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商品
-
商城价:¥12
-
商城价:¥19
最近浏览过
华图2016年广东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用书《一本通》专用教材
商品详情
规格参数
相关商品
用户评价
销售记录
购买咨询
主编简介
华图广东省金融培训研究中心隶属于北京华图宏阳图书有限公司,该编委会属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编委会分支机构之一,凝聚了多家名校的知名学者及业内著名的培训教师。该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名师及长期从事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教学工作的专家及学者组成。该编委会致力于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的研究,出版发行符合考生需求的权威教辅图书。其编著的《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一本通》《全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考前必做2000题》等考试辅导用书,为考生提供备考、练习及自测的全方位服务,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考生的一致认可和推荐。
目录
第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章 逻辑填空/ 3
第一节 实词填空/ 3
第二节 成语填空/ 6
第三节 虚词填空/ 8
第二章 语句表达/ 10
第一节 病句辨析/ 10
第二节 歧义句辨析/ 14
第三章 阅读理解/ 16
第一节 主旨概括题/ 16
第二节 意图判断题/ 21
第三节 态度理解题/ 22
第四节 标题选择题/ 24
第五节 细节理解题/ 25
第六节 词语理解题/ 27
本篇预测题库/ 30
第二篇 数量关系
第一章 数字推理/ 49
第一节 多级数列/ 49
第二节 多重数列/ 49
第三节 递推数列/ 49
第四节 幂次数列/ 50
第五节 分数数列/ 50
第二章 数学运算/ 52
第一节 基本方法/ 52
第二节 基础计算问题/ 54
第三节 初等数学问题/ 55
第四节 数列与平均数/ 56
第五节 方程与不定方程/ 56
第六节 容斥原理/ 57
第七节 工程问题/ 58
第八节 牛吃草问题/ 59
第九节 溶液问题/ 59
第十节 行程问题/ 60
第十一节 钟表问题/ 62
第十二节 经济利润问题/ 63
第十三节 最值问题/ 64
第十四节 几何问题/ 65
第十五节 排列组合/ 65
第十六节 概率计算/ 66
第十七节 趣味杂题/ 66
本篇预测题库/ 68
第三篇 判断推理
第一章 定义判断/ 77
第一节 定义基础/ 77
第二节 定义项结构/ 78
第三节 题型拓展/ 79
第二章 类比推理/ 80
第一节 集合关系/ 80
第二节 对应关系/ 81
第三节 语法语义关系/ 82
第四节 类比推理方法技巧/ 82
第三章 图形推理/ 83
第一节 图形宏观结构/ 83
第二节 位置/ 85
第三节 外在形状/ 86
第四节 数量/ 88
第五节 内在属性/ 91
第六节 空间重构/ 92
第四章 逻辑判断/ 95
第一节 复合命题推理/ 95
第二节 直言命题推理/ 97
第三节 排序匹配/ 100
第四节 论证类/ 101
第五节 前提假设类/ 103
第六节 归纳推出/ 104
第七节 解释评价/ 105
本篇预测题库/ 106
第四篇 资料分析
第一章 高频术语详解/ 129
第二章 快速计算实用技巧/ 132
第三章 高频考点详解/ 135
第四章 题型分类精讲/ 138
第一节 文字型资料/ 138
第二节 图形型资料/ 138
第三节 表格型资料/ 138
第四节 混合型资料/ 139
本篇预测题库/ 140
第五篇 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章 金 融 学/ 151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 151
第二节 金融市场/ 159
第三节 金融工具与金融监管/ 169
第四节 债券价格评估/ 173
第五节 股票价值评估/ 175
第六节 风险管理/ 178
第七节 国际金融体系/ 181
第二章 货币银行学/ 186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 186
第二节 信用与信用工具/ 190
第三节 利息和利率/ 195
第四节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200
第五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206
第六节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212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贷知识/ 220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贷款/ 220
第二节 银行的风险、资本管理和创新/ 230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240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240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 245
本篇预测题库/ 251
文摘
第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章 逻辑填空
第一节 实词填空
实词指具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实词填空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考生在作答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语境不理解,不能准确把握语境中的提示信息;
第二,对选项中给定的实词含义不理解,不能清晰辨析意思相近的实词的区别;
第三,没有掌握选项中给定词语的用法以及语句表达的基本要求。
