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教师招聘考试用书>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48.00 商品编号:7015
      • 折 扣 价:¥28.00已优惠¥20.00(6.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中公教育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山东省教师入编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局、人事局公开招聘教师,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考点聚焦 (2)
                    考点预测 (2)
                    知识结构 (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
                        一、教育的定义 (3)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3)
                        三、教育的本质 (4)
                        四、教育的功能 (4)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 (5)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5)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
                        一、教育学的定义 (8)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9)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12)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4)
                    高效提升训练 (15)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8)
                    考点聚焦 (18)
                    考点预测 (18)
                    知识结构 (18)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19)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9)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9)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0)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0)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22)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22)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2)
                        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22)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5)
                        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26)
                    第三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26)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6)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6)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26)
                    高效提升训练 (27)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9)
                    考点聚焦 (29)
                    考点预测 (29)
                    知识结构 (29)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30)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30)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0)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31)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31)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2)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34)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34)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5)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36)
                    第四节 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 (36)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36)
                        二、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38)
                        三、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39)
                    高效提升训练 (40)
                第四章 教育目的 (42)
                    考点聚焦 (42)
                    考点预测 (42)
                    知识结构 (4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4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43)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43)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44)
                        四、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44)
                        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45)
                        六、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45)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45)
                        一、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45)
                        二、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46)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46)
                        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47)
                        五、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49)
                    高效提升训练 (52)
                第五章 教育制度 (53)
                    考点聚焦 (53)
                    考点预测 (53)
                    知识结构 (53)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54)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54)
                        二、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54)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55)
                        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55)
                        五、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56)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56)
                    第二节 我国的学制 (57)
                        一、我国的学制发展 (57)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58)
                        三、义务教育 (59)
                        四、终身教育 (60)
                    高效提升训练 (61)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63)
                    考点聚焦 (63)
                    考点预测 (63)
                    知识结构 (63)
                    第一节 学生 (64)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64)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及义务 (65)
                    第二节 教师 (66)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 (66)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66)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67)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69)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及发展 (69)
                    第三节 师生关系 (71)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71)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72)
                        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72)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及建立、发展 (73)
                    高效提升训练 (74)
                第七章 课程 (76)
                    考点聚焦 (76)
                    考点预测 (76)
                    知识结构 (76)
                    第一节 课程概述 (77)
                        一、课程的概念 (77)
                        二、课程的类型 (77)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78)
                        四、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79)
                    第二节 课程目标 (80)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80)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80)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80)
                    第三节 课程设计(81)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81)
                        二、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81)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83)
                        一、课程实施(83)
                        二、课程评价(84)
                    第五节 中小学课程设置(86)
                        一、小学课程设置(86)
                        二、初中课程设置(87)
                        三、高中课程设置(89)
                    高效提升训练 (90)
                第八章 教学 (93)
                    考点聚焦 (93)
                    考点预测 (93)
                    知识结构 (93)
                    第一节 教学概述 (94)
                        一、教学的概念 (94)
                        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94)
                        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95)
                    第二节 教学过程 (96)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96)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9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99)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00)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100)
                        二、教学原则 (100)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02)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02)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103)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05)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106)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06)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06)
                    第六节 教学评价(109)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09)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109)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110)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12)
                    第七节 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 (112)
                        一、备课 (112)
                        二、上课 (113)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 (114)
                        四、课外辅导 (114)
                        五、学业成绩的评价 (114)
                    高效提升训练 (115)
                第九章 德育 (118)
                    考点聚焦 (118)
                    考点预测 (118)
                    知识结构 (118)
                    第一节 德育概述 (119)
                        一、德育 (119)
                        二、小学德育的特点、目标及内容 (119)
                        三、中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 (121)
                        四、德育的意义(122)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22)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122)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123)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124)
                        一、德育的原则 (124)
                        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25)
                    高效提升训练 (128)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 (130)
                    考点聚焦 (130)
                    考点预测 (130)
                    知识结构 (130)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 (131)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31)
                        二、班主任工作 (132)
                    第二节 班级管理 (135)
                        一、班级概述 (135)
                        二、班集体概述 (135)
                        三、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功能 (137)
                        四、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38)
                        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 (138)
                    第三节 班级活动 (138)
                        一、班级活动概述 (138)
                        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40)
                    高效提升训练 (141)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44)
