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版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试题
- 教师招聘考试用书
-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青海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西藏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 新疆事业单位考试用书
热销商品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3
-
商城价:¥13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教育,创办于2001年9月16日,是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部门的合作单位。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32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55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70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83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95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105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121
第五章 法律基础知识133
第一节 宪法133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142
第二节 刑法150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164
第三节 民法176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195
第四节 商法211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217
第五节 行政法222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232
第六节 经济法242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249
第七节 法理学256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261
第六章 经济常识267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284
第七章 自然、科技常识299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313
第八章 人文历史常识325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339
第九章 事业单位知识349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355
第十章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361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369
第十一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375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396
第十二章 语文基础知识411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434
文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 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 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2.邓小平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哲学角度讲,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
A. 善用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用创新的理念对待新事物
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判断、敢作敢为
C. 善用联系的观点,发现发展的新态势、新思维
D. 运用两点论和两分法,一分为二看待“闯”与“冒”的精神支撑
3.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这是因为()。
A. 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B. 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
C. 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
D. 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
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看,这表明()。
A.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变化
B.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 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D.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的人口条件
C. 阶级斗争 D. 天才人物的出现
7.古希腊晚期由于连年战争,人们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罗马和东方人的宗教观念侵入希腊哲学内部,毁坏了希腊人的思辨理性精神,斯多亚派主张要服从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如果你命定康复,不要找医生如果你命定不康复,找医生也不起作用。这种宿命论的观点()。
A. 只承认偶然性,否定了必然性
B. 只承认必然性,否定了偶然性
C. 辩证处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D. 顺应自然规律,随遇而安
8.A是B省第一家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运转的专业性、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该机构不仅是B省,也是全国第一家专业的承接政府有关社会工作的社工机构,它的建立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有着重要作用。该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要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B. 要树立创新意识破除陈旧观念
C. 办事情首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促成质变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病,也能害人。这说明()。
A. 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 量变引起质变
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
D. 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特性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 社会主义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 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C. 认识具有反复性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1.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有一次给州官倪寻和李延看病,两人都是头痛发热,可是华佗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发散药。两人很不理解,华佗解释说,倪寻的病是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的病是外部受冷感冒引起的,病症不同,所用的药当然不同。这个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量变引起质变
C.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D.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把大批中国人抓去日本北海道一带当劳工,一名中国劳工偶然得以逃脱,躲进北海道一山洞里,靠采野果喝雪水生存,一躲就是三十多年,被人发现时,他已经丧失说话能力,经测试,他的智商只相当于七岁左右的孩子。这说明人类意识是()。
A. 上帝给的,先天就有B. 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C. 社会的产物D. 人脑发展的产物
13.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称为“生命之花”,很多家长开始意识到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热衷于给孩子补锌。殊不知,人体需要的锌并不多,补锌过量会造成严重危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 要坚持适度原则
C. 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D. 要重视量的积累
14.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这充分说明()。
A.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
B.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不起作用
C.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微小作用
D.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重要作用
15.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 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 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 能否受到重视D. 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16.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7.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的发展水平。
A. 政治B. 科学
C. 文化D. 生产力
18.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这一谚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合理内核
B. 意识是物质结构的重新组合
C.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 意识是感性认识的集合
19.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加工后再利用的做法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 矛盾总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 矛盾的双方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0. 下列词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原理的是()。
A. 居安思危B. 未雨绸缪
C. 厚积薄发D. 鹤立鸡群
21. 下面与“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①纲举目张②蛇打七寸
③集腋成裘④分清主流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D. ①④
22.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多次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希望党的干部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蕴含的哲理是()。
A.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3.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说明()。
A. 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B.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C.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多样的联系
