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商城>图书商城>公务员考试用书>宁夏公务员考试用书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7年宁夏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标准预测试卷》

      收藏此商品
      • 市 场 价:26.00 商品编号:10768
      • 折 扣 价:¥13.00已优惠¥13.00(5.0折)
      • 人 气:已有 人关注
      • 运  费:根据重量、地区及送货方式收取
      • 作  者:华图教育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
        版  次:2017版
      • 开  本:16
        装  订:平装
      • 适用范围:宁夏回族自治区考试录用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
      请选择您要的商品信息
        购买数量: - +(库存情况:有货

        宝贝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种宝贝合计: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闭本页面

        • 商品详情

        • 规格参数

        • 相关商品

        • 用户评价

        • 销售记录

        •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标准预测试卷一(破解农村养老困境)(1)
            标准预测试卷二(聚焦“城市病”)(7)
            标准预测试卷三(教育问题面面观)(13)
            标准预测试卷四(儿童权益保护)(19)
            标准预测试卷五(国民阅读)(25)
            标准预测试卷六(关爱失独家庭)(31)
            标准预测试卷七(对残疾人的关爱及权益保障)(37)
            标准预测试卷八(家庭教育)(44)
            标准预测试卷九(科研经费腐败问题)(50)
            标准预测试卷十(焦裕禄精神)(56)
            标准预测试卷十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人的关系)(63)
            标准预测试卷十二(文艺与生活)(69)
            标准预测试卷十三(化解“春运”难)(75)
            标准预测试卷十四(见义勇为)(82)
            标准预测试卷十五(扶贫开发工作)(89)

         

