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社会化考试用书>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用书《教材(下)》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60.00 商品编号:6158
      • 折 扣 价:¥42.00已优惠¥18.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十七章  微观经济1
                一、市场主体【理解】1
                二、消费者【理解】1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掌握、运用】2
                四、市场中介机构【理解】5
                五、市场机制【理解】5
                六、市场竞争8
                七、收入分配【理解】12
                练习题14
            第十八章  宏观经济18
                一、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指标【理解】18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理解】18
                三、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理解】19
                四、宏观调控目标【理解】19
                五、宏观调控方式与手段【掌握、运用】20
                六、公共财政【理解】20
                七、财政收支【理解】21
                八、财政预算【理解】21
                九、税收与税率【理解】22
                十、财政政策【掌握】23
                十一、货币与银行【理解】24
                练习题30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33
                一、开放经济【理解】33
                二、国际贸易【理解】35
                三、国际金融【理解】38
                练习题42
            第二十章  理论法学44
                一、基本概念【理解】44
                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理解】48
                三、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掌握】53
                练习题54
            第二十一章  宪法5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解】59
                二、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理解】6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掌握】60
                四、人大制度【理解】61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解】61
                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62
                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解】62
                八、选举制度【理解】64
                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64
                十、国家机构68
                十一、国家赔偿制度【理解】79
                练习题82
            第二十二章  行政法87
                一、法治政府【掌握】87
                二、行政组织法【理解】88
                三、行政程序法【理解】88
                四、公务员法【理解】89
                五、行政主体【理解】90
                六、行政行为【掌握、运用】90
                七、政府信息公开【掌握、运用】92
                八、行政立法【理解】93
                九、行政许可【掌握、运用】94
                十、行政处罚【掌握、运用】94
                十一、行政复议【掌握、运用】95
                练习题97
            第二十三章  刑法103
                一、刑法基本原则【掌握、运用】103
                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理解】104
                三、犯罪构成【掌握、运用】104
                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掌握】106
                五、共同犯罪【掌握】106
                六、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理解】107
                七、刑罚【理解】107
                八、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理解】108
                练习题111
            第二十四章  民法117
                一、民事主体与人格权【理解】117
                二、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理解】118
                三、物权概念及其类型【理解】119
                四、平等保护权【理解】120
                五、征收与征用【理解】120
                六、知识产权及其类型【理解】120
                七、债权概念及其特点【理解】121
                八、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理解】121
                九、侵权责任【理解】122
                练习题127
            第二十五章  商法与经济法132
                一、企业与公司法律制度【理解】132
                二、金融法律制度【理解】138
                三、财税法律制度【理解】139
                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理解】142
                五、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理解】145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理解】146
                练习题149
            第二十六章  社会法157
                一、劳动法律制度【理解】157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理解】158
                三、劳动合同法【理解】159
                四、劳动争议解决【理解】161
            第二十七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62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理解】162
                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理解】162
                三、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理解】164
                练习题164
            第二十八章  诉讼法166
                一、民事诉讼法【理解】166
                二、行政诉讼法【理解】166
                三、刑事诉讼法【理解】166
                四、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特有原则【理解】167
                五、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理解】168
                六、刑事诉讼程序【理解】170
                七、民事诉讼程序【理解】172
                八、行政诉讼程序【理解】174
                九、仲裁法【理解】175
                练习题176
            第二十九章  国际法181
                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理解】181
                二、国家主权【理解】181
                三、国家责任【理解】181
                四、国际条约【理解】181
                五、国际人权保护【理解】182
                六、反腐败公约【理解】182
                七、引渡【理解】183
                八、国际争端的解决【理解】183
                九、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理解】183
                十、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理解】185
                十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理解】186
                十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理解】187
            第三十章  科学技术189
                一、科学与技术【理解】189
                二、科学精神【理解】189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189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理解】190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理解】190
                六、科学普及【理解】191
                七、信息社会【理解】191
                八、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解】191
                九、知识经济【理解】191
                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理解】191
                十一、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理解】192
                十二、我国科学技术规划【理解】192