                    考点聚焦 (144)
                    考点预测 (144)
                    知识结构 (144)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145)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45)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45)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4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46)
                        一、初创时期 (146)
                        二、发展时期 (147)
                        三、成熟时期 (147)
                        四、完善时期 (148)
                    高效提升训练 (148)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50)
                    考点聚焦 (150)
                    考点预测 (150)
                    知识结构 (150)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51)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151)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51)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52)
                        四、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52)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153)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53)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54)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55)
                        一、人格的发展(155)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56)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59)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59)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60)
                    高效提升训练 (161)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65)
                    考点聚焦 (165)
                    考点预测 (165)
                    知识结构 (165)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66)
                        一、学习的概念及实质 (166)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66)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67)
                        四、学习的分类 (167)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8)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168)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69)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70)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71)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172)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72)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72)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73)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75)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75)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175)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176)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 (176)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76)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6)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77)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77)
                    高效提升训练 (177)
                第四章 学习心理 (181)
                    考点聚焦 (181)
                    考点预测 (181)
                    知识结构 (181)
                    第一节 学习动机 (182)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82)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82)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83)
                        四、学习动机理论(184)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 (186)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 (187)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188)
                        一、知识的概念及类型 (188)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89)
                        三、知识的获得 (190)
                        四、知识的遗忘 (192)
                        五、知识的保持 (193)
                    第三节 学习迁移 (194)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94)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194)
                        三、学习迁移的类型 (194)
                        四、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95)
                        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97)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97)
                    第四节 技能的形成 (198)
                        一、技能的定义及特征 (198)
                        二、技能的分类 (198)
                        三、技能的作用 (199)
                        四、操作技能的形成 (200)
                        五、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201)
                        六、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01)
                        七、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202)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203)
                    第五节 学习策略 (204)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204)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204)
                        三、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207)
                        四、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207)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208)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208)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208)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209)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09)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210)
                        六、创造性的含义和特征 (211)
                        七、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212)
                        八、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212)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14)
                        一、态度 (214)
                        二、品德 (215)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216)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18)
                        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18)
                        六、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19)
                        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219)
                        八、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20)
                    高效提升训练 (222)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 (225)
                    考点聚焦 (225)
                    考点预测 (225)
                    知识结构 (225)
                    第一节 心理健康 (226)
                        一、心理健康概述 (226)
                        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 (226)
                        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6)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 (227)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229)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229)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229)
                    第三节 心理评估 (231)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231)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231)
                    第四节 心理辅导 (232)
                        一、心理辅导概述 (232)
                        二、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233)
                    高效提升训练 (235)
                第六章 教师心理 (237)
                    考点聚焦 (237)
                    考点预测 (237)
                    知识结构 (237)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238)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238)
                        二、教师的角色心理 (238)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心理 (242)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242)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42)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243)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43)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244)
                    高效提升训练 (244)
            第三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246)
                    考点聚焦 (246)
                    考点预测 (246)
                    知识结构 (246)
                    第一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 (247)
                        一、心理及心理学定义 (247)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47)
                        三、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248)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 (248)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248)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248)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49)
                        四、格式塔心理学 (249)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249)
                        六、策动心理学 (249)
                        七、认知心理学 (250)
                        八、人本主义心理学 (250)
                    高效提升训练 (250)
                第二章 认知 (252)
                    考点聚焦 (252)
                    考点预测 (252)
                    知识结构 (252)
                    第一节 注意 (253)
                        一、注意的概念和特点 (253)
                        二、注意的分类 (253)
                        三、注意的品质 (254)
                        四、注意的功能 (255)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55)
                    第二节 感觉 (256)
                        一、感觉的概念 (256)
                        二、感觉的种类 (256)
                        三、感觉现象 (257)
                    第三节 知觉 (258)
                        一、知觉的概念 (258)
                        二、知觉的种类 (258)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259)
                        四、观察 (259)
                    第四节 记忆 (261)
                        一、记忆的概念 (261)
                        二、记忆的过程 (261)
                        三、记忆的分类 (261)
                        四、记忆的品质 (262)
                        五、瞬时记忆 (263)
                        六、短时记忆 (264)
                        七、长时记忆 (264)
                        八、遗忘 (265)
                    第五节 想象 (266)
                        一、想象的定义 (266)
                        二、想象的功能 (267)
                        三、想象的种类 (267)
                        四、想象的特征 (268)
                        五、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 (268)
                    第六节 言语 (268)
                        一、言语的概念 (268)
                        二、言语的功能 (269)
                        三、言语的种类 (269)
                    第七节 思维 (269)
                        一、思维的概念 (269)
                        二、思维的特征 (269)
                        三、思维的种类 (270)
                        四、思维的形式 (272)
                        五、思维的过程 (272)