        文摘

        标准预测试卷一(破解农村养老困境)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升至16%,而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30%。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并且由于我国缺乏西方发达国家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养老问题更为复杂。这其中,农村地区养老问题较城市更加突出。
            走到张兰老人家时,她正一个人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满头灰白的头发在微凉的春风中略显凌乱。老人今年87岁,身体尚好,生活能自理,老伴去世多年,育有3儿2女。从与老人的对话中得知,她目前跟随大儿子生活,吃喝不愁,平日生活也能自理,就是天天一个人在家,除了有时看看电视外,也没什么人说说话,靠发呆、晒太阳打发时间,感到生活比较孤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共1.7亿人,约占农村人口的27%。大量子女外出,导致许多老人提前进入“空巢”阶段。同时,全国调查情况显示,约30%的老人处于丧偶状态,这又在客观上加重了当前我国农村的“空巢”现状。
            农村老年人因为“空巢”而在精神上常常出现孤独感。全国调研中,老人表示由于子女长期外出务工,倾诉对象基本集中于配偶(43.9%)和亲戚、邻居(27.9%)。而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匮乏和老人本身特质的原因,农村老人的闲暇时间主要依赖闲坐闲聊(44.2%)、看电视(29.4%)等方式度过;在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的客观条件下,农村老人由于“空巢”导致与本社区和社区外的亲属交往的频率相对降低,在家庭和社区中都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对于自己将来的养老,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村民王美兰这样说道:“我一辈子住在农村,土地是我们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养老的主要经济基础,但随着年纪的增大,下田种地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家共有5亩多田,近几年,我把4亩多田流转出去,每个月都能拿到相应的流转费,剩下的田种点蔬菜、玉米等农作物,还能拿到市场上去卖,赚些钱贴补平时的吃穿用行。但是一旦突然急需用钱,土地流转的费用就不能保证生活需要了。”
            2.万发仓老人今年80岁,高大但颤颤巍巍的身体、粗重的呼吸、不停地咳痰,这些迹象表明他的身体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他有两个女儿,老伴多年前去世,现一人生活。当记者走进他家的时候,他住院一周刚回家,身体十分虚弱,两个住在附近的妹妹正在陪他说话。
            “您的两个女儿怎么不来照顾你?”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万发仓老人有点无奈,“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一个嫁到铜陵,基本上只有过年时回来一次;另一个女儿嫁到本村,但是她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需要照料,平日里哪有时间来服侍我呢!”
            万仓发老人的妹妹告诉记者,“即使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平时的烧洗煮扫都是老人自己动手,万一出现个三长两短,一时半会儿还没有人晓得,有什么法子哩。”“那有没有考虑过去敬老院呢?”老人回答道:“也考虑过,但还是不想去,一方面我没有钱住养老院;再一方面,这个家虽然破旧,但是我住惯了,不想离开。”
            2014年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农村妇女研究中心展开两期调研,首先以“关爱农村空巢老人”为主题,招募80名大学生调研员,以全国16个省的农村老人为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村养老现状。
            不管是在试点村还是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养老都以居家养老为主。在试点村中,老人非居家养老选择比例仅为29.2%;有明确住养老院意愿的比例小,仅32.8%。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农村老人都居住于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养老条件充分,而选择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比例仅为4.5%。对老人的养老意愿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上选择“自己或老两口互相照料”“依靠子女”“居住养老院”的比例分别为48.8%、41.7%、6.0%,这充分说明农村老人养老的“家庭倾向”明显。
            从对养老院的态度来看,选择“不愿意”的老人比例大,机构养老缺乏老人的理解。受农村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和习惯的影响,老人出于“费用”“子女选择”“养老院缺乏亲情”及“名声”等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去养老院进行养老。
            事实上,养老院养老的客观现实也让农村老人不得不居家养老。我国农村发展在经济和建设上相对落后,截至2012年,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为32787个(国家统计局,2012),农村地区缺乏进行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同时从养老的经济供养情况来说,当前农村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个人劳务”和“子女供养”。个人劳务收入决定了老人对于土地的依赖,而子女供养缺乏稳定性,老人即使想要进入机构进行养老,也缺乏必备的经济条件。
            3.2015年3月11日,某都市报刊发的文章《惦念农村父母的养老金》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下面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或许是因为父母年纪渐大的原因,今年回家,谈及最多的就是养老的话题。一位做中学教师的邻居感叹新一年要自己缴纳社保和养老金了,这种变化显然是源自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最直接影响。但对于农村的父母而言,这项指向公平的并轨改革,与他们似乎关系不大。自2009年国家开始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仅由最初的55元,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增至60元。也就是说,5年之间增加了5元。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是涨是跌都还未知。
            老家是处于中国中部地区的典型农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应该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当,比较具有代表性。这60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水平,可以与低保进行对比。我们那里,最低档的低保每个月都达到了90元,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只是这个水平低保的三分之二。