                十三、国家科技计划【理解】192
                十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理解】193
                十五、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理解】193
                十六、知识产权战略【理解】193
                十七、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理解】194
                十八、科技成果转化【理解】194
                十九、国家创新体系【理解】195
                二十、自主创新【理解】195
                二十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理解】197
                二十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理解】197
                二十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理解】198
                二十四、中国21世纪议程【理解】198
                二十五、科学常识【理解】199
                二十六、科学前沿问题【理解】202
                二十七、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理解】204
                二十八、高技术产业化【理解】208
                练习题209
            第三十一章  中国历史214
                一、先秦时期【理解】214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理解】216
                三、晚清时期【理解】219
                四、中华民国时期【理解】22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理解】231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理解】237
                练习题241
            第三十二章  世界历史244
                一、世界古代史【理解】244
                二、世界近现代史【理解】246
                三、世界当代史【理解】249
                练习题252
            第三十三章  国情国力256
                一、国土与资源【理解】256
                二、人口与国民素质【理解】257
                三、民族与宗教【理解】258
                四、生态环境【理解】258
                五、社会经济结构【理解】260
                六、综合国力【理解】261
            第三十四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263
                一、公文的含义【理解】263
                二、公文的类别【掌握、运用】263
                三、常用党政公文的种类【掌握、运用】264
                四、公文的格式【掌握、运用】264
                五、公文的结构【掌握、运用】266
                六、公文的稿本【掌握、运用】267
                七、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运用】267
                八、公文的行文规则【掌握、运用】268
                九、公文的语言运用【掌握、运用】269
                十、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理解】269
                十一、公文处理责任【理解】270
                十二、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的方法和要求【掌握、运用】271
                练习题272
            第三十五章  时事政治279
                一、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理解】279
                二、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279
            第三十六章  作答技巧与高分策略280
                一、笔试试题的命制280
                二、判断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281
                三、选择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282
                四、辨析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286
                五、论述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290
                六、案例分析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294
                七、申论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300
                八、写作题题型详解与高分策略30
         

        文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教材(下)
        第十七章  微观经济


            一、市场主体【理解】
            1.市场主体的特点。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构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市场客体是各种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商品包括产品(含服务)、要素以及一切价值的载体。市场主体通常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2.市场主体的分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可以大致分为家庭、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和政府。家庭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中介机构以或者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较低的费用在市场主体之间从事中介,可以大大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事业单位又称非营利机构,是受国家机关领导、向社会提供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也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主体。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公共服务者和最大的产品购买者。
            3.微观经济循环流程。(1)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家庭(包括企业员工的家庭)既是消费者,又是要素所有者。作为消费者,追求需要满足最大化;作为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因此,家庭的经济行为目标是在收入约束下的需要满足最大化。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要素雇用者。作为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作为要素雇用者,追求成本最小化。因此,企业的经济行为目标是,在成本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2)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处在产品市场的需求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处在产品市场的供给方面;家庭对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对产品的供给,共同决定产品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要素市场: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处在要素市场的需求方面;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家庭,处在要素市场的供给方面;企业对要素的需求和家庭对要素的供给,共同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和数量。(3)实物流程和货币流程。实物流程:家庭以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向要素市场提供各种生产要素;企业从要素市场雇用这些要素,生产产品向市场销售;家庭又以消费者的身份,向产品市场购买产品。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实物流程。货币流程:随着实物流程,有一个方向相反的货币流程。家庭以要素收入作为消费支出,向产品市场购买产品;企业向产品市场销售产品,将家庭的消费支出变成自己的销售收入;企业又将销售收入作为成本支出,向要素市场雇用要素。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货币流程。
            二、消费者【理解】
            家庭兼具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的经济功能。但是,人们更习惯于将家庭视为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动力。经济活动从家庭需要出发,以需要满足为归宿,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增加家庭消费。
            1.家庭经济行为目标。家庭经济行为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涉及伦理观。从经济学上看,不妨以需要满足的最大化作为家庭经济行为的首要目标。衡量需要满足程度的指标,就是家庭消费的产品数量,包括物品和服务。