实词填空可能单纯考实词,也可能是实词与成语、实词与虚词混搭考查。从近年的农信社招聘考试试题来看,实词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三空题目数量增加;
第二,更加重视对语境分析以及语境和选项中实词匹配的考查;
第三,考查的实词多是常用词和常误用词。
作答实词填空题的常见思路是:
第一步,分析语境,看语境中的横线部分需要填入一个什么特征的词语;
第二步,辨析选项,看选项中给定的词语哪一个符合语境所需特征。
一、词语辨析法
实词辨析可以从词语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对实词理性意义的辨析包括词义轻重和词义侧重两个考点;对实词色彩意义的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个考点;对实词语法意义的辨析可分为对象搭配和词性功能两个考点。
(一)理性意义辨析
所谓词语的理性意义,是指词语的概念意义,即反映人们对所称谓的事物的理性认识那部分内容。辨析词语的理性意义可以从词义的范围、程度和侧重点三个方面入手。
1.词义轻重
词义轻重辨析通常分布在某道题目的某个空格,与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一般来说,词义的轻重主要是意义相近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差别,有的词语适用于比较重大的事物,有的则适用于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这就是词义的轻重。
如:哀求>恳求>请求;渴望>期望>希望;阻止>阻拦>阻碍;悲悯>怜悯>同情;拷问>质问>质疑;错误>偏颇;禁锢>束缚;妨害>妨碍;剖析>分析。
辨析时需要抓住这些词的轻重意义,选择语义程度上最符合语境的词语。
2.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因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角度或意义方向会有些差异,辨析近义词还可以从词义侧重点入手进行仔细分析。一般情况下需要从侧重点辨析的两个词语具有相同的字,辨析这两个词语可以重点看它们不同的字,用不同的字分别组词,从而体会二者侧重点的差异。
如:“差距/差别/差异”:“差距”侧重距离,有高低之分;“差别”侧重区别,强调能区分开;“差异”侧重不同。三者侧重点不同,不能混用。“搜集/收集”:“搜集”强调到处寻找并收集起来,侧重寻找,带有主观上比较费劲的意思;“收集”就是收拾整理起来。二者侧重点不同,不能混用。
辨析时需要抓住这些词的词义侧重,选择侧重强调的语义和语境相匹配的词语。
(二)色彩意义辨析
词义在表达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外,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词的附加意义,又称色彩意义。词语色彩意义的辨析可以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入手。
1.感情色彩
词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褒义词是指词义中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如英俊、佳丽、夸奖。贬义词指词义中带有批评、否定感情的词,如丑陋、流氓、谩骂。中性词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词。
有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不是非常明显,但确实带着某种感情倾向性,因此从感情倾向性角度也可以将词语分为积极(如成果、经验)、消极(如后果、教训)、中性(如结果)三类。辨析近义词要把握它们的感情色彩或感情倾向性,从而明确其差异,选择和语境感情色彩或感情倾向性最为匹配的词语。
2.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具有庄重、严谨的风格,一般用于议论文、说明文中;口语则带有轻松、活泼、亲切的风格,常用于记叙文、散文或杂文中。
(三)语法意义辨析
实词除了有词汇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还有语法意义。所谓语法意义是指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1.词性功能
实词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实词填空考查较多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多做宾语和主语;动词多做谓语;形容词多做定语和谓语。应试者可根据横线上要填入的词语在语境中的句法成分来判断要填入词语的词性。
2.习惯搭配
词语的习惯搭配辨析是指通过词语的惯常搭配或修饰的对象来辨析两个近义实词的不同。首先要分析语境,看要填入的词语需要与哪个词语搭配,再辨析选项,看哪个词在习惯搭配上符合语境要求。
比如:“抚养”通常用于晚辈,“扶养”通常用于有困难的人,“赡养”通常用于长辈。“优雅”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举止,“幽雅”通常用于形容环境。“树立”通常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树立榜样;“竖立”通常用于具体的事物,如竖立杆子。“承载”通常用于抽象的事物,“装载”通常用于具体的事物。“灌注”通常用于和水有关的事物,如心血;“贯注”通常用于精神。“爆发”通常用于火山、革命;“暴发”通常用于山洪、泥石流等,或暴发户。“领略”通常搭配风光,“领悟”通常搭配道理,“领会”通常搭配精神、旨意。
实词用法的辨析不仅考查惯常搭配对象的不同,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一是主被动的不同。如“授权”和“受权”,前者是主动性的,往往是施动者,后者是被动性的,意思是“被赋予权力去做什么”。如“突破”和“创新”,技术本身可以“突破”,但“创新”是由人发出的。
二是主客观的不同。如“限制”和“干扰”,前者强调客观存在的,后者强调主观引发的。三是肯否定的不同。如“捉摸”和“琢磨”,前者通常用于否定的语境。
新都网(http://www.newdu.com)提示:其余部分暂略,详情请查阅图书。
- 最有用的评价:
暂无最有用的评论
- 不促销