他弄复杂了。”句中“不会讲话”是对“老吴”的否定态度,有不赞同的意思,所以选取“未免”。
            (2)“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难免、未免)犯错误。”句中“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可能导致“犯错误”,所以选取“难免”。
            6.尽管—不管
            二者都是连词,用于偏正复句的偏句中,但“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表转折,常与“但是、可是、却”搭配使用;而“不管”表示条件关系,常与“都,总”搭配使用。
            如:“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场革命运动,(尽管、不管)其中有部分人是软弱妥协的,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该句中后面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并且有“但”相搭配,所以选取“尽管”。
            7.乃至—甚至
            二者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可接上“于”。“甚至”强调的程度跟“乃至”相同,其后面加“连”组成“甚至连”时,强调的意味比“乃至”重。“甚至”还可以作副词。
            如:“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乃至)敌视他们。”该句中后分句表示强调,对“不是坚持错误的人”也不例外,所以选取“甚至”。
            8.居然—竟然
            二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示预想和结果的关系。但“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有这样”的意思。“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
            如:“资阳县公安局(居然、竟然)‘打不过’黑老大,真是天大的笑话。”该句“公安局”打不过“黑老大”,是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所以选取“竟然”。
            9.虽然—固然
            二者都是转折连词,都与“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连词配合,但“固然”是先肯定承认某种情况,然后又对该事物提出一种新情况,转入正题;而“虽然”则是对出现的某种状况作让步。
            如:“古今(固然、虽然)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的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该句先肯定“古今不容混同”,然后提出“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新情况,所以选取“固然”。
            10.究竟—毕竟
            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而“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不能用于问句。
            如:“我就是要问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毕竟、究竟)是答应不答应?”该句是疑问句,所以要选取“究竟”。
            (二)关联词辨析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关联词是虚词填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联词之间能够构成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并列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取舍关系。
            (1)并列关系,表示各分句间所表示的意思、事件或动作是并列平行关系,有的分句分别说明描述几种情况,有的分句表示相对、相反或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
            常见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2)顺承关系,表示分句间所表示的事件或动作连续发生。
            常见的表示顺承关系的关联词有:首先……然后……,起先……后来……,就,便,才,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
            (3)递进关系,表示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较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常见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有: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不要说)……连(就是)……。
            (4)选择关系,表示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常见的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
            (5)转折关系,后一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常见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有: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不过,只是,倒是。
            (6)假设关系,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有: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
            (7)条件关系,偏句提出一个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有:只要……就…… (偏句指出充分条件,正句说明具备这种条件便能有的相应结果) ;只有……才……,除非……才……(偏句指出必要的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指出的结果);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8)因果关系,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常见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有: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9)目的关系,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常见的表示目的关系的关联词有: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10)取舍关系,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
            常见的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词有:与其……不如(毋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不是……而是……。
            (三)虚词误用辨析
            虚词误用的类型比较多,一句话虚词用错了,就产生了语病,故此,理解虚词的误用也是辨析语句表达题的基础。虚词的误用,主要有搭配有误、位置出错、关系有误、滥用虚词、漏用虚词几种。
            1.搭配有误
            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不符合规矩,就违背语意表达,产生搭配的错误。
            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句中的“即使……但是……”搭配不当,根据句意,应该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2.位置出错
            一般说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随便摆放,否则会使句子不流畅,意思不清楚。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来确定。一般来说,副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在“把”字句中,表达否定意义的“不”“没有”等否定词必须放在“把”字前。
            如:“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集于镜头。”此句的“没有”应移到“把”字前。
            3.关系有误
            为了表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虚词之前,应该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乱等毛病。
            如:“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句中的“出版多年”与“修改”不存在因果关系,虚词“所以”使关系错误,应去掉。
            4.滥用虚词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虚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
            如:“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句中的“对”字多余,应去掉,否则是什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搞不清楚了,造成缺失主语的错误。
            5.漏用虚词
            需要用虚词就该用,虚词的漏用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
            如:“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应在“向”之后加一个介词“以”,构成“以……为……”格式。
            二、技巧精讲
            近些年逻辑填空材料的长度不断增加,前后的逻辑关系越来越复杂,有的虚词填空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在虚词辨析和使用方面,会给应试者带来较大障碍。下面介绍几种虚词辨析的技巧。
            (一)近义虚词填空技巧辨析
            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他词语构成搭配关系。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如:“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句中的“而且”应改为“反而”。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