            2.主观效用与客观效用。效用是指能够满足家庭需要的程度。效用可分为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即客观使用价值与主观使用价值。两者密不可分,只是观察角度不同。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客观效用,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必须具有客观效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成为消费的对象,所以任何产品都是客观效用与价值的统一体。客观效用是产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客观效用易于测定,也便于相互比较。主观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某种产品中感觉到的满足程度。主观不等于唯心,但由于它是人们的主观评价,将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而且只能自我比较,难以相互比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效用与主观效用应当而且可以统一起来。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必须同时具有客观效用和主观效用,即既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人们又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客观效用是主观效用的载体,某种产品如果没有特定功能,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产生主观效用,可见,客观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条件。主观效用是客观效用的目的,某种产品的特定功能即使再大,如果人们并不需要,仍然得不到任何满足,可见,主观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充分条件。一种产品,只有在客观上、主观上都具有某种效用,才符合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3.消费者效用最大化。(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一种商品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小完全取决于消费者本人的偏好。同一种商品或服务会给不同的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效用,而消费者消费商品与服务就是为了从中得到总满足程度的最大化,或者说总效用最大化。分析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问题,需要涉及两个基本概念: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与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的变化。如果从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来看,边际效用就是指某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总效用)会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或者说消费者所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在递减。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在消费这些商品的过程中得到效用。(3)消费效用最大化。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符合等边际准则。等边际准则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以及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总是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即当消费者在任何一种商品上花费一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均相等时,消费者就司以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4.消费者权益。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听从消费者,消费者说了算。否则,产品没有销路,生产者得不到利润,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尊重消费者权益,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掌握、运用】
            现代企业是拥有产权,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1.现代企业的特征。(1)产权清晰。产权是指财产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的总称。自然人产权制度将全部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法人产权制度则以契约形式实行各种产权的分离,特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现代企业必须拥有包括国家出资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和处置自己的资产,并承担经营的风险,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权责明确。现代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对国有企业来说,国家不再对企业负无限责任。(3)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政府是政治组织,企业是经济组织,两者性质不同,目的不同,运行规则也不同:政府根据人大立法成立,按照行政系统纵向领导,下级服从上级,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则依法设立,按照经济规律横向联系,平等互惠,目的是争取自身利益。因此,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同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分开,政府不要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要以经济手段干扰政府的行政行为。(4)管理科学。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加以调整。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济核算,狠抓管理薄弱环节,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及时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不做假账。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合理设置内部机构。
            2.现代企业的形成。(1)社会分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劳动的社会分工,并通过企业这一形式加以组织。通过企业实行社会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表现为资本的增值。然而,仅有单个资本的积累也是远远不够的。单个资本向联合资本转化,导致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2)交易费用。由于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契约双方很难完全预见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事件,所订契约必定是不完全的,而处理不完全契约带来的问题就产生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与取得、转让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一种产品,既可以通过市场外购,也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生产。市场与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交易通过众多经济主体的大量合约进行,由市场价格从外部进行调节,需要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由企业运用管理制度在内部进行协调,也需要管理成本,即企业交易成本。如果企业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便应运而生,成为市场的替代物。但是,当企业交易成本超过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又会被市场淘汰,市场成为企业的替代物。(3)知识产权。对于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集聚,企业比市场更有效率。特别是隐性知识,难以流动,属于无形资产。企业之间的关联表明,如果只是转移产品而不需要转移有关知识,则可以根据交易成本决定外购还是自产。但是,如果在转移产品的同时,又需要转移有关知识,则宜于自己组织生产。通过纵向、横向或混合一体化,使单个企业的知识在一体化内社会化,是当代企业兼并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3.现代企业的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各国通常从法律上根据财产权的组织形式对企业进行分类。任何企业都建立在一定的财产基础之上,具有不同的法定产权形式。(1)业主制。又称单一业主制,是最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业主制只有单一产权所有者,业主直接经营,享有全部经营所得,并对企业的一切债务负有无限责任。业主制一般结构简单,决策简便,经营灵活,权责明确,缺点是财力有限,规模较小,难抗风险,企业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的个人状态。(2)合伙制。合伙制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个体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合伙人对企业合作经营,分享企业所得,共同承担债务责任。由于共同筹资,经营规模和融资能力都优于业主制。但因为大多数合伙制企业具有无限责任,一旦亏损且其他合伙人无力偿债时,任一合伙人都负有赔偿全部债务的连带责任。合伙协议关于买卖份额的法定程序也十分复杂,没有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原有的合伙人难以将他的份额出售给新加入者。如果合伙协议得不到遵守,合伙制就面临解体的危险。(3)公司制。公司制是指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拥有独立财产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世界各国的公司制可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公司制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即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管理机构互相制衡的管理机制。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等重大事项,并选举董事和监事。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机构,向股东会负责,并聘任总经理。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和日常经营管理,并行使用人权。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对经营管理者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公司制的优点是: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迅速筹集大量资金;股票可以自由转让,公司具有不因股东变动而长期延续的独立生命;股东和公司只承担有限责任,也便于分散市场风险。其缺点:公司设立比较复杂,要通过一系列法定程序;股东购买股票往往是获取股利和价差,并不直接关心企业经营;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产生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一系列复杂的授权与控制关系。
