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乡镇公务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4年乡镇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50.00 商品编号:5012
      • 折 扣 价:¥35.00已优惠¥15.00(7.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
        版  次:2014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各省(市)、自治区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上部  政治与法律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4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6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6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7
                        第三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8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9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2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15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15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6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17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21
                        第一节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21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22
                        第三节  阶级和国家25
                        第四节  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27
                第二篇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1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背景31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3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5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35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36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40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41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44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4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容4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50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5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5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5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56
                        第五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6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58
                        第七节  社会主义的改革58
                        第八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0
                        第九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60
                        第十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1
                        第十一节  “一国两制”61
                        第十二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策略62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4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64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65
                        第三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69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7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基本内容71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科学内涵7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5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77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79
                        第三节  职业道德82
                第四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91
                        第一节  经济体制91
                        第二节  市场经济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99
                        第二节  收入分配100
                    第三章  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04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104
                        第二节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07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0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113
                        第一节  宏观经济113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14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118
                        第四节  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119
                        第五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12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126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126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127
                        第三节  社会保障机制128
                第五篇  法律
                    第一章  法理学131
                        第一节  法的概述131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32
                        第三节  法的制定133
                        第四节  法的实施135
                    第二章  宪法139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139
                        第二节  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140
                        第三节  国家机构142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6
                    第三章  行政法150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50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151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153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155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156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162
                        第七节  行政程序162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163
                        第九节  行政赔偿164
                        第十节  行政复议166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168
                    第四章  刑法172
                        第一节  刑法概述172
                        第二节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173
                        第三节  犯罪构成174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76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178
                        第六节  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179
                        第七节  刑罚的概念和种类180
                        第八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182
                        第九节  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关的犯罪186
                    第五章  民法189
                        第一节  民法概述189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191
                        第三节  物权与所有权192
                        第四节  债权194
                        第五节  知识产权195
                        第六节  人身权196
                        第七节  财产继承权196
                        第八节  民事责任199
                        第九节  诉讼时效200
                    第六章  经济法202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202
                        第二节  经济法分论203
            下部  综合基础知识
                第一篇  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  公文基础知识207
                        第一节  公文概述207
                        第二节  公文写作212
                        第三节  公文处理225
                    第二章  事务文书知识229
                    第三章  规章协议性文书知识235
                    第四章  科技文书知识238
                    第五章  会议性文书知识241
                    第六章  司法文书知识243
                    第七章  学术论文知识246
                第二篇  事业单位制度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及管理体制248
                        第一节  事业单位概述248
                        第二节  事业单位的特征和类型249
                        第三节  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况254
                        第四节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内涵及其特征256
                        第五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57
                        第六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258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概要260
                        第一节  岗位设置及岗位聘用260
                        第二节  招聘制度262
                        第三节  聘用合同265
                        第四节  考核制度266
                第三篇  国情国策及时政热点
                    第一章  国情国策269
                        第一节  我国的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269
                        第二节  我国的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现状274
                        第三节  人口、民族与宗教277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286
                        第五节  “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环境、指导思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292
                    第二章  时政热点298
                        第一节  新近时事评点298
                        第二节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速递307
                第四篇  常识
                    第一章  中国历史常识31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314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317
                        第三节  中国现代史320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党史322
                    第二章  文学常识327
                        第一节  中国文学常识327
                        第二节  外国文学常识335
                    第三章  自然、科技常识340
                        第一节  自然常识340
                        第二节  高新技术及其成果344
                        第三节  新中国科技成就347
                        第四节  生活百科349
                    第四章  社交礼仪常识352
                        第一节  个人形象礼仪352
                        第二节  社交礼仪356
         

        文摘
         

        上部  政治与法律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因此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和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主体与客体
            从人的活动出发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关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改造和被改造,即通过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同人脑高度发达的组织状况和复杂的结构有关。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
            第三,人脑是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的。
            意识活动同人脑的生理过程是分不开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只有同外界打交道,使人的大脑同外界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制作,才会形成关于它们的意识,所以,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不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人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事物中抽出一般属性加以概括,形成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形象、本质和关系等。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第二,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把实践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是以人的全部力量和能力为手段的,人们动员了自己的全部意志和信念情感等精神因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