            如:(1)“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一句中“路途遥远”是事实。
            (2)“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一句中“路途有多远”是假设。
             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在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就是误用。
            如:“他没能参加这次运动会,由于他前一阵摔伤了腿。”一句中“由于”应改为“因为”。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比如“又……又……”通常用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如:“既要有周密的计划, 又要有切实的措施。”句中“既……又……”连接句子,使用规范。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如:“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句中“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表示疑问语气的“还是”。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如:“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一句中“因而”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为“因此”。
            7.注意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如:“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句中主语不同,“不仅”应放在“我”之前。
            8.注意口语和书面语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而一些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如:“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句中“或者”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
            9.注意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如:“他的深情厚谊,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句子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谊,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注意虚词的词性
            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像“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如:“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绝不是偶尔的。”句中“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
            (二)关联词填空技巧精讲
            1.辨析关系容易混淆的关联词
            关联词的关系相对比较固定,但有些关联性的关系容易产生混淆,比如并列与递进、并列与选择、假设与转折、假设与条件、充分与必要、递进与转折等关系。如:“不是……而是……”“不只是……而且是/更是”“不是……就是……”,第一组关联词是并列关系的搭配,第二组是递进关系的搭配,第三组是选择关系的搭配。
            如:(1)“尊重生命,铁道部门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横线处选填“不只是……而且是/更是……”。
            (2)“我永远爱着她,但还是选择了分手,真的因为我不爱她,因为她根本不爱我。” 横线处选填“不是……而是……”。
            (3)“到底是谁先开的火,朝韩双方各执一词。即使我也说不清,但可以确定的是,朝鲜韩国。”横线处选填“不是……就是……”。
            2.分析语境,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
             虚词的正确使用要落实到具体的语意,它与实词填空和成语填空一样,只有依附于语境才能更好地表达,虚词的语境更多的是通过实在的意义,来判断最可能的逻辑关系,应试者需要定位横线处前后的语境,根据语境语意的逻辑关系,选择能正确表达相应关系的虚词,常考的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
            例题精析
            【例1】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和模型,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也B. 即使但C. 尽管但D. 即使也
            【解析】 C。此题要求选择合适的连词填空,分析前后两个分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可知,二者应为转折关系。填入“尽管……但”后,句子意思表达清楚、连贯。
            【例2】 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及内地大中城市,房地产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进一步的市场细分是的趋势,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已经是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模式,养老地产这种新兴模式,正在成为诸多开发商探索的方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已然必然B. 已然虽然
            C. 虽然必然D. 虽然已然
            【解析】 A。从文段可知,“房地产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已是一种事实,故选择“已然”,“进一步的……趋势”则是一种必然,故应选择“必然”,本题选A。
            【例3】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攀升,汽油产品的售价一直呈上扬的态势,因此油耗低的经济型轿车的市场需求也逐步增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再三B. 持续C. 反复D. 日趋
            【解析】 B。横线后的 “一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因此横线处应选填“持续”与之相对应。“再三”“反复”意义相近,所给语句没有“反复”之意。“日趋”是“一天一天走向……”所涉时间较长,与本题语意不符。故本题选B。
            【例4】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们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古代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几千年来它一直没有中断,我们丰硕的文化遗产可以丰富我国人民,可以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宝库。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同时不仅而且B. 但是不仅而且
            C. 于是既也D. 同时既也
            【解析】 B。“同时”表并列关系; “于是”表顺承关系;“但是”表转折关系,且重点在转折后,在这里用转折比较合适。分析长句后半部分的逻辑关系,用“不仅……而且……”表示递进的关系更合适。故本题选B。
            【例5】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和他虽然都生活在昆明,但也只是见见面。
            ②她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40年过去了,来到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想起往事。
            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人人”,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例外。
            A. 偶然不管无论当然B. 偶尔不论难免诚然
            C. 偶然无论不免诚然D. 偶尔不管不免当然
            【解析】 D。“偶然”表示不确定的意思。“偶尔”表示间或,有时候。根据句①要表达的意思,应填“偶尔”,排除A、C项。“诚然”表示确实,实在。“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句④横线处表示肯定,应填“当然”。故D项正确。
            【例6】 我们欣赏中外精彩的绘画,可以举出它们很多优点,潇洒自然常常是它们共同的长处。画师选择某种素材入画,可以经过十分严格的选择,体现于画幅上,往往十分自然。卓越的画师,敢于画壮丽雄伟的山川,气象万千的远景,也敢画平常的静物,画嬉戏的小孩,画断脚的螃蟹,画蛀孔的蔬菜……一经他选中入画,也就涉笔成趣,给人一番自然的美感。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就不但只要B. 但是却因为所以
            C. 因此就不但而且D. 但是却不但而且
            【解析】 D。“因此”和“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画师严格地选择某种素材入画与“体现于画幅上……十分自然”之间明显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所以排除A、C项;“卓越的画师”后面表达的是一种递进关系,“敢于画壮丽雄伟的山川……”和“一经他选中入画,也就涉笔成趣”并不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联,因此应该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故排除B项,本题选D。第二节阅读理解
            题型综述
            阅读理解的材料主要采用片段形式,即命题者设置一段字数在250字左右的阅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提问方式、文字材料,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答案。
            根据阅读理解的题目特征,可以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代词指代题、标题填入题和态度观点题七大题型。
            考点精讲