            我国现行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就是以财产组织形式为主划分的。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为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经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4.现代企业的改组。根据不同情况,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并将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企业改组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市场导向。在进行企业改组时,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进行,不能用行政手段勉强撮合。在涉及产权变动的企业并购中,要规范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及国家税款,妥善安置职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2)技术创新。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保护知识产权。(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逐步下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来自经济规模,但只有在设备专用性、经营不可分性、设施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经济规模,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零售店、修理店、加油站等服务业,要以机动灵活取胜。(4)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多种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产品企业产出之和,即联合生产超过分别生产,否则,便属于范围不经济。在研究范围经济时,要区别多元化经营与多角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是指跨行业多种经营;多角化经营是指在相同技术设备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变换品种和规格。
            5.公司治理。(1)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治理,也称公司管治、企业管理或企业管治,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任和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中所负担的责任和所享受的权利均有所不同。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2)公司治理的原则。公司治理原则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标准与方针政策,也是公司管理层次的实务原则。当前广泛采用的公司治理的原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3)国际公司治理模式。①英美模式:英美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分散,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②德国模式:德国模式是“内部控制”型模式,实行“两会制”,即监事会和董事会。③日本模式:日本模式是董事会“一会制”,但是强调“内部控制”。④东亚模式。公司治理模式是家族控制型。控制型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形成家族控制股东“剥削”中小股东的现象。(4)中国公司治理现状。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及政府的有效监管,把政府对公司治理的监管落到实处。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在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难于发挥制衡作用;董事会功能和程序不够规范;董事缺乏诚信义务,未能勤勉尽责;对董事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经理层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一系列问题的暴露迫切要求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而这必须依靠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国的公司治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市场中介机构【理解】
            市场中介机构是在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适应各种市场主体的共同需要,以或不以盈利为目的,依法设立的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专业化民间组织或个人。中介机构必须与政府彻底脱钩,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根据中介行为的性质,可将中介机构分为:①服务性机构。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代购、代销、代运等代理业务。②咨询性机构。它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③媒介性机构。它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牵线搭桥”,沟通市场交易,为买卖双方服务。④公证性机构。它对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督、鉴定、评估,调解各种纠纷,维护公平交易。⑤行业性机构。它能扩大同一行业或有关行业市场主体之间的交往,形成正常的市场进入和交易秩序,加强行业自律。
            五、市场机制【理解】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求优化配置资源和协调主体利益的机理,是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形式,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内在功能的总称。
            (一)需求及其决定
            1.需要与需求。需要是指人的主观欲望,即对某种产品既有缺乏的感觉,又有满足的愿望,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产生需要。需要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产生。当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永无止境。需要不等于需求。由需要的动机产生具体的需求。需求量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倘若只有购买的愿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或者只有购买的能力而没有购买的愿望,都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因此,购买愿望是需求的必要条件,购买能力是需求的充分条件。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行的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食物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通常认为,系数大于0.6为饥寒型,0.5~0.6为温饱型,0.4~0.5为小康型,0.3~0.4为富裕型,0.3以下为最富裕型。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居民消费阶段。
            2.需求的决定因素。(1)收入。家庭收入多少,是决定需求的首要因素。收入又可以分为现期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收入和终身收入。(2)价格。在一定收入条件下,需求取决于产品价格。产品价格又可分为自身价格、有关价格和预期价格。(3)偏好。两个收入、价格条件相同的家庭,需求的构成也可能因个人爱好、外部影响、攀比与虚荣、家庭结构、民族文化等而差异很大,这与偏好有关。
            3.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当需求的各种决定因素发生变动时,相应的需求量是正向变动还是反向变动,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还是小于决定因素的变动幅度。(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量的变化率与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由于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与自身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所以需求价格弹性通常为负值。就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来说,可以根据其数值大小对消费品进行分类:①凡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者,称为缺乏弹性,属于生活必需品。如果价格上涨,需求量必定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将小于价格上涨的幅度,总支出势必增加。为此,政府经常监督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设置价格上限或下限,防止价格过高或过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②凡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者,称为富有弹性,属于高档消费品。如果价格上涨,需求量必定下降,下降的幅度将大于价格上涨的幅度,总支出势必减少。对于某些高档消费品,政府会额外征收消费税。就生产者来说,涨价未必增收,降价未必减收,往往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2)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是指有关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某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一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有关产品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根据需求交叉弹性的正负,可以将消费品分为:①替代品。当两种消费品可以互相替代时,需求交叉弹性必为正值。②互补品。当两种消费品必须配合使用时,需求交叉弹性必为负值。需求交叉弹性告诉我们,消费者不要只考察所需消费品的价格,也要考虑有关消费品的价格;生产者不仅要研究自己产品如何定价,也要琢磨有关产品如何定价。(3)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收入的变化率之比。根据需求收入弹性的正负及其大小,可将消费品分为:①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必需品。②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作劣等品。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也许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劣等品是按照需求收入弹性划分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假冒伪劣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给生产者的一个启示是,由于人们的收入总是逐步提高的,要抢先发展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品。