D. 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24. 下列关于具体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哲学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③哲学是科学,科学也是哲学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A. ①③④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
25. 下面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形存神存——理在事先B. 理在气先——削足适履
C. 掩耳盗铃——削足适履D. 统筹兼顾——刻舟求剑
2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
A. 由意识组成的B. 由神创造的
C. 由具体物质构成的D. 由精神性单子构成的
27. 下列说法与“否极泰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 庖丁解牛B. 集腋成裘
C. 乐极生悲D. 釜底抽薪
28. 下列与“一曝十寒”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A.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C.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D.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29. 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历经20多年,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网络大国。这主要说明()。
A. 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 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主观的
30.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蔡振华说:“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随着足球环境的不断改善、足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和提高,申办世界杯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蔡振华的说法体现了()。
A. 办事情要掌握系统优化法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绝对的运动必然会带来预期的效果
31.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所言蕴含的哲理是()。
A.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 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
C.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D. 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之分
32. “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这段话反映的哲学原理是()。
A. 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线上的、有条件的
C. 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 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3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下列诗句与上述观点包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4. 我国的经济增速2011年为9.3%、2012年为7.8%、2013年为7.7%、2014年为7.4%,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人们对“新常态”内涵的具体理解,目前仍处在不断深化之中,这说明()。
A.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认识
B. 认识是一个循环反复,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C. 由于主体的认识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不同而不同
35. “世上本无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只要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品就不会日薄西山。”这一观点蕴含的哲理是()。
A.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 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 创新是促进事物价值转换的根本途径
D. 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和创造
36. “个人税号”能够将每个人的纳税信息归集在一块,使之不再碎片化,这便于综合计算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与税率水平,从而实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这表明,“个人税号”的设立坚持了()。
A. 系统优化的方法B. 实事求是的原则
C.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7. 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制作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产品,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D. 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38. “微博”具有高速快捷的信息传播能力,它在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微博”的聚焦放大也容易让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使一些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微博”带来的社会影响体现了()。
A.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9.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下列说法与此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C. 不怕万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D.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40. 3D打印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机械加工或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专家认为,3D打印技术将改写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代表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这表明()。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辩证法的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C.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D. 创新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41. 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面能量。这说明()。
A.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
B. 文化决定人民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D.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42. 习近平同志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下列说法与“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B.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 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 绝对真理的体现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44. “没有低便无所谓高,没有落后便无所谓先进,没有错误便无所谓正确。”这句话说明了()。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45. “土生土长,仁慈仁爱,育满堂才俊儿孙,倾六十春秋建天下第一村。求真求实,创新创奇,握真理挡风沐雨,代十亿农民书千年功德经。”吴仁宝毕生的追求展示了“一个党员一辈子的为党、为国、为民情怀”。吴仁宝用他的传奇一生告诉我们()。
A.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B. 只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6.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主要矛盾是关键
B.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7.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主观和客观
B.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C. 理论与实践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8. “一个鸡蛋从外被打破是毁灭,从内被打破是生机和生命。”从认识论讲这表明()。
A.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B. 实践来源于认识的不断发展
C. 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事物的正确发展
D. 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9. 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A. 整体是部分之和B.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C. 整体决定部分D.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0. 以下对“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理解正确的是()。
A.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B. 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C.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D.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51. 由抗生素的发现、应用和不断升级,到研制新一代抗生素的探索,同时重新寻找健康和自然的疗法。人类为战胜病菌引起的疾病所作的努力表明()。
①实践为认识创造出崭新的工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②实践不断地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③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52.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B.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3. 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①②B. ①③
C. ①④D. ②③
54. 强调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是()。
A. 看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 承认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D. 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55. 网络世界是各种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的“万花筒”。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把腐朽的文化拒绝在“视窗”之外。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 网络文化是多元的,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B. 网络文化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应当兼收并蓄