        ◎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文段的中心意思。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为:“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对这段文字概括准确的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是……”“这段文字的议题是……”等。
            从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中可以看出主旨概括题提问的典型特点是其中往往有“主要”“核心”“中心”“概括”“主旨”“主题”“问题”“议题”“话题”等词语。
            主旨概括题是整个阅读理解的基础,其行文结构多种多样,相应也有多种解题思路,且这些解题思路完全可以运用到阅读理解的其他题型中。本部分将从文段的结构构成、文段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文段中的关键词三方面对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详细阐述。
            一、结构构成类
            结构构成类题目的阅读材料往往有明显的结构形式,其中被证明的、被支持的、被服务的句子多是主句,它往往是一个表示判断的短句,多具有概括性、宏观感,我们将它简称为“总”,观点句、主题句、情感句往往就是总句。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多是表示辅助性、理由性、条件性的从句,它们多以枚举、铺垫、并列等形式出现,我们把它们简称为“分”。
            在做题时,能准确划分文段的结构构成,确定文段的主题句——“总”,就掌握了文段的主旨内容。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可有意识培养自己划分文段层次、结构的能力,锻炼自己寻找文段主题句的能力。
            (一)总—分—总
            总—分—总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提出观点—解释论证—重申评价观点。
            对于第一种形式的题目,在作答时要注意,“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重视,“分析问题”是为“解决问题”做准备,“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考生要将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对解决对策或方案进行概括就是文段的主旨所在。
            第二种形式的题目的观点比较清晰,在这种题目的行文结构中,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展开的,因此概括这个中心观点也就是文段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段最后的“重申评价观点”可能是在认可基础上的加深,也可能是对原来观点的否定,此时更需要考生明确文段的观点所在。
            (二)总—分
            总—分结构往往是材料首句提出观点,之后的内容来解释原因、举例说明、引用证明或正反论证。总—分结构形式首句的观点是阅读材料的主旨句,后面的分句起辅助作用,快速浏览即可,选择答案时不应受分句干扰。
            总—分结构的形式有两种:
            (1)提出观点—解释说明。
            (2)提出观点—举例论证。
            (三)分—总
            分—总结构是材料先铺展一些现象例子,或者说明背景、原因,或者引用材料或其他观点,或者提出某个问题,之后结尾句出现一个明确的观点或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总结构前面铺展的现象、原因背景、引用内容和提出的问题都是为说明观点或是解决问题服务的,快速浏览即可,围绕分句部分设置的选项是干扰项,文段主旨多在句尾。
            (四)分—总—分
            分—总—分结构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一是材料通过引用别人观点、列举现象或是说明原因,得到一个具体的观点,之后材料继续用例子、原因、引用或者是正反论证来辅证前面提出的观点。文段中间“具体的观点”即文段的主旨。
            二是材料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提供一种对策解决问题,最后正反论证,可能谈问题解决的好处,可能谈不采取前面措施的后果。文段中间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即对策就是文段的主旨。
            二、关联引导类
            通过对结构构成类题目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主旨概括题的主旨通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能是一个核心的观点,且这个方案或核心观点所在的句子大都存在于文段之中,因此,如果能尽快找到文段的主题句,就能够快速确定正确选项。
            除了通过划分文段结构构成来确定主题句之外,还可以根据一些特殊词来找出主题句,这些特殊的词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关联词。这是一种从微观入手的解题思路,下面将根据关联词所引导的主题句前后的逻辑关系进行讲述。
            (一)总结关系
            总结关系是把前述材料分析研究,或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做出有策略性或者概括性的结论。表示总结关系的常见标志词主要有“因此、所以、于是、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可见、看来”等,主题句往往在这些表示总结关系的标志词之后。做此类题目时需要注意,如果出现了多重总结,则最后一重总结是主旨。
            (二)递进关系
            表示递进关系的常见标志词主要有“而且、更、甚至、尤其、并且、也、还、重要的是、关键的是、特别是”等。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的感情色彩或者倾向性是一致的,后一个分句是对前一个分句语意的加强,这个语意加强的分句就是文段的主题句,位置在表递进关系的词语之后。
            (三)转折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的常见标志词主要有“然而、但是、但、却、相反、可是、不过、实际上、事实上、其实、只是、当然”等,主题句通常出现在这些表转折的关联词之后。
            上述转折词有强弱之分,其中“实际上、事实上、其实、只是、当然”等词是弱转折,语义程度与前句相比较轻,此时就需要观察对策句或观点句出现的位置,对策句或观点句在哪句,哪句就是重点。而“然而、但是、但、却、相反、可是、不过”等词是强转折,语义程度较重,此时后半句的强转折就是重点。
            (四)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是前句提出条件,后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结果。表示条件关系的常见标志词主要有“只有、必须、需要、首先要、除非、最缺乏、倘若、如果”等,主题句出现在表示条件关系的标志词之后。
            在有些表条件关系的句子中,条件关系词是缺失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考生根据上下文的关系自行加入标志词从而确定条件句。
            (五)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的常见标志词主要有“此外”“另外”“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有的……”“同时”“除此之外”“与此一致”“不是……而是……”“是……不是……”等,另外,“;”也可以表示并列语意。
            文段中各语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时,其层级结构为“分—分—分”结构(其中的分句多为三个,可多可少)。此时,文段的主旨隐含在这些分句之中,需要考生将前后内容进行概括,在概括时注意不要顾此失彼、有所偏颇,以免造成论述不当,概括不全。
            三、关键词类
            阅读材料为了突出相对集中的语意内容,作者往往会围绕一个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核心词语来组织材料,所围绕的核心词语我们可以称之为“关键词”,在做题时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快速排除错误选项。
            提取关键词的阅读材料紧紧围绕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词语展开叙述,这(几)个核心词语多是名词,也可以是一些短语,是串联材料意思的必备词。做此类题目时可遵循下述方法:
            (1)当材料出现一个关键词时,以这个关键词为核心的选项多是主旨概括的答案,错误选项往往论述其他对象。
            (2)当材料出现两个关键词时,正确选项这两个关键词应同时出现,并且,二者关系的表述与材料中的关系一致。
            (3)当材料出现三个或以上的关键词时,可以肯定这些关键词只是材料的例子,真正的主体是对它们的提炼,理解出真正关键词,据此选择答案即可。
            例题精析
            【例1】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安全和产品安全两个基本要求,因此,农业污染防治应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农业污染涉及面广而隐蔽性强,评估难度大,不适合建立惩罚型机制。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可能进行“污染收费”。所以说,必须建立激励型经济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防控污染的积极性。这种补偿机制实质上是对生态建设与保护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补偿。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农业污染防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B. 治理农业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方法有所不同
            C.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治理农业污染的前提
            D. 现代农业污染防治应树立激励补偿型理念
            【解析】 D。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整段文字是分总结构,“所以说”引导总部分主旨句——“必须建立激励型经济补偿机制”,其主体是“现代农业污染”。所以本题选D。
            【例2】 阅读危机与障碍在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且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一项关于“阅读危机”的调查报告表明,人们在逐渐远离书籍,而接近电视和电子媒体。还有一项题为“读还是不读”的研究报告指出: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青少年是读书最少的人群。和过去的20年相比,家庭用于买书的费用减少了;阅读理解技能正在退化;阅读质量受读者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关于阅读现状的研究引起各界的关注