            (二)供给及其决定
            1.生产与供给。(1)生产就是人类通过劳动变更物质的性能,提供人类谋生所需要的产品。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指企业为生产所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生产要素必须包括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和科学技术,但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其重要性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核心要素是土地;在工业社会,核心要素是资本;在知识社会,核心要素则是智力;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2)产业分类。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次产业。我国三次产业包括的行业是:①第一产业,又称为初级产业,指以大自然为对象,通过劳动直接取得初级产品的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②第二产业,又称加工业,指以初级产品为对象,通过加工使其符合生产或生活需要的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③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所有为生产或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产业。通常,以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作为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3)生产量与供给量。在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供给。供给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业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销售并能够销售的数量。
            2.供给的决定因素。(1)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影响供给的关键因素,成本提高,供给减少。成本降低,供给增加。影响成本的因素是生产要素(资源)的价格和生产技术。(2)相关商品的价格。(3)厂商对未来的预期。对未来的预期乐观,供给增加;对未来的预期悲观,供给减少。(4)税收。政府对生产者征税,会使生产成本提高,供给减少。除了上述影响需求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特殊因素会对供给产生影响。如气候条件,市场结构等。
            3.供给弹性。(1)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一种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幅度,即供给量的变化率与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从短期来看,由于供给量的变动方向与自身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同,所以供给价格弹性为正值。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市场变化、资源开发、技术进步等原因,供给价格弹性可能为正,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2)生产弹性。生产弹性是指总投入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幅度,即总产出的变化率与总投入的变化率之比。根据生产弹性大于、等于还是小于1,可将经济规模的报酬分为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企业规模不应停留在递增阶段,更不要进入递减阶段,这是当代企业兼并的重要依据。(3)利润弹性。利润弹性是指产销量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利润的变动幅度,即利润的变化率与产销量的变化率之比。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市场价格和技术水平不变,则利润弹性可以简化为毛利润(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与纯利润之比。这就是说,利润弹性的大小取决于固定资产,固定成本越大,利润弹性也越大:当生产增长速度加快时,利润增长更快;反之,当生产增长速度下降时,利润下降也更快。
            (三)供求法则
            1.需求法则。(1)边际效用。假定效用可以计量,则家庭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叫总效用,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叫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强弱正相关,与消费数量负相关。一般来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2)需求价格。需求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价格,而是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3)需求数量与需求价格反向变动。需求数量越少,需求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多,需求价格越低。或者,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称为需求法则。
            2.供给法则。(1)边际成本。企业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与其价格的乘积,构成总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总成本,称为边际成本。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由于各种投入的比例越来越不合理,每增加一单位这种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会逐渐减少,这叫边际实物报酬递减法则。相应地,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也会逐渐上升。(2)供给价格。供给价格也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价格,而是生产者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生产者愿意向市场供给多少产品,取决于市场价格,只有市场价格高于或等于供给价格,生产者能够收回成本或有盈余,才会进行销售。(3)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供给数量越少,边际成本越低,供给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多,边际成本越高,供给价格也越高。或者,市场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市场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这不仅因为边际成本不同,而且随着市场价格上升,生产者剩余也增加。供给数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称为供给法则。
            (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1.市场均衡。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法则和供给法则就是同时作用于产品的两种相反力量:产品价格越低,产品的需求量越多,供给量越少;产品价格越高,产品的需求量越少,供给量越多。由于供求双方对产品价格反应的方向是相反的,导致市场产品不是供大于求,就是求大于供。但是,就像钟摆围绕它的最低点来回摆动,最终将稳定在最低点一样,供求法则能够使市场供求自动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过高,市场供大于求,产生剩余,便会迫使市场价格下降,导致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最终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果市场价格过低,市场求大于供,发生短缺,便会迫使市场价格上升,导致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最终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这时,市场上既无过剩,又无短缺,刚好出清,所以均衡价格又称出清价格。
            2.均衡变动。市场均衡状态,是假定其他因素暂时不变,只考虑产品自身价格对供求的影响而形成的。事实上,其他因素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以致供求和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供求变动。产品自身价格以外的任一需求决定因素发生变化,都会使需求发生变化。产品自身价格以外的任一供给决定因素发生变化,也会使供给发生变化。(2)价格变动。只要供求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发生变动,便会破坏原有的均衡状态,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当供给不变时,需求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向变动。当需求不变时,供给与均衡价格反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正向变动。当供求同时变动时,两者的变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两者的变动幅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要根据两者变动的具体情况而定:均衡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均衡数量可能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均衡价格不变而均衡数量变动,或者均衡价格变动而均衡数量不变。