                        六、思维的品质 (273)
                        七、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74)
                    高效提升训练 (275)
                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277)
                    考点聚焦 (277)
                    考点预测 (277)
                    知识结构 (277)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278)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278)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278)
                        三、情感的分类 (278)
                        四、情绪的分类 (279)
                        五、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280)
                    第二节 意志 (281)
                        一、意志的概念 (281)
                        二、意志行动 (281)
                        三、意志的品质 (282)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283)
                    高效提升训练 (283)
                第四章 个性心理 (285)
                    考点聚焦 (285)
                    考点预测 (285)
                    知识结构 (285)
                    第一节 个性 (286)
                        一、个性的概念 (286)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286)
                        三、个性心理结构 (286)
                    第二节 能力 (287)
                        一、能力的概念 (287)
                        二、能力的分类 (287)
                        三、智力 (288)
                    第三节 气质与性格 (290)
                        一、气质的概念 (290)
                        二、气质的类型与学说 (290)
                        三、性格的概念 (291)
                        四、性格与气质 (291)
                        五、性格的类型 (292)
                        六、性格的结构 (292)
                        七、良好性格的培养 (293)
                    高效提升训练 (294)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296)
                    考点聚焦 (296)
                    考点预测 (296)
                    知识结构 (296)
                    第一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297)
                        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297)
                        二、社会态度的功能 (297)
                        三、社会知觉 (298)
                    第二节 印象形成 (298)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 (298)
                        二、印象形成效应 (298)
                    第三节 人际关系 (299)
                        一、人际关系概述 (299)
                        二、人际关系类型 (300)
                        三、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 (301)
                    第四节 群体心理 (301)
                        一、群体心理概述 (301)
                        二、群体的分类 (302)
                        三、群体行为规律 (302)
                        四、群体影响 (303)
                    高效提升训练 (305)
            第四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 (308)
                    考点聚焦 (308)
                    考点预测 (308)
                    知识结构 (308)
                    第一节 教育法律概述 (309)
                        一、教育法的含义 (309)
                        二、教育法规的含义 (309)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309)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 (309)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310)
                        三、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310)
                        四、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312)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12)
                    第三节 教育法律规范 (312)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312)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314)
                    第四节 教育法律责任 (315)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315)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316)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317)
                        四、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318)
                    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 (320)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 (320)
                        二、法律救济的特征 (320)
                        三、法律救济的渠道 (320)
                        四、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320)
                        五、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20)
                        六、教师申诉制度 (321)
                        七、学生申诉制度 (322)
                    第六节 依法执教和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322)
                        一、依法执教的含义 (322)
                        二、依法执教的必要性 (323)
                        三、对教师的法制教育 (323)
                    高效提升训练 (324)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327)
                    考点聚焦 (327)
                    考点预测 (327)
                    知识结构 (32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2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3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35)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39)
                    五、《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341)
                    六、《教师资格条例》 (345)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48)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50)
                    九、《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53)
                    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56)
                    高效提升训练 (359)
            第五部分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我国课程改革概述 (362)
                    考点聚焦 (362)
                    考点预测 (362)
                    知识结构 (362)
                    第一节 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 (363)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363)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364)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364)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64)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65)
                    高效提升训练 (366)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367)
                    考点聚焦 (367)
                    考点预测 (367)
                    知识结构 (367)
                    第一节 教育观念的变革 (368)
                        一、教学观的转变 (368)
                        二、新型教师观 (368)
                        三、新型学生观 (369)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370)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371)
                        二、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特点 (371)
                    第三节 课程组织的变革 (372)
                        一、课程结构的变革 (372)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373)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375)
                        四、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方面的变革 (377)
                    高效提升训练 (379)
            第六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382)
                    考点聚焦 (382)
                    考点预测 (382)
                    知识结构 (382)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383)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地位与特点 (383)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383)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84)
                        四、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385)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385)
                        一、教师义务 (385)
                        二、教师良心 (386)
                        三、教师公正 (387)
                        四、教师荣誉 (387)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88)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88)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388)
                    高效提升训练 (389)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391)
                    考点聚焦 (391)
                    考点预测 (391)
                    知识结构 (391)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 (392)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 (392)
                        二、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任务 (392)
                        三、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内容 (392)
                        四、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 (393)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393)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原则 (393)
                        二、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395)
                        三、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 (395)
                    高效提升训练 (396)
            第七部分
                第一章 教学语言表达技能(400)
                    考点聚焦 (400)
                    考点预测 (400)
                    知识结构 (400)
                    第一节 教学口语技能(401)
                        一、教学口语的含义(401)
                        二、教学口语的功能及分类(401)
                        三、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402)
                        四、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402)
                    第二节 教态语言技能(403)
                        一、教态语言的含义及特点(403)
                        二、教态语言的功能(403)
                        三、教态语言的类型(403)
                        四、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405)
                第二章 课堂教学技能(406)
                    考点聚焦(406)
                    考点预测(406)
                    知识结构(406)
                    第一节 课堂导入技能(407)
                        一、课堂导入技能的含义及作用(407)
                        二、课堂导入的类型(407)
                        三、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408)
                    第二节 课堂讲授技能(408)
                        一、课堂讲授的含义(408)
                        二、课堂讲授的分类(409)
                        三、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409)
                    第三节 课堂提问技能(410)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410)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410)
                        三、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411)
                    第四节 课堂对话技能(411)
                        一、课堂对话的含义及特点(411)
                        二、课堂对话的类型(411)
                    第五节 课堂板书技能(412)
                        一、课堂板书的含义(412)
                        二、课堂板书的内容(412)
                        三、课堂板书的类型(412)
                    第六节 结课技能(413)
                        一、结课的含义(413)
                        二、结课的方法(413)
                    高效提升训练(414)
                山东省教师招聘笔试面授课程(415)
                山东省教师招聘面试面授课程(416)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417)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