            B. 全球范围内人们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C. 青少年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普遍下降
            D. 电视和电子媒体对读书构成较大威胁
            【解析】 B。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型,整段文字分—分并列结构,一方面电视和电子媒体影响着阅读现状,另一方面从读书时间读书人群分析读书现状即概括两个方面:如今社会体现的不良的阅读现状。所以匹配选项B全球范围内人们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例3】 数学方法是西方科学中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方法。严谨和精确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严谨和精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方法带来的。科学要求各种概念尽可能被定量且能以一定的精确性加以检验。定律和定理的精确性体现在它的数学表达上。实验测定值与定律和定理的数学推定值二者的符合或接近,是定律和定理得以成立的主要依据,也是定律和定理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一门学科如果不能“数学化”,就算不得精确学科,或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学科。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数学化是衡量科研成果的标准 
            B.  数学表达使定律和定理更精准
            C.  数学方法是使科学精准化的手段 
            D.  数学的魅力在于严谨和精确
            【解析】 C。文段是总分总的论述形式,第一句话是主题句,后文是展开论述,最后一句是主旨的同义阐述。C项正是最后一句话的同义表达,所以本题选C。A项中科研成果过于具体,与原文关系不大。B项只是原文主旨的一个方面,作为主旨概括,不够全面。D项不是原文主旨,同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例4】 在以前的对外传播和交往中,我们的外交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外国人在中国博大精深、错综复杂的文化历史面前望而却步,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精要地描述这一深刻变动的古老文明。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战略框架和口号,更多地着眼于国外的战略决策者,而不是针对那些普普通通、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国外民众。用现代形象管理学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广告词”和“象征符号”还不太贴近群众,在视觉触摸感和情感想象力上,还总让人感到有些缺憾。
            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 外交官在对外交往中遭遇的困境
            B. 古老文明走向世界需要突破的难关
            C. 我国在对外传播和交往中存在的误区
            D. 中西不同文化间客观上存在的隔膜
            【文段剖析】 文段结构如下:
            阐述现状外交官在以前的对外传播和交往中所遇到的困境,即难以精要地描述我们的文明原因解释从专业的角度指出我们的战略框架和口号主要针对国外的战略决策者,而忽视了国外民众,不够贴近群众
            【解析】 C。通过对文段的剖析可知,文段的重点部分在原因解释部分,正是因为我们在对外传播和交往中存在误区,才导致外交官遭遇困境。故选C。A项,该项是文段首句的内容概括,是现状的陈述,是为了引出文段的重点内容。B项,“要突破的难关”“走向世界”在文段中都没有提及,文段只是对现状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并没有对此进行评价。D项,“隔膜”在文段中无从体现。
            【例5】 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最理想的情形是,事业和职业一致,做喜欢的事并能以此谋生。
            这段文字主要叙述的是()。
            A. 职业与事业B. 谋生与理想
            C. 兴趣与工作D. 目标与现实
            【文段剖析】 文段为“分—总”结构,如下:
            分分述论据分别说明什么样的工作是职业,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事业总提出论点职业和事业一致是最理想的
            【解析】 A。整个文段的关键词为:工作、职业、事业,而“工作”能将其他两个关键词联结起来,因此,文段主要叙述的内容必然要包含职业与事业两个关键词。故选A。B项,文段中的“理想”为形容词,而该项中的“理想”为名词,词意不同。C项,“兴趣与工作”只是文段为区分职业与事业服务的。D项,“目标与现实”在文段中均未提及。

        ◎意图判断题

            意图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合理推断其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判断作者的意图、倾向、目的。做意图判断题时对引申义与材料表面义的关联度要拿捏适度。
            意图判断题的典型提问中往往有“意在”“想”“推出”“道理”“启示”“寓意”“告诉”“意图”等词语,常见的提问方式主要有“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阐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告诉我们……”“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作者的意图是……”等。
            意图判断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和主旨概括题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意图判断重在寻找原文的“言外之意”,需要结合原文进行适当引申,主旨概括题则就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需要进行引申。
            但在做题时要注意一点:切忌“为了引申而引申”,不要进行过度猜测,选那些与文段毫无关系的选项。做意图判断题一定要观察选项之间的差异,优选有“言外之意”的引申项,如果没有准确的引申项,次选主旨类型的选项。
            有的意图判断题的阅读材料主要是由寓言、童话、故事、典故、典型案例、格言警句、哲理性语段包括诗词、对联等构成的“故事型”材料,其中蕴涵了启示性的道理。根据材料题材、体裁的不同,可以将这些意图判断题的材料分为寓言故事类和格言警句类。
            对于寓言故事类题目而言,要根据寓言故事材料的字面意思,适当引申得到材料最切近、最可能的道理,这个道理高于材料,是合乎情理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类题目所选答案不能就事论事,表达字面意思的选项可排除,但也不能脱离故事而过度引申到遥不可及的道理。
            格言警句类题目的材料是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警示性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它可以教育人,激励人,告诉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保持某种精神品格。由于格言警句具有启发性和警示性,因此考生要选择有启发和警示语意的选项。
            例题精析
            【例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达到自身获利的目的,必须首先生产或提供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企业置他人利益于不顾,采取欺骗的手段进行不正当交换,不仅不被社会容忍,而且要受到法律惩罚。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企业遵循诚信、公平、负责等交换准则。这些交换准则,内含着维系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道德力量。换言之,不具备道德力的企业、不对他人或社会负责任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出局。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B.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为了增强企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C.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D.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企业避免受到法律惩罚的手段
            【解析】 C。本题属于意图判断题。由文段尾句“不具备道德力的企业,不对他人或社会负责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出局”可知,作者意在强调现代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提升企业的道德力。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例2】 学术评价中,往往交织着主客观的各种复杂因素。由于学术评价常受到评价主体学术观点、情感倾向、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倾向于依靠量化数据进行评价。事实上,这类数据所包含的评价意义是由点击者、下载者、引用者体现出的,过度倚重这类数据就是把量化数据的制作者当成了评价主体。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以量化指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备受争议
            B.  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不能过多依赖量化数据
            C.  正确的学术评价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
            D.  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学术评价才是可靠的