            (五)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目的是有效利用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使人们的无限需要得到最大满足。市场主体的行为分析说明,家庭在多种条件的约束下追求满足最大化,企业在多种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供求法则和市场均衡表明,市场价格怎样使消费者买到了自己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产品,生产者卖掉了自己能够并愿意出售的产品。这种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机制,使市场主体各得其所,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单独从一个市场来看,市场供求相等就达到均衡,但是,各个市场之间不可能彼此孤立,一成不变。任何一个市场的供求变动,不仅引起这个市场的均衡变动,也会引起有关市场的均衡变动,还会引起与有关市场有关的市场的均衡变动,导致一系列无穷无尽的连锁反应。因此,单独一个市场或一部分市场的均衡,称为局部均衡。所有市场同时均衡,所有价格同时决定,称为一般均衡或者全部均衡。一般均衡状态的形成,表示所有资源都用于最佳用途,所有价格比例都是合理的,而且是唯一的,这就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都是研究经济系统如何运行、为什么会这样运行的,属于实证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则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是否符合既定的社会目标,提出三大社会目标,即最大的选择自由,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优的收入分配。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资源配置最优状态是: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即如果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就不可能增加任何人的福利,资源配置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改进的余地。这种一般均衡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3.管制价格。管制价格的种类有最高价格、最低价格、双面管制和绝对管制。政府对价格实行管制,导致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具体影响有:资源使用不当;产品分配不公;产品质量变异;黑市交易盛行。由此可见,管制价格是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但管制价格的实施,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辅以相应的经济措施,才能保持供求均衡和国民经济生活的安定。
            六、市场竞争
            (一)市场体系【理解】
            1.市场要素。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心脏,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使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现代市场是一切公开交易行为的集合,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规则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2.市场功能。市场功能是正确运用市场机制所具有的客观功能。从理论上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促使所有资源流向最佳用途,取得最高效益,得到最优配置。虽然市场也有种种缺陷,但市场的功能还是有统一联系功能、信息引导功能、市场调节功能、收入分配功能和优胜劣汰功能。从实践上看,以市场为基础,可以比计划经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3.市场划分。①按照市场竞争的程度,包括市场主体的数目、市场准入的难易、产品质量是否相同、市场信息是否完全,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②按照商品用途,可分为:产品市场,主要是消费品市场;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土地市场等。③也可以按照消费的性质,分为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市场和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市场。④按照商品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的货物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无形的服务市场,即交易对象是无形的市场,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业。⑤按照买卖双方的势力,可以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⑥按照市场交易的范围,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又分为地方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国际市场又分为区域性市场、世界性市场。⑦按照市场交易的时间,可以分为:即期现货交易市场、远期订货市场、期货交易市场、期权交易市场等。
            4.市场培育。要培育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努力促进市场主体的多元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市场交易的规范性,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一是促进各类市场平衡发展;二是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封锁;三是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四是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法规。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理解】
            1.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有共同的市场要素,如:市场主体都是家庭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客体都是商品,包括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市场交易都以价格为中心,实行自由交换、平等互惠的原则。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也是紧密相连的:产品市场引导要素市场,要素市场决定产品市场,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此外,有些商品既可以是产品,又可以是要素。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也有明显区别:(1)供求换位。在产品市场上,买方是家庭,卖方是企业。在要素市场上,家庭变成卖方,企业变成买方,供求互相换位。(2)需求互异。家庭对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直接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是由获利目的产生的间接需求。(3)价格不同。产品价格是所有价格,由同一产品的市场供求所决定;要素价格是使用价格,由全社会有关市场的供求共同决定。(4)收入不同。产品价格决定企业的收入,有待进一步分配,但要素价格直接决定家庭的收入,要素价格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2.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满足城市对粮食等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要,是城乡生活稳定和提高的重要保证。农产品市场还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货源,成为稳定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粮农的利益。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产品市场主要包括粮油市场、畜产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副食品市场,以及药材、皮毛、丝麻市场等。农产品市场具有地域性、季节性、规模性、生态性等特点。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以人的劳动能力为客体的市场。(1)劳动力的属人性。劳动能力是依附在人体上的能力,主体与客体融于一体,无法分离。在劳动力市场上,虽然连人带其能力一起交换,但交换的标的只是人的能力,人身仍然是自由的。(2)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供给取决于家庭培养劳动力的成本;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只有增加一个劳动力的生产收益大于、等于其工资时,企业才会雇用这个劳动力。(3)劳动能力都是体力与智力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以体力劳动为主者称为简单劳动;以智力劳动为主者称为复杂劳动,即倍加的简单劳动,可比简单劳动创造大得多的价值。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市场通称劳务市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市场通称人才市场。(4)随着我国改革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转移,劳动力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5)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要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服务市场。(1)服务市场的特点。服务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服务市场的客体是服务劳动。服务市场的特点有:服务业的交易对象是无形的服务,是精神商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无法储存;生产和消费都是人的直接行为,不是迂回生产,更不是迂回消费。(2)服务市场的分类。服务市场的范围最广,类型最多。服务市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3)服务市场的功能。服务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服务市场跨越整个经济领域,将各行各业的市场主体联系起来,为生产、生活和公共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服务市场提供的投资环境,也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为全社会提供了多层次的就业渠道,吸收了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缓和了严重失业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以技术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技术市场发挥吸收和扩散技术的双向功能,对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支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贸易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贸易、加速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的衔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技术市场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法律保护程度可分为专利技术市场和非专利技术市场;按照知识产权的归属可分为职务技术市场和非职务技术市场;按照设立的时间可分为常设技术市场和非常设技术市场;按照技术的行业可分为工业技术市场、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技术市场;按照流通的范围可分为国内技术市场和国际技术市场。对技术市场的管理,遵循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工作,以保证技术交易的顺利进行。