            这样一种状态,正如此前有媒体所描述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实施之初让民众“很感谢”,但慢慢变为“不满意”。虽然农村的消费水平要低于城市,但60元依然是一个足够尴尬的数字——“可以在淘宝网上买一件针织衫”,“过年回家从城里到乡下的车票钱刚刚好”,“下馆子一荤一素简单两个菜”……
            尽管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并轨已经正式开始推行,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15个省,也已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并轨,但由于农村居民的缴费水平低,养老保险更倚重于基础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的薄弱,依然未有根本改观。这从国家养老金投入的安排上,或更能直观体现差距与失衡:日前有媒体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养老金总支出已突破2万亿,其中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约耗费几千万;企业制度下的退休人员,约耗费掉接近2万亿;剩下则是农民,仅耗费约1000亿。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当前无论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是收大于支,不仅确保了待遇的发放,还略有结余。这说明,当前抽出一部分资金提升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额度,是有条件的。
            如果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并轨,指向的是一种缴纳主体上的公平,那么城乡巨大的养老保险差距,则明显指向的是一种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鸿沟。养老保险并轨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促进整体国民养老保险水平的提升,而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短板。这块短板不补齐,整体性国民福利的提升,就始终存在缺憾。
            面对这种境遇,更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或是,较之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并轨所受到的巨大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推动,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何时能获得同样的关注?
            4.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其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引发“两会”代表的热烈关注。
            代表G认为,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但面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却没有具体措施。
            代表H指出,政府在承担好托底保障的同时,应增加对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比如将场地和设施免费或低价租给有经营资质的中标养老服务机构,减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其所用水电气按居民价格标准执行。同时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等等。
            “应该加强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代表W建议,“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鼓励农民多参加商业保险,并用立法的方式来确保养老保险的有效运行。”
            代表L说,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要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法制教育,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气。在法律方面,如何追究“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责任,也有待探讨。
            “养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心灵的事业,不能忽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代表C说起春节期间去一家养老院慰问的场景,依然很激动,“其中有个88岁的老人,很喜欢唱歌,他房间里有很多歌曲。当时他唱了一首《美丽的姑娘》,非常动情,一个老人那样动情地唱歌,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我后来觉得不是我们去慰问他,而是他感动了我们。”他说,养老事业确实需要投入资金去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和服务中心,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老人的精神需求,他们的心灵很寂寞,要多在基层办一些老年人的文化中心,让他们有所寄托。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养老保险法律的国家,早在 19 世纪晚期就颁布了《养老和伤残保险法》,给工人和企业雇员提供养老保险的法律保障。“二战”后,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农民,1957 年颁布的《农民老年救济法》中规定,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独立于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等的强制保险。该法还对缴纳主体和比例作了规定,其中一部分由国家补贴,国家建立专门机构对保险金进行监督管理。
            农民收入较低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为缩小城乡收入和社会保障差距,很多国家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时大都奉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对农民养老保险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或直接由财政出资给予养老保障。
            5.在河北省巨鹿县小吕寨镇大韩寨村菘乐养老院内,一间间红顶白墙的房子整齐排列,前面一栋崭新的二层小楼为村卫生室,后面3排或新或旧的平房为养老住宅。“新养老院2014年9月正式开业,目前已入住老人20多个。”大韩寨村委会主任、菘乐养老院院长刘绍军介绍道。
            李三物和赵自福是村里的五保户,彼此关系不错,新养老院建好后,两人选择住同一个屋。李三物之前就住在养老院,赵自福则是两个月前新搬过来的。李三物说:“原来的养老院条件差,愿意住的老人没几个,找人唠个嗑都难。最怕的就是有病,有病还得去很远的村卫生室,对腿脚不利索的老人来说很麻烦。”赵自福接过话茬:“我身体多病,腿脚也不灵活,离原来的村卫生室近,看病拿药都很方便,以前就只能住在家里。现在新的养老院既能养老又能看病,还有伴儿,我立马就搬来了。”