            【解析】 B。本题一道意图判断题,整段文字主要讲是学术评价交织各种复杂因素,言外之意是学术评价不应该过多依赖量化数据。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例3】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小范围、低水平的科普活动已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理解科学”这个大“科普”,便成为迫切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识。人们很难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很难判断其社会价值与意义,这就使得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公民的科学素养与飞速发展的科学存在差距
            B. 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C.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D. 现代科学技术有成为知识壁垒的可能
            【文段剖析】 文段结构为“分—总—分”结构,如下:
            分提出问题小范围、低水平的科普活动已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总亮明观点“理解科学”即科普成为迫切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分分析问题科学技术和大众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脱离
            【解析】 B。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科普非常重要,但现在的科普工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提高科普工作的水平。故选B。A项,“科学素养”扩大了范围,文段主要讲的是公众的科普知识。C项,文段分析了科普活动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原因,但并没有说明提高科普工作水平面临的困难。D项,该项以偏概全,文段中是“一些科学技术成为知识壁垒”。
            【例4】 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 B。寓言的大意是徐徐吹动的南风胜过了呼呼猛刮的北风,所以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柔可克刚。故选B。
            【例5】 华盛顿国立气象研究所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气象研究所的墙上写这句话的目的是()。
            A. 希望人们多理解气象工作的困难和苦衷
            B. 督促员工致力于杜绝工作中的任何差错
            C. 劝勉员工甘于默默无闻、不计个人名利
            D. 突出气象研究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解析】 B。文段其实省略了转折关系词“但是”,它应该放在“当我们做错了”之前。所以文段意在强调尽量避免犯错。故选B。

        ◎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筛选重要细节,把握文段细节和推断信息的能力。
            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材料的各个方面,也比较琐碎,主要考查考生查找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材料与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细节理解题提问方式主要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哪项不能得出……”等。
            细节理解题含有特定的考查规律,也就是细节理解题的陷阱设置。当选项表述的细节与材料一致属于“同义替换”;反之属于“语意偷换”,主要体现在程度、数量、对象、逻辑、时态等五个方面。
            一、程度偷换
            程度偷换主要指不确定表述与确定性表述之间的偷换。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其他信息与文段中完全一致,只是将不确定性表述删去,导致选项犯了“绝对性”错误。反之,也会将确定性词语如“一定”换成不确定性词语“可能”,这也是程度偷换错误。
            常见的不确定表述多含有“几乎、大概、总体上、一定程度、可能、也许”等标志词,确定性表述则多含有“绝对、一定、总是、等于、永远”等标志词。
            二、数量偷换
            某些词所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做题时要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的范围是否吻合,有没有做扩大或是缩小的处理。比如“没有、无”“微乎其微、几乎没有、极少”“某些、部分”“大多数、许多、很多、大多、少说”“一切、所有、都、完全、各个、全部”五组词,范围从小到大,不能等同。
            三、对象偷换
            保持对象的一致性是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主体、同样的客体。有些细节理解题在题目的设置上会出现扩大对象或缩小对象,同样会导致偷换的错误。
            四、逻辑偷换
            逻辑关系的偷换常有几种形式:
            (1)选项与原文没有关系,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2)原文所表述的是并列关系,选项变为其他关系;
            (3)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变为充分条件关系;
            (4)原文有特定的因果关系,选项把因果颠倒;或者原文无因果关系,选项却强加因果关系;
            (5)原文是肯定,选项变否定,原文是否定,选项变成肯定的肯否矛盾、混淆是非的错误。
            五、时态偷换
            材料可能是将来时,可能是完成时,也可能是进行时,选项不能混淆时态。表示完成时的词语有“已”“已经”“曾经”“过”“了”等;表示将来时的有“将”“要”“不久”“很快”等;表示正在进行时的有“着”“正在”“在……中”等,它们之间不能混用。
            例题精析
            【例1】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实际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B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C 沙尘暴这种天气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与人类活动无关
            D 沙尘暴就是在人类因素的干扰下产生的
            【解析】 B。细节判断题。B项是对文段首句内容的同义转换。根据“实际古已有之”“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可以判断AD项错误,;C项的“与人类活动无关”显然错误。
            【例2】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文翻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B 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 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 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解析】 A。词语理解题。根据“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可知A项正确。根据“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可知B项错误。根据“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可知C项错误。根据“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可知D项错误。
            【例3】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的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改变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的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贵州侗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B. 侗族大歌具有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合唱方式
            C. 世界音乐界一向比较重视西方的复调音乐
            D. 侗族大歌改变了音乐界对中国音乐的认识
            【解析】 A。A项,偷换概念,文段只是说侗族大歌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并不能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A项错误。B项,由“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的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可以看出B项说法正确。C项,由“一直以来”“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知,C项正确。D项,由“从此改变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可知D项正确。
            【例4】 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B.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C. 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D. 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
            【解析】 B。A项,由“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可知A项错误。B项,由“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可知B项正确。C项,无由推断,原文没有提及强令实行,排除C选项。D项,逻辑偷换,“使得”表明了因果关系,原文表示的是一种“伴随”关系,D项错误。
            【例5】 网上作战是网络时代的新型侦查模式,侦查人员利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专门软件等辅助工具来发现犯罪、查清案件事实、收集案件证据与查缉嫌疑人。如果没有坚实的侦查基础工作,则相关犯罪信息不能被及时收集并录入专用的计算机网络,网上摸排与网上追逃也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鱼;如果没有侦查协作工作与现代化的侦查管理理念,网上侦查可能不但减轻不了侦查人员的工作量,反而会成为侦查人员新的包袱。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A. 网上作战是网络技术与传统侦查结合的产物
            B. 侦查协作工作有助于减轻网上作战的工作量