            6.产权市场。产权市场是以产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可分为资产性交易市场、资源性交易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产权市场交易的特点是:参与交易的主体多为法人;每笔交易的资金量较大;交易往往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交易涉及的法律较多,手续较繁。产权市场的功能是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产权交易是现代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技术创新、新陈代谢、生死轮回的有效途径。
            7.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有地产、房产和房地产(不动产或物业)三种存在形式。房地产的特点是固定性、地区性、耐用性、投资性和限制性。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房产经营是对城市各种房屋进行营造、维修、装饰、租赁、买卖、使用、交换、管理活动。地产经营是在城市土地国有化的条件下,按照土地在城市所处位置和规定用途,对土地进行勘测、维护、整治和开发,然后以不同形式有偿提供给使用者。房地产业是房产和地产两部分的有机结合。在实物上,房产与承载它的土地不可分。在权属上,往往房随地走,地随房走。政府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向土地使用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市场被称作房地产一级市场。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进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过热或过乱,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采取协议、招标和拍卖等方式,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和使用者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颁发土地使用证。房地产开发者与房地产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市场被称作房地产二级市场。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经营者对土地进行开发后,将生地变为熟地,或建成多种房屋,然后将开发后的土地连同地面建筑物通过市场转让给使用者。现有房地产的交易市场被称为房地产三级市场。房地产使用者将所取得的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所有权再次进行买卖、租赁、抵押、交换、赠与、继承等活动。三级市场是使用者之间的横向交易,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我国房地产业属于新兴的先导性产业,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寒暑表”。
            (三)竞争与垄断【理解】
            1.市场竞争结构。构成市场竞争结构的条件有四个:(1)买者卖者数目。买方和卖方对交易活动的影响力,即市场势力,与其数目多少负相关,与其规模大小正相关。(2)产品质量差异。交易对象可能是同质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甚至是异质的。交易活动既取决于价格,又取决于质量,质量差异与市场势力正相关。(3)要素流动程度。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即企业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对于具有超额利润的市场,如果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新企业将很快进入,超额利润便会消失。如果市场能够制止新企业的进入,原企业就能维持这种超额利润。(4)信息完全程度。任何交易活动,卖方都有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买方都有购买支出和交易支出。如果信息是充分的,就不需要搜集信息,不存在交易费用,否则,市场价格必须包括交易费用。任何市场都可以根据其基本特点,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又可以细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微观经济学只研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每种市场的买方、卖方都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竞争类型。因此,两种市场的买卖双方便可以形成各种组合的市场竞争类型。由于市场竞争结构不同,市场竞争行为不同,导致市场成交价格和数量不同,买卖双方收益也不同。
            2.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有四:买者卖者很多;产品没有差别;要素自由流动;所有买者都掌握充分信息,不需要搜寻信息费用,没有交易成本。完全竞争市场成交价格最低,成交数量最多,没有超额利润,社会福利最大。如果所有市场都能处于这种完全竞争均衡,社会资源就得到最优配置,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显然,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有某些农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有点类似。
            3.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是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相反的一种市场,也有四个基本特征:只有一个企业,企业就是行业;产品不能替代,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独自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制定者;存在进入障碍,其他企业难以参与竞争。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有规模经济、自然垄断、原料控制或政府特许等。完全垄断市场在今天也不多见,只有公用事业和某些特殊领域有近似的情况。从长远来看,完全垄断也是很难持久的,所有产品对“消费者元”的直接竞争,新替代品所形成的间接竞争,新企业的进入所形成的潜在竞争,都会限制完全垄断企业的价格和产量政策。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决定市场成交价格是最高的,成交数量是最少的,通常存在超额利润,社会福利损失最大。特别是,完全垄断企业还能通过差别价格攫取超过统一定价的垄断利润。差别价格,又称歧视价格,它是指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顾客规定不同价格,或者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顾客规定同一价格,或者同一成本的产品对同一顾客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数量规定不同价格。只有完全垄断市场才能实行差别价格,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实行差别价格的主要依据是顾客和产品的不同特点。
            4.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往往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是竞争与垄断的混合,也就是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的垄断竞争市场。它有企业不少、彼此独立、产品有别和进出较易等特征。垄断竞争市场由于存在产品差异,一般同时采用价格、品质、营销三种竞争手段。
            5.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市场,它的特征是:企业极少;相互依存;产品同质或异质;进出不易。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模型。这是因为,可能只有两个企业,也可能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企业;可能是纯粹寡头,也可能是差别寡头;可能独立行动,也可能彼此勾结;可能采取价格竞争,也可能采取非价格竞争;其他企业的进入可能相当困难,也可能极其困难,所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寡头垄断市场的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既可能接近完全垄断市场,又可能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四)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掌握、运用】
            1.完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或在长期市场交易中形成的,对市场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的规范。任何市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都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追求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市场规则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的进入,必须遵循一定法规,具备一定条件。如对进入企业在注册资本、控制污染和生产条件或标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2)市场竞争规则。为了保证所有市场主体在市场面前机会均等,充分竞争,政府有必要制定和实施有关市场竞争规则的法规,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涉,消除对市场封锁和分割,以及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待遇。(3)市场交易规则。对市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必须有明确规定,以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保护交易者的权益。交易规则必须做到公正、公开、公平,除涉及商业秘密外,一般交易活动都要在市场上公开进行。一切交易必须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严禁欺行霸市,强买强卖。