C. 网络世界充满矛盾,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D. 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应当明辨是非
56. 中国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②画家的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③画家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
④画家的意识活动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D. ③④
57. 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的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B.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形式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8.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句话主要强调()。
A. 心态可以决定一切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59.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③④B. ①④
C. ②③D. ①②
60.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丈夫、白领等不同角色,这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 联系的多样性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普遍性D. 联系的主观性
61.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
D. 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62. 个人收入所得税是一把双刃剑,个人收入所得税过高会抑制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所得税过低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国家职能的实现。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整体出发
63.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A. 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C.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64. 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A.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B.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D. 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65. 马克思说: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这句话表明()。
A. 生产决定消费B. 消费决定生产
C. 消费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D. 生产反作用于消费
66.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寸步难行”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B. 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7.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A.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68.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谜。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所有人属性的综合
C.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D. 社会角色的总和
69.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70.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下列正确体现这个原则的选项有()。
A. 埋头实践,认为学习理论是不务实
B. 专心读书,认为实践会干扰对理论的正确理解
C. 在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实践,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D. 读书是读书,实践是实践,所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脱节
71. “机器人有意识”这一说法的错误在于违背了()。
A. 意识是无知的产物这一事实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事实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事实D.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72. 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73.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 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 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74.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A. 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 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75. 请指出下述错误的观点()。
A. 实践是检验一切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B. 一般说来,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的
C.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D. 在一定历史阶段,实践可以检验现存的一切认识的真理性
76.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
A. 唯物辩证法B. 唯心辩证法
C. 形而上学D. 唯心论
77. 正是基于不同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循环链条,大千世界才能维持生态平衡,才得以丰富多彩。可有一些物种,一旦远离“故土”,摆脱了天敌的克制,就会残害其他物种,致使引进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在引进物种时,一定要对其生态安全性做全面的评估,防患于未然。由于不同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循环链条,大千世界才能维持生态平衡,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A. 物种间是相互制约的
B.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78.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A. 不与其他事物联系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虚假联系
C.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
D.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联系起来
79.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80. 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
A. 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
D.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8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这一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B.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2.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8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完全一致?()
A.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 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84.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者人化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痕迹。”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 人类世界是人的世界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B.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C.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D.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85.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86.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B. 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C. 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87. 当前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但源于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等经济因素,也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息息相关。这反映了()。
A.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C.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 结构变化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8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对此,下列解释说明正确的是()。
A. 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 哲学是百科全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
89. 某人做关于跳蚤的听力实验,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大叫:“跳、跳、跳!”跳蚤跳得很高。然后切去双腿,再叫:“跳、跳、跳!”跳蚤再也不跳了。于是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跳蚤切去双腿后,失去了听力。”从哲学上看,该实验者主要是因为不懂得()。
A.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C. 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90.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91. 在中国功夫中,太极拳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主张用“四两拨千斤”来以柔克刚,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可见()。
A. 有些事物是运动的 B. 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C. 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D. 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92. 医学科学家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 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 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3.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A. 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B. 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C. 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D.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4.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这种历史观属于()。