            C. 传统的侦查理念已经不适应网上作战的需要
            D. 应正确把握网上作战与传统侦查之间的关系
            【解析】 C。A项,由“网上作战……侦查人员利用计算机……”“如果没有坚实的侦查基础工作……无水之鱼”可以得出。A项正确。B项,由“如果没有侦查协作工作与现代化的侦查管理理念……反而会成为侦查人员新的包袱”,可以看出侦查协作工作有助于减轻网上作战的工作量。B项正确。C项,从文段可看出,“侦查基础工作”是“网上作战”的前提,并非“已经不适应”,C项理解错误。D项,文段阐述了传统侦查是网上作战的前提和基础,意在说明要正确把握网上作战与传统侦查之间的关系,所以D项说法也是对文字的正确理解。

        ◎态度观点题

            态度观点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或者对某事的评价。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提问方式多由“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来表示,如“可知作者的态度……”“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等。
            根据提问和选项设置的区别,态度观点考点可以细分为立场判断、语气推断、观点分析三种类型。其中观点分析与主旨概括及意图判断的考点具有相通性,只是此考点的观点分析更直接、更客观,而主旨概括和意图判断需要概括理解,甚至需要引申理解。
            一、立场判断类
            立场判断是指需要考生根据提问的要求,通过理解作者的语气来把握作者的态度立场,态度的立场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考生要在理解材料的语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的引导。如“遗憾的是”“有趣的是”“未免”“何等”“难道”“实在是”等语气词,往往是作者态度立场的评判标准;如“正如”“如同”“像……一样”等正面援引词,作者是支持态度;如“有一种”“有一些”“所谓的”等反面援引词,作者态度往往与之相反;感叹号、问号、双引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都可以表示作者不同的态度立场。做此类题目时换位思考,不要有过多情感投射,而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理解材料,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语气推断类
            语气推断题是指根据材料中作者的语气态度,来推断作者的身份、作者的情感、材料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材料本身的所属或者作用等。语气推断题是很新颖的题目,在某些地方省考中零星出现,解答这种题目,需要把握几点:
            (1)理解材料的意思,据此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人物情感、材料所属等。
            (2)通过理解材料的语气词、态度词,感受作者的行文口吻。
            (3)照顾逻辑,不要违背情理。
            三、观点分析类
            观点分析是要求考生分辨材料中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根据提问要求提取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判断出哪些不是作者的观点。
            考生首先要通读材料,把握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判断作者有无观点。若是没有观点,就选择没有表态意思的选项;若是有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观点的内容。做此类题目时学会区分作者的观点、他人态度及自我态度,务必以作者的观点为重。
            例题精析
            【例1】 对后现代文化有一种概括,就是:中心变成了边缘,系统变成了断裂,整体变成了碎片,深度变成了平面,价值变成了虚无。在后现代艺术中,复制取代了原创,操作取代了想象,破碎取代了整体,过程取代了作品。艺术形象完全变成了模型的模型、模仿的模仿。
            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对后现代文化的态度是()。
            A. 欣然认同B. 不能接受
            C. 勉强接受D. 不置可否
            【解析】 B。根据文段对后现代文化的描述:边缘、碎片、平面、虚无等这些比较消极的词汇,可以判断作者对后现代文化的态度是持否定、质疑态度的。故选B。
            【例2】 团购行业确有“病入膏肓”之忧。从团购行业现实环境来看,短期内,资本日益枯竭,内生发展乏力,行业洗牌风暴日渐临近。在一个混乱的格局中,只有死亡案例不断上演,才能澄清市场,才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才能“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相信,“死者”的惨重教训,将能激发生者的求生欲望。但愿在“死亡”开始降临于团购行业时,同行的倒下,能触及有价值生存者的灵魂,推彼及己,心存悲悯,从而反躬自省,以求强身之道。对资本的鞭笞,团购行业从业者别指望公众会对你同情。好的产品、有价值的服务,才是与公众互动沟通的最好媒介;唯有创新灵魂不死,才能凤凰涅槃。
            下列不符合作者对“团购”态度立场的是()。
            A. 充满期待B. 善意忠告
            C. 指责批评D. 理性分析
            【解析】 C。本题可采用排同求异法,四个选项中三个选项词语的感情色彩基本一致,只有C项与其他三项不同,因此可以确定本题选C。文段第一、二、三句是理性的分析,D项符合;第四、五句充满了期待,A项符合;最后两句是善意忠告,B项符合。
            【例3】 地震研究人员指出:“地震不仅对人类的现在造成巨大危害,而且给世界未来带来危险。幸运的是,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卫星系统预测地震的爆发。如果乐观者估计正确的话,那么将来有一天人们随时会知晓地震的威胁。不过,存在一个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取决于不断运用卫星系统和地面监测系统。目前,地震学家正在发布一个新的警告,那就是,为这项工作筹集资金很困难。”
            这段话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震研究人员对于地震预测前景的态度是()。
            A. 悲观的B. 怀疑的
            C. 忧虑的D. 遗憾的
            【解析】 C。本题可作如下推论:利用卫星系统预测地震→需要不断运用卫星系统和地面监控系统→但是筹集运用这些系统的资金相当困难→因此利用卫星系统预测地震前景堪忧。由此可知,地震研究人员对于地震预测前景的态度是忧虑的。
            【例4】 日前,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电视智力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人类常胜将军,一时间,很多网友担心,电脑越来越像人了,将会超越人类智慧。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近几年,每次有电脑战胜人脑的事发生,都会有“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久的将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并最终替代人类。
            作者对于“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的态度()。
            A.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实现电脑模拟人脑
            B. 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
            C. 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超越人类智慧
            D. 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宰者
            【解析】 B。文段中并没有体现作者的观点,从“网友担心”“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在客观地陈述,一些人认为电脑将代替人脑。而作者对此观点是否赞同,从文段中体现不出。

        ◎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要求考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句子的正确含义,它考查考生把握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特定含义的能力。
            这种题型提问中往往会把所问的词语、句子用双引号标注,如“这段文字中的‘硬币’指代的是”“文中画线的‘此基础’表示”“×××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对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等。
            词句理解题包括词语理解题和语句理解题两种。
            解答词句理解题,首先找准所问词语或句子在原文的位置,适当标注;之后结合前后文、远近的语境的引导,根据提问选择正确的答案。
            例题精析
            【例1】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意思是说,第一种无知是连字都不识,当然谈不上有学问;第二种无知却是错读了许多书,反而变得无知。“初学者”的无知容易辨别、也容易避免;但是“读书读得越多越好”的错误观点似乎更能迷惑人,因此有必要审慎选择阅读的书目,以免读得越多就偏离得越远。
            根据这段文字,“初学者的无知”和“学者的无知”()。
            A. 都是缺乏正确引导造成的B. 既容易区分又经常被混淆
            C. 都是求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D. 是两种不同学习经历的反映
            【解析】 D。文段中对“初学者的无知”和“学者的无知”解释较为清楚,本题重在对两者的对比理解。A项,从文段可知,初学者的无知是因为他们不识字,因而无学问,因而无知。“学者的无知”则是因为他们读错了书,而导致出现知识偏差。这种读错书可能是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但初学者的无知则并非是缺乏正确引导。故A项错误。B项,文段中只是说“‘初学者’的无知容易辨识”,因此可以推知两种无知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经常被混淆”在文段中没有提及。且既然容易区分,一般也就不会被混淆。故B项错误。C项,“难以避免”在文段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D项,从文段中“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其中的关键词“未学”“学后”暗含着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两种不同的学习阶段,因此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经历。D项正确。