            巨鹿县民政部门2013年底做过一次农村养老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人口36万人,60岁以上老人为54182人,有养老意愿的有7000多人。这些老人大多在70岁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非常需要专业而及时的医疗护理服务。
            “但农村养老院大多规模小、经费紧缺,哪请得起专业护理人员啊?”县民政局副局长赵少阳说,该县目前共建成146所农村养老院,很多养老院的入住率还不到50%。调查显示,医疗服务水平低,也是导致农村养老院入住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为破解农村养老困局,该县探索推动农村养老院和卫生院(室)以协作或并建方式进行合作,由医护人员承担老人的专业护理、医疗保健职责,提升养老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老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健民医院是一家民办医院。2010年初,一位老人在该院看完病后,由于家中无人照料,希望继续住在这里得到医疗护理。院长李孟彩同意了,为他腾出一间屋子,让他长期住下。没想到,此后陆续有多位老人以各种理由长期住在了医院,使医院床位格外紧张。何不干脆建个养老院?李孟彩说:“当时就担心政策上行不通。以前,农村老人只有在医疗机构看病才能享受新农合优惠,在养老院看病则不能。”
            正当李孟彩想放弃建养老院时,县卫生部门提供的一个信息,让她下定了决心——为鼓励医疗机构参与养老事业,县里出台办法把医疗机构增设的符合条件的养老院纳入了新农保、新农合的实施范畴。没有了后顾之忧,李孟彩马上动工建养老院,2010年底,健民养老院投用,成为巨鹿县首家民办养老院。“现在,养老院40张床位全部住满,还是供不应求。我们又腾出了医院的16张床位,目前共入住老人56人。”李孟彩说。
            建养老院,并非都能盈利。刘绍军坦言,目前他们还在亏本经营。该院入住五保户近20人,每人每年享有5500元的政府养老补贴,由政府发给养老院。还收养了6名老人,根据不同情况,每月收费四五百元。但这些费用加起来,也难以维持养老院的正常开支。“养老院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这种情况对今后发展确实不利。”他说。
            “现在养老事业发展面临多处瓶颈。”赵少阳介绍,当前国家对养老机构补贴门槛高,达到50张床位、入住率不低于60%方可享受补贴。而巨鹿一些村本来就小,床位需求自然就少,养老院很难达到国家补贴要求。另外,公办养老机构一般不收费,但政府目前拿不出足够资金支持这些养老机构满负荷运行,致使一些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
            “为解决养老机构遇到的这些难题,县里已制定办法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赵少阳说,该县对新增加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给予每张床位1500元的建设补贴;按入住人数给予养老机构每人每年600元的运营补贴;按规模大小给予养老院每年2000元至4000元的取暖补贴,目前正在加紧落实。
            跟其他养老院相比,健民养老院在经营上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其实几年前我们同样在亏本经营。随着入住老人的增多,人均经营成本下降,经营状况逐年好转。前不久,我们提高了收费标准,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收费1500元,能自理的老人收700元,比往年每月多收一两百元,终于不亏了。”李孟彩说。
            收费标准提高了,老人还会来吗?“会来。条件好、服务好,这是我们不断壮大的原因。”李孟彩说,为提升服务质量,该院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聘请了9名护理人员,他们都经过民政部门专门培训,拥有熟练专业的护理技术,成了养老院吸引客人的金字招牌。
            6.湖北京山县,69岁的老人林木文沐浴之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2008—2014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这项研究枚举了很多反差。有一个是:中国自杀率连续10年下降,全世界最低,而农村老人自杀率却连续10年逆势上升。这很耐人寻味,表明农村老人这一群体近10年已经步入“最易绝望”的群体。还有一个是老人们说的“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河)更可靠”。这说明“养儿防老”已到了不可期的地步。
            对于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都少得可怜。不得不说,这是农村家庭的传统价值模式的写照,年轻为子女也是为了子女能给自己养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既定的规则与秩序早已无法调节现有的真实。
            农村老人自杀变得普遍,基于同类相怜的情感,令人心酸不已。然而,对此或许不能全怪子女不孝,在时代前行的滚滚车流中,社会经济高度分化,这些正处在中年阶段的群体,本能地出现了集体焦虑,他们要为生存而战,要为子女而拼,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这样现实而冷血的选择,无疑是对人伦道德的最大伤害。
            “仓廪实而知礼仪”,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任何道德的苛责都于事无补。农村老人自杀所具有的普遍性,是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凸显了农村养老困境。对农村老人来说,儿子靠不住,那该靠谁呢?老人们“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的最基本需求,由谁来满足?
            三、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1—2”,概括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面临的困境。(3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二)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其中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提供了哪些借鉴。(30分)
            要求: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三)河北省巨鹿县在农村养老工作中探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假如你是某地被派往该县考察学习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依据“给定资料5”,拟写一份情况汇报材料,供领导参阅。(40分)
            要求:(1)内容具体,切合实际;
            (2)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3)不超过400字。
            (四)“给定资料6”结尾的发问“老人们‘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的最基本需求,由谁来满足”引人深思。请结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8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畅达;
            (4)总字数800—1000字。
             扫描右侧二维码,免费获取更多练习。在线题库