A. 英雄史观B. 唯物史观
C. 历史虚无主义D. 历史决定论
95.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观点属于()。
A. 唯心主义自由观 B. 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
C.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 D. 资产阶级自由观
96. 系统一般被规定为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论反映了唯物辩证法中()。
A. 否定的观点B. 联系的观点
C. 对立的观点D. 统一的观点
97. 宋玉在形容他的邻人东家之子时说,这个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貌反映了()的辩证关系。
A. 质量与数量B. 运动与静止
C. 时间与空间D. 肯定与否定
98. 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B. 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9. 实践高于理论的原因是因为实践有()。
A. 普遍有用性B. 主观能动性
C. 直接现实性D. 客观现实性
100.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 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题干这句话中,“眼睛”所看见的代表感性认识,“理性”指理性认识。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盲目的,甚至会被假象所迷惑和误导,所以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体现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故本题答案为B。
2.B[解析] 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做事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改造世界。故选B。
3.B[解析] “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没有意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和不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没有意识到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故本题选B。
4.A[解析]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题干中给出的材料恰恰表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盲”的界定标准随之变化,也就体现了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变化)。故本题选A。
5.D[解析] 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故本题选D。
6.A[解析]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7.B[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对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第一,因为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被偶然性所迷惑。第二,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其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中,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而否认偶然),也要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而否认必然)。本题的“宿命论”就是主张服从命运,只强调必然,甚至是坐以待毙的思想。B项正确。
8.B[解析]题干中所需把握的关键词有“第一家”和后面提到的A的建立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一”在强调次数时强调某物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加上后面论述A建立的意义的第一条就是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的关键词定位为“创新”,那么包含关键词“创新”的B选项正确。
9.C[解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马哲中常用的喻体“双刃剑”是同一个内涵,“双刃剑”是用来说明辩证法中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对立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10. D[解析]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为两部分:①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认识世界具有主体选择性;②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题干中“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就是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发展的另一种说法,所以选D。A项表述错误,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C项表述本身正确,但并非题目中体现的哲理。正确答案为D项。
11. A[解析]A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华佗认识到两个人的病虽症状相同但原理不同,因而给他们用不同的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
B项“量变引起质变”说的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C、D项说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成语“祸福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都是在讲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D项专指矛盾的同一性。本题应用到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所以C、D项错误。正确答案选A。
12. C[解析]案例中的中国劳工原本是智力正常的,但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独自隐居、脱离社会后智力退化为仅相当于7岁小孩的水平。脱离社会和智力退化成因果关系,所以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项正确。
13. B[解析]A、B、C、D四个选项都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四个引申意义,题干给出的案例是父母给孩子补锌过度,导致了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身体。B选项符合题意。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
14. D[解析]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指导、解释、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动力、诱导、激发作用。在认识过程中既要考虑理性因素的指导作用,又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互为前提、互相包含,相互转化。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应当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题干引用列宁和爱因斯坦的话就是为了说明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选D。
15. 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本题选择D。
16. D[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是在说蛋本身有缝才会被苍蝇叮,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7. D[解析]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政治、科学、文化都是上层建筑,都以生产力为基础。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8. C[解析]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意思是对于树木来说,它的根是最重要的,对于水来说,源头是最重要的。每一样东西,它的存在必有它的根基,没有了根基,便会很快消亡。这句话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体现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故选C。
19. D[解析] 垃圾本身是废物,应该遭到丢弃,但是将它回收加工再利用,变废为宝,则体现出事物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就是丢弃和利用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他选项题干均未体现。所以选D。
20. A[解析] 选项A“居安思危”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矛盾同一性,选项B“未雨绸缪”体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选项C“厚积薄发”体现出量变和质变的原理,在成功之前要做大量的积累,选项D“鹤立鸡群”体现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1. A[解析] 题干中“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的是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①“纲举目张”,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②“蛇打七寸”比喻说话做事要抓住主要环节,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③“集腋成裘”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却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的原理。④“分清主流”是指抓矛盾的主要方面。①②与题干哲学寓意相符,故选A。
22. B[解析]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的是在执政时要以民为本,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选B。
23. D[解析]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综合的思维方式”符合题干中的“国内国际”。
24. B[解析] 本题考查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哲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和世界观。但哲学并不等同于科学,排除③。本题选择B项。
25. A[解析] “形存神存”是指形体存在,那么其灵魂则存在,如果形体不存在,那么其灵魂也就消失了,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理在事先”“理在气先”是指“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项正确,B项错误。“削足适履”的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凭主观想象用物质适应思想,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掩耳盗铃”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把人的主观意志当做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决定于主观的唯心主义观点。C项错误。“统筹兼顾”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刻舟求剑”违背的是运动的绝对性,属于辩证法。D项错误。本题选择A项。
26. C[解析] 选项A、B、D均是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