            2.整顿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完善市场规则的重要保证。要专项整治,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管理法制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1)抓紧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依法打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健全质量监管机制。(2)切实做到政企分开,割断政府在人财物上与企业的一切联系。必须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的封锁,促进产品和要素跨越行业、跨越地区、跨越国界自由流动。(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5)加强法制和严格执法,逐步把市场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3.加强市场监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必须加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一要加强法律监督。依据法律,通过司法完成对市场秩序的监督,是最主要的监督手段,也是行政监督、社团监督、舆论监督的依据。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强市场立法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改变由部门起草法规造成的不协调状况,实行立法、执法和监督分开的原则。要加强司法和市场监督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执法监督、仲裁、审判水平。二要加强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包括财政监督、统计监督、银行监督、审计监督、工商行政监督、物价监督、质量、计量监督等。三要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有社会团体的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
            七、收入分配【理解】
            1.按劳分配。收入分配来自价值创造,但不等于价值创造,并非集体劳动所得就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条件下,按照个人提供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分配原则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具有重要差别。(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原来设想的单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而不可能统一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标准不一,必有差距,一部分人将先富起来。(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原来设想的已经消灭商品、价值、货币的产品经济,而是有待发展的商品经济,因而按劳分配不是按照劳动时间直接分配产品,而是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的收益分配货币,包括工资、利润和各种福利。(3)按劳分配以各尽所能为前提,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少人还做不到各尽所能。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也难以直接观察劳动者的表现。此外,由于劳动成果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随机性的客观条件,这就难以直接用劳动成果来衡量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在如何深化按劳分配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在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基础上,计件制、奖金制、年薪制、提成制、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都能够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2.按要素分配。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将全部要素投入都当做产出的内生变量。如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租金是土地的报酬,利息是资本的报酬,利润是企业家的报酬。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的各种要素收入的合计,等于这种产品的总产值(即总收益);反过来,任何产品的总产值,也可以全部转化为各种要素的收入。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来说,我们坚持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原则。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2)再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同时,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意义。强调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调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强调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则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初次分配效率优先,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越高,这本身也体现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时公平也是一种效率。
            4.收入分配的调控手段。(1)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2)要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消费之源。(3)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5.效率与公平。(1)效率。效率是一个实证概念,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就是效益:效率高者收入高,效率低者收入低,无效率者无收入。所有市场主体都通过市场竞争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市场经济内在的这种竞争机制,给所有人以强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从事创新,提高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公平。公平是一个规范概念,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在经济学上,公平与平等相通,主要指收入均等化。但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3)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①效率与公平有对立的一面: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我们应当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者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高的公平,最大限度降低效率与公平互相替代的机会成本。②效率与公平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谈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效率。③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但任其自由发展,又会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计划经济比较公平,但往往过于平均,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效率不高,发展缓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提高效率,以社会主义保证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就能合理解决效率与公平这一矛盾。(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处理效率与公平两者关系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原则的实质,就是优先发展生产力,首先将国民收入做大。坚持将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就是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效益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谁投资谁得益,就是按投资者投入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分配,多出资多得利,少出资少得利,不出资不得利。同时,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我国的分配政策必须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通过税收进行再分配,保持合理收入差距,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追求效率与公平目标。就效率来说,两者并无制度差异,但就公平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应当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解决不公平问题,在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兼顾上做得更好。总之,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