        参考答案
        标准预测试卷一

            (一)答案提示
            1.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地区养老带来巨大压力。
            2.社会压力大,年轻人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年迈父母,老人生活负担重。
            3.“空巢”老人精神生活匮乏,常常出现孤独感。
            4.土地的经济来源功能弱化,“土地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5.因农村文化氛围和习惯影响及经济状况所限,老人不愿或没有条件去养老院。
            6.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进行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
            (二)答案提示
            1.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并在资金、场地、设施、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
            2.加快研究制定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运行。
            3.对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并建立专门机构对保险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4.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通过在基层建设老年人文化中心等,使老年人的心灵有所寄托。
            5.加强宣传与教育,一方面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鼓励农民多参加商业保险;另一方面,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良好风气。
            (三)答案提示
            关于巨鹿县农村养老工作的情况汇报
            调查显示,当前巨鹿县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多人有养老意愿,且这些老人大多年龄较大,并患有疾病,需要专业而及时的医疗护理服务。但农村养老院多数规模小、经费紧缺、医疗服务水平低,又与村卫生室相距较远,故难以满足老年人医养一体的需求。
            针对医养分离这一现状,该县积极探索,推动农村养老院和村卫生室以协作或并建方式合作,并将医疗机构增设的符合条件的养老院纳入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实施范畴,取得了良好效果,既提升了养老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又满足了老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这其中典型的如健民养老院,通过聘请专业护理人员、提升服务质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尽管如此,该县的养老事业发展仍面临多处瓶颈,如有的养老院资金短缺,又难以达到国家对养老机构的补贴要求,故一直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对今后发展极为不利。为此,该县积极制定办法,加大对相关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这一措施已在加紧落实中。
            (四)参考范文
            让老人“老有所终”
            在农村,一些老人年轻时不辞辛劳,为生计奔波,把儿女抚养成人,又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看孩子,可以说,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耗费殆尽了。可年老之后,本应无忧无虑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得到的反馈却是儿女或因长年外出务工而无暇顾及他们,或不懂孝道,对他们不闻不问……
            我国几千年的“养儿防老”传统在这时似乎已不可期待。面对这一状况,国家和社会该作何努力,才能使老人们“老有所终”呢?
            要使老年人物质生活有保障。大半辈子过去,这些农村老人为家庭、为儿女,已将家财散尽,既没有劳动能力和足够的存款来供养自己,又不像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那样可以定期拿到可观的退休金,以至于连老年人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难以满足。虽然自2009年起,我国在农村推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但与城市相比,保障水平偏低,且基础养老金标准增长缓慢。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关注并推动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健康问题可解决。人到老年,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大病小灾在所难免,积极预防和治疗是唯一途径。然而,在农村,“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不想去医院,而是看不起病。可喜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且新农合补助标准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之上,还需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使老人们“老有所医”。
            要使老年人精神需求能满足。正如某代表所说,“养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心灵的事业,不能忽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然而,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却不仅仅忍受着身体上的孤单,更倍受孤独感的煎熬。“看看电视、发发呆、晒晒太阳、闲聊闲坐会儿”,这样的生活看似安逸,却不是每个人都想过的。为此,可在农村多办一些老年人文化中心,丰富老人的文化活动,或借鉴一些地方的互助养老模式,使老人们达到情感上的互济,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老人们‘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的最基本需求,由谁来满足?”这样的发问,绝望而迫切。但相信只要我们能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切实从保障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健康问题和精神需求等方面出发去努力,就一定能够让他们“老有所终”!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如购买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向我们咨询

        咨询类型:
        咨询内容:
        不促销
        • 客户服务热线
        • 18513373607
        • 手机:18513373607
        •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六 8:3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