27. C[解析] 题干中的“否极泰来”的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所反映出来的哲学原理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选项A“庖丁解牛”体现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选项B“集腋成裘”体现的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选项C“乐极生悲”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选项D“釜底抽薪”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故本题选择C项。
28. A[解析] 题干中“一曝十寒”的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又一时懒散,没有恒心,体现出来的哲学原理是要重视量的积累过程。选项A和这句话的意思相一致,都是在强调短暂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B项体现的哲学原理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项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D项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本题选A项。
29. C[解析] 由题干可知,“我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体现了事物的联系,“历经20多年,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网络大国”,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本题选择C项。
30. B[解析] 由题目可知,题中强调中国足球现在的所取得的成就是能够顺理成章申办世界杯的主要方面,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31. C[解析] 由题干可知,少年、中年、老年,读书所得因为阅历的依次加深而加深,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32. A[解析] “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子落而满盘活”,强调了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选项的“矛盾双方”、C选项和D选项强调的 “次要矛盾”,题干均未提到,故排除。故本题选择A选项。
33. A[解析] “实干”“落实”“沉下心抓落实”等字眼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与A选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体现的哲学原理相同。B选项强调的是间接经验,C选项体现的是发展,D选项体现的是宽容,均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择A选项。
34. B[解析] 人们对“新常态”内涵的具体理解处在不断深化之中是因为认识是一个循环反复,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强调的是“相同的认识”,从题干中不能得出;C选项强调的是认识的差异性,而不是深化和提高,故不选;D选项“实践”无法从题干中得出。
35. D[解析] “只要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品就不会日薄西山”强调的是技术和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即观念创新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D选项。
36. A[解析] 个人税号将每个人的纳税信息归集到一块,使得每个人的纳税信息不再碎片化,便于综合个人、家庭的收入情况与税率水平,从而实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归集”“不再碎片化”“综合”等词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本题“个人税号”归集个人纳税信息,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故本题选择A选项。
37. C[解析]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也有弊,但是利是主要的,这就提示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故本题选择C项。
38. D[解析] 两点论是指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中,要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在看待“微博”这个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着重消除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实现对微博的更好利用。因此题干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9. B[解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思为“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其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A项的哲理是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D项体现的是人生观,只有B项与实践有关。因此,本题选择B项。
40. A[解析] “3D打印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项说法正确。B项的“批判精神”、C项的“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D项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题干中均未提到,故排除。
41. C[解析]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属于优秀文化,“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面能量”体现的是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故C项是对题干的正确反映。题干说的是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的影响,而A项说的是“促进社会发展”,故错误。B、D项中的“决定”说法错误,应该是“影响”。
42. A[解析]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出自《商君书·修权》,意思是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缝隙大了,墙就要倒塌。这句话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选项A寓意指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与“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体现的哲学道理相同。故答案为A。
43. D[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实践无止境,哲学发展无止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A、B、C三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D。
44. D[解析] 题干中的“低”与“高”、“落后”与“先进”以及“错误”与“正确”是彼此互相矛盾的,而它们互相离不开彼此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故答案为D。
45. C[解析] A项错误,因为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D项本身正确,但是和题意无关。吴仁宝的“为党、为国、为民情怀”体现了他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故答案为C。
46. 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矛盾转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题干是我国古代人讲的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一句话,其意思是“往往最善于游泳的人容易溺水,最善于骑马的人容易掉下来,越是最熟悉、最擅长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而出现祸事”。这句话体现的正是辩证法中“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思想,因此本题选D。
47. A[解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展开的过程,但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只有通过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具体化,才能够表现出来,才能够真正展开。也就是说,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在实践中产生和解决的。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本题选A。
48. C[解析] 如果从自身、主动地改变自己,自身就会得到真正的成长,因此在事物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正确发展。故本题选C。
49. D[解析] 割下来的手虽然还是逻辑思维上的人手,但是已经脱离“人”本身,就本质上来讲,仅仅只能称为“手”,不能再将其和人联系起来。因此,该观点主要说明的是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关系。故本题选D。
50. A[解析] “时势造英雄”是指社会(即客观存在)造就了英雄及其主观感情,是唯物史观,而“英雄造时势”是指英雄对社会的影响,它是一种意识,体现了唯心史观;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谁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认为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过分地夸大了英雄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
51. C[解析] ④说法错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题干说法并未提到实践为认识提供工具,而是说人类为战胜病菌引起的疾病所作的努力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从抗生素的不断升级,到新一代抗生素的探索,同时寻找新疗法,体现了认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③说法正确。
52. D[解析] 根据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可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项的发展情况都会影响到其他两项的发展,因此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协调”。此外,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53. B[解析]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题中①和③的说法体现了这一哲学原理,②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④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4. A[解析]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要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论来看问题。强调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是看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本题答案选A。
55. B[解析] 并非所有网络文化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其中也有一些腐朽的文化是应当为我们所坚决拒绝的,因此B项当选。
56. A[解析] 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这体现了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及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故选A。意识不能直接改造物质世界,故②说法错误,应排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独立于物质之外而存在,故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57. D[解析]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银幕上的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选D。
58. B[解析]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故选B。
59. D[解析] 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幸福感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同步,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与题目无关,④说法错误。所以选择D。