            【例2】 毋庸置疑,晚清以降中国遭逢千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从世界中心沦为所谓边缘的“远东”,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上一再缺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被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
            这段文字中的“历史语境”是指()。
            A 中国被西方列强边缘化B 晚清中国所遭遇的历史大变局
            C 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时机D 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妖魔化
            【解析】 D。词句理解题。根据就近原则,由“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可知,其指代的是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文段意在强调缺席的中国亟待重释。
            【例3】 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A. 道德水准B. 兴趣爱好
            C. 价值取向D. 研究态度
            【解析】 C。由文段倒数第二句可知,有颜色的力量有一种作用是“推动”,且是“在后面或底层”。而“兴趣爱好”则是表层的东西,并非居于“底层”。排除B项。“研究态度”只会影响一个人做事的状态,但并不能起“推动作用”。排除D项。由最后一句话可知,这种推动力量对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是起“决定”作用的,显然,“道德水准”可以影响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但不会决定个人追求知识的成果。排除A项。
            【例4】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个团队对约两万名7年级到12年级的男孩研究后发现,拥有一种叫MAOA的基因的2R变异类型的人倾向于发生犯罪和违法行为。但只有当这些男孩遭遇家庭、社交和学习成绩问题等压力时,不良行为才会出现。如一个年轻人无法同家人经常共同进餐,那么MAOA的2R变异基因就会激发他出现不良行为。但如果具有同样基因的人能和父母经常一起进餐,则有关风险就消失了。研究人员称该研究可以扩展人类对违法和暴力行为的理解。
            文中画线部分的意思是指,它使我们了解()。
            A. MAOA的基因的2R变异类型的存在会导致反社会行为
            B. MAOA的基因的2R变异类型只存在于男孩身上
            C. 年轻人应该经常同家人共同进餐,以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D. 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既有社会背景,也有基因根源
            【文段剖析】 文段为“分—总”结构:
            现象陈述具体介绍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拥有MAOA的基因的2R变异类型的人倾向于发生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并指出这些人在何种情形下会出现不良行为——遭遇各种社会压力得出结论指出该研究的意义——扩展人类对违法和暴力行为的理解
            【解析】 D。从研究人员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拥有MAOA的基因的2R变异类型有违法犯罪行为,既有基因的原因,又有社会背景的压力的原因。由此可推知有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可能存在同样的原因。A项,文段是说只有在含有MAOA的基因的2R变异基因的人遭遇家庭、社交等等压力时,才会导致反社会行为。A项错误。B项,从文段可知,该团队只是对男孩做的研究,并未提到是否对女孩做研究,或是对女孩做研究后其是否含有MAOA的基因的2R变异基因。B项错误。C项,扩大了范围,文段是说含有MAOA的基因的2R变异基因的人通过经常和家人共同进餐,可以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不是指所有的年轻人。C项错误。
            【例5】 科学家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37个讯号果真是外星人发出的吗?
            这段文字画线部分的意思是()。
            A. 不知道已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B. 不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C. 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D. 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解析】 C。从文段中“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可以看出,已经收到讯号,排除A、B两项。画线部分的句子可以提取句子主干为“至今还未发现电波源”,即不能确定接收到的讯号的电波源,C项正确。

        ◎代词指代题

            代词指代考查考生判断文段中指定代词所指对象的能力。
            代词本身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代词指代考点主要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提问的方式通常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请问‘那些’指代的是……”“这段文字中‘前者’是指……”等。
            作答此类题目时要快速定位所指定的代词,在阅读材料时可以加以标注。做题时可运用“就近原则”。根据指定代词出现的位置,选择在句法结构上与其最靠近的词语为正确选项。
            例题精析
            【例1】 在法国人到达北美之前,这片土地早已住着土著居民北美印第安人,据说他们的祖先早在3万至1万年前便陆续通过亚洲东北角当时与北美仍接壤的地带(即今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区的非冻土地带居住下来,有的继续向北美东南部扩散,直到大西洋沿岸和南美尖端。一般认为,这里最早的土著人属于亚洲的蒙古种族,当时亚洲还处在石器时期,这从当代加拿大发掘出来的石制器具和武器可以得到佐证。
            这段文字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
            A  大西洋沿岸B 阿拉斯加
            C 加拿大D 美洲
            【解析】 C。词句理解题。文段自始至终都在讲述某个北美国度的历史进程,法国人—土著居民北美印第安人—亚洲的蒙古种族,通过文段最后一句话“这从当代加拿大发掘出来的石制器具和武器可以得到佐证”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是加拿大。文段介绍的是加拿大的人类起源,借助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加拿大的魁北克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加拿大”一词即源自印第安语。故本题选C。本文段节选自《加拿大文化论》。
            【例2】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各主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会尽可能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充分拓展自身竞争优势,努力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个过程必然带动银行业微观效率的提升。
            “这个过程”指的是()。
            A.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过程
            B. 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发展的过程
            C. 外资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
            D. 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
            【文段剖析】 整个文段为一个长句,其中“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的过程”是状语,是文段的背景铺垫,主题内容为:新兴市场国家应行业的各主体要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是目的状语,“充分拓展……和金融服务”是为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手段。
            【解析】 D。根据就近原则及对文段的剖析可知:“这个过程”指的是银行业务主体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相互竞争的过程。故选D。A项,该项是整个文段的背景铺垫。B项,扩大范围,“银行业发展的过程”要大于“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B项错误。C项,文段没有提及“外资银行提供优质服务”这一点。
            【例3】 在旅游者途经和逗留的地方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有权得到旅游者对他们的习俗、宗教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为这些都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他们有权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旅游资源,同时通过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得到尊重,为了对这样的理解和尊重提供便利,旅游者应该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和宗教的做法,当地的禁忌、名胜和圣地,在旅游者途经和停留的地方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应使旅游者受到好客、礼貌和尊重的接待,这是为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这段文字中,画线部分的“他们”指代的是()。
            A. 旅游地居民B. 旅游者
            C. 旅游资源D. 人类遗产
            【解析】 A。画线部分的“他们”前面还有三个“他们”,通过对语意的判断可知,这四个“他们”指代一致,根据就近原则可知,“他们”是指第一个“他们”前的内容,即“接待群体的居民”。故选A。
