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9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5
-
商城价:¥19
最近浏览过
中公2014年江西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金融基础知识》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目录
第一篇 金融基础理论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2)
第一节 货币(2)
第二节 货币制度(5)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息率(8)
第一节 信用(8)
第二节 信用工具(11)
第三节 利息与利率概述(12)
第四节 利率的计算(15)
第五节 利率决定理论(16)
第六节 收益率(19)
第七节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21)
第三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24)
第一节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概述(24)
第二节 传统的金融市场及其工具(28)
第三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其工具(35)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市场及其工具(39)
第四章 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44)
第一节 金融机构(44)
第二节 金融制度(49)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57)
第五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69)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69)
第二节 货币政策体系(74)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实施(88)
第六章 货币供求均衡(98)
第一节 货币需求(98)
第二节 货币供给(102)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106)
第七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09)
第一节 失业(109)
第二节 通货膨胀概述(110)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114)
第四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120)
第八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126)
第一节 金融风险及其管理(126)
第二节 金融危机及其管理(138)
第九章 金融监管及其协调(144)
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144)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框架和内容(147)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国内协调(156)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159)
第十章 国际金融及其管理(164)
第一节 外汇(164)
第二节 汇率(165)
第三节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171)
第四节 国际储备及其管理(175)
模拟预测试题(178)
第二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186)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86)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187)
第二章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与绩效评价(189)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189)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191)
第三章 资本业务经营与管理(195)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概述(195)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197)
第四章 负债业务经营与管理(201)
第五章 资产业务经营与管理(205)
第一节 现金业务经营与管理(205)
第二节 证券投资业务经营与管理(207)
第三节 贷款业务经营与管理(211)
第六章 中间业务经营与管理(217)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217)
第二节 传统中间业务经营与管理(218)
第三节 表外业务经营与管理(220)
第七章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方法(222)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22)
第二节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224)
第八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228)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28)
第二节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230)
模拟预测试题(232)
附录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摘要)(236)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45)
文摘
第一篇 金融基础理论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 信用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分析和理解信用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一般认为,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历史上,信用基本上表现为两种典型的形态:高利贷信用和借贷资本信用。
二、信用活动的构成要素
1.债权人与债务人
信用活动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发生要以授信人对受信人的偿还承诺信任为前提。具体来看,现代信用活动中的主体,即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有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几种。
个人、企业、政府及有联系的国外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
作为信用关系中间媒介的金融机构,它一方面有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支出,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吸收资金从而形成债务贷出款项,构成债权。这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对于它们自身的经常收入和日常支出,其结果既可能盈余也可能出现赤字,此时,它也会与其他单位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即表现出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所独具的特征。
2.时间间隔
信用活动的发生,必然具有资金转移的时间间隔,它是构成货币单方面让渡与还本付息的基本条件。
3.信用工具
信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信用以口头承诺,账面信用为依据,尚未使用正式的信用工具;第二阶段的信用关系是以正式的书面凭证为依据,如借贷契约、债务凭证等,这些构成了真正的信用工具;第三阶段是信用工具流动化的阶段,即各种信用工具,如债券、票据等都可以上市流通转让。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商业信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相互依赖,但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往往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脱节。
商业信用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而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个别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影响。
②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③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产和商品流转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
④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之间。
⑤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具有以下优势:
①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可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也可下游企业贷给上游企业。可小额聚成大额,也可大额分散成小额。满足长、中、短贷款的不同需要。
②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
③能够创造信用。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再次贷款给其他企业。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因此,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它的作用表现在: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目的是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重点用于耐用消费品、支付劳务费用和购买住宅等方面的需要。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①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
②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
③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
④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5.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一个国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其他经济主体)向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属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国际商业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所提供的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政府间信用通常是指由财政部出面向外国政府借款的行为。
四、信用的经济功能
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调节配置资源。通过信用可以使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解决资金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经济部门协调发展。
②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信用可以把社会上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资本,从而大规模地迅速扩大资本量。
③节约流通时间。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非现金结算可以减少现金的流通量和流通费用;由于信用结算手段的不断更新换代加速了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占用和流通消耗。
④提高消费总效用。信用可以把节余型家庭的货币收入的一部分通过储蓄的形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消费信贷的形式分配给赤字家庭,待到将来后者再把消费权归还给前者。
⑤促进一定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信用的性质。
经典例题
1.现代金融市场中存在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下列不属于直接融资的是( )。
(单选题)
A.商业信用 B.国家信用 C.消费信用 D.银行信用
【答案】D。解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属于间接融资渠道。
2.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最基本的职能是( )。(单选题)
A.信用创造 B.信用中介
C.化货币为资本 D.支付中介
【答案】B。解析: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
3.现代信用产生和运行的基础是( )。(单选题)
A.资本主义经济内部闲置资金的调剂 B.高利贷资本
C.单纯储存的货币 D.可增值的信贷资金
【答案】A。
第二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
1.收益性
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益,这是信用的目的。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三种:一种为固定收益,是投资者按事先规定好的利息率获得的收益,如债券和存单在到期时,投资者即可领取约定利息;另一种是即期收益,又叫当期收益,就是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如股票买卖价格之差即为一种即期收益;还有一种是实际收益,指名义收益或当期收益扣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后的真实收益。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收益并不真实存在,而必须通过再计算。投资者所能接触到的是名义收益和当期收益。
2.风险性
为了获得收益提供信用,同时必须承担风险。信用工具的风险是指投入的本金和利息收入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其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违约风险一般称为信用风险,是指发行者不按合同履约或是公司破产等因素造成信用凭证持有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各种经济因素发生变化,例如市场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物价波动等各种情况造成信用凭证价格下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策变化、战争、社会环境变化等各种政治情况直接引起或间接引起的信用凭证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
金融工具可以买卖和交易,可以换得货币,此即为具有变现力或流通性。在短期内,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出卖并换回货币,称为流动性强,反之则称为流动性差。
二、信用工具的分类
1.按信用形式划分
按信用形式划分,可分为商业信用工具,如各种商业票据等;银行信用工具,如银行券和银行票据等;国家信用工具,如国库券等各种政府债券;证券投资信用工具,如债券、股票等。
2.按期限划分
按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短期和不定期信用工具。长期与短期的划分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般以1年为界,1年以上的为长期,1年以下则为短期。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指国库券、各种商业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等。西方国家一般把短期信用工具称为“准货币”,这是由于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随时可以变现,近似于货币。长期信用工具通常是指有价证券,主要有债券和股票。不定期信用工具是指银行券和多数的民间借贷凭证。
■
1.下列( )是直接融资工具。(单选题)
A.商业票据 B.保险单 C.银行本票 D.银行券
【答案】A。
2.以下不属于长期金融工具的有( )。(单选题)
A.商业票据 B.股票 C.企业债券 D.长期国债
【答案】A。解析:长期金融工具的期限一般在1年以上,如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等。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