60. A[解析]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正是反映了联系的多样性。因此,本题答案选A。
61. D[解析]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周国平与萧伯纳的观点不同在于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因此,本题选择D。
62. B[解析] 税收过高或过低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税收政策。
63. C[解析] 这句话体现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故选项A、B、D说法均错误。
64. A[解析] 矛盾具有统一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斗争性与统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因此我们看问题要全面,1958年消灭麻雀就是因为单纯地只看到了麻雀有害的一面,而忽略了其有益的一面,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故本题选A。
65. C[解析]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消费需求为生产提供动力,提高生产积极性,揭示了消费的反作用。因此,本题选C。
66. B[解析]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寸步难行”的意思是说,讲信用的人会路路畅通,缺乏信用的人将会寸步难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信用作为一种正确的意识,能够使讲信用的人路路畅通。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本题选B。
67. D[解析]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故本题选D。
68. A[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故本题答案为A。
69. B[解析] 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人的时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过多的笔墨描写产生了反作用,因此就要把握好适当的原则,即要把握度。故本题选B。
70. C[解析] C项“在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实践,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71. C[解析]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除了人,没有生物、机器有意识。因此本题选C。
72. A[解析] 王符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不足以适应所承担的重任,导致的祸患必定是严酷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所居的职位,导致的灾殃必定是很大的。这句话意在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故本题选A。
73. C[解析]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这种观点过分夸大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只承认运动,而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差别。故本题选C。
74. C[解析]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地看,即坚持两点论,同时也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坚持重点论,两点论与重点论是有机统一的。因此本题选C。
75. D[解析] 实践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只能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实践,而认识的真理性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拓展与深化的。因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实践无法检验一切认识的真理性。故本题选D。
76. C[解析] 本题关键词在“不变”,是静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本题选C。
77. B[解析] 联系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客观事物、现象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题干中的“相生相克”即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本题选B。
78. B[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这句话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主观臆造虚假联系。故本题选B。
79. C[解析] 这两句话是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前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观点;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观点。故本题选C。
80. C[解析]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事物才能展现和谐状态。
81. B[解析]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题干中生态资源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意识也由原来的发展经济转为保护生态环境,这说明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82. B[解析] 改造自然界是实践,人的智力的发展即人的认识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恰恰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B。
83. B[解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明认识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所以本题答案为B。
84. D[解析] 题目中说物质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世界,重点是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的影响。A、B、C项都是在强调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而D项则是强调精神世界的作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
85. B[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再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总的来说,内容居于主要、决定的地位。形式又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矛盾运动的过程。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内容相对于形式来说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则显得比较保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86. B[解析]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体现了同心同德对一个整体的重要性,体现了局部与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87. B[解析] 本题考查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因果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一因一果、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但源于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等经济因素,也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息息相关,体现了一果多因,故应选B。选项A、C、D与题意不符。
88. D[解析]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89. D[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局部,起着统率和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本题中,跳蚤不是因为听到人叫它跳的指示后才跳的,跳蚤会跳是其本能所在,与其是否有听力没有关系。题目中的某人错误地认为跳蚤的双腿同跳蚤的听力有关系,不仅弄错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故选D。
90. B[解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白天出去耕地夜晚回家搓麻绳,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自照看着自己的家。小孩子们还没有学会耕田和搓麻绳的本领,也都勤快地趁着桑树的阴凉学习种瓜。这首诗前两句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自然经济环境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耕夜织的农家田园生活景象;后两句是说,农村的孩子也受这一环境的熏陶,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传承这一生活方式。这说明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91. D[解析] 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事物之间存在互相联系,才能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动”和“静”、“刚”和“柔”、“四两”和“千斤”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太极拳正体现了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哲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92. B[解析] 这句话说的是没有大脑就没有意识,说明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物质载体。故本题答案为B。
93. A[解析]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明的是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实上,事物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跟时间推移没有必然的关系。条件达成,即使时间很短也会发生变化,条件未成,即使时间很长也不能发生变化,将事物变化简单地归因为时间推移,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点。故选A。
94. A[解析] 尼采的观点过度强调了个人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一种英雄史观。
95. C[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题干所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96. B[解析]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97. A[解析] 题目中强调增之一分、减之一分、着粉、施朱都会发生“质”的变化,显然反映的是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98. C[解析]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两方面,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相反就相仇,相仇就是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这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99. C[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真假。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本题选C。
100. B[解析] 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 000起事故隐患是量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引起严重事故。故本题答案为B。其他选项表述正确,但是不合题意。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