            【例4】 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了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对文中加横线的两个“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这”指代一样,都指变异的原因
            B. 两个“这”指代一样,都指一般博物学家的看法
            C. 两个“这”指代不一样,第一个“这”指代变异的原因,第二个“这”指代“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D. 两个“这”指代不一样,第一个“这”指代一般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第二个“这”指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
            【解析】 D。第一个“这”明显是指代一般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而第二个“这”与第一个“这”指代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二个“这”指代的是在狭隘意义上,博物学家对变异原因的看法可以算是正确的。故选D。
            【例5】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使得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仍是投资,没有盈利。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段文字中的“硬币”指代的是()。
            A. 中国银行业B.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C.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D. 中国居民的经济状况
            【解析】 C。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个“硬币”的含义,关键在于明确“这个”指代的内容。“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硬币”之前的代词“这个”讨论的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问题,符合代词指代的就近原则,所以“硬币”的含义指的就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以选择C选项。

        ◎标题填入题

            标题填入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材料主要内涵、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近几年的国考来看,标题填入考点不经常出现,在某些地方省考中偶尔考查。但由于标题填入题的解题方法与主旨概括和意图判断关系很密切,因此,有必要掌握标题填入题的解题方法。
            按照文段体裁的不同,可将标题填入题细分为四种题型:议论型标题填入、说明型标题填入、新闻报道型标题填入和记叙型标题填入。
            一、议论型标题填入
            议论文标题直接指向论点本身,或是论点语意中关键的对象、话题。论点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情、某一现象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在文中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意思十分明确,或肯定,或否定。对象、话题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问题或现象在材料中的呈现,它是论点语意的核心主体。
            此外,议论文的标题要做到简洁概括、不拖沓冗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选项中使用修辞、设置悬念、化用典故、反其原意标题,这可能是正确选项的暗示。
            二、说明型标题填入
            说明文的标题需要紧紧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不管是事物还是事理,考生需要把握其本身,概括表面的意思。说明文的标题不要大而空,而要具有较强针对性。
            三、新闻报道型标题填入
            新闻报道的标题往往就得是实题即有实际的语意,而非虚化的空洞言说,同时标题表述的意义要完整。要符合新闻报道简洁生动、修辞合适、情感适度等特征。切忌口语化,空泛表述。
            四、记叙型标题填入
            记叙文标题往往不再是字面义,需要深入理解,寄托某种思想感情。当材料讲述故事、轶事的时候,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凝练性和哲理意味。
            例题精析
            【例1】 电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坐在电脑前打字、浏览,越来越多地替代了提笔写字、捧书阅读。但电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即便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但在电脑面前,练习毛笔字的群体正在萎缩,充满魅力的书法作品也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书法艺术刻不容缓。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电脑时代保护书法艺术刻不容缓
            B. 即便在电脑时代也应让书法传承下来
            C. 电脑时代传统文化一定不能淡出
            D. 电脑时代学习书法就是继承民族精神
            【文段剖析】 文段结构为:
            提出问题电脑的出现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使充满魅力的书法作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解决问题立刻着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书法艺术
            【解析】 A。议论文的标题要能体现文段中的核心观点,因此可以说议论文的标题填入题也就是主旨概括题。从对文段的剖析可知,文段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则“解决问题”为重点。故选A。B、C两项是针对文段提出问题的观点陈述,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D项属于过度演绎。
            【例2】 为什么有些领导者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效率低下,领导之过B. 团队意识亟待增强
            C. 员工培训,岂容忽视D. 做领导易,做“教练”难
            【文段剖析】 文段为“总—分”结构:
            总提出观点以两个问句提出一种观点:领导不愿做“教练”分解释说明从领导角度、辅导结果以及知识的特点和对“教练”的要求几个层面说明领导不愿做“教练”的原因
            【解析】 D。文段的重点就是提出的观点。只有D项与观点一致。A、B两项及C项的“忽视”在文段中无从体现。
            【例3】 瑞士汽车的普及率很高,平均两人就有一辆,对富有的瑞士人来说,买辆豪华的“奔驰”或“林肯”轿车根本不在话下。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数是“本田”“大众”等普及型轿车,以及一些叫不出名的甲壳虫车。瑞士是“手表王国”,所产的“劳力士”“雷达”和“欧米茄”等品牌手表名扬世界。以瑞士人的收入,花几千元买块“劳力士”只是很小的开支,但瑞士人大都戴普通手表,有的年轻人戴的甚至是塑胶电子表。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 手表王国B. 汽车乐园
            C. 富裕的瑞士人D. 瑞士人的时尚
            【文段剖析】 文段为“分—分”结构:
            分句(1)富有的瑞士人买豪华车没有问题,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普通汽车分句(2)瑞士人的收入买名表不在话下,但大多数人都还是选择普通手表
            【解析】 C。整个文段都是在说瑞士人虽然很富有,但他们在一些物品的选用上并不奢侈。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B项“汽车乐园”在文段中体现不出来,D项,文段没有提到有关“时尚”的内容。故选C。
            【例4】 拥有120年历史的道琼斯通讯社宣布,聘请新华在线在中国独家代理其信息产品。这意味着,今后国内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同步使用道琼斯中文语言财经消息、评论成为可能。据悉,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领先的财经新闻闻名于世,每24小时发布8000多则市场消息。此次,新华在线专门推出“引擎计划”,为道琼斯服务中国本土开路。它入乡随俗,接受国内个别用户的财经信息服务要求。
            最适合做上面一段新闻标题的是()。
            A. 道琼斯通讯社大力拓展中国市场
            B. 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快捷的信息赢得了中国的市场
            C. 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特的服务和本土化的战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D. 新华在线为道琼斯代理信息发布
            【解析】 D。提问方式中明确指出材料文段是一段新闻,所以把握原文段的导语就把握住了原文的重点。“据悉”之前的内容即这一则新闻的导语。导语的主要内容是道琼斯聘请新华在线为中国独家代理。D项与原文的主要意思保持一致,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B、C两项作为标题不够简洁,且B项中的“赢得”和C项中的“满足”在文段都没有提及。A项的“大力拓展”从文段中未能体现。
            【例5】 一个中年人住进医院,左半边身子没有知觉。有个孩子在病房里大声喧哗,被他父亲拧了一下,痛得直叫。病人说:“我真羡慕这孩子啊!”有人问:“羡慕他无忧无虑?”病人摇头。“羡慕他如花的年龄?”病人说:“不是,我羡慕他有那么敏感的疼痛。如果我能感觉到疼痛,那就意味着康复有望了。”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生命拒绝麻木B. 生命庆幸疼痛
            C. 生命中的疼痛D. 别样的“疼痛”
            【文段剖析】 文段首句指出中年人左半边身子没有知觉这一现实,接着指出他“羡慕”孩子对疼痛的敏锐感觉。
            【解析】 B。本题可看做意图判断题,因此要对文段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引申。文段主要内容讲中年人对孩子能够感知疼痛的羡慕。“羡慕”一词有对比之意,B项的“庆幸”能够体现这一点。C、D两项的中心词都为“疼痛”,但忽视了人对“疼痛”的感觉。A项,引申过度,“拒绝麻木”